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阅卷老师眼中的语文试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 1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细微处见真功
——阅卷老师眼中的语文试题
文章作者:石人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在一部分同学看来,在各学科试卷中,也许语文试卷是最缺少“专业特色”的。然而,虽然普通话人人会说,汉字人人会写,考语文时也极少有人像面对数理化试卷那样动辄丢下几个大题不答,而是都会写上密密麻麻的答案,但考试成绩出来,却仍是你高我低,差距悬殊。有些同学考前气定神闲,未见得下了多少工夫,考试时信笔由之,一挥而就,得到的便是一百二三十分的高分;有的同学则旰食宵衣,考前恶补,狠下了一番“临时抱佛脚”的记诵苦功,考出来却成绩平平,甚至无法及格。究其原因,是因为语文靠的是“软实力”,多是在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见高下,平时需注重积累,培养语感,善于辨析、梳理,懂得应如何把握、应对小到每一个字、词、句,大到成篇的诗词、文章等语言材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对命题的关键、神妙之处心领神会,绝不是单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就能奏效的。

  和其他各门学科一样,语文也由自己的学科基础知识构成。过去说“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概括未必准确,却也还比较完备。然而,问题还在于,语文能力并非一大堆词汇、语句或相关语法、修辞、文章等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面对“活”的语言材料时来作具体辨析。这就需要同学们在阅读实践中点滴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比如2012年江苏卷文言实词题的B项,将“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的“益”解作“有利”,粗看似乎并无不可,但将这一解释还原放入上下文,则感觉有点疙疙瘩瘩。原来,这个“益”字应解作“增加、扩充”(全句应译为“开封府将要买老百姓的马来扩充骑兵”)才恰当。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一语,其中“损益”便是“减除”和“增加”的对举。许多考生以今律古,因题中对“益”的解释与其现代汉语常用义贴近,因而判定为正确项。

  让我们再来看看容易出错的成语辨析题。要准确地解答此类题目,不仅要积累一批意蕴丰富又比较常用的成语,对其语源、语意、适用对象、情感色彩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还要善于辨析考题设计的情境与成语的适用范围是否吻合。2012年高考中,山东卷的“久假不归”、全国大纲卷的“醍醐灌顶”、广东卷的“颐养天年”、安徽卷的“鞭辟入里”算是比较生僻一点的词语,积累欠缺的同学可能未必熟悉其含义与用法。更多的错误用例,则是错在不辨对象,将成语用在了并不适合的地方。例如全国大纲卷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只用于形容画面或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辽宁卷的“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指人心)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浙江卷的“毒胶囊事件是……又一起惊世骇俗(指人的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的丑闻”等,都属于不明对象的误用。又比如重庆卷的“那天放学回家……正当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食物时,突然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块面包,我高兴极了”。本来,说放学回家“饥渴地寻找食物”是完全正确的,但加上比喻词“如”“似”,变成“如饥似渴”,就构成了比喻,只能用在其他的语境中,反而不能用在写实的餐饮上了。凡此种种,都需要平时勤积累,用时细辨析,才不致正误莫辨,跌入试题设计的陷阱中。

  以上所列,都还是涉及的范围较小、分析对象相对比较简单的例子。下面再说说面对更复杂的情境,如何小中见大,进行分析梳理,破解难题。如2012年天津卷,选用了南宋杨万里的七律《野菊》为命题材料,其文辞未必艰涩,诗意却不容易把握;因此,针对诗作的颔、颈、尾联设计的三道试题(主要问“野菊形象”和诗人“志趣”),答问便也具有了一定难度。读罢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这首诗的“诗眼”,便是“野菊”的一个“野”字。受屈原、陶渊明等先辈诗人的影响,“夕餐秋菊之落英”也好,“采菊东篱下”也好,“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好,乃至于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笼而统之地将菊花视为美好的事物、高洁的象征;而杨万里却将菊分成了“野菊”与“家菊”(或称“园菊”)两类。那“与骚人当糗粮”“随流俗作重阳”之菊,皆因寄人囊中、屈人膝下而遭到诗人的鄙视,就连“向陶翁觅宠光”的“东篱族”,也被野菊所耻笑。如此,野菊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形象便呼之欲出;诗人喜爱野菊,初一相逢便折一枝在手,也正体现了他的不肯附庸风雅、傲岸不羁的精神品格。所以,把握诗眼,看出诗人笔下之菊也有品类的高下之分,实乃准确解读诗意的关键,一旦能将此“机关”看破,所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如果说古诗的例子仍算短小,我们再来看一个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例子。不少同学可能都碰到过这种情形:文本读过了,意思好像也懂了,题目问的是什么似乎也明白,就是不知如何寻找和组织答案,心中仍是空落落的,一片茫然。笔者的建议,仍是要见微知著,善于分析、梳理。如2012年北京卷所选张海迪《心灵的篝火》一文,是作者为自己的长篇小说《绝顶》写的前言。命题人设计的四道题中,有一道问: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众所周知,作者是全国残联主席,是个五岁就开始坐轮椅的高位截瘫病人,她却写了一部关于攀登人类至今尚未征服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主峰的小说。应该怎样来把握它、理解它?这里,我们不妨将作者、作者虚构的小说和梅里雪山视为三个基本元素,来寻找、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是无法正常站立的残疾人,但她却有“超越极限”的愿望,渴盼“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是,在找到梅里雪山之前,她的精神诉求找不到出口,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直到在网上发现梅里雪山,一切才变得豁然开朗,她一下子超越了困惑,获得了心灵的解放。小说的主人公、典型环境、故事情节乃至小说主题及书名全都被找到了。因此,梅里雪山对于作者小说创作的重要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列出至少五至六条答案,而评分标准规定答出其中三条便可获得该题的满分。可以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这道难题已经被我们轻松地破解了。

  培根说过:“阅读使人明智。”这种智慧的养成,主要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学会发现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诸多信息,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个汉字就会变成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灵,争相向你诉说它们的奥秘。你也就成了一个高明的猎人,不但知道你需要获取的东西在哪儿,而且总能顺利地将其猎获。那样,阅读与考试就不会是一场艰苦的搏斗,而是一种赢得胜利的享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8 17:19 , Processed in 0.1183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