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语文教师应强化的几种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 11: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语文教师应强化的几种意识
陈继英
  摘要:在新世纪里,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自身专业化发展意识,要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为之倾心奋斗的专业进行研究,促进其发展;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并努力强化自身的学习意识和创造性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性意识;教学模式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类世界的各个领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所不能回避的新课题。本文拟从新世纪语文教师自身应强化的几种意识方面谈几点认识,希望能和教育界同仁探讨。
一、应进一步强化自身专业化发展意识
所谓专业化发展意识,是指专业人士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方面设想自身发展和专业发展的意识,包括专业学识能力的成长发展和职业职务的升迁等。而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识,既指语文教师应对语文教学具有的科学而独到的认识和思维,也包括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有志于语文事业的教师,理应把语文教育教学作为自己为之终身奋斗的一门专业和事业,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道承担起发展这个专业的任务,并形成一定的专业影响和话语权,当然评高级、特级等等也是应该和必要的专业化追求意识。
中学教师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精通所教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熟悉所教教材,并承担着系统地准确地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的任务,肩负着培养有境界有思想有创新精神人才的使命,可以说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家”,自然应该有较强的专业化发展意识。然而,中学语文教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之处,其所从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使用的教材也是由一个个汉字构成的文本作品,而凡是读过书、上过学的人谁不认识汉字?因此,世纪之交,我国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和争鸣便异常活跃,其参与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争鸣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今天反思这场大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这场讨论,圈外远比圈内热,圈外的批评远比圈内多。应当肯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对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对改革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对改革考试制度和命题,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这场讨论中,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一些媒体的炒作,一些作家的理据不足的批评和指责,使广大语文教师有些手足无措,使广大学生和不少教师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学生不肯下功夫学习语言,认为学习那些课文没有意义,学习那些名家名篇、背诵那些古诗文也毫无用处,是跟在前人后面爬行;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追求形式翻新,如以声像画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文学语言创设的意境等等,这虽说与这场讨论的负面影响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意识不强、专业水平不够高。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在新的世纪里,广大语文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的专业化发展意识。语文教师作为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专门人才,理应在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遗憾的是,在全国性的媒体上,除语文专业性的刊物以外,很少看到中小学语文教师参与讨论的文章。对于自己从事的专业的讨论,我们语文教师竟然没有居于主动和主导地位,这是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所痛心疾首的事,对这样的讨论,如此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作为语文教师怎能不汗颜?因此,在新世纪里,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亟待加强,这既是国家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强化专业化发展意识呢?
  ⒈对语文教材和课程要做更深入的专业性研究。这需要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研究意识,这种研究不是仅仅熟练掌握中学语文教材就可以了,而是要对教材的价值体系有专门的研究。例如,面对新世纪社会的发展,选用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面对一篇篇的文本作品,是像以往教学一样,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到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人物形象等面面俱到地分析,还是根据学生的人生发展和未来人才的需要来制定更明确的教学目标等,课堂教学讲什么怎么讲,这些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加强研究。
⒉进一步研究高效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其突出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换句话说,一个好教师除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因为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一篇篇不相连的文本作品的教学,来达到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思”等能力的教学目标的,而由于文本作品篇与篇之间的内容往往缺少系统性、逻辑性的联系,因此,学生难以掌握其读写规律,另外,学生学习一篇篇作品后又难以看到自己的明显的进步,多学一篇,少学一篇,对其考试成绩又往往影响不大,这便又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语文教师急需研究哪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唤起、维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哪些方法,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以达到使学生爱学、乐学的最佳教学境界。
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定位。从语文教师自身和语文事业的发展方面讲,就是不能满足只做教书匠,要把自己的发展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人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即要努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专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①而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强化专业意识,就应该以专家的意识要求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到起码的要求,还要有高屋建瓴的独到见识,能积极参与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讨论,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只有具备了高深的专业学识修养,才能使人信服,才会有教学威信,才会赢得社会的赞誉。这些也正是强化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的本意。
二、要强化学习意识
所谓学习意识,指的是终身不断学习的意识。教育工作的性质要求教师既是学者又是学习者,学者和学习者尽管是两种角色,但在教师身上是统一的,彼此不可分割。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的学者,就必须不断学习。而这一点,对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语文学科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几乎无所不包,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新世纪成为知识海洋里出色的导航人,就不仅要成为语文学科的“专家”,还应是一个“杂家”。这就需要广泛学习。
另外,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大都是从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接受教育的,尽管学习了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但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能始终站在时代改革的前沿阵地,就要强化自身的学习意识,更新知识,拓展视野。
那么,语文教师强化学习意识,应怎样落实呢?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要在广泛读书中落实。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是做学问的人,应多读书,应广开视野,不要孤陋寡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学然后知不足”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习意识增强。学习意识增强,才会成为学者,也才会成为优秀教师。读书很少的教师,绝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更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试想,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以提高读、写水平,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鉴赏诗文的能力,而教师自己却不认真读书和独立阅读,那如何指导学生呢?如何引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呢?没有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兴趣,语文教学将是一片空白。然而,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和独立阅读能力,尚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曾在他所任教的一个研究生课程班做过一次测试:请学员自读《纪念白求恩》一文,要求学员独立写读书笔记:⑴理清全文思路;⑵概述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待收上笔记一看,回答的比较好的只有六人,占全班学员的六分之一。③这一现象表明,有些语文教师并不认真读书,也缺少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试想,教书的人自己不认真读书和独立阅读,何以谈得上引导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学习呢?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不能不说是其中原因之一。
二是强化学习意识要在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和进修中落实。参加与教育有关的培训和进修,会使我们了解目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了解国内外教育科研的最新动态,加深和拓宽对本专业的认识和研究等,也会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从而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强化学习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国家教育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非常重视,而作为教师本身更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和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种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培训,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强化学习意识要在学习内容的拓展中落实。当今社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技层出不穷,仅仅学习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和阅读文学著作,显然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而只有广开视野,才能发现当今世界确确实实有许多新的知识内容需要我们学习,而如果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那么我们就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从目前形势看,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⒈关注并学习网络知识。网络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媒体革命,他突破了国家民族的局限,变为一种多元性的世界性区域文化,专家预言,网络技术可能导致文化传播载体的划时代变革。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使人类多了一个另类世界,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因此,我们关注并学习网络技术,研究人类发展变革的形式,不但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教育和未来建设者对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语文教学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渠道,同时,它又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给语文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却又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使网络世界与传统的语言文本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注重人文精神熏陶、情感交流、以意境领悟主旨的功能,如何指导学生在网上进行阅读、并克服在网上“任意东西南北流”的猎奇,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构建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读写能力等,是新世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⒉学习基本的科技知识、了解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科研成果。知识的扁平化,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克服的当务之急。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呈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当然应该有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系统知识,应当有广博的文化、历史、哲学等知识,但仅仅有这些人文科学知识还不能适应当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需要,还应学习基本的科技知识,关注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只有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新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另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要求学生要具备筛选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如此看来,语文教师若没有基本的科技知识,对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怎么能胜任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呢?
⒊学习典型经验,研究语文教育教学规律。语文教育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科学性,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教学需要改革,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对我国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搞虚无主义。我国自评选特级教师以来,在中学语文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们为我国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诸如钱梦龙先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点,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经验,颜振遥先生“自学辅导教学的研究”,洪镇涛先生“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的探索,蔡澄清先生“点拨教学法”的实践等,都为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做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贡献,进一步借鉴学习这些教育教学方法,可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强化创造性意识
所谓创造性意识,就是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是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创造的意识。创造性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所以江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特别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心理学家马斯络早就说过,对于任何能生存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还有更直接的必需,那就是要有更多的创造性人物,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众所周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教师的精神状态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可能真正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试想,一个独断专行、不讲民主或精神萎靡、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么会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创新、有个性、积极进取的学生呢?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进入创造性角色,增强创造性意识,要把自己的每一节课都看成创造的空间,把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看成是具有学术性、创造性的专业,要坚决摒弃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简单重复的劳动观念,要在每一节课上,与学生共同创造学校的教育生活,共同享受创造的欢乐,须知,教学永远会有缺憾,但永远应是创新的。
对教师学生来说,创新并不神秘,他是人人都具有的品质。只要在不违背教育规律和学习科学的前提下,有新的意思、新的思想、新的做法,就是一种创新。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创造性地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授课之前,根据教材实际、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的教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要实现的目的。从教学进程方面看,它包括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从教学内容方面看,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创造性,表现于在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既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具体教学目标,又能够独具心裁地设计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以新教材《黄鹂》为例,一般教师多根据教材提示,确立“借鉴课文写法,学习精彩的语言,对课文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的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尽管符合教材实际,但从培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角度考虑,有些过于笼统,尤其能力目标不明确,因而,我将这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掌握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还选取了宗璞《紫藤萝瀑布》、巴金《灯》,让学生自读、分析、印证。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好,用两节课时间,学生就较好的掌握了这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这种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的做法,就带有创新的性质。为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写的是不是很乱;《黄鹂》表达的主旨非常含蓄,怎样才能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作者为什么觉得在鸟市所见黄鹂,“羽毛焦黄、神色凄惨”,而在太湖、在江南所见黄鹂却“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些尽管离创新还有一定距离,但在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明确,任何教学都是为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敢于创新,不要被现成的框框所局限,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性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符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教师的创造性表现之一,在于能够选择符合实际而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这种选择一般都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讨,从而把学生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精神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身心体验中对课文进行自主探求,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此,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认识阶段和口头上,而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实施,如不同的教师在讲述《杨修之死》时,口里讲出来的曹操就不尽相同,有的讲曹操阴险狡诈,有的认为他治军严明,还有的认为他英明果敢,应该承认,只要言之成理,就大可不必强求一律了。反面想想,假如军中主薄都像杨修那样,自作主张,目无统帅、散布谣言、动摇军心,那还怎么打仗?再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的说她是夫权主义的牺牲品,有的说她是族权棒子下的冤死鬼“,还有的说她是在一妇不嫁二夫”的封建伦理道德的重压下忧郁而死的。再如,教学《项链》时,多数教师一直专注于对玛蒂尔德“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而我在教学时,发现不少学生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持肯定看法,他们认为,玛蒂尔德天真、坦诚、自尊、富有同情心,能勇敢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她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勇于承担责任,辛苦奋斗了十年,终于还清了债务,不要说在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当时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他们有的认为,我们不必盲从教材上的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批判性认识,可以赞扬和学习玛蒂尔徳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宝贵精神。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应该批判。对此,我也没有表态赞成哪一方,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讨论并写成小论文,然后再进行辩论。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我认为,这样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也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唤醒其“人格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与独立精神。
在教学中要敢于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对此,我们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同时我们也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探索和创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探索和创造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和时代特点的教学模式。因为时代不断发展、学生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包打天下,正所谓“世易事移,变法宜也”④。更何况只有不断选择、运用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应该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为前提。
目前,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然而,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容量、注入式、满堂灌教学依然存在,教师的满堂问更是普遍,这种模式都是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发现这种结果的过程和享受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要进行主体性教学,把提问的权利、独立思考的权利、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还给学生,由此引发自主探索精神,并将这种探索精神引向课外,在课内外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便是一种“自主――合作――实践――发现”的教学模式。当然,这可能不是某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模式。
在教学中要用创造性观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一切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认识到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应该不拘一格。在教育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在某方面有特长,而其他方面有所缺憾,不求全责备,不追求整齐划一。上海松江二中的韩寒,石家庄二十七中的王小平,在高中一年级退学后,都写出了两本著作,另外还有许多少年出版著作的情况,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如果我们还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来评价和看待这种现象,势必不利于人才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初步阶段,其观点和做法往往比较幼稚,甚或错误,但我们首先应该鼓励和保护这种创造性意识和精神,因为充满激情的鼓励和肯定,是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器。如果批评和否定过多,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创造的热情就会窒息和僵死。
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规律的指导。创造能力的形成,其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它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点拨、启发、诱导并“授之以渔”,并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过程,做到创造性地学。中学生受知识、生活阅历等局限,一般不可能有大的发明和创造,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所以广大语文教师都应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引导和点拨。例如,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和心理定势。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研究对象进行超越常规的处理,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对想象和联想的特点、规律,对观察问题的方式、方法,对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运用原则,对批判性思维和肯定性思维的辩证运用等,都应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做经常性的指导和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环节。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分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4:29 , Processed in 0.1116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