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郑渊洁童话的游戏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23: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郑渊洁童话的游戏精神
(游戏状态下的生命是真实的。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体现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人性状态, 游戏中的人,游戏中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才是真正鲜活的生命。他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方法,它更是一种精神。游戏这种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而人的自由,主要有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主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社会自由、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个性自由这样三维自由。这三维自由,恰恰与人的生命的三维相对应。游戏的这种自由解放的精神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应当大力倡导的精神。)
摘要: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个重要方式,国内外学者对游戏精神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郑渊洁作为“热闹派”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其童话作品创作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游戏精神,这代表了儿童追求快乐,追求自由的理想,以及反抗传统的教育观念,挣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用他们的顽皮行径和奇迹创造表达了儿童对快乐和自由的向往,舒克和贝塔则用他们违反常规的举动反映儿童想反抗传统,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愿望。郑渊洁童话中的这些游戏精神不仅让他的童话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且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有重要的启示。
“寓教于乐”是儿童文学创作一贯提倡的根本宗旨所在,但是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却过于注重“教”,而忽视了“乐”对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作用,把儿童文学作品变成一种以大人身份言传身教的教育范本。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有着对文学的天然的需要,在从文学中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从欣赏文学美的角度中获得精神的放松,寻求精神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在儿童文学中加入矫揉造作、枯燥、冷漠的说教,仅仅迎合了成人的口味,代表了成人的爱好,往往得不到孩子们的热爱。实际上对于儿童来说,接受儿童文学首先是在游戏的快乐中实现的。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一本正经地给孩子讲述儿歌和童话,孩子未必感兴趣,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应创造出一种游戏的情境,并且孩子也并不一定去理解,而只是感受一种游戏的快乐,让孩子在有意无意、似懂非懂中获得儿童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授予。”
如果说传统的带着教育制度痕迹的儿童文学是一堵围墙的话,那么郑渊洁就是在墙上打洞,敢于创新的人。郑渊洁独自一人创办的《童话大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在天津教育网中,郑渊洁童话的阅读人次仅排在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之后。为什么郑渊洁的童话作品如此受到小读者们的欢迎呢?究其原因,是他作品中浓厚的游戏精神带给孩子们无限的精神享受。本文将以郑渊洁童话的创作内容为切入点,论述郑渊洁童话的游戏精神。
一、游戏精神的内涵
1.国内外游戏精神的主要观点概述
    游戏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们都是在游戏中成长的个体。关于游戏精神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席勒说:动物精力的盈余产生了自然的游戏,人的心智的盈余产生了美和艺术的游戏,游戏不管是自然的还是审美的,都是盈余的结果。人的一切活动因为盈余,所以超越了纯粹的生存行为,而充满了游戏的自由精神,使生存成为生活。[2]对于席勒的这种“精力盈余说”,也许大家都会有体会,儿童由于无事可做,他们的精力都是“盈余”的,所以他们需要游戏这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活动的需要,而成人在工作的闲暇之余,也会有“盈余”的精力,所以他们也需要寻找或创造游戏来填充生活的空白。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对游戏精神的研究别具一格,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人:游戏者[3]。是的,只有当人作为人而存在时才具有真正的游戏精神。他把人与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人就是游戏者,是游戏中的主导者,这一命题揭示了游戏的纯粹性和超功利性。胡伊青加曾经说过:“文明发展到今天,游戏因素有着日益衰退的趋势。”[4]他是说,随着经济、技术、商业利益等因素的蓬勃发展,古老的游戏精神有丧失的危险。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儿童的游戏才是纯粹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的游戏凝聚了最纯正的游戏精神,儿童只是在游戏,并在游戏中陶醉和享受。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游戏是儿童的工作”。[5]一方面她肯定了儿童游戏具有与成人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她也肯定了儿童游戏也同成人工作一样的严肃、认真。
    在中国,游戏的传统可谓渊远流长,但对游戏精神的系统反思和研究却相对比较晚。虽然早期的学者也曾经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过游戏精神,如: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等,但是这些游戏理论大部分都只注重修身养性,且多滞留在生理、心理层面上,未作深入系统的研究。直到现在,游戏精神才被学术界重视起来,著名学者黄进认为,游戏的本质是一种“既自由又愉快”的活动,而物我两忘则是游戏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严肃代表一种外在于人的强制,那么游戏则展现了一种彻底的怀疑和超越的精神。[6]她提倡以儿童为本,这就意味着儿童要摆脱依附和工具的地位,他们的价值不存在于未来,不存在于他人,不存在于某个社会制度,他们的存在有当下的价值,可以而且应当按他们自己喜欢的那样生活。
2.本文游戏精神的主要内涵
有了前人对游戏精神的研究做基础,笔者认为: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它不受任何外部指令的强迫与制约,与利害得失无关,是根源于“纯粹的人的本性”的活动。游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理或心理的机能,它与诸多机能的综合体“人性”直接相连。游戏是从人性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游戏是一种“心”的活动。[7]正如胡伊青加所说:“只有当心灵的激流冲破了宇宙的绝对控制的时候,游戏才成为可能。” [8]游戏是人类存在的特别方式,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更是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解放感、自由感,并不仅仅止于逃避现实或从现实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解放与自由,而是进一步朝向自身的“人性”的解放与自由。也就是说,游戏不仅是一种超越了“约束”的解放,而且也是“全人格”的解放。
可见,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儿童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在游戏中,他们沉溺于自我的世界中寻找快乐,拥有快乐的童年是儿童一生的幸福;在游戏中,他们沉浸于奇迹的创造中寻找自由,只有在自由中,儿童才可能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在游戏中,他们逃脱成人规则的约束,突破传统的束缚,反抗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扼杀了本该美好的童年,努力追求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游戏精神的实质是对快乐、自由精神和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游戏式的存在是主体完满地实现自己的存在。在游戏中,占有式的、掠夺式的主体消解了,人在游戏中得到成长,人在游戏中与世界构成了意义的整体,世界也得以扩展和丰富。那么,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应当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为标准,创作出儿童真正喜欢的文学作品,反映儿童真实的需要,这就是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所起的作用。这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逻辑基点。
二、郑渊洁童话创作内容的游戏精神体现
熟悉郑渊洁童话的人们大部分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郑渊洁的童话总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当你一头栽进他为你创造的故事情境中,就会被他浓烈的幻想所吸引,他的创作内容离奇怪诞,情节跌宕起伏,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主人公成了读者们的好朋友,他们带领大家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给儿童创造了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童话中勇敢地追求快乐、追求自由、反抗传统,而这些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游戏精神。正是郑渊洁童话中蕴藏的游戏精神,使他的作品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儿童文学读物。
1.皮皮鲁、鲁西西的顽皮行径中蕴藏着对快乐的追求
皮皮鲁是郑渊洁童话的头号代表人物,也是头号顽皮人物,他成绩不好,淘气贪玩,还经常制造事端,惹怒老师,被老师归为“坏学生”行列,而正是这个“坏学生”,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帮助弱小,爱憎分明,他反映了当代儿童内心最真实的一面,他的行为让孩子们崇拜,他的经历让孩子们向往,因为对快乐的追求是孩子们永恒的主题。顽皮不仅是男孩子的专利,也有女孩子的一份。在郑渊洁童话中,皮皮鲁的妹妹鲁西西也是受孩子们喜爱的人物之一。如果说皮皮鲁是专门为男生创造的形象,那么鲁西西就是专门为女生准备的伙伴。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对顽皮兄妹如何在作品中展现他们的顽皮行径。先看哥哥,从皮皮鲁平时的表现来看,他简直就是一个“小顽童”,他的行为处处流露出顽皮的行径。在《皮皮鲁外传》中,皮皮鲁和普通男生一样,在过年的时候都喜欢放鞭炮,放鞭炮能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胆量和聪明才智,可是普通的放鞭炮活动到了皮皮鲁那里可就不普通了,他居然能抱着“二踢脚”上天,这样的情节安排把小读者的心都吊了起来,皮皮鲁能安然无恙吗?他在天上又会有一番怎样的经历呢?好奇和不解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把故事看下去。这点显示了郑渊洁超凡的才能,他具有能够准确把握儿童心理的高超本领。那么皮皮鲁在天上都做了什么呢?“让地球转快点,一定很好玩”。皮皮鲁心想。皮皮鲁是个淘气的男孩,搞恶作剧是淘气包们都喜欢干的事情,皮皮鲁把旋钮往“快”的方向连转了两圈,想到现在地球上的人还弄不清地球为什么突然转快了,他高兴得直拍手。小孩子的恶作剧总是这样,他们心血来潮,不考虑后果,觉得好玩所以就做了,这些都是儿童内心真实的表现,皮皮鲁不仅自己感到快乐,还把他的快乐传染给了小读者们。这些具有感染力的创作内容无疑是游戏精神最好的体现。
皮皮鲁为什么会有这些调皮捣蛋的行为呢?难道他天生就是坏孩子,就是喜欢搞破坏,惹人讨厌吗?不是的,皮皮鲁只是顽皮,他的顽皮是因为他缺少快乐,而一个缺少快乐的童年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残酷的。皮皮鲁在学校被老师归为“差生”,在家里,父母总认为皮皮鲁不如妹妹优秀,不是个乖孩子。由于得不到大人的认可,甚至被大人排斥,皮皮鲁这么小的孩子也会觉得内心孤独,伤心难过吧。出于孩子的想法,皮皮鲁选择了一种他认为对的方式——顽皮,以此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也许只有得到大人的认可,皮皮鲁才会觉得快乐吧!对于父母来说,“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有感受快乐的能力。”[10]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多端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可是现在大部分家长为了孩子“学业有成”“前途无量”,往往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为代价,实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能获得感受快乐的能力呢?所以孩子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快乐的生活。在《红塔乐园》中,皮皮鲁利用一台可以把人变小的玩具,把自己以及伙伴们变小,在他们用积木搭成的红塔乐园中尽情玩耍。这时候的孩子们才是真正快乐的。其实红塔乐园里面的摆设很简单,只有无人看管的游乐园,玩累了有可以免费休息的饭店,这里没有作业的压力,也没有大人的监督,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自由自在地游戏。孩子们的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少一点作业和压力,多一点时间和游戏,他们用顽皮的行径表达出的这点微小的愿望,让小读者们产生共鸣,游戏精神在作品中显示其能带来快乐的能力。
鲁西西跟皮皮鲁一样,也有很多精彩的经历,顽皮的行径。她个性温顺,非常听爸爸妈妈的话,成绩优秀,在家里是乖乖女,在学校是优等生,她很善良,也很乐于助人。虽然自己是优等生,但是她从不瞧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甚至觉得在成绩不好的同学身上也会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品质,同时在发觉事情不公平时,会勇敢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利。比如在《罐头小人》中,当鲁西西知道老师是为了不丢学校的脸而伤害差生的自尊心,剥夺他们参加外宾接待会的权利时,她就故意不好好考试,不好好学习,故意“自甘堕落”,为的就是替差生说话,用自己的顽皮行动反抗老师的不公平决策。不过,相对于皮皮鲁来说,鲁西西的顽皮还是少了很多,她身上更多的是女孩子特有的俏皮中的那种机智。在《神奇的护肤霜》里,鲁西西和伙伴们想去游乐场玩,却在游乐场门口遭到工作人员的制止,理由是他们没有买票。能在游乐场里畅快淋漓地玩是所有孩子童年最快乐的事情,鲁西西不愿意看到大家因为没钱买票而不快乐,于是她利用神奇的护肤霜把自己变成市长,把皮皮鲁变成市长秘书,她打着市长的旗号到游乐场门口戏弄了工作人员一番,让游乐场无条件对孩子开放,并且利用“市长”的身份在城市里兴建了七座游乐场,为孩子们出了一口气,也为孩子们做了一件好事。鲁西西虽然胆大妄为,竟然敢冒充市长“假传圣旨”,但是她的所作所为为城市里所有的孩子赢得了游戏的空间,让孩子们都得到了游戏的快乐。从此以后,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到游乐场里尽情玩耍,快乐成长,这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游戏。黄进说过:“游戏是游戏者真正自愿的活动,不屈从于外部压力,它给了游戏者愉悦和满足,游戏者在游戏中经历着十分真切的体验。因此,游戏是令人着迷的,真正令人投入的。”[11]鲁西西带给孩子们的正是这种纯粹的游戏,发自内心的快乐,在这样浓郁的游戏精神中,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喜欢鲁西西?小读者们怎么可能不喜欢郑渊洁的童话呢?皮皮鲁和鲁西西追求快乐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快乐的体验,让每一个孩子追求快乐,追求美好,这是游戏精神在郑渊洁作品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作用。
2.皮皮鲁、鲁西西的奇迹创造中蕴含着对自由的追求
游戏的愉悦是由自由带来的,而自由是一个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生动,范围最广泛的生命过程,它包含了一切对立面的冲突、转化、和谐,绝不是单一、片面的情绪状态。[12]所以自由性的内涵也是游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荣也曾经说过:“假如我们承认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那么儿童的成长就必须需要一个条件——自由,儿童只有借着自由才能产生一种最敏感而独特的能力,从而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13]正因为自由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自由的特性带给孩子们的体验,这种体验从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的奇迹创造中体现出来。
在《皮 皮鲁遥控老师》中,皮皮鲁的新班主任孙老师特别严厉,他独断独行,还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在课堂提问中,对于学生极有创造性的回答孙老师是这样评价的:“胡闹!谁让你这么回答问题的?你怎么能怀疑前人的学说?你是什么东西?不自量?”孙老师的言行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让本来视上学为乐事的同学如今走进教室就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皮皮鲁和鲁西西叫来舒克贝塔以及大灰狼罗克,一起讨论商量,发明研制了一台可以控制老师言行的遥控器。从那以后,孙老师在班级里就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对同学爱护有加,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与老师或书本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了思维的放松,精神的自由,这样的课堂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乐趣。游戏在于享乐,但享乐又有潜在的发展价值。儿童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智力和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知识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进而为发展提供了最充足,富有动力性的准备。同时,游戏本身也是一种发展,儿童在积极的活动中,旧经验在不断重复、改造,新经验在不断产生。儿童在游戏中享受的程度越高,对自由的体验越强烈、丰富,由自由所带来的发展的收益就越大。[14]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新发明是童话世界中的又一奇迹,一台遥控器让孩子们在课堂中重获自由,这是言论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个性成长的自由。
郑渊洁作品中提倡的自由是让大人们放手,让孩子们充分去品尝、去触摸、去活动、去游戏,孩子们需要这些活动来发展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专长,所以孩子们应该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并同环境相和谐教育模式,也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自由。如果孩子们的自由被剥夺,而按照成年人的意愿训练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时,将会培养出一大批相同的人,个性和创造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庸。我想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平庸之辈,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一模一样,那就把自由还给孩子吧,“一个按照孩子的意愿和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就一定会比大人们统治的已知世界糟糕吗?”[15]答案是否定的,要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孩子的个性以及创造力,首先就要给他们自由,只有一个身心自由的人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是艺术幻想的反映,反映了现代儿童被压抑的最狂野的天性,体现儿童自主、自由的梦想,是儿童力量、快乐的象征,儿童会得到共鸣,获得审美的狂喜,有利于起个性、天性的健康成长。[16]所以儿童文学的创作应当满足儿童内心的想法,以儿童为本位,切合儿童心理。
3.舒克、贝塔违反常规的举动中包含着对传统的反抗
在童话创作中动物形象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但是大部分作家都固守传统中对动物形象的描写,例如蛇代表危险,狐狸代表阴险、狡猾,这些都是典型的“坏人”形象,而兔子代表善良,蜜蜂代表勤劳,这些也不外乎都是“好人”的形象。作者总是把“好人”和“坏人”的形象分得很清楚,培养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郑渊洁童话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动物形象,其中舒克和贝塔这两只有荣辱感,不愿意再忍受别人对自己家族那种年代久远的鄙视,决心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生存的小老鼠是一种对传统动物形象跨越式的突破,从他们一些违反常规的举动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不甘堕落,反抗传统,努力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高尚品质。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自主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权利和价值。自主是主体的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个本质特征或特性。[17]个体生命的自主性是自主行事的基础,老鼠,这种人类眼中不会有自主概念的动物在郑渊洁的笔下用他们违反常规的举动反抗着传统的束缚,体现个体生命的自主性。舒克和贝塔违反常规的举动首先从他们的穿着上表现出来。传统形象的老鼠都是一身黑乎乎的毛,脏兮兮的,可是在《舒克与贝塔历险记》中的舒克和贝塔却是两只穿着衣服的小老鼠,舒克穿的是飞行员的服装,贝塔穿的是坦克兵的服装,舒克在穿飞行服时还特地忍着痛把胡子拔了,把尾巴藏起来,他这么做是怕被别人认出自己是老鼠的身份。因为老鼠的名声实在是太臭了,舒克不想因为这样而交不到朋友,家族的名声让舒克感到深深的自卑,他曾经想过把自己的尾巴割断,划清与老鼠家族的界线,可是最后他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抗传统,证明老鼠不都是坏的,挽回老鼠家族早已跌落底谷的名誉。于是他开着飞机到森林里帮助小动物,小动物也和舒克成为了好朋友,舒克在高兴的同时仍然在担心自己的身份是否会毁了来之不易的友谊。当身份曝光之后,小动物们果然对舒克的行为动机产生了怀疑,此时的舒克深感自己的孤独无助,仅凭自己的力量来反抗传统实在太微弱了,还好最后小动物们都接受了他,这是对他辛勤努力的回报,也是他反抗传统,洗清“罪名”成功的开端。
再从舒克贝塔的行为上看他们违反常规的举动。老鼠在人们的眼中都是天生的小偷,可是在郑渊洁的笔下,老鼠却不再是小偷形象的代表者,舒克就从来不偷东西,他也不希望她妈妈继续偷东西,他要改变老鼠天生的坏毛病,虽然他最后还是因为妈妈的病不得已偷了半截香肠,但这并不代表他动摇了与传统观念抗争的决心;世人皆知老鼠和猫是天敌,可贝塔不仅不怕猫,还勇敢与猫斗争,最后他还靠他的善良和机智拯救了一直想害他的咪丽,并与咪丽成为了好朋友,改变了猫对老鼠的看法,这是贝塔挑战传统成功的第一步;舒克和贝塔不想看见老鼠家族永远这样自甘堕落,于是办起了老鼠报,虽然老鼠报最后成为了老鼠界流通的货币,但是舒克和贝塔为家族荣誉而努力的决心还是没有改变;传统的观念代表大众的观念,也代表了权威,舒克和贝塔两只小老鼠竟敢挑战权威,逆着潮流走,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做出惊天动地的改变,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论难重重,但是舒克贝塔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大胆的,值得鼓励的行为。
舒克和贝塔仅仅是两只小老鼠,在郑渊洁的笔下却走出了传统老鼠既定的路线,有了奇特的遭遇,不凡的经历,使他们成为两只名扬四海、家喻户晓的老鼠。舒克和贝塔这些违反常规的举动也正是童话作品中吸引孩子眼球的亮点,他们不愿意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要证明传统中对老鼠家族的看法是一种偏见,老鼠不都是坏的,老鼠也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友谊,老鼠也有它生命存在的价值,老鼠也需要理解。孩子们在看《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的时候也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吧:想逃离父母,逃离学校,逃离传统,为自己争取一片自由蓝天,获得能够让人放松游戏的天地。郑渊洁的童话给予孩子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孩子们在他的童话里畅游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时而心潮澎湃,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伤心难过,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娱乐性的享受,是一个缺少童年趣味的成人所无法理解的,一个不能真正认识孩子的儿童文学作家是无法创造出这样吸引人的童话作品的。
三、总结郑渊洁童话创作的游戏精神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启示
游戏是所有文化中儿童的一种主要活动,“它既是文化的一个原因,又是文化的一种影响;它是特定文化的表现,是文化学习和传承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和途径,也是儿童发展的指示器和反应器。”[18]游戏的魅力在于在游戏的世界里,儿童能从现实的日常生活对其提出的诸多要求中解放出来,充分地享受快乐和自由。郑渊洁的童话以他独特的游戏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小读者。郑渊洁的童话创作中立足儿童本位的文学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他创作出来的童话让儿童爱不释手,在他的童话中,儿童可以完全沉浸在他天马行空式的幻想当中,从他的创作内容中真实感受到快乐的存在,自由的可贵,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要,这样的游戏精神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儿童文学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家长喜欢的书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书家长不喜欢,英国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而我们的一部分作家至今仍然对孩子需要什么考虑得比较少,还是走“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的老路,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于是这部分作家的创作不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让孩子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而编一个故事。这样的作品没有反映真实的儿童生活,而只是反映了成人理解的儿童生活,或是成人希望儿童过的一种生活的状况。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快乐,快乐源自什么?快乐源自对游戏的体验。体验为本的游戏才是充满游戏精神的游戏,要将游戏还给孩子,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和表达,而不是给游戏附加一个知识学习的目的。[19]“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玩”,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基础是作家与孩子的平等,作家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多与儿童接触,了解儿童真实的想法,写出能够反映儿童真实生活的作品,让儿童在这些作品中能够切实感受到快乐、自由以及自我的存在,这才是儿童文学成功的关键。不过令人可喜的是,现在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注意游戏理论的运用也成为一种潮流,已经有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家开始意识到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例如著名女作家冰波,她以前创作的童话以梦幻儿童文学为主,给孩子诗一般的世界,其中《小青虫的梦》《彩虹风车》是她那个时期的代表作,现在她的创作路线已经有转变为以游戏为主的趋势了,她创作的《阿笨猫》,已经被中央电视台拍成动画片了,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成功的例子将会对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有激发灵感的作用。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体现游戏精神的自由的本质,发挥儿童文学能够带给孩子们非功利的阅读趣味和文学的娱乐作用,满足儿童生理和心理能量要求释放投射的愿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9:22 , Processed in 0.0999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