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志亮:究因兒童學業不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0 01: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究因兒童學業不良

謝謝主持人!谢谢各位的盛情!謝謝保良局對我的邀請。

我今天跟大家討論的話題是「究因孩子學業不良」,就是想討論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者说,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學習成績不好。我會先跟大家分析孩子學業不良有哪些先天不足的因素,然後再討論家庭成長對孩子們發展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接著我們再來分析尋找孩子在早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偏常,然後檢討我們的教育制度,再反思教師的教學,最后提出我們應對的策略。

一、父母责任
    我們先看第一個話題,孩子學業不良,板子不能全打在孩子身上,家長是要挨板子的。孩子學業不良,我們要從家長去追究一些責任。這些責任有可能是家長先天遺傳導致孩子的天資不足。大量的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早期在先天部分可包括遺傳、認知和出生方面。國內的研究一致認為嚴重的學業不良具有遺傳性,所以資深教師、老教師們面對學生學業不良的時候會坦然一些,而年青教師們會更加的焦急。老教師不焦急的原因是他們當年教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就是這個樣子的,而年的教師可能沒敎過他的爸爸媽媽,不懂得,所以往往會比較焦急。我們可以看到嚴重的學業不良在國際上都是具有遺傳性的。另外,父母三代當中如果出現精神障礙,這個孩子出現學業不良的可能性就比較大。由遺傳推及到的就是種子,那種子可能是學業這一環不是很優秀,没有遺傳給孩子足够的學習基因。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父母當年種的是精明豆,如不出現意外,收穫的當然是精明豆;如果父母種的是木瓜的種子,不出意外,收穫的當然是木瓜。當種子播進去之後,以種子為中心的環境如果出現意外,也會導致孩子學業不良。比方說母親懷孕期間,如果出現過物理的損傷,化學的傷害和疾病的侵擾,营养的不良,辐射的干扰等,那麼孩子也一定會出現學業問題。孩子在媽媽肚子裡面278天都是好的,可是媽媽在生孩子的時候,如果出現意外,孩子也會學業不良。比方說,我們通常見到的是難產問題。當孩子出生的過程中呆的時間太長,醫學上把超過24小時,叫做難產。孩子在低氧低糖狀態當中時間太長,就會導致大腦細胞的大量死亡,那麼就會導致這個孩子後天學業不良。

現在新的大量研究會發現,一些助產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而剖腹產會導致孩子更多的多動行為。我們在小學工作,你會發現坐在教室裏面屁股底下“長釘子”,身上“長虱子”的,一會儿捅你、一會儿捅他,跑來跑去坐不住的,十個有九個屬於剖腹產。大家覺得很驚訝吧!確實的啊!因此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一定要向年的媽媽宣傳,千萬不要隨便去剖腹產。因為剖腹產剝奪了孩子三個最基本的學習,那就是:一,呼吸學習;二,觸覺學習;三,本體覺學習。所以你會發現大夫自己是不剖的,因為他們清楚剝奪呼吸學習之後,孩子後天發展當中,一上火就會走呼吸道,不是咳就是喘,現在醫學上所有止咳治喘藥,都含有中樞神經抑制劑,吃藥越多,孩子大腦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剖腹產除了剝奪孩子的呼吸學習之外,也會影響對教育來說更重要的兩個學習,就是觸覺學習和本體覺學習。後面的講座,我會詳細地涉及到。

父母的第二個責任是:父母是不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問題。1966克爾曼曾經做了一個研究,說父母的職業、家庭的經濟、家庭的結構、家庭人口的數量、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模式,對孩子的學業影響很大。在環境中還有父母親對教育的認識水平,認識的態度,以及對敎育孩子的方法,對孩子的學業狀況均影響很大。另外,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家庭環境當中,最突出的一個矛盾就是不和睦家庭。我們會發現舊有的人受到現在社會嚴重的挑戰。在這個挑戰當中,更多的父母会时髦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家庭可能面臨解體,我們可以看到這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比較大。最主要的負面影響在孩子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失調,最終導致孩子的生長激素、甲狀腺素減少,進而導致孩子體質問題,智力問題和學業問題。

父母責任的第三個方面,是檢討父母是否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也就是過去我們所說的家風問題,家裏頭對學習是怎麼看,對知識怎麼看,對學校怎麼看,對教師怎麼看,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學業影響很大。我們做的研究發現學業不良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學習風氣和學習氛圍,家長可能出去打牌、打麻將、聊天,或者去唱卡拉OK,或者看電視,或者是逛街,或者到外面吃喝,拖延的時間很久,孩子哪有心思來做作業?要知道,小孩子写作业都会认为:“我在给爸爸妈妈写作业”,你们出去玩,让人家一个人“替”你写作业,可以想象孩子心里有多委屈?!

家長也要檢討孩子在家中是不是有固定的學習地點。固定的學習地點好比過去古人做學問要有書房,到了那個地方,孩子就知道該幹什麼,好比医生走房,科學家進實驗室一樣,孩子走到這個地方就知道該學習。今天的生活空間可能比較緊張沒有為孩子準備書房,也要在家裏頭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安置一張書桌,這是每個家庭必需的。我們也要留意安置書桌的地點會不會令孩子分心,例如近窗的書桌可能會令孩子只顧看著窗戶,就要為窗戶貼上透光但不透明的紙,這樣孩子往窗外看就看不見東西,光線又能透進來。其次,孩子做作業時桌椅的高度是不是合適,孩子的檯燈是不是標準,就是光線、亮度、光質、燈罩的材質、採光的方向,燈臂等都有詳細的要求。家長在孩子上學的時候有沒有在家裏頭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孩子的學業影響很大。

另外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有些家庭,家長對孩子是寬容失度的。我們要檢討這個孩子的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是不是專制型的,或者是過度保護型的,或者是放任型的。本人提倡的是民主型的,反對對孩子的教育過度的嚴厲,因為過度的嚴厲會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產生恐懼和焦慮。另一種方式是過度的保護,因為現代家庭的孩子愈來愈少,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們往往會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難適應集體生活,以致容易造成挫折感,會對他的學業帶來負面影響。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們往往對學習沒有責任心,所以學業會出問題。民主型父母對孩子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採取幫助和鼓勵的辦法,他們合理地運用奬勵與處罰的手段,這種奬勵是恰當的奬勵,而且是在不同時候不同地方恰到好處的運用,懲罰也是。尽管今天更多強調的是尊重兒童,但在尊重兒童的同時一定要讓他知道自己所犯錯誤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民主的父母不代表所有事情都要跟孩子協商,更多時候可能是家長統一意見後在家庭中進行表決。國內的情況是兩個大人,一個小孩,就是二比一,少數服從多數。要是在香港的話,一家兩個孩子是二比二,你想辦法等另外一個孩子不在家的時候表決就行了,或者老人在场的时候表决,这样做尽管有“假民主”的嫌疑,但目的是一定要令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公範,在社會公範的引導之下成長,否則,為所欲為對孩子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另外,家長的責任會表現在對孩子的期望值。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會喪失信心,如果期望值過低,孩子們會消磨鬥志,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應該是賦予挑戰,但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是「望子成龍」,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告訴我們「學而優則仕」。在這些影響之下,家長對孩子往往是過分的期待。我們看到一個家族受教育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方說,西方在普及教育的時候,用了三百年的時間:可能讓孩子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先讀到小學,爺爺的爺爺的爸爸讀到初中,到爺爺的爺爺讀到高中,或是職業技術中學,爺爺這一輩能讀到大學,到爸爸這一輩可能讀到研究生,到孩子這一代可能會讀到更高。也就是說一個家族的文化積。受教育好比用火箭把衛星往天上送,它是好幾級,第一級燃料點燃後脫落,第二級馬上點火往上送,燃料脫了,第三級接著點火往上送。過去說是“三代洗血”,要培養一個貴族可能得三代、四代、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夠培養起來。現在很多家長自己或許是文盲,但卻必須要讓他們的孩子讀大學,讀研究生,將來要去當科學家,這種家長給孩子積淀相對比較少,但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最終會毀掉一個孩子。很多家長到來向我諮詢,我對家長說,你看你在認識的人群當中,你的發展和你的智力大概屬於百分之幾。如果在前百分之三十,孩子的學業成績在學校排百分之三十是恰當的;如果要孩子排在前百分之十,孩子就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如果孩子排在百分之五十或百分之七十,這時候家長自己要反思,孩子在先天和後來的發展中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那麼就是孩子的努力不夠。所以家長的期望值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發展才行。這是我們所檢討的第一個。

二、发展异常
第二個要檢討的是發展異常,孩子在早期發展當中,可能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最終導致他學業不良。

首先,我們先看發展異常當中,第一個可能是孩子早期發展出錯。中國有一句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個孩子在早期發展當中,如果曾經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比方說出生時候的特殊情況---難產,甚至窒息;嬰兒期的時候,曾經發高燒,發高燒持續的時間比較長;這對孩子後天的學習,一定會有負面的影響。如果我們看孩子早期心理與行為的發展,有可能是緩慢者,英文是”Developing Delay”。 發展遲緩的孩子,他每一步總比別人慢,後天在學習的時候也是一個”learning slower”——學習緩慢者。所以我們觀察一個孩子的學業怎樣,一定要看他早期的發展如何。比方說,跟他的媽媽去談,孩子什麼時候會抬頭,一般的孩子是九十到一百天會抬頭,而這個孩子一百二十天才會抬頭,他比別人發展慢。那麼什麼時候這個孩子會坐,什麼時候這個孩子自己能獨立行走,什麼時候開始能夠有意識地跟別人溝通、微笑,以及什麼時候開始開口講話,最重要是開口講話。所有這些發展中,語言的發展對孩子極為重要。一般來說,孩子在一周歲開始講話,但有些孩子在兩歲甚至三歲才開始說話,過去老百姓叫「貴人語遲」。今天的心理學發現,如果孩子語遲的話,他不是聽力有問題就可能智力有問題,或者孩子身处多语环境。我們還要分析這個孩子的早期教育的歷史。

比方說,我曾經在河南省做過一個諮詢:一個孩子的姑媽帶著孩子來找我,這個姑媽很焦急地說:他的爸爸、媽媽都是研究生畢業,怎麼生這麼個東西!我說:「孩子的爸媽是研究生,但孩子生下來是誰看的?」她說是鄰居的老太太看的。我問:「鄰居老太太怎麼看孩子?」老太太喜歡打麻將,孩子來了以後,趕緊給孩子吃東西後,便哄孩子睡覺,老太太好去打麻將,或者直接抱着去打麻将。這個孩子白天都在睡覺。晚上回家後,媽媽是會計,爸爸是警察,兩人整天為別人服務,晚上回家後他們都很累,都睡覺了。孩子夜裏經常在牀上爬,還經常掉在地上,掉了好幾回,孩子学说的第一句就是“碰”和“糊了”其实這孩子是典型的教育環境剝奪,雖然孩子是研究生的種子,但不是由研究生帶大的,你要去追這個根,究這個因。

還有,孩子是不是上過幼兒園?上過什麼樣的幼兒園?幼兒園有可能將孩子教偏,以及家庭對孩子有沒有教育。這是對他的早期發育首先要有一個檢討,然後再檢討這個孩子五歲或六歲到學校的時候,是不是已達到入學成熟水平。我們搞教育的都知道,孩子有兩個年齡,一個是生理年齡。比方說,我屬馬,1966年生,這叫生理年齡;另一個是心理年齡,我的心理年齡跟一個大學生差不多,因為我天天都是跟大學生、研究生打交道,我的心態是比較年輕的。對一個孩子來說,他到了六歲的入學年齡,但他的心理年齡或許只有四歲或三歲半,他並沒有達到入學的成熟水平。很多孩子還未達到入學水平就被家長送來學校了,他的家長說因為我的孩子已經到六歲了,他便把孩子直接送到學校,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孩子一上學就學業不良。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將來自然會趕上。我當年也是提前上學的,但是過去的競爭沒有今天的激烈。如果你對這個更感興趣的話,今年我剛剛出了一本著作《學前早知道,兒童入學必備的六種能力》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看看這本書就清楚,不少孩子沒有達到入學水平就被家長用生理年齡送到學校去。又或者是學校、社工強烈要求孩子去上學,這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孩子出現學業不良,很可能是智力發育出現了問題。這智力,在心理學上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總的方面綜合起來叫做智力。而智力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同的人或許是水平不一樣的,通過智力測驗一般都能測出來。比方用「韋氏量表」,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在一百左右。但在一個班有的孩子超過一百三十,我們把他叫做天才,還有些孩子智力不到七十,我們把他叫做「臨界弱智」或智力落後,我們討論智力發育遲的孩子,對他的學習有什麼影響的問題。一個是學習定比較慢。舉例說:上課時,老師說把語文書收起來,把練習冊拿出來打開到第七十二頁,老師發出這個指令後,高智商的同學會迅速把語文書收起來,趕緊把練習冊拿出來打開等著老師或直接开始做题;而低智商的孩子聽老師說了以後會打呵欠,看到別人把語文書收起來才開始做。老師叫學生做第四、第五題,其他孩子已經做完了,他還在找鉛筆,還可能會說:「我的筆放在哪兒呢?」進入角色比較慢。你給他「一」,他可能不到「一」,可能你舉到「三」,他才可能學到「一」,這就是他對學習策略、方法不是很關注的緣故,死死的這道題就是這道題,很難發生遷移。另外,智力發育慢的孩子,不會主動去糾正錯誤,驗證答案,他比較少用邏輯推理,學習的方法不恰當,不能持久地去學習。這是我們看到的智力有問題的孩子。

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成績與智力之間存在一個相關係數,這個相關係數與年齡、學科有關係。舉一個例子,小學的0.7。這是什麼意思?十個高智商的孩子在小學裏,學習成績好的只有七個,其他的三個雖然是高智商,但學習不一定好;或反過來說,在小學裏面,十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可能只有七個是高智商,另外的三個智商並不高,好成績是他自己努力得出來的。中學是0.6,大學是0.5,在大學裏拿獎學金的學生中,只有一半是高智商,一半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再看這個與學科之間的差異:高智商的孩子,語文學習成績好的可能性要比數學高得多,而又比寫字、圖畫、體育、手工那些高得更多。舉一個例子,十個高智商的孩子,寫字、圖畫、體育、手工都是好的孩子只有三個;或者說十個寫字、圖畫、體育、手工好的孩子,只有三個是高智商的,其餘七個可能是一般智商。這可以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可能與他的智商發展有關。

另外一個與孩子早期發展失衡有關。一個人的發展,實際上與他從娘胎生下來就有遺傳的影響。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他會有三個無條件反射,就是不用媽媽教,自己就會的三樣事情。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會吃奶,我們叫「吮吸反射」,吃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是一個體力和智力非常完美結合才能完成的一項活動。吃奶需要孩子用舌頭把媽媽的乳頭和乳暈全部裹住往後送,送到咽交叉的地方,送深了,吸完就吐,送淺了,一頭汗還是吃不著,最後孩子還要用胸腔和腹腔的力量使勁往裏頭吸才吸得著,而不是用口腔就可以把奶吸得出來,所以今天比喻做很難的事情是使出吃奶的力氣。有些孩子生下來吃奶比較好,有些孩子吃奶不行。再一個反射是「抓握反射」。你看孩子生下來手總是抓握拳頭。你有沒有看過孩子生下來手是張開的?如果有,那孩子就了。只要有一口氣,那手一定是抓著的。從娘胎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空間有限,生產資料有限,生活資料也有限,所以要擂緊拳頭,與人鬥.與天鬥,才能獲得本該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什麼時間手張開?是撒手人寰的時候。「抓握反射」是一個正常孩子重要的指標。再一個反射叫「探反射」。你我小時候吃飽奶的時候,在玩舌頭,如果聽到「呯呯」的時候就會馬上去找聲音來源。所有孩子都像我們這樣迅速地去反應。在教室裏,學業不良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是聽到聲音以後慢慢转头四處張望的,所以你就能看到差異。「吮吸反射」是孩子最早的觸覺學習,孩子的「抓握反射」是他最早的運動學習,而他的「探究反射」是他最早的聽覺和視覺學習。所以一個人的發展最早是從觸覺、動覺、聽覺和視覺三個反射開始。這三個反射是我們學習最早的通道。

「吮吸反射」是觸覺學習,所以媽媽親自餵奶長大和餵奶咀長大的孩子坐在教室裏不一樣。人工餵養的孩子,脾氣往往會比較大,與媽媽親自撫養的孩子不一樣。觸覺刺激在哪呢?第一,媽媽要親自生孩子,不要剖腹產;第二,媽媽還要親用母乳自餵孩子,不要餵奶咀;第三,孩子要跟媽媽一起睡。這個在香港實行可能會比較費勁。在內地我到處呼籲孩子一定要跟媽媽睡到小學一年級下學期以後才開始分牀。香港可能受西方文化影響比較多,很多孩子生下來就單獨睡,三歲後就單獨睡一個房間,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你注意觀察西方人彼此見面之後要抱。抱了這一邊,再抱那一邊,為什麼?因為他們小時候沒抱過。最早向西方學習育兒方式的是日本,東方人重視personal space個人空間,你我之間不能隨便抱。如果我跟你見面時抱你,你老公會打我。我們頂多是握握手,過去中國人連握手也不握,只作個揖。但西方人見誰都想抱,所以日本人不抱人,自己抱自己,見面後就說:「請多關照」。

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觸覺反應。我強調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早晚給孩子五分鐘,到孩子牀邊去親他一親,說聲「乖」,摸摸孩子的頭髮、掌心對著孩子的後脊椎,從上往下捋,一會兒孩子就睡著了,他是在依戀、祥和和信任當中睡著的。不是在黑暗的環境中孤独一个人睡覺。「啊!好恐怖,大灰狼在哪裏?」他會很害怕。早上,父母也應給孩子五分鐘,掌心對著他後背往下捋,那裏有豐富的神經末梢,給他提供足夠的刺激,孩子會很舒服。到時間了孩子還不起牀,就「嘎吱」地令孩子笑,讓孩子的一天由笑聲中開始。被鬧鐘鬧醒的孩子或是給媽媽打屁股打醒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哭喪著臉。為什麼不高興?沒有得到足夠的親情教育。

一定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抓握反射」,要讓孩子先抓著,然後再放、再放、再放,放開之後,看見有什麼好玩的東西,孩子都會去抓,都會去找,孩子就會比較「靈」,爪子比較靈活。我們知道手巧心靈是在一起的。剛才說的「探究反射」當中,剛剛一敲是聽,一定要讓孩子有足夠的聽。聽得越多,孩子的左腦發育就越好,這孩子就越聰。聽到之後還得讓他去看,看到之後自己再去摸去抓,這就是視覺教育。視覺教育和動作教育綜合起來,這孩子就比較靈。在早期發展當中,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能把上面的幾大塊充分地引進去的話,孩子就會聰明、靈通。

聰明是指孩子心理發展水平最後會是什麼樣。靈是指孩子的身體素質是不是靈巧、靈活。通是指通人性,是指孩子的社會能力發展怎樣。人的發展最終不外乎认知发展、运动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這三個方面。

人生就好比是汽車拉力賽。早期教育是給四個輪子充汽,主能動性,是汽車的發動機。發動機再好,要是輪子沒氣,那麼車一定會跑偏;如果四個輪子都很好,發動機不太好,這車只要給它一個外力,還能跑得起來。人生也好比是一場賽馬(香港有賽馬會),馬要跑,你看到騎手會不斷地揮鞭子,這個鞭子就是家長的激勵和激發。孩子在跑,家長和教師不斷地給他激勵,「你真棒!使勁!再加油!你快拿第一了!你馬上就能學好了!」這是給他動機。最終,發展速度還是得看這四個蹄子,「聰、明、靈、通」這四個方面。

我們會看到發展失衡的孩子坐在教室裏。比方說,「聰而不明」的孩子,往往寫字寫得很糟糕,橫不平豎不直,丟三落四,今天鉛筆忘了,明天忘了帶書,後天把作業做好了,卻放在家裏的書桌上。同樣是校服,穿在別人身上好看,但穿在他的身上就不知道怎麼回事了,這孩子馬馬虎虎,毛毛躁躁的。你們都是小學教師,能看得出這些孩子。老師上課一講他們就懂,配合得很好,但一考試他们就不行,為什麼?這就是「聰而不明」,發展偏了。

「明而不聰」的孩子,讀書很費勁,別人讀二、三遍就記住了,他讀十遍八遍也抓不進去,我們說「暈腦袋」。運算老出錯。用「打」來組詞,打人、打架、打臉、打屁股、打頭、打手,他就是想不到打牌也是打,打球也是打,打醬油也是打,還可以組成一打。這種孩子笨口拙舌,跟別人聊天聊不了多少,糊里糊塗。老百姓有句話「面帶豬相心裏嘹亮」。心裏明白就是說不出來,表達不清楚,但考試成績還可以。

再一個屬於「不靈的孩子」,控制失調,喝水後把杯子亂放。「你怎麼搞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搞的。他以為杯子放在桌子上面了。他還動不動就摔跤,經常闖禍,撞到別人之後,別人問:「你為什麼撞我?」「我不是故意的。」他的人際關係比較緊張。

再有一個是「不通的孩子」,他處處彆扭,穿衣服時要除掉背後的標籤,卻連洗衣標誌也扔了。性情古怪,動不動就「急」,動不動就「哭」,人際關係不好。

一個孩子本來的個性是屬於焦慮型或者是內向型的,會導致學習動機受損,學習的情智適應不良等問題。再一個,孩子發展異常會表現在基本的學習智能上。一個個體要想讀好書,上好學,他必須在以下各個方面發展得比較好,也就是聽、說、讀、寫、算、拼。有些孩子可能某些方面發育得比較好,而有些孩子可能發育得不好。打個比方去說,聽。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到講課的時候,有些小朋友的眼睛是從來不敢正眼看老師的,當你看著他,他的眼睛就會看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孩子是跑神了,他的心思並不在教室裏面,可以說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這孩子是聽的方面出了問題,他聽得不好。這情況也會出現在家裏頭,他爸爸媽媽打他的頭,他的心神才會回來。各位老師,孩子一天當中有百分之五十的時間在聽,如果他不会听,他一定會學業不良。有些孩子眼睛不去看,看了倒沒看到,看到了又沒看懂,這些會影響他能學懂多少。有些孩子的專注力比較低。小學生一般專注的時間是20分鐘左右,低年級15分鐘,高年級25分鐘,可是有的孩子連10分鐘都獃不住,持續時間太短。這是知覺通道上走偏的問題。這個因素的學習者必須從視、聽、動方面同時發育。有的孩子可能停留在某一個通道,他的學習就比不上別人。

還有可能是抗干擾能力差。老師一邊講,一邊演示,有的學生可能會告訴老師,老師講的時候他在記,希望老師可以在他記完了再講,他不能一邊聽,一邊看,手再馬上把資料記下來。當老師教一課新的課文前,會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預習,預習時間過後。老師要求能把課文全讀懂的學生舉手,一定是全部同學都會舉手;另一種是問及字詞的解釋時,請懂得某個字詞的學生舉手,便只有一部分學生舉手。第一次舉手的學生是整體認知的孩子,他不會管細節部分,仔細學習的能力低。我強烈建議這些孩子進入高考的時候,應該去學社會學。第二次舉手的學生,我建議他們將來去學文學、經濟,他們會學得比較好。第三類是兩次都舉手的,這種孩子一定要建議他學工科,學管理,他是國家的棟樑、精英。第四種是兩次都沒有舉手的孩子,這是陪讀的人,這類孩子學業不良是屬於他的智覺(perception)可能出了問題。

   再一個發展異常,可能是屬於行為異控的問題。這個孩子的行為狀況對他的學習結果影響很大。行為問題主要是指多動和注意障礙。這種孩子由於他的多動行為,往往會記憶力短暫,活動過度,失去了聽講和學習的機會。他在教室裏會聽一點,漏一片,有的沒有聽到,考試肯定考得不好。這些孩子往往會不加思索,按照自己的第一個想法寫出答案,他是屬於用感性判斷和答題,沒有用理性去思考,所以很容易出錯。即便他的答案是對的,比如89等於17,但是他會寫成71。這種孩子多的是。行為問題還有可能會導致一個孩子學習動機受損以及影響他智力潛能的發揮。多動症的孩子約佔百分之五左右,一個班裏頂多有2個多動症的孩子。要注意的是要把多動傾向跟多動症這兩類孩子分開來。試試觀察孩子是否堅持上學或是否會在上課期間跑出教室去。老師說話時,他也說話或大叫,經常發脾氣,經常破壞自己的東西或者損壞公共財物,這些都是發展異常的孩子。

三、非智力因素
   造成孩子學業不良的首要非智力因素原因,可能是孩子學習興趣的問題。現在很多孩子在不用學習時活潑可愛,但面對書本只有打打瞌睡。我們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去檢討。比方說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過於單一?也就是講授、講解、講演法,因為學生只是聽著學習的話,聽久了就一定會疲勞。我們可以一邊講,同時讓學生一邊看,有時還要他們寫一寫,這便是同時運用視、聽、動三個方面。通過多媒體的方法進行教學,效果馬上就會提升。另外,教師還要檢討自己的教學策略,要給孩子創現一個情景,調動他的學習興趣。老師先提問題,當孩子不知道答案,卻想知道答案時,就會願意聽老師去講,這便能把他的興趣激發出來。老師要把講台搬到台下,不要只守著“根據地”,守著“根據地”只能向同一個方向,以同一個频率、同一个音量傳到孩子的耳朵裏面,當老師在台下晃過來,晃過去,這樣的教學效果絕對不一樣。孩子對學習感不感興趣,教師的影響是很大的。假如孩子對這節課不感興趣,但當教師走到他身邊去,为了给老师足够的面子,他就會強逼自己開始聽,這就是策略。其实老师走近学生的时候,学生心跳会加速、血压会上升,单位时间里大脑的供血量会增加,学习的效果一定会提升!很多孩子學業不良更多是因為教師沒下功夫,這是要檢討的。老師要想方設法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安排教學內容時,不要太難,也不要太簡單。

   第二個問題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很多孩子不知道學習的原因,他們只知道上學是因為媽媽讓他來的,或到學校來是因為學校人多好玩,這些都不能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因此他們的學習就沒有目標,態度不端正,方法不恰當,這可能導致學習結果不好。因此大家一定要想辦法把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出來。

有的孩子學業不好,可能跟他的學習習慣沒有養好密切相關。對孩子來說,習慣看成一種在一定的情景之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活動的一種心理活動倾向。主要刺激的情景一旦出現,他就會有固定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系統去完成。用孔夫子的話是「習慣成自然」。

以小學生來說,實際上有兩項最重要:一,學習的興趣;二,學習的習慣。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前提。要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從檢討他的生活習慣開始。比方說,早睡早起問題,可能在香港是比較頭疼的問題。香港人睡得太晚了。每天小學生必須要睡到十個小時,他才有可能能夠學好,休息夠的孩子學習才會好,休息不夠的孩子,學習不會好。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前提,这些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生活;早睡早起;遵守常规;独立做事;有收拾;文明礼貌;与人分享。我把它变成顺口溜“规律生活很重要;遵守常规要知道;积极参与热情高;独立完成少烦恼;文明礼貌重在教;清洁卫生自己搞;与人合作信誉好;收拾整齐能做到”。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的习惯;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良好的休息习惯

孩子回家后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把它概括成八句话:放好书包换鞋衣;讲究卫生把手洗;一定喝水吃东西;赶紧坐定先复习;再做作业心有底;检查对错需仔细;明天学啥先预习;收拾准备好欢喜!

有些孩子学习成己不好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问题——学习没劲!学习热情是指对学习活动所表现的一种比较热烈、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学习热情是在学习兴趣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是一种比学习兴趣更为稳固的、更为持久的情感。一个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以下特点:——积极主动学习;从学习中体验到无比的快乐;不计较个人的生活与处境,一门心思学习;易于养成好学深思的学习习惯。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就要使学生想学,其次则要解决学生感到苦学的问题,应采取措施使其乐学。最后,还要使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于自己的恰当地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自然能焕发他们身上蕴藏着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使学生想学: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学习目的之教育;制定合理的、具体的学习目标;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使学生乐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强化;课业负担要适度。最后再使学生会学:如何听讲;怎样记笔记;怎样读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有些孩子学业不良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人事未尽。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先天的探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生活经历等相关。包括:自我意识、主动性、上进心、成就感、荣誉感、坚持性,而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逆境成材、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的很多故事告诉我们,激发孩子自己想学的愿望非常重要。

还有些孩子学业不良的原因是缺乏毅力的问题——不愿吃苦。我们今天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总舍不得要求子女,孩子也不肯吃苦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日益被我们这个勤劳的民族所忘却,英国有句谚语“不砸破核桃壳就吃不到核桃仁,不忍受学习苦则得不到幸福!”,中国有些古训“满门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读、读、读,书中自有……”这些至今闪烁着光芒的古代智慧正被其子孙当作“功利主义”而嗤之以鼻!家长孩子兴许都集体失忆了当年柏拉图“知识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培根“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振聋发聩的呐喊!忘却了无论什么时候在哪里,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个体发展基础的道理!

还有些孩子学业不良是因为不良个性的问题——同伴影响。他们人际关系差,感到在学校没意思;家里娇弱的性格与在外面成人化性格形成冲突,导致了部分孩子无所适从,产生逃避情绪;内向(孤独,胆怯)、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抑郁)、强神经质(古怪孤僻)个性的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

四、体制问题
   孩子学业不良的第四领域的责任是我们的制度!不少孩子的学业不良是由于我们教育制度的缺陷而导致的——制度性学业不良!

首先是我们今天教育价值的扭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今天的教育取向是“以才为本” 而不是“以人为本” :没有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总想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培养”人,而不是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教育被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控制着。教育成为获得权力、地位、金钱和改变身份的工具或主要途径,忽略了感受幸福、创造完美未来的幸福能力。家长纯粹把孩子教育看作是一种功利性的投资,今天投资金钱、时间、精力下去,期待明天把投资收回来,挣更多的功利。教育中缺少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个人都体验到的成功、享受着的快乐、自主的成长和受到别人的尊敬,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压力和负担太重,缺少自信和快乐。升学主义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缺少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最佳发展,而是为了被人看重和分数,学校普遍存在着教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

其次是人才选拔制度——重学历轻阅历。现代化的社会其分工高度分化:综合性的工种毕竟少数,很多工种所应用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主要考经验、经历、阅历,而非学历。现实中几乎处处都在强调学历、教育经历,而非真正的“专业能力”,学历成为就业之前的必备、台阶、谋生工具;知识和文化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使人获得解放,获得自我关照、自我呵护、自我救治、自我筹划、自我生存的意识、能力、手段,而不是来“奴役”、“异化”人。

第三是学校的学习制度问题——高速度高效能。当今教育所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就是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如今的80%的知识,都是近30年才出现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学校应重在把人类经验中最精华、最实用的部分在有限的受教育年限内解决。终身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只要掌握学习方法,未来学习型社会里,何时何地都可继续学习,没有必要非要把有限的学校教育塞得太满,变得高速度高效能,非要淘汰“学习缓慢者”,何等的残酷!

第四是留级制度问题——取消差生留级。人群中确实存在“学习缓慢者”(learning slower)普通人“举一反三”,他们可能“举三反一” 。我小学二年级时有个同学,我们玩得最好,他是留级生,全班个子最大的,我是最矮的,我俩搭伴玩游戏,他背着我“架大炮”,战无不胜!在学校我“傍”他,他可以保护我,放学了他“傍”我,我可以给他抄作业!可惜我升三年级时他没升上去,他九年读到三年级,后来由于个子太大了不好意思读了,后来也结婚生子了,别看他字认得不多但同学多,自己做生意,同学照顾他,生意很红火!1901年法国政府曾让比奈设计智力量表试图筛选出学业不良学生,以对他们单独编班,后来普遍采取的拯救性措施是留级,其实质是用别人2倍甚至3倍的时间来学习相同的内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 “留级率”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于是各地纷纷取消了留级制度,人们忘却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留过级的事实。

第五是教育内容选择制度问题——重认知轻道德。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规范,以生产经验为主;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后,教育内容忽视生产经验的传递,“重道轻术”;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文明,学校成为技术培训基地,教育内容“重术轻道”;现代社会强调人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学校检讨过去机械化、程序化、教条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时提出人性化、人文主义教育内容——回归到“传道”的本质,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道”的,有些人天生学“术”的料子!

第六個導致孩子學業不良的原因可能是評價制度本身的問題。我曾經做了一份2006年的中國語文試卷,我估計如果评分的話,可能會不及格,但各位千萬不要懷疑我的語文能力。我寫了八本書,我的語文能力絕對不會差,我的表達亦不會太差。這件事情可以告訴我們,這樣的評價制度是否能將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真正評價進去?沒有!我想沒有。是我們的語文指導思想出現了問題,还是機制出現問題了,或者是評價制度出現了問題。去年,復旦大學的高考開始進行改革。它不再用一份試卷考學生的語文能力,每一個想考復旦大學的學生都必須親自到我們復旦大學進行面試。教授會與學生面對面,用中文和英文問學生問題,然後要學生寫一下他以前學過的最喜歡的一首詩,然後有感情地朗誦那一首詩。你會發現這種考試把聽、說、讀、寫,包括譯寫全都考進去了。現在內地的考試都十分緊張,為什麼呢?因為現今考試的方法、尺度已經發生了變化,考試的方式也開始改變。因為這些變化,孩子的成績就會拖得很差,就好像剛剛在休息的時候,有一位校長走過來,很謙虛地跟我說:「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太好。」我就跟他說:「不要緊,因為我的廣東話比你的普通話說得更差,我現在甚至連聽也聽不懂。」就像這個例子,如果你用這普通話這把「尺」來衡量學生的語文水準的話,正如你用廣東話這把尺來衡量我的語文水準的話,我也一定會不及格的。由此可見,在整個教學當中,評價制度會影響我們的孩子。
今天考試分數低的孩子不等於他的考試能力差;今天考試分數好的孩子亦不等於他在那範疇的能力很強。比方說,在數學當中,最重要有兩個範疇,一個是精算,一個是估算──估計的計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估算的機會比運用精算的機會還要多。比如說,我現在站在講台上,要估計今天在台下有多少人參與這個研討會,這就要考驗我的估算能力。過馬路的時候,你也必須要估算。在香港,先向右邊看;你要看看遠方有沒有車輛,是一輛什麼類型的車,是大車還是小車,它的速度大約是多少,距離大約有多遠。它駛到我這裏大約要多少時間。這些資料就是需要你在短時間內估計出來的。另外,這馬路有多寬,我走的速度是多少,我走過去需要多少時間。估計的两个時間間會有一個時間差。我估計後才敢過馬路。如果那兩個時間很接近,我就不會過馬路,我會站在那裏等——“检阅”他。其實這時間差很重要,因為估計去年全中國大約有十萬人死於車禍。為什麼呢?因為在數學中,老師多半只會教精算而不教估算,所以就產生了這種情況。現時的考試制度是否真的可以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呢?

我們的教材評選制度是第七個問題。我們並不是以一個兒童學習知識的方式來選適合的知識教給學生,因為孩子很多時候是進行具體的形象思維,正如皮亞傑分析,小學的孩子全都是進行具體的形象思維的。但是,選擇教材時並不是根據皮亞傑的具體形象思維來選擇教材。你會發現,編寫教材的人犯了一個最低級的錯誤,我是說國內的情況(我不知道香港的情況是否這樣)。國內編教材的人犯了什麼低級的錯誤呢?他把本該是抽象邏輯思維的教學內容下降到小學來。我在小学工作的最頭疼的問題是安排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教,為什麼呢?過去,小學四年級的數學科課程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新課改之後,它將“设未知数x”和方程式這個原本是初中的課題下降至小學階段來教。代數絕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正如皮亞傑所說,孩子十二歲以後才發展抽象的思維及邏輯思維,但編寫教材的人卻非將這些抽象的概念放到小學教不可。所以,實際上這些問題並非老師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編寫教材的人的問題。我說得難聽一點,他們是腦子灌了水,才會令孩子學業不良。所以我們遴選教材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材內容層次結構不清,什麼知識應放到什麼年級去施教,弄得一片混亂,或者搞錯了的話,那就真是害人不淺了。他們不像老師害人只害到一班學生,他們害的是一批學生,所有那個年級的學生也受害。所以呢,我們要檢討教材。檢討教材就是要檢討孩子學習負擔的問題。今時今日,我們的學生的學習負擔是比較重的。當學習負擔太重時,在心理學角度說,就會有一種叫「習得性無助」。心理學上怎樣做這個實驗呢?就是將一條大魚放在一個大魚缸裏,然後再放一條小魚進去。那條大魚看到小魚之後就一定會衝過去吃掉牠,你怎樣令牠不吃這條小魚而和睦相處呢?於是那些人就在魚缸中間放一塊玻璃,將兩邊隔開,一邊放大魚,一邊放小魚。那條大魚見到那條小魚就很迅速的衝過去,然後會「砰」的一聲撞著玻璃,吃不到那條小魚。每一次牠想衝過去吃小魚時都會給玻璃撞頭,經過多次後,牠就學會了不去撞。後來,科學人員將中間那塊玻璃抽走,雖然小魚游到大魚面前,大魚只要張開嘴就可以吃到小魚,但是大魚卻沒有張開嘴吃小魚。為什麼呢?因為牠之前吃了苦頭,受了教訓。現在孩子讀書就像那大魚一樣,受到之前不愉快經驗的影響而放棄,所以不少孩子是屬於自暴自棄的。現在孩子的學習負擔是太重了!

我將我的童年跟我的孩子相比。儘管他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年代,但是他的快樂指數遠遠低於我童年的。雖然今天他什麼吃喝玩樂都有了,交通又很方便,但是他心裏並不快樂。今天的孩子們除了一門門的課程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相關的練習題、訓練與輔導題、複習資料等等,最終使得很多孩子放棄了。

五、教师与教学责任
第五個我們要檢討一下,孩子學習程度不好,我們有沒有責任呢?教師有沒有責任呢?教師是有責任的。教師在教學當中,有沒有選對教學模式呢?什麼叫做教學模式有沒有選對呢?大家注意看這個圖。一個班有五十個孩子的話,按照常態分佈圖,老天爺一定會給你一個天才兒童、七個超常孩子、十七個聰明的,但你不要高興得太早,也一定給你十七個魯笨、七個愚笨和一個幾乎弱智的傢伙。如果你不是在一所貴族學校任教,你的學生一定是根據這種常態分佈的。在教學上,你會選哪一種模式呢?如果你選精英模式,會有一半的學生給你淘汰掉,很不合適。如果你選擇要教會程度差的學生的模式,就是要把最後的笨蛋都教會。當你在教那最後的笨蛋時,前面那二十五個程度好的學生早就學會了,他們就會開始自由活动、搗亂了。現在我想說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作為一個大人,儘管你明白了,你也會裝不懂,謙虛聽我說,给我面子,但孩子卻不會這樣。一個孩子,如果他明白了,你要他裝作不明白是不可能的。他坐著幹什麼?於是他就開始找人談話、玩耍。老師因為那學生在搗亂就會對他給予批評。例如要某人坐好,聽老師講課,於是那小朋友坐好了。不過,放學後必定會有學生向他的家長告狀,其他孩子會說:「阿姨,今天你的孩子上課時給老師批評了!要他坐好呢!因為他上課時談話啊!因為他驕傲自满!」媽媽聽了,便會跟兒子說:「為什麼你上課時不聽老師講課?」你會看到越聰明的孩子,坐在這種課室裏,他就越倒霉,越慘,越受不了。不過可惜的是,我們現時提倡的教學模式就是這一種。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把百分之八十四的學生教明白了,就趕緊教下一個內容。老師在課節中用二十分鐘左右教懂學生,一課節有四十分鐘,教完的時間怎麼打發?教師便叫小朋友自己看書,自己做練習題,然後會走到學生當中指導學生。因為在教學原則當中,要有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輔導相結合。那就是說,課堂的後二十分鐘,教師要走到學生當中進行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所以等到下課的時候,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八的孩子都搞明白了,這樣的話,老師的教學方法是恰當的,是成功的。

教學的另一個問題可能和我們的評估方法過於簡單有關。很多老師疑問:「在學習當中,到底學生懂了沒有?」於是教師在教學當中用考試的方式測量學生。,考試越多,孩子的焦慮越重;孩子的焦慮越重,對他們學習的負面影響越大,甚至會出現我們所說的精神病時代,是被人折磨出來的。

其實評價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應該是診斷性的、形成性的,不要把它搞成終結性的。最好的是進行行為觀察,在講的過程當中,你可以觀察學生是否已經明白,還是仍然不太明白,這是教師可以看到的,還有情景測驗和學生成長紀錄等等,方法很多,不要動不動就進行考試,因為考多了會把孩子考疲了,效果反而不好。

孩子成績不好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教師指導有關。比如說教師的教學觀念是否要更新,如果教師還是運用以前的指導方式教導學生,觀念決定了行動,行動決定了結果,所以教學和很多觀念有關。教學觀、兒童觀、發展觀、學習觀、課程觀等,這些觀念每一個都可以討論上半天。如果教師正確地選擇這些觀念,教學就會輕鬆快樂。教師本來應該是一個輕鬆快樂的職業,孟子當年說:天下有三大快樂的事,一是父母都在,兄弟相處得好;第二件快樂的事就是仰無愧於天,俯不愧於地;第三件快樂的事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實我們不應只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才快樂,得天下之蠢材而教之也應該是快樂的。現在的情況就是因為很多教育觀念不正確令很多老師不快樂,這要靠我們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去改變。

另外一個跟教師教學的本體性知識不足有關。什麼叫本體性知識?教語文的老師,他的語文水平有多少?比如我當年在小學教英語的時候,我教得很坦然,但是你要我教語文的話我就不敢教了。尽管我當年高考語文的成績考得很高,因此當年讀大學是免修語文的,但是我的語文程度只相當於高中,所以我就不敢教小學语文了,因為我的學歷不夠。我敢教英語,為什麼呢?在國內有一個英文考試,大學畢業要考四級,博士要考八級,我是唸博士英語的,所以我的英語程度至少相當於大學專科水平,於是我便很坦然去教小學生英語,因為我的本體性知識夠了。當我教的時候,我可以很詳細的跟學生講解詞句,那些詞可以怎樣記,於是我教孩子時便可以教得很細緻。但你又不可以因為自己的本體性知識豐富而居高臨下,你不可以用專業知識把孩子嚇倒,否則,你不是把孩子教明白了,而是把他們教得更糊塗了。

另外一個問題可能是老師本身的條件性知識不足。教師學教育學,又學心理學,又學過教育心理学,又學過現代教技術,又學過課程與教學。於是教師以為在教學時就會得心應手。其實不是學過這些東西就可以教學的。教學最高的層次不是技術,而是達到一種藝術的境界。藝術和技術是不一樣的。

有些老師可能是他的實踐性知識比較缺乏。為什麼國內的教師要進行「教師晉級制」,一級一級的遞升?因為一些資深的教師在教學時會得心應手,年輕的教師可能會顯得措手不及。考試過後,一般情況下,資深教師班上平均分會比年輕教師的班上好,但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定在年輕教師班上,而最低分的,也一定在年輕教師班上。這跟經驗有關。資深教師會在教學上不斷進行課堂調節,把學生的學習氣氛調動起來;而年輕的老師就只會問學生聽明白了沒有,會不會做? 幾個學生回應「明白了!」,那些教師便以為自己將學生都教明白了,於是他便會開始教之後的內容,其實很多學生仍然是不明白的,這些就是實踐經驗的問題了!

或者有些老師事業心不夠強,他們只因為找不到其他工作才做教師,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哪一天他們有更好的職位就會改行跳槽了。有沒有這樣的老師?當然有,而且還為數不少呢!

還有的是與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關。一些教師會在課堂上將說話重覆又重覆的說幾遍,令學生更糊塗了。我在高中時也遇到這樣的老師,其實我的理科成績是很好的,在98年的時候還可以輔導高考的物理和化學,但是我當時對這位老師的課不感興趣。我曾統計過他一節課堂說了三百七十多個「啊」、「嗯」這些助語詞,「啊…………第一段啊……這個…….……這個這個…………」所以教師亦要從這個角度自我反省和檢討。

學生學業成績不良有時可能是老師和學生的八字相剋。因為師生之間有很多的不適應。比如說由老人家如爺爺、奶奶或外婆帶大的小朋友,往往會比較散漫。如果他們遇到一個比較嚴格的老師,他們就會覺得很苦惱。這些給爺爺、奶奶呵護著長大的孩子,如果他們遇到一位說一不二的嚴肅老師,是難以適應的。

另外有些老師是慈祥型的。我曾經遇過這樣的老師。他會說:「啊……各位同學,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大家討論一下吧!」學生就會說:「討論什麼呢?這些問題連你也不懂,要你來幹什麼?

師生之間也有可能會通道不適合。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有什麼事情直接說出來,有些老師整天也不會在黑板上寫一個字,但學生卻希望老師寫出來。也有相反的情況,老師拼命的在黑板上寫啊寫,「有什麼不明白就看吧!」但他又不講述,他覺得自己已經在黑板上全都寫下了,但學生看完後,還是不明白。老師還會問學生:「你不會這些字嗎?你會看便成了!你自己看便行了!」「看不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接着看就是了」這些情況便很糟糕了!

這些師生之間的八字相剋跟什麼有關?跟知識有關。這些通道、安排、知識,全都不相通。當一個慢條斯理的老師遇上一個聰明的學生那就麻煩了,因為老師在慢慢地跟學生「娓娓道來」,學生卻會覺得老師說這麼久也未說到要點,就會覺得很煩。
另外,教學問題當中,還有什麼東西有關係的?跟班級環境有關。學生的上課路途是不是太遠?如果他們的上課路程遙遠,就要比其他人早起。又或者班級人數太多。研究發現,一個教師最好的管理範圍是二十五個學生。香港已經不錯,因為一班的人數多是三十多人,內地可能是四十多至五十多人。我的研究生畢業後在小學當校長,他們是一百二十多名學生一班,三個人用一張桌子,你可以想像一下,學生學業不良肯定和這有關,因為老師只能顧及前面的學生,後面的學生已經管不了。另外一個是課室的佈置是否太花稍呢?那會影響注意力。教室外面會不會太吵了?教室的氣味是否不好?教室的光線是否正合適?學生的同伴關係如何?還有這個孩子是不是剛轉學?

六、如何对待學業不良的孩子
最後一個話題,怎樣對待學業不良的孩子?

我的建議是給他們多一些寬容。很多孩子學業成績不良不是因為他們不認真,而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不逮。百分之十到三十的學生存在著學習能力障礙問題。為什麼會這樣?也許是因為他們本身成長的學習環境不良;他們出生時可能早產、難產、剖腹產;生下來後用人工餵養;過早教育;過度管教;缺少室外活動或者學習機會剝奪等問題,這些都會導致孩子學習能力障礙。這些學習能力有障礙的孩子不是普通老師可以教會的,而是要受過特殊教育的專門訓練的老師才可以做到。

第二個對待他們的態度是更多的支持,要有更多的耐心去輔導他們,提供充份足夠的支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不要只著眼於今天,說這個孩子學業成績不好。不怕跟大家說,上高中时,第一次离开父母,十四岁的我玩疯了心,以至我的數學成績曾只考得十六分,為什麼會這樣?我那時候不喜歡那个數學老师。但我在高考時,滿分是一百二十分的數學科我考得一百一十九分。因為我知道數學是高考一定要考的科目,沒有辦法之下我唯有努力去學。我數學只拿十六分時,我的數學老師怎麼說呢?老師曾拿著我的考卷跟我說:「哎……十六分啊?」當時我恨不得有個洞給我鑽進去,什麼叫做無地自容?就是這樣了。當時這位數學老師曾經說了一句話刺痛了我,他說:「如果你將來考上大學,你朝南,我朝北拜你三拜。」於是當年我就下定決心,我立志一定要做教師,我要將這些人從教師隊伍中替換出去。這種人簡直是「狗眼看人低」,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孩子。各位同業,未來的香港特首,未來的國家主席就未必不在你現在的班上,孩子是最有發展潛力的人。

再一個是給孩子更多安慰。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人的發展,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發展,例如思想的發展、行為的發展、思維的發展、身體健康的狀況、心理健康的狀況,以及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精神面貌等。對一個孩子來說,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我將學習成績排在第五位。第一位是人生,第二位是人品,第三位是人格,第四位是人氣,第五位才是人才。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全面地看待每一個孩子。學生在你那裏應該學會勤勞善良,自強不息、仁慈博愛、堅韌不拔、勤奮認真。儘管這個孩子今天學習成績不好,你不用為他的未來擔心,他將來的生活一定會過得幸福而充實。

另外,對於學業不良的孩子要有更多的理解。可憐和理解今天的孩子,他們確實不容易。他們要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比我們當年更多更難的作業。十二歲面臨的就如當年我們十八歲考大學才要面臨的分層競爭,他們的學習時間有限,但知識卻是無限增長的。孩子在學校裏,老師跟他們玩的是「車輪戰」,語文老師走了,數學老師進來;數學老師走了,英文老師進來;英文老師走了,科技老師進來;這些孩子回到家裏,還有很多的課業、功課等著他們完成,他們很累。今天所學的知識,留到日後到社會上用,他們永遠覺得趕不上社會的發展。你會看到孩子在成人世界裏學到很多道理,但他們沒有辦法親近自然,沒有辦法自己去消化知識和思考,所以將來他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是沒有色彩的,是不快樂的。
我們作為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科學地認識「學業不良」,因為這些現象是不可能被消滅的。我們要理解我們的孩子,勇敢面對和接受學業不良這個事實。社會中要分出高低,總會有人是最低的,學業不良總是會相對地存在的。我們要調整心態,我們的五隻手指也不會一樣長,也不會一樣粗。我們怎麼可以要求所有學生的成績都一樣好呢?

我們對孩子也要有合理的期望,要求他們有多元化的發展,雖然你長得矮,但你聰明,你可以多做一點工作。如果你長得夠高大,可以搬重一點的東西。有學業不良的孩子才襯托出那些聰明的孩子來。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你堅持要將學業不良消滅掉,這是不可能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教孩子追求的是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我們人類的永恆終極價值。成為啟蒙者,我們要引導我們的孩子「向上、求真、至善、盡美」。西方幾千年來,一直都在追求這東西。東方幾千年一直都是崇尚仁、愛、道、禮、義、勤勞,古印度南方推崇的是智慧、誠實、公正和理性。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給孩子多少知識是其次的,引導他做一個清白的人,做一個自由的人,做一個充滿希望的人,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我們的孩子才可能勇敢地面對生活,有自己堅定的信仰,真正的氣節和民族的精神。這些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事情。

最後,我想以一個佛教的故事來結束我的講演。在過去,有一個醫生,他活著的時候給人治病,治好了成千上萬的人。但是,他也治死了幾個人。等他死的時候,閻羅王跟他算帳,說:「你曾經治死了幾個人,去十八層地獄。」醫生沒有辦法,只好服從組織安排,去了十八層地獄。不過,到了十八層地獄,才知道十八層地獄是永世不得翻身的。他在那裏越想越難過,越想越覺得冤枉,他在想:「我治好了那麼多病人,為什麼不計算我的功勞,只計算我醫死了幾個人,就要將我打落十八層地獄?」於是他大喊大叫,亂蹦亂跳。就在這時候,他的腳底下傳來一把聲音:「拜託你不要再跳了!我未跳,你跳什麼?」那聲音把醫生嚇壞了,他心想:「啊!十八層地獄之下原來還有一層?」醫生覺得聲音很耳熟,於是他問:「你是誰?」在他腳下的人便說:「你連我也忘掉了?你看清楚!」醫生腳底下的人說:「你跳什麼?」醫生說:「我覺得很冤枉。」那人便說:「你冤枉什麼?」醫生說:「我治好了成千上萬的人,但閻羅王不算我的功德,他只算我醫死了的那幾個人,就要將我打落十八層地獄。」那人便說:「你別再喊冤了!我豈不是比你更冤?如果我將我的故事告訴你,你一定會覺得我比你更冤。」那人便說:「我從來沒有害死一個人。」醫生說:「那麼奇怪?為什麼你沒有害死一個人也要到十八層地獄呢?」那人便說:「喂喂!你怎麼搞的?還沒有認出我來嗎?因為我教了你這個學生!」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老師要教很多學生,如果你沒有把學生教好的話,誤了人家的子弟,斷了人家的慧根,將來是要去十九層地獄的。
各位,如果我今天講錯了,拜託各位一定要告訴我,我这个人胆小,害怕去十九層地獄。
你我都是教师,让我们百年之后相约在天堂。

感謝保良局的邀请!感谢各位的倾听!祝福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1:49 , Processed in 0.6398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