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15:1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影响
[2004-08-20]
上海语言文字网讯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都是这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即中国文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交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是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这当然不是指中国人从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模仿了几句“大大的”、“统统的”、“米西米西”、“死了死了的”之类洋泾浜鬼子话。绝非那样简单可笑。中国的语言文字,政治军事,改革革命,科学教育,……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日本的巨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上超过日本。 早在1915年,一位署名“将来小律师”的作者在一本《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书中说,自戊戌变法以后,日文行于中土,列举流行的新名词五十九个。有少数除了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还能见到,如支那、哀啼每吞书(哀地美敦书)之类,现在已不大使用。但绝大部分我们至今还广泛的使用着,并且早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试想,如果我们象“抵制日货”那样,拒绝使用这些日本词语,中文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的、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大律师、代价、让渡、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各各、法人、重婚罪、经济、条件付之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 这还是民国初年的粗略统计,实际远不止59个。如果现在再来做这项工作,结果会更令我们惊叹。如:干部、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什么什么族、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写真,……简直俯拾皆是。“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中国以前叫“资生学”、“智学”和“群学”——听起来这倒是象“日文”,但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中文。这些“日”常用语,有些其实是中国古代既有的名词,日本人将之赋予新意使用,遂成规范。而中国拿来,也易如反掌。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初始自称“造反”,陈少白拿了一份日本报纸给他看,云“支那革命党孙文”,孙抚掌曰:“好,好!自今以后,但言革命,勿言造反。”还有“经济”一词,原意为治理国家;如今谁还用“经济”来“治理国家”呢?早就专门用“政治”了! 小学读书时,孩子们就被教导不要生造名词、形容词,要保持中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规范。可想“新词”的产生,不允许随心所欲和草率从事。词汇是一种概念工具,如此多的新名词,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方面的新意,而必然伴随着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巨大冲击和革新。当然并非所有“新”的都是好的。拿日本来说,它以“排日”为借口,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从而”“发起”“野蛮”“侵略”,终成为“世界”“公敌”(引号内为日本词定)。 当年大量新名词涌入中国,一度引起一些人的不安,即使相当新派的人物也不能安之若素。大办洋务、以思想开明著称的张之洞,曾在一份文件上批云不要使用新名词,他的幕僚辜鸿铭却告诉他:“不要使用新名词”中的“名词”二字便是一个新名词,来自日本。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大学者,爱中国爱到病态和盲目自大的地步。他也认为,继承了真正的中国文明之精华的是日本人而非中国人。汉唐时代形成的的中国文明,被元朝及后来游牧民族的入侵给打断,给蹂躏糟蹋了,因而大部分失传了。日本则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攻,在海外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真传。他甚至断言:“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辜鸿铭文集。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原文发表于1924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光明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20:09:49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汉字闻述之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汉字,现在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始于一千多年前。一般认为,公元5世纪,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汉字随之传入。这些经书中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标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以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的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标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书写象声词和外来语。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日文汉字的写法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多方引进西方文化,曾经进行文字改革,打算全部取消日文中的汉字,以假名取代汉字,这在当时叫做“脱汉运动”。但是这样的行动造成了混乱,重义词太多,最后不得不终止文字改革,所以在日文中仍然保留了两千多个汉字。
      1946年,日本对日文中的汉字进行规范化,规定1850个汉字为“当用汉字”。在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但是,因为习惯了,很多人还在使用一些“非当用汉字”。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了《常用汉字表》,规范了日文中使用的汉字。《常用汉字表》“收录了法令、公文书、报纸、杂志、广播等日常社会生活场合所应使用的、在效率和普遍程度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汉字,作为书写易解文章的汉字使用标准”,常用汉字总共为1945个,比1946年的规定有所增加。
      在日文中,很多名词、动词是用汉字,这给中国人了解日本带来方便。比如,电梯上写着繁体汉字“開”“閉”,一看就明白。
      日文汉字中,从“旧字体”改为“新字体”,有许多竟然跟中国《汉字简化方案》完全一致。比如,“旧字体”中的“國”,改为“新字体”中的“国”;“旧字体”中的“號”,改为“新字体”中的“号”;“旧字体”中的“斷”,改为“新字体”中的“断”……
      不过,也有许多繁体汉字在日文中没有简化,例如东京的“东”,在日文中至今仍写作“東”;“铁”在日文中仍写作“鐵”;“轮”在日文中仍写作“輪”。
      汉字是日文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日文中汉字大多数属于书面用语。从19世纪开始,中国也从日本引进了不少词语,如现代中国政治方面的词语基本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所以不仅仅是日本学习中国,中国也在向日本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 14:45 , Processed in 0.1271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