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的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18:2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的尴尬
[2006-05-03]
上海语言文字网讯

  作为母语,汉语言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绵延之责,更是人们日常生活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其美丽的文字和音韵,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迷醉。但在今天,语文却面临着挑战。面对各种多媒体的视觉冲击,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阅读文字图书的兴趣,喜爱电视电脑,厌恶读书的孩子不在少数。导致一些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上了十几年语文课,却无法写出一篇能够真实反映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有的甚至错别字满篇,句子也不通顺。这引起了人们对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出现的种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反思,2000年起,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版本不断更迭,教育部于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一出台就引起各方密切关注,一些省份开始进行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试点,继而又向全国推广。但新课标的实施,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兰州市有些中学,就中学语文教学及新课标下语文未来趋势等方面,一线教师们有着诸多感受。

  新课标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

  已有10多年语文教龄的田浩老师是兰州市第五中学的高中教师。他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已引起全国的关注和探讨,这几年,语文教材一直在变化,这是好事。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上高中时,语文课本还沿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课本,很枯燥。那时的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品德课,教材方面也是高大全,全是一些与当时政治经济关联密切的典型示范和英雄人物。我之所以还能热爱语文,是因为小时候就看了许多课外书,受了大量文学熏陶的缘故。我觉得,教育本来应该能帮助每个人克服精神上的狭窄、软弱与缺陷,但以前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不但无法补救这种缺陷,而且只会强化这种缺陷。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应当是核心。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

  今年40岁出头的冯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商务工作,他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曾是当一名作家。他说:“有时翻看孩子的课本,我就会想以前的语文课本到底教了我们些什么呢?我们今天形成的爱情观、伦理观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有多少?语文课本上当然是有些精华,但是毕竟是少数,更多对人生的态度和理念还是从自己看的一些书籍上得出来的。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看外国名著,虽然看不太懂,但是有些情节比较有意思,那时可看的书也不多,一开始就是懵懵懂懂地去看。接触文言文后,我开始喜欢诗经,里面很多词句现在还会背,再大点,特别喜欢宋词,喜欢那种唯美中带点忧伤的感觉。高中时看的最多的是《红楼梦》,大概读了10来遍,每天睡觉前都看,看得很投入。散文我也喜欢,《林语堂散文》《郁达夫散文》都是在这个时候看的。所以我后来人生观的形成很受他们的影响,但我喜欢的这些作品基本上没选入课本中,那时凡是涉及感情伦理方面的文章一律回避,入选的大多是符合政治需求的文章,并没有考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我们一生最需要精神营养的年龄,语文并没有给我们对美好追求提供帮助,打下底子。”

  教材单一枯燥,那么,语文的教学方式又是怎样的呢?田老师说:“也是填鸭式地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听得头昏脑胀。为了应对高考,老师们课前要翻阅大量资料和参考书,在阅读分析上做足了工作,却因为过于琐碎,过于全面而遭致学生的反感。课堂上老师什么都讲了,却让学生失去了想像的空间。但老师还是怕自己在什么方面没讲到,学生在高考中答不准确、答不完整丢了分。老师们更多关注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尤其关注的是如何熟练而准确地完成考卷,取得高分。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会花很多的精力去揣摩各级各类考试的命题方向以及尽可能的教会学生更多的解题技巧。至于如何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如何使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如何发挥它的工具性、高效实现它的工具价值等等问题,却被老师们忽略,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

  新课标教改

  理论指导与实践脱节

  这是一堂初一的语文课。有近20年教龄的司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由捷克作家雅·哈谢克创作的一篇小说《黑信》。两天前,他们刚刚学完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从教学角度,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们学会如何阅读这篇文章。“你会读吗?”这是司老师给学生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她要求学生们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课文,并找了几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模仿人物的口吻进行对话。在梳理作品的脉络时她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读懂了吗?”。据司老师讲,这是新课标教学中必要程序。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朗读课文时语气与人物性格也很相符。但认真听讲的多数是坐在前面的学生,后面仍然有些孩子在那里发呆,还有一个学生一遍遍地把笔掉在地上,然后再捡拾起来。

  记者在课后采访了几位同学,令人惊讶的是,就连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同学,也回答说自己喜爱语文课。当问及为何喜欢?这些孩子们说,语文书上的许多文章都很美,很有趣。而他们对有兴趣的课文就会认真听讲。

  司老师说:“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好是好,但老师还是总结者,学生的思维免不了被老师诱导到既定目标上来,分析完老师想要分析的所有问题,学习完老师想要教给你的全部知识,答案也得统一到以教学参考书为中心的答案周围才算完事。因为毕竟我们还得考虑高考这个目标。所以虽然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思维活跃,都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还是在应试教育下打转转。”

  教高中的杨巍老师说:“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而新课标课程结构十分灵活、自由。说老实话,我们有些不适应,因为可供学习和参考的书籍和经验太少了,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说到新课标改革,所有接受采访的老师都认为势在必行,但信心不足。因为靠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高考,从形式上看固然比较公平,却在衡量学生真实水平上,在构建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上弊端多多。而且,社会上常把应试教育的罪责归咎为教师。“我们老师很愿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许金辉老师说:“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绝不仅仅是会答几道题能判定的。写作、口头表达和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等都很重要,而且每个人发展方向和潜力也不相同。但是,到目前为止,教学的最终评价在高考,老师们只能一头钻进练习题。学校用考分压老师,家长和社会用考分压学校。高考成绩不好,学校就没有好的生源,生存就会有问题。这些都像一根锁链捆住了老师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手脚。”

  新课标没有从根本上

  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一位老师的话引起记者的关注。“语文教改这么些年了,包括新课标的改革,很是热闹,但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因此明显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没有提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高中学生还是初中学生,语文课都不算是拿分的科目。所以初高中学生有课外补习数理化英语的,却很少有家长要求孩子补习语文。对高中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甚至政、史、地才是主课或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是语文课的几倍。学生和家长们对数理化老师的课“盯得很紧”。如果这些老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和方法有问题,立即就会引起反应。而语文老师教得好坏与否,许多学生及家长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些任课教师和家长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考上大学的关键,是数理化和英语的成绩要考好。这些课程考上去了,就能获得高分。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功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根本算不上是主课。就连一些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也在高考的重压下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一线教师认为

  新课标教改有几大难点

  田老师说:“当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改正在蓬勃开展,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冷静的思考?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统一?语文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语文教师该读些什么书等都在困扰着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经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语文课改就有可能变味。

  杨老师说他很担心课改会逐渐变成说与做两张皮。他说:“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没有学生讨论参与就失去新课标合作探究的目的;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是教学手段单一;安静的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等,名目繁多的新评价让老师左右为难却不得不变着法子去追求所谓的新教学方式。有些展评课上,电视、幻灯、DVD、投影等各种多媒体全上,表面上热闹非常,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们反响热烈,但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就看了个热闹,什么也没记住。”

  一些老师认为新课标所提的教育理念很好,但能否全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却有难度,这就要看教师的水平如何。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专业,还要博学多才,成为杂家。而目前一线的教师都被沉重的升学压力和众多的琐事所累,很难及时充电。所以,许多老师抱怨语文教学越来越难,越来越让人不知所措。

  司老师说:“每次举办中学语文优质课展评,我们一些同事们就在下面议论。老师们课堂教学的专项素质、现代媒体的熟练运用、教学流程的精心安排都值得一看。但有些也会流于形式,有做秀之嫌。语文课堂教学异常热闹,但实际效果呢,未必如想像的好。给我们这些苦战在第一线的教师带来哪些可供借鉴的东西呢?给在升学高压下的学生们多少帮助呢?展示的教学方式和流程是不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呢?”

  课改加大了选修分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的确容易激发起教学双方的兴趣。但也有老师担心学生特别是高三初三的学生根本没有业余时间,除了要做大量的家庭作业,所有的课外时间还要用来补习数理化英语等其他学科。钟玲老师说:“选修给的时间越多,越可能被其他课程占用。到头来语文更可能被边缘化了。”

  通常老师在讲一篇文章时,以课外阅读的方式顺便向学生们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可真正完成要求的并不多。大量的家庭作业,让这些疲于奔命的学生们常常在深夜挑灯苦学,根本没有时间认真去读一些文学作品。钟老师说:“语言能力应该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它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学语文不在深,在广。可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不好,人都变得浮燥,加上学生可读的书不多,除了网络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和卡通颇爱学生青睐,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没有多少学生在看。给初中学生推荐的都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等,学生爱看的不多。”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杨老师说:“打基础不能开快车,否则容易事与愿违。原来用一个课时就能‘灌’完的,现在用两到三个课时还不一定能落实全部目标。”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

  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的是“真”

  汉语是美丽的,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更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言文字美的背后是人性美。所以汉语难学,也难教。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墨守成规,虚假成风,就会大量出现新的八股文风。王玉珍老师说出了许多教师的感受:“作为一线教师,语文课最难的就是实际操作。我们也想把学生教成人,但考试却把学生变成了工具。”

  的确,现如今初高中学生每写作文,特别是考试作文,假话、套话特别多。他们不敢在作文中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了拿高分,有的孩子不说自己的话,专说别人的话,瞎编一气,刻意拔高,以致于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父母伤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这种虚假做作之风在一些小学生身上也初显端倪,而老师则在无奈中大加肯定。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作文《汽车文具盒》里,为了表现文具盒的珍贵,这样写道:“在我4岁时,我的爷爷就过世了,他生前很爱我,因为我不知道他的生活很贫困,所以我老是让他给我买东西,他从不拒绝,总是说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满足我的愿望。有一次,我要一个文具盒,是那种最流行的汽车样子,可偏偏卖的地方卖完了,我不甘心,又要去别的地方去买。爷爷跟着我一家又一家地转着,都没有。爷爷就劝我说以后再买,我以为是他不给我买,便生气不理他了。直到听说爷爷得了重病,我才去看他。没想到他病的很重。当他看到我时,从床边取出一个东西交到我手里,我打开一看,是那个最流行的文具盒。我再看看爷爷,他已经闭上了双眼,安心地走了。以后每当我看到这个文具盒,就想起慈爱的爷爷。我特别珍爱我的文具盒。……”这篇用爷爷临终前送给他喜爱的文具盒的故事,得到老师的赞赏,并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事实却是这个孩子的爷爷并没有去世,生活也不贫困。而在一篇名为《我的快乐》作文里,孩子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渴望和喜悦。作文这样写道:“我现在最想要的就是一双篮球鞋,可是妈妈不给我买,说是我的鞋太多了,不穿就小了。那天,我好难过,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妈妈都不能满足我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不喜欢的事总是朝着我来呢?……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双白色的篮球鞋在某个地方等着我,我得克服许多困难,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得到它。我想太难了,就想退缩,可哈里·波特出现了,他告诉我,我应该像他一样勇敢。他还说:只有努力得来的东西才珍贵,我听他的话,走过一条黑黑的小路,终于得到了那双篮球鞋。我特别快乐,梦里都笑出了声。第二天妈妈问我梦到了什么,笑的那么开心,我想了想,决定不告诉她,以抗议她的‘狠心’”。但这篇描写在梦里得到了一双期待已久的篮球鞋的作文却被老师判了低分。

  尽管语文教材不断更新,新课标语文教学提倡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但在目前语文课上,用答案死扣课文的思想内涵还是教师摆脱不掉教学内容。一些佳作美文中鲜活的、真实的情感被掩盖,代之以行的是一顶漂亮的意识形态的帽子。一戴上这顶帽子,再美的文章也成了意识形态的宣传品。老师按照教学参考书的答案要求去教,学生用以前学习中已形成了一整套异化的理解课文的方式虚假性的理解课文,然后在写作中虚假地去写。如果说课文情感的异化是在教材中丧失了语文的生命,那么老师学生虚假性的理解课文,学生虚假性的写作,则在教学中丧失了语文的生命。

  而失去了生命的语文,又怎能受社会重视,老师的眷恋,学生的喜爱呢?

  有学者认为,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强调语文的“新质”是以主体的人为核心,通过语言立精神,扬个性,做真我。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宗旨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完整人性和完全人格的发展。而语文中的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能力,就是求真。

  同时也有老师指出,不能因为偏重语文的人文教育,就又忽略语言知识点的传授。许金辉教师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它的复杂性还在于汉字难学。另外,文言文是不能被忽略的。而文言文的学习,在中学阶段,就是文字语言知识的积累掌握。”

  语文教学改革已有些年头了,但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盲目性、功利性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如何去掉表面热闹、花样翻新式的作秀,还语文真正的美丽。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 王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 21:03 , Processed in 0.1078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