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玉新老师,您毁了“我的小语文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11: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玉新老师,您毁了“我的小语文观”
温玉儿
几天前,我有幸被选中参加学校的公开课大赛。这是我校一年一度中除了高考以外的头等大事。参赛的选手都是和我工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在比赛的前两天,我们的教研组长牛老师才给我们四人出示课题,是语文读本4里的一首词,温庭筠的《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用三秒钟扫视了一下,心想:糟了。这么简单的一首词,学生一看便会的一首词。我讲什么呢?这是完全不需要讲的一首词,下面还有注释,就是不读注释,学生也能把这首词的大意理解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难度不在这首词本身,难在怎样去充实这个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我想了三套思路,第一,先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词,适当的强调鉴赏诗词的方法,然后链接一道高考题。我入校六年,在高三呆了三年,一年休了产假。从高三下来直接到高二,这种上法直接是从高三得来的“经验”,而且自认为原来在高三时,给学生总结的诗词鉴赏的经验一套一套的,这样上是轻车熟路。第二种思路:先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词,结合意象、意境适当想象,然后让学生当堂改写成“情景并茂”的一段散文,当堂交流,同时也交流我提前改写的下水文。思路三,先学习这首词,然后联系李清照、柳永的某些词句,作以简单的对比。这三种上法,我最没有把握的是第三种,因为还没有想清楚从哪个角度对比比较好。前两种思路我犹豫不决,而且我能想到其他选手也可能就是这种上法。所以我在迟疑中,就请教了校内的师傅。师傅说,综合一二种思路,把改写散文留作课后作业。显然师傅是赞同第一种思路。疑惑中,我请教了张玉新老师。
当我提出第一种思路时,张老师毫不犹豫就否定了,他说:“链接高考题,有价值吗?”我又呈上第二种思路,他不置可否,直接追问第三种思路。显然第二种思路也被张老师否定了。我不敢再说我没有把握的第三种思路。张老师启发我:“你觉得温庭筠的词,抒情主人公和和李清照、秦观、辛弃疾有何不同?”张老师的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会,对课堂重新设计为:先学习这首词,然后联系李清照、秦观、辛弃疾,对比他们的抒情主人公。这几个作者,不管是男子写女子,还是女子写女子,还是男子写女子,都笔触细腻,所以,可以得到一个写作启示,就是,写作时应该仔细观察,捕捉生活,写真情实感。只要做到这两点,不管是写什么人,写什么事,都能写得传神,这就好比作家要写狱中的生活现实,不必亲自坐牢一样。还可以让学生以细腻的笔触当堂写一段人物的生活,可以写自己,也可以不必写自己,选择自己熟悉的仔细观察过的事物。
张老师见我启而不发,于是说:“建议你重新读一下词史。”
我不敢懈怠,不敢迟疑,虽然自认为对词史还是懂一点的,但是张老师想叫我在词史中发现什么呢?我连夜读完了词史。第二天我又跟张老师对话。他听完了我对词史的汇报:“从词史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包括温庭筠多写红粉佳人,秦观把深沉的苦闷融于离情别恨中,李清照由望夫词写到时代苦难,辛弃疾拓展出英雄形象。”张老师说:“是的,你知道了温词是早期的词,你就知道了这堂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我汇报了温词的风格特点,他说:“这就可以揣摩他的写作手法了。要是直接就研究写作手法,是不是只停留在技巧上呀? ”他又说:“我教你的是自己去发现,而不是告诉你答案。”
    有了他的引导,我开始重新设计这一课。讲课的前一天晚上,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下定决心推翻了前两套方案,想出了第三套方案:导课先引入花间派和花间词。明白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鼻祖。先回忆学生熟悉的温庭筠的《菩萨蛮》,再学习《更漏子》,由于这两首词都是温庭筠词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温词的风格,再联系李清照的词和白居易的词进行对比,由此可以得出温词的风格特点。由于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派中代表人物,进而引出韦庄的一首词,对比温韦的风格。而花间派中的其他词人皆蹈温、韦之风。由此便可判断哪是温词,哪是韦词,哪是“温派词”,哪是“韦派词”。再给一首词,让学生小试身手,当堂判断是谁的词。最后总结,花间词固然有其精华,但由于题材单一,格调不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唐末五代花间派的词人在早期的艰辛探索,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花间派在词史上功不可没。
有了这样一个初步设计,我于是又在细部进行了“精雕细刻”,比如怎样导入更能吸引学生,怎样衔接才不至于生硬,课堂容量有点大,怎样设计才不至于时间太紧。精心准备好后,时间已经五点半,七点钟我就该登场了。由于没有时间试讲,我还是没有充分的把握,生怕过渡不够自然,时间不够。
庆幸的是,我面对陌生班级的同学,开场一导入,就似乎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看到他们的跃跃欲试的表情,好像迫不及待要学习花间词,走近温庭筠一样。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接下来一切发挥我都自感满意。
四位选手都讲完了,其他选手,有两位用的是我的第一种思路,讲这首词,连接高考题,有一位用的我的第二种思路,讲这首词,让学生当堂改成散文。其他几位选手的设计,果然和我预想的差不多。我听到了很多关于我的溢美之词。有的说这堂课真应该从头到尾录下,有的说真是大胆独特的设计,有的说稳夺冠军........有了这些同事的肯定,我似乎看到今天的结果没有悬念了。然而结果大出意料,我不仅没能夺冠,反而是倒数第一。
我的课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学生学诗词就是为了高考,你不链接高考题,课堂不讲高考题能算高明吗。相反两个用了大半节课讲如何答题,反复修改学生答案的老师,是获奖者。这就是课堂的实用性。
成绩出来后,很多人大喊不公平,有几个朋友义愤填膺,甚至有个朋友直接说某个人没境界,没眼光。面对自己的惨败,我反倒很平静。我在静静地思考。我想起了张玉新老师。
张老师是新课改推行者,我们学校当年就是新课改刚实行的时候,邀请张老师来给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培训的,我也是因此有缘结识了名师张玉新。当时我本以为他和以前来的有些“专家”一样把我们讲的昏昏欲睡拿了讲课费然后走人。谁知他开口几句话讲得,让所有的语文老师醍醐灌顶,很多人似乎猛然从梦中惊醒。那一次讲座,所有的人都聚精会神,听得意犹未尽。而我,一个在高三刚呆了三年的小年轻,在连续三年的高三教学中,给学生总结了一套又一套的做题答题理论,一届一届的学生也早已把我的那些“真经”奉为圭臬。我以为高中语文教学就是以高考题为主的,我打算还要在各个板块各个方面都总结出更详细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方法,以利于我们学生操作。然而这一天,我从张老师那里明白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学生变成高考的机器,把三年的高中学习(那么有趣的语文)变成高考题的练兵场,更不能搞题海战,因为题是做不完的,语文学习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才有了“大语文观”,有了“大语文境界”。
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教学,就会觉得很可笑,在高三的这几年,整天一板一眼的给学生教高考的答题,说的兴致勃勃,好像我是什么高考专家一样。然而我自己当年上的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比一本线还低几分。后来做了老师,还竟然站在讲台上有板有眼地给人大讲教高考应考之道。后来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的观念改变了,语文老师,可不能像数理化老师那样,整天练做题的,不能急功近利,如果那样一定会南辕北辙,与我们的语文越来越远。当然,答题也要练的,只不过它不用三年的时间,只用高三一部分时间就可以了。如果之前没有丰厚的积淀,高三拿什么往卷子上写呢?
如果我一直固步自封,没有听到张老师的“大语文境界”(这不是他的原话,是我听后自己总结的),我可能长期都在以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精神误人子弟,我可能完全变成了高考的奴隶和机器,我会花很多的功夫在语文试题上,而不是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上,不是在语文素养的提高上,而且还自以为自己完全对准了靶子才打的,为什么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远呢?这就好比,我们人体需要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钙、铁、锌等营养物质才能存活。那么是不是我们人不用吃饭,每日直接喝几勺蛋白粉,吃几颗维生素片、钙片、铁片等就可以了呢?从理论上说,直接吃这些营养物质比我们吃饭更省事,也更见效,更便捷。相反吃饭反倒是走了弯路,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和粮食。而且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傻子,不好好吃饭,吃几颗营养素片,就以为营养很好了,但是时间不久他的问题就来了——营养不良,导致这个病那个病。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走便捷之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所谓的弯路沿途的风景更多,我们得到的更多。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同样如此。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总是想直达目的,于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把自己变成工匠,身上多了一些匠气。那么语文老师不是教书匠,是什么呢?也许数学老师、物理老师都可以是教书匠,语文老师就应该是园丁。当我们有一株辛夷时,广阔的天空,深厚的大地,日月星辰雨露,都应该是这株辛夷无限的营养源泉,我们手中的那一点有限的肥料只能使这株辛夷变得更茁壮,但是这绝不是这株辛夷的营养全部。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树立起长期学习的理念,更应该让自己的学生养成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而且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是我们课本的那几篇课文,那几篇课文只是工具,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学生还应该坚持阅读,自己培养语文素养。阅读中得来的东西,就是辛夷足下丰腴的大地,头顶广阔的蓝天,营养无限。这就是“大语文观”,“大语文境界”。不仅老师心中要有大语文观,广泛阅读,像蜂采百花,学生心中也应该要有“大语文观”,博采众长,吸取百家营养。这样师生同时在读书中成长。固执地以为课本就是全部,课本就是金科玉律,历年的高考题就是学习目标的人,必然只能做一个教书匠,这种小境界必然只能成就“小我”。就像我,如果没有师傅的正确指导,尽管我一直敬业,但也许直到皓首白发,我也只能是一个“小我”。庆幸的是,张老师的到来,他“摧枯拉朽”,霍霍几刀就毁掉了“小我”,使我心中树立起了“大语文观”。他的做法是要成就“大我”,可是最终能不能成就“大我”,我能不能营建“大语文境界”,那也只能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了。也许我终生努力,也没有搞成什么名堂,也成不了“大我”,但起码张老师的指导,是我除旧布新的开始。
而今,一次公开课失败了,我知道这是“大语文观”敌不过“小语文观”,这是正常的。就像张老师说过:“很多学校只认高考。”所以我不会患得患失。我不会因这一次的讲课失败而耿耿于怀。我只知道,而今的我,虽还不能成为“大我”,但也不至于一辈子固守“小我”而沾沾自喜。所以我任重而道远。我在革自己的“命”,彻底毁掉“小我”,重塑“大我”,期望“重生”。我也知道,在这条路上,我可能付出的不是一次失败,可能是多次的失败,甚至是无数次的失败,也可能在这个“只认高考”的学校永无出头之日,也许真的要伤痕累累,“浴火重生”。但是我相信“大语文观”会给学生带来一片光明,学生绝对是最终的受益者。只为这一点,“浴火”也值了。
最后再次感谢那个毁掉“小我”的人——张玉新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22:48 , Processed in 0.1184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