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的“人文性”是与科学性相对的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0:2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语文的“人文性”是与科学性相对的概念作者:tscq

唐晓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究竟什么是人文性,人文性是不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对此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近日读《创造未来 美国大学的作用》,很受触动。作者在书中将“科学”与“人文”加以区别,说道:
科学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提取基础上的知识。科学家从我们大量经验中抽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经验的一般特点是:可以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所认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有可重复性。经过深思熟虑,科学家也把一部分经验排除在外。举例来说,无论是否受过专业训练都不会就日落的魅力或价值达成一致的意见。科学家感兴趣的是气温、湿度、云层的情况、大气污染、年次、日次、地理位置等。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证明的,可以检验的,可以用数字说明的,并且是可重复的(就观察的多次而言)。但是庄严、崇高、神秘、记忆——这些我们在日落中视为珍宝的感觉——是不在科学的字典之列的。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意义,而是因为它们是不可测量的、不具有同一性的,不可重复的。
在科学的态度和人类全部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在解剖学家和动物学家眼中,赛门•佛拉则是一只动物,一只哺乳动物,一只四条腿的动物,食肉动物和犬科动物等,但对我来说,赛门•佛拉则是我的狗。不单单是一只黄色的拉、布拉多狗,更是一位可爱的、忠诚的、好奇的、聪明的和顺从的朋友。
又说:
科学是一种自觉的抽象;它有意地将那些赋予生活丰富内涵的东西(美丽、价值、目的、人际关系)排除在外,科学的证明包括可测性、可重复性、统计和“有意义”的数据。这才完全符合科学的要求。事实上,证明是科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是科学独具的风格,其结果代表着人类创造力的巨大胜利,但如果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认为它是描述现实的唯一方法,那就剥夺了生活和价值世界,就会使人类美好的本性(爱、信任、约束、公正、诚实)仅仅具有相对和统计学上的意义了。虽然专业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但正如罗伯特•奥本海默指出的,它充满了危险,它也是一种残忍的践踏。“由于它实行的太过极端,以至于将美好的和具有启发意义的东西排斥在世界之外了。
科学很重要,但人类不能只有科学,还必须有文学、艺术、审美。因此,教育需要有科学的教育,也需要有文学的教育,审美的教育。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所承担的都是科学教育,而语文,则主要是承担着人文教育。语文课文中的话语,不能讲科学。“风在呜咽”,这不科学,“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也不科学。动物学中讲到狗,讲的是狗是“哺乳动物,一只四条腿的动物,食肉动物和犬科动物”,但语文课文中的狗不是这样。如叶赛宁的《狗之歌》:“早晨,在黑麦秆搭的狗窝里,/破草席上闪着金光:/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七条小狗,茸毛棕黄。/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直到黄昏还在给他们舔洗,/在她温暖的肚皮底下,雪花儿融成了水滴。/晚上,雄鸡蹲上了,/暖和的炉台,/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 /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追踪主人的足迹,/ 她来到尚未冰封的水面,/凝视着泛起的涟漪。/她舔着两肋的汗水,/踉跄地返回家来,/ 茅屋上空的弯月,/她以为是自己的狗崽。/仰望着朦胧的夜空,/ 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 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 /躲到山岗背后的田野中。/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 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滴滴泪水流了出来,/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在科学的教育中,“天鹅”是这样定义的:“鸭纲,肉可供食用,羽毛洁白松软,可制毛扇和绒被”(《辞海》);但在语文的教育中,不应该是这样,在语文教育中,天鹅是美丽的、高贵的。我们欣赏和赞叹她的美丽与高贵,而不是想着她的肉“可以吃”。
语文的世界是一个“情”的世界,“想象”的世界,不仅是想象世界,而且能够凭借想象,深入他人的内心,能够对他人的欢乐与痛苦感同身受。进一步,能够将这种感受能力用于世界的一切生物。
语文的内容既然是这样,那么,语文教学的形式与承担科学教育的学科也不能相同。语文教育要更重视学生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向科学科教育那样思维至上,语文教育应更重视审美,而不是像科学学科教育那样旨在求知。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走进作品的世界,感受作品世界中人情人性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诗意的体会与理解,这在语文学习中是最重要的。而大量的做题,这完全是理科教育的方法,根本不符合语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讨论、争论,以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也并非必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6:22 , Processed in 0.1259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