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论语言学习及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21:3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论语言学习及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f1c000100bit4.html

引言当前,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研究逐步深入展开,人们逐渐把语文教学从“教法学法”研究转向到“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上。面对这个日益飞跃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什么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斯宾塞语)?语文需要体系和系统吗?怎么看待现有教材呢?怎样让叙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本文对这些问题给予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本文的立论是建立在对目前语文教学深刻反省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研究逐步深入开展,由上海师大教育研究所教授王荣生在《语文学习》刊物上所主持的 “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已历时两年多,语文学者们逐渐地把语文教学从“教法学法”研究转向到“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上。当一门学科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时候,是不能奢谈“怎么教”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课程结构的变革要有利于人的新的认知图式的发展,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就必须思考“教什么”的问题,教材的质的好坏,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知识和信息的急剧增长,采用加减法改革教材显然是行不通的,关键是要改进教材的质,调整好教材的结构。布鲁纳在他的《教学过程》一书中提出了“教材结构”和“学科结构”的概念,他以结构主义思想为指导,论述了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问题。布鲁纳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定义、原理原则等。
    语文这门学科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其“学科基本结构”由哪些概念、原理、原则组成?
我国语文教育专家庄文中先生说:“语文实是语言及其语言作品,语文学科以语言教学为主,综合进行语言教学、文章读写教学、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以及相关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语言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学,文章读写和文学作品鉴赏中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来接受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培养语言文化素养。” (《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
    一般来说,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载体,是思想的物质形式,是思想的直接构成因素。离开语言,思想内容就没有滋生的土壤。文章的内容,必须通过语言这种形式,才能得以表现、阐述和发挥。语言的存在为文章的存在奠定了首先的和必要的物质基础。人是靠学习语言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决定、引导、推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思想和情感是由他掌握的语言特点塑造而成的。人有了更细致、更严密的感情和思想,才会用更细致、更严密的感情和思想认知感受世界和改造世界,语言是人实现和表现自我的一种中介,语言改造了人,也改造了世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语言能力是构成人心的模组之一。”(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很显然,在语文知识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是“语言知识”。学生要学习语言知识,才能形成语感,才能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可是在我们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这一块的教学是空缺的,阅读与写作,成了架空的训练,关于阅读的方法,写作的策略等学习资料很多,而字、词、短语、句的知识及其学习策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研究和开发。学生写作阅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如:思想苍白,知识面狭窄,认识浮浅,文理不通,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薄弱等,无不与语言能力的贫弱有关系。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识很肤浅,字词句量都很不够,组字成词,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的能力很薄弱,这样怎么可能具有阅读写作文章的能力呢?看看我们现在的教材,没有“语言知识”这一块儿,教师在课堂上不讲授语言知识,不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和言语训练,比如“扩大词汇量”的问题,教师就没有多少办法,面对学生低下的语感水平,教师也只能眉锁额蹙,束手无策。其实语文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词语问题,思想的不宏富,思维的不发达,感情的不细腻,观察的不敏锐,认识的不深刻,心理的不成熟,在语言学习这个角度来说,或者都可以归因于词汇量的缺少。
那么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首先应该采取“系统化”、“体系化”的策略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2007第十期围绕“语文知识教学应该淡化吗”问题发表了一组需要“深度关注”的文章,其编者话指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说:‘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应该客观冷静地认识到:没有哪一门学科是没有一个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只有在严密的学科体系的指引下,其学习才合乎逻辑而科学有效,这种教学才能培养出本学科高质量的人才,这一学科才能得到壮大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认识。而事实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界从来只把着眼点放在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的研究上,美其名曰“课改”,而实质是抛弃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我们把初中六册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到第六册串联起来看,不能把握到一条清晰的知识线索,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没有得到系统的语文能力训练。“语文知识系统”的空缺,是本学科教学的一个失误。《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森)指出:掌握母语,系统地学习语法、文选和写作。系统化方法是把书本知识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它们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思维方法。在学习中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可以使我们自觉地按照科学知识的本来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又可以自觉地把日常所得的零散知识进行科学的整理,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加涅认为:“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这就是知识的结构。促使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习“学科知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之中掌握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才有可能自主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荣生教授认为,现代语文学科近百年来的发展史,激烈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的性质之争始终未曾停歇,语文教育研究充斥着感悟式的描述甚至情绪化的表白,长期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看似闹猛,实则混乱芜杂。这严重地败坏了语文教学实践。他希望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能走出“满地野草,年年只生不见长”的“低水平重复”困境,走向一个逐步“向前推进”的累进发展态势。(胡苏珍《开拓语文教育研究的疆土——访师范学院王荣生博士》)他又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语文知识’的重构,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最主要的任务。” (庄文中《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鉴于此,我们应该为语言的学习建立一个合理的读本,建构一个能表现本学科特征的、由本学科的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组成的言语知识体系,让我们的学生能循序渐进地、螺旋式地学习,使他们的言语能力能得到科学的培养。
其二,是采取正确地使用文本及其网络资源的策略
    文本,文章、文集以至报纸、杂志等提供给我们的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①言语材料;②言语技巧;③人文内涵。文本为学习和教授言语知识,培养言语技能而服务,是例子,语文的教学,对待文本的正确态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运用现有的教学文本,扩大“文本”的选择范围、阅读范围,以及文本的使用方式,是我们教学研究所应关注的重点。
目前语文的教学主要是“文选型教学”。我们的教材目前主要就是一本文选型读本和一本教学参考书,这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就看你有没有把这本教材中的课文教完;教学能力强否,很大程度看你如何把握这篇课文,挖掘是否够深刻,形式是否够新巧。
“文选型教学”是通过多次的重复教学和反复的吟咏使学习者获得语感和形成语言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也代表一种教学理念。如果从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算起,文选型教材在我国已经经过了将近1500年历史。从其诞生的时间来看,它是在农耕时代、自然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它是生产力低下、社会缓慢发展的产物。不言而喻,这种教材知识含量的比重非常少,人的素养的养成耗时长,其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教改这么多年为什么语文教学始终未能突破‘低效’的瓶颈?这里有教材与教法两个制约因素。无数实例证明,单纯的教法改革已显得捉襟见肘,语文教学的‘低效’的症结在于‘文选型教材’先天贫弱,课文之间缺乏联系,没有梯度,简单重复,大量浪费。”(钱吕明《文选型教材的反思与设想》)
因此文选型教材并非“教材”,而只是教学中的例子,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摒弃过去的教学理念,才能废止过去那些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劳动。今天的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让现代人的头脑发生“质”的改变,教育发生的变化,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与之同日而语。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动画、声音、音乐等多种信息形式的编辑、控制和传递于一身,为学习营造了资源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征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情境,极大地优化了学习环境。仅此一例,就深刻的说明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相伴随的是人类智慧的高度发展,这只能说明人类的头脑向一切旧有的教学形式、理念等提出了挑战,不能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可以说基本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经济战略,而实现教育领先将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对美国的挑战,必须从儿童抓起,从教育抓起;要坚持高水平的国家标准,让孩子享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学到能够在21世纪的世界获胜的东西。(钟启泉《教学模式论》)
    “文选型教材”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可是,世界发展到今天,他们的遗训和衣钵能使我们“在21世纪的世界获胜”吗?时至今日,我们还捧着老祖宗的遗训和衣钵,不舍得放下,这是不明智的。
正确使用文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研究。
    其三,是采取语言知识向言语知识转化的策略
    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具有方法性的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将知识类型分为两类,一类称概念性知识(又称描述性或叙述性知识),另一类称程序性知识(又称操作性或技能性知识)。笛卡尔说的方法性知识指的就是程序性知识。“语言知识内容”既包括静态的语言学知识范畴的“语言知识点”,更包括动态的语用学知识,并以后者为主。前者即“陈述性语言知识”,是一种记忆性结果性语言知识,其基本要素是语音、文字、词句篇章的结构、语法规则、修辞、逻辑等知识。后者是指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涉语境、语体、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等因素的语用规则知识,又称之为“程序性语言知识”或“方法、策略性语言知识”。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理应重视动态性语言知识对学生言语技能和言语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语言知识作为言语技能和言语能力形成和转化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也必然包括使学生“知其然”的“陈述性语言知识”和“知其所以然”的“程序性语言知识”。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较多传授的是描述性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语法、修辞、章法等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静态的描述。如何向程序性知识转换以及训练方式的设计,是亟待开发的一个领域。语文教育专家庄文中先生的《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从选题到成稿历时四年,于2006年12月出版;王荣生教授与韩雪屏老师编著了一本教辅读物《初中语文语言知识新视点》,这本读物主要着眼于“对语言知识进行除旧纳新的改造”,凸显汉语特点,即文化贯穿始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已经将“语言”知识编进教材。如《语文》第十四册(初一下学期)语言教学有六篇课文:①十二类词各司其职;②词、短语、单句的结构关系基本一致;③养成分析语句的习惯;④语序组合语言;⑤关联词语组合语言;⑥定语、状语、补语要少而精;北京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教试验版教材为基础,兼顾苏教版、语文版等全国各地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编写。全面、科学地梳理、整合了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构建了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这些学者们的努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言语知识体系的雏形,但应看到,这些“教材”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其中的分类有重复累赘之嫌,在如何使用好文本及其网络资源方面没有给我们提供范例。《初中语文语言知识新视点》,“暂不考虑其系统性问题”,因此给人以“阳春白雪”的感觉,不大适用于教学。《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属于“叙述性知识”,是对知识的静态的描述,还需将其转化为动态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等。
    王荣生教授说:语言知识“向言语知识的转向,构建适合于新课程的言语知识,显然是重要而且迫切的。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成言语知识的建设,是我们目前最为关注的。”他还建议:语文教师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教案、一次作业批改、一项活动、一点体会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讨论。
我认为,在进行言语知识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构建现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知识是个人对知识的一种建构,知识是一种结构,若离开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它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学习,等等。它的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习者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钟启泉《教学模式论》)
    语言知识“向言语知识的转向”,实质就是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具有建构主义的特征。只有这样,语言知识才能实现向“言语知识”的转向。“名词”是语言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小点,但它在发展人的智力,塑造人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比如“名词”的学习,我们可以“基于情境认知与意义建构”这个方式来进行,如我们提出: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集于一身的“跨栏王”刘翔在自己家门口的上海田径大奖赛输给了古巴小伙罗伯斯,而且刘翔本赛季所有三次丢掉冠军的比赛,最后称霸的都是罗伯斯!这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也预示了未来男子110米栏领域将由刘翔和罗伯斯统治,很难再有第三个人来搅局。那么跨栏技术世界第一的刘翔与正处上升期的古巴小将罗伯斯究竟谁更强,谁更有把握赢得奥运金牌呢?利用网络资源我们阅读《苍穹之泪:刘翔罗伯斯究竟谁更强?》一文,这篇文章从十个方面对刘翔的跨栏技巧作了分析,并与罗伯斯的这十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这十个方面是:①起跑②前三栏③途中跑④冲刺⑤节奏⑥纯粹速度⑦向前力⑧跨栏技巧⑨心理⑩战术把握。该文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综合以上十个环节得分,刘翔以89.5:84领先于罗伯斯,至少从综合能力的深入分析来看,2008北京奥运会刘翔夺冠的几率要较罗伯斯更大一些。”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以下名词:刘翔、罗伯斯、起跑、前三栏、途中跑、冲刺、节奏、纯粹速度、向前力、跨栏技巧、心理、战术把握等,从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图式,赋予自己学习到的经验以意义,使自己的“心智模式”逐渐丰富起来。
    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出一套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言语学习训练模式,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结语:本文对语文学习中言语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言语学习策略开发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希望日后能把这种思索逐渐深入下去,使研究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进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1:58 , Processed in 0.1244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