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与科普本是同根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1 11:5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与科普本是同根生
作者:刘兴诗(著名科普作家、地质学教授)
www.jyb.cn 2009年12月25日

  德意志民族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认真精神,而一个国家的科普读物是可以嗅察出民族气息的。作为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的“什么是什么”丛书,无论选材、文字和配图都使人感觉到一刀到位的“外科手术刀”似的精确,的确是原汁原味的“德国造”。

  什么样的科普读物是最好的

  在我看来,“什么是什么”这套丛书的成功,首先在于策划的成功。其次在于作者的选择,这套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些各个专业的专家,也是是熟悉儿童心理和有文学修养的学者。这就涉及到一个评价标准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科普作品?

  我认为,真正讲科学的、真正讲得让孩子们能够听懂,并且也感兴趣的作品就是好科普作品。与之相应的,既是科学工作者,也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作家,才是最理想的科普作家,他们所写出的作品才最可能为广大少儿读者所接受。

  最好的科普读物是“研究”出来的。一本书犹如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如果都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有什么意思?第一手的材料永远比二手货新鲜,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这就需要作者最好身在科研第一线,把自己独有的成果介绍出来才是真正的原创,才是真正的“真”。

  最好的科普读物是“吟咏”出来的。难道科普作品都该是干巴巴的吗?那就大错特错了!一本书犹如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观。一本书犹如一首诗,我们的科普作品能不能写得有优美的意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试题。如果能够驾驭科学,也能驾驭文学,就没有什么办不到。在科普作品里融入美学教育的感染才是真正的“美”。

  最好的科普读物是“感悟”出来的。科学研究不能脱离哲学。玄妙的哲学说白了,不过是思想方法而已,有什么神秘的?我经常对学生说:“学习知识固然重要,进一步上升为规律更加重要。掌握规律固然重要,再上升为一种观念尤其重要。”这就有一个哲学的问题,一本书犹如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

  好的科普作品也需要“真、善、美”,而且是孕育了丰富中国色彩的“真、善、美”,读者便不知不觉有河山之爱,不用高喊口号,便有“吾土吾民”之大爱,以及对科学之美之真爱,那才是科普之极品!

  科普读物有待于长期抗战

  所谓科普,不能简单理解为自然科学的科普,为什么不包括人文科学呢?所谓科普,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孤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什么不能相互交叉融合呢?
  1952年院系调整,把一个个好端端的综合性大学,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专科学院,专业越分越细,培养出无数专家。那时候有一个口号,是做一个“螺丝钉”。在计划经济情况下,每个毕业生都是定向分配,每个“螺丝钉”只能装配在固定的部位,换一个部位就不行。应该说,在建国之初急需大批工程建设人员的情况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应该看到这样一来,我们的工程师和专家越来越多,综合性的人才和真正意义的博士越来越少,那只能应一时之急,时间长了,就会暴露出弊端:不仅不利于综合性考虑问题,也阻碍了学科向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成为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一个国家的科普读物怎么样,是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真实反映。我们不敢奢求许多大师,现在严重缺乏真正的通才,缺乏文理兼备的科学家,这就是现状。不言而喻,这也就是今日科普读物还有待于长期抗战的基本症结所在。

  文学与科普作品本是同根生

  所谓科普,不能简单理解为狭义的科学本身,其实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含有深刻的科学内容。君不见,四大名著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别样的“百科全书”。仔细咀嚼一番,其中不乏真正的科学知识,甚至科学原理与哲学。
  举例来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东边日出西边雨”这些古典诗句中有没有科普内容?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地方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所谓“巴山”乃是重庆北郊的缙云山,不是大巴山)和成都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个地方的降雨形式描写得多么细致深刻!为什么文学作品也含有科学内容?因为诗人如实描绘了自然,当然就反映了自然现象和规律了。再比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含有具体的科学知识,是不是还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哲理?这就是科普作品的理想境界。
  好的文学作品,也是好的科普作品,好的科普作品,也是好的文学作品。好的科普作品不仅有科学性、可读性,还应该有思想性、哲学性,它应该是催人上进的,是热爱科学和大自然的,是含有浓烈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的,我们中国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普也应该是这样。由此我们对科普作家的要求就不仅是科学家,还应该是文学家和哲学家了。只要教育搞上去,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大师级的科普作家,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刘兴诗为著名科普作家,地质学教授,曾参与创作“十万个为什么”丛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3:47 , Processed in 0.114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