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拓宽儿童文学的思考疆域——2013年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1 19:3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拓宽儿童文学的思考疆域——2013年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
作者:张栩   
    更新时间:2013-4-8


2013年4月5日至6日,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和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路径与走向:当代视野下的儿童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大绿树环绕的红楼举行。与会的两岸儿童文学学者针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话题,进行了一次充满激情的学术交流。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诗意的,但在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中,儿童文学将如何诗意的栖居呢?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方卫平教授就当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对当代儿童小说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商业文化对童年精神的影响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当代儿童小说对儿童“大众化”、儿童私欲、童年理性的肯定以及儿童形象“日常化”、“成人化”的趋势都使其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乡土儿童小说的艺术特质。与此同时,方卫平也指出,商业文化对童年美学的革新也存在着“只停留在儿童形象和故事的表层,没有转化为对当代童年命运的更深刻思考”的问题。
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杜明城博士以其批评性的思考,反思了西方儿童文学的分类标准,并指出外国儿童文学在看似客观的文体分类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偏见。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将这种标准移植到本土的儿童文学,那么许多优秀的作品甚至是文类都将被排除在儿童文学的领域之外。而这些研究的偏向和侧重为儿童文学领域的学术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尚待开启的未竟航程:“介于写实与幻想之间的笔记小说,可能拓展为一种宏大的童话类型吗?由市场区隔开来的文学奖作品,和儿童更为着迷的通俗小说,何者更当获得关注呢?”
如果我们审视当下儿童文学发展,就会发现涉及哲理、人性以及传统文化等非典型的儿童文学元素正在越来越多渗入到儿童文学的文本中来。但恰是这些人文关怀为儿童文学注入了更多元的养分。台东大学黄雅淳副教授所论及的甘耀明正是这样一位“跨界”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儿童文学和乡土文学,跨越了现代童话的叙事技巧和传统文化象征,跨越了西方的魔幻现实风格和作者独特的乡土想象。多重的跨界姿态使作者不仅开拓了台湾的新乡土文学领域,同时也拓展了儿童文学的胸怀,更新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样貌。
浙师大的彭懿博士,从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在创作幻想小说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在他看来,优秀的幻想小说是带领读者进行的一次“想象远行”,作者所要引领读者欣赏的并非是阴暗、恐怖的世界,而是人性深处的温暖故乡。
儿童文学的永恒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用诗意的童心来看这个世界。台湾学者蓝剑虹博士运用克莉斯蒂娃的术语“符化”在强调沟通的象征语言中挖掘出通向童心世界的诗意语言。这种语言是儿童用以感受世界、与成人交流的带有“香气、颜色和声音”的语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运用于绘本创作中的艺术语言。它为儿童的世界和儿童文学的世界开创出诗性的空间。这种诗意的、儿童的语言恰恰反映了儿童所特有的思维逻辑。浙师大周晓波教授通过对童诗的赏析,阐释了儿童诗歌如何将儿童的思维逻辑巧妙地幻化为艺术的表达。
论及时代文化与童年的关系,台东大学葛容均博士从“权力知识”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切入儿童文学阐释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微妙关系。她提出无论是“成人-儿童”的二元对立观念,还是我们所秉承的“儿童本位”观,都是将两者关系过于简单化的一种处理。事实上,成人和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围绕“权力知识”和“歇斯底里化”的竞争关系。而在《爱丽丝镜中奇遇》、《黄金罗盘》等幻想文学中这种关系是以“物化”的状态呈现出来。返观当下的现实,网络的广泛变迁和媒介的转化给成人带来了“童年消逝”的焦虑的同时,也强化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权力知识”的竞争关系。
在两岸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中,西方的学术资源和文学作品都曾有过他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中国儿童文学及其研究发展的动力仍是困惑着我们的话题。台东大学葛容均博士将福柯和拉康理论自然融入儿童文学和当代儿童文化中的研究为我们思考提供了借鉴的样本。另外,曾在澳洲留学的陈素珊老师以一部具有澳洲史诗色彩的电影《Australia》为个案,介绍了由该影片提及的反映出澳洲文化特征的儿童文学作品。
浙师大的钱淑英博士和胡丽娜博士则从纵向的历史维度关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她们通过扎实的史料搜集和细致的文本分析,分别对大陆“十七”时期的童话及其特质、《伊索寓意》在中国的翻译、传播过程进行了梳理。
两岸学者的研究和思考呈现出不同的学术样貌和个性,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也为两岸儿童文学学者的深入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5:43 , Processed in 0.1211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