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校长网刊]专栏主题辑帖之一:特色学校建设参考文献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38:04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教育定律之四:读书改变人生  本文转载自宽厚坦荡《朱永新教育定律之四:读书改变人生》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具体阐述了阅读不同书籍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也从另一方面阐释了“读书改变人生”的哲理:

阅读描写杰出人物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文学作品是影响人的心灵的有力手段;

阅读自然书籍是发展思维和认识能力的需要,是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不论哪类书籍的阅读,都是课堂教学的智力背景;课外书籍的阅读,是了解和影响学生个性的门径,它还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所以,他号召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让书籍成为青年一代的挚友!”其实,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结构。还是这位大教育家说得好: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努力帮助他从小学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他独特的读书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作为犹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发展指数(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标合成一个复合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的阅读视野渐渐狭窄化了。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读书改变人生”,我想以最近读到的一位普通作者——黑龙江青年阿穆尔的一篇文章来与大家一起领略、品味这个定律的意义和价值。他这样写道:

我在少年时期读了一本苏联小说《明天到海洋去》。这本小说叙述的是一所中学的学生假期到黑海上航行的故事。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幻想着有朝一日到远方,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漫游。长大后,我特别钟情于旅游,游览过不少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是《明天到海洋去》点燃了我投入大自然怀抱的热情和激情。

后来,我做过汽车搬运工、更夫,烧过锅炉,卖过烧饼,还当过编辑、秘书、代课教师,进过机关工作;我在乌苏里江边承包过土地,在俄罗斯当过倒爷,在北京做过小报记者。现在,我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为此感到骄傲:是书给我提供了生活基础,它是我的衣食父母。1996年,我在北大荒承包土地时,白天干活,晚上点起蜡烛,读随身带着的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2000年,我在北京漂泊时,一边忙着记者工作,一边忙里偷闲读《李普曼传》……书能改变人的一生,性格、爱好、禀赋、气质、思想和观念,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学无止境,行者无疆。书陪伴着阿穆尔成长,也祈愿它能一生伴于你我左右!

来源:360doc—蒙山下女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62#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38:38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教育定律之五:课堂属于学生  


本文转载自宽厚坦荡《朱永新教育定律之五:课堂属于学生》


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探求新知的过程从一个侧面看也是发现常识、逼近常识、接受常识、利用常识的过程。像“地球绕太阳转”,可以说是一个最“常”不过、妇孺皆晓的知识,然而它由“异端”变为“常识”,却经过了怎样一个漫长而惊心动魄的过程啊!

在这个意义上,“课堂属于学生”这个道理的普及与“地球绕太阳转”十分相似。

当然,围绕“课堂属于学生”,虽未曾有过血腥的、惨烈的场面,但你能说它所面对的反对势力没有“地心说”一派那么强大和顽固吗?恐怕不能。“地心说”早已见鬼去了,而在明里暗中对“课堂属于学生”观点持“不合作”、反对抑或挑战态度的却大有人在。可以说,这也正是导致课堂改革推进不力、大面积教学效率长期低迷不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原因。

构筑课堂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学生的增知长识,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就好像构筑一个屋子的目的是让主人遮风蔽雨,取暖防寒。我们说屋子属于主人,谁都不会持有异议;那么说课堂属于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投去一瞥怀疑的目光?

有人说,难道课堂就不属于教师?问得好!但它的“潜台词”(“课堂属于教师”,“师为主,生为客”)及其所蕴含的观点或许就是课堂没能“回归”主体(学生)的根本障碍所在。
      表面上看,“课堂属于教师”没有什么错。但一旦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学生,课堂和教师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清醒地发现,学生才是课堂的终极目的对象,而教师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或者比喻为桥梁和纽带。

作为“中介”的教师是不具备主人资格的,是不应该获得“归属”权利的。那么他的角色应怎样定位呢?我想,既然教育是为人(学生)更好地生存,那么,把教师定位于“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协作者”等角色是很合适的。鉴于此,人们提出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以为深得教育“三昧”。

课堂属于学生。但“学生不是一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课堂必须有学生高度的参与,而且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一时半会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绝不能是教师的表演(更不能是他的“独角戏”),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我个人主张,在一般课堂上,学生参与(这里指发言与其余听讲之外的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课堂属于学生。既然如此,他就不应该有下人的拘谨、奴仆的胆怯、童媳的压抑。他应该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轻松的氛围,他应该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而现实中,我们的许多课堂如战场,强调的是严明纪律,要求的是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曾把某些教师比做“教育警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学生的眼里竟变成“教育的魔头”。有他们的存在,课堂就不是学生的“家”,纵使是“家”,也是一个冰窖般让学生畏而远之的“家”。于是,他们只能成为 “一个不回家的人”。

课堂属于学生。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操练场,是学生未来人生阅历的实习地。所以,在课堂里,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为他们营造必要的交际场,让他们学会交往,甚至学会“理论”,学会争吵。“赤橙黄绿青蓝紫”,少了一色,就无七彩生活;“酸甜苦辣咸”,少了一味,也无五味人生,哪怕你给予他们的永远是火红的热情,是蜜糖的甘甜。所以,真正的课堂还要让学生拥有多种生活的体验、多种情绪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拥有解开疙瘩、战胜挫折的经历,体尝“苦乐年华”的滋味。

课堂属于学生。孩子把小手背在身后,一直以“坐如钟”的姿势纹丝不动看着教师,盯着黑板,或者当教师问题一出,大家异口同声……这是多么令人醉心的教学场景,是多少公开课赢得满堂喝彩的教学镜头,但我以为,这恰恰是对人性的善意嘲讽,甚至是对人性的恶意戕贼。好的课堂永远是人性的、人道的,而上述课堂却剥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征,又哪里能实现还课堂于学生的教育追求?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课堂非但不属于学生,而且也不属于人类。所以,“课堂属于学生”要义之一就是“课堂属于每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
    (来源:360doc—
蒙山下女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63#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39:13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运  


本文转载自宽厚坦荡《朱永新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运》


       在我的心理学教育和研究历程中,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让我难以忘却:“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性格在人的整个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性格有几个内在层次:生活原则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它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总的看法,最稳定,处于支配地位,是性格的主导因素;对现实的态度层包括对别人、对自己、对事物的态度是性格的核心和实体,是比较稳定的,它受制于生活的原则,但却制约着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层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是性格的表现特征,它主要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征,相对地说,它的可变性较大

创造、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主题,也是永久的教育话题,而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性格,而创造性性格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却严重地缺失。对中小学师生的大量调查表明,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创造性性格。我在长期的思考中发现,创造性性格类型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那就是勤奋努力、科学安排时间、虚心进取、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怀疑精神、个体独立以及对错误容忍、观点灵活并且具有不寻常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特征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否重要,当然不言而喻。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的事。张教授有着独立的性格特征,他集“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傻气”于一身。在这种性格影响下,他19岁时读《资治通鉴》,日尽一卷或两卷,经过七个月,读完这部294卷的大书,并且还写了简明的札记。年龄稍大后,又决心读《二十四史》,于是他不畏艰难,不避寒暑,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将这部3 259卷的大书读完,而且都用朱笔圈点,读得很仔细。1946年,张教授任教的兰州大学买到明刻本《皇朝经世文编》,504卷,收录424家的政治论文3 145篇。他趁暑假休息的机会,经过50天的伏案,把它浏览了一遍。我又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倾其所有,使个人藏书达19万册……这就是顽强的性格的力量和顽强性格的魅力。

面对这无数的成功者,有人会说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优越条件,强调着自己好像有着什么先天性的不足,不适合走向成功,不适合拥有那份更美的命运。这种想法有着极大的危害性、传染性。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客观条件的影响呈递减趋势,而主观因素则呈增长倾向,两者表现为逆向效应。其条件是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正常发展,也就是说,个体的主观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显重要。虽然人的自我意识在个体早期就已有萌芽,但此时还更多地表现出不自觉性和受动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愈益增强,从而更多地表现出自觉性和能动性,更倾向于支配环境和他人。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基说:“一个人要增进其体力,发展其智力、道德力量和意志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成为可能。”

所以说性格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们每个人也应该重视自己性格的设计与养成。在这方面,不妨学学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十多岁时就给自己制定过“性格修养计划”,立志使自己成为一名扬善惩恶的文学家。他在晚年回忆人生历程时,每每提到自己年轻时代的这一性格修养计划,说它在一生中经常起到提醒、督促、推进自己从事创作的作用。

21世纪是新的世纪,是充满生机的世纪,更是中国人创新的世纪。愿我的这一“定律”,能唤醒充满灵性的个体,使之拥有更美的性格,打造绝美的命运。

来源:360doc—蒙山下女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64#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39:48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教育定律之八:理想创造辉煌  本文转载自宽厚坦荡《朱永新教育定律之八:理想创造辉煌》


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曾把理想、志向、抱负等比做航标、路灯、方向牌,说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迷茫一片的,没有志向的人生是消极颓废的,没有抱负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

大家都这样比喻,老实说,落俗套。我倒以为,大俗乃大真,大俗乃大雅,这个看似很俗气的比喻却揭示了理想、志向、抱负等心理学范畴概念的本质特征,包容了它们最主要、最深刻的内涵。现在的问题不是比喻是否落俗,而是这样的道理有没有真正融化到学生生命的血液中,有没有沉积到他们意志品质的基因组织中。

我自以为还有点创造的潜能、创新的禀赋,有时候也在真情流露或表白中说出惊人之语,但一旦说到理想、梦想这一类话题,我都无一例外想到一个故事。说句不谦虚的话,不是我积累的有关故事很少,实在是因为这个故事太耐人寻味,也太催人泪下。这个故事足以把理想的美丽,把志向的神奇,把抱负的迷人揭示得淋漓尽致,演绎得震魂动魄。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英国内阁教育大臣、盲人戴维的故事。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戴维在题为《未来的我是——》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梦想,希望长大后当一名英国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长大后,戴维梦想成真,当上了英国内阁教育大臣。他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事实是最好的教科书。每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青少年朋友甚至讲给我们的老师、学生家长听的时候,我都看到一张张为之动容的面庞,一双双为之含泪的眼睛。这或许是一本正经八百的关于理想的教科书根本无法产生的效应吧!

理想创造辉煌。你有怎样的理想,往往就决定着你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取得怎样的成绩。没有理想,你人生的“记分册”上将永远是零或者是一片空白。一个有大成的人绝不可能“瞎猫碰着死老鼠”——没有一点儿理想,却“蒙”来了成功、成就甚至是辉煌。这是毫无疑问的。

戴维幼年的理想在不少人看来与白日做梦无异,但他却梦想成真。我们不难想像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甚至是偏见歧视。没有他的进取不息,奋斗不止,没有他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一句话,没有他后天的努力,他就可能永远在黑暗的世界中做一个混混沌沌的盲人,甚至也闹出“盲人摸象”之类的现代笑话。后天的努力怎么形容和比喻都不过分,但在承认和赞美“努力”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功用的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努力”的动力源自何处,起于哪里。

答案是理想。

我所讲的理想是能创造辉煌的理想,还必须是“心存高远”的理想,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想,是“少年壮志当拿云”的理想!

来源:360doc—蒙山下女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65#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40:19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教育定律之九:爱心产生奇迹  本文转载自宽厚坦荡《朱永新教育定律之九:爱心产生奇迹》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钱梦龙只有初中文凭,魏书生的情况也是这样,但他们却登上当今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痴心不改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飞跃。   你的学生中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李镇西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你的学校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不灭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国际化的现代中国人”。我曾经到过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教育考察,一方面为他们的贫困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和他们创造的非凡成绩叹为观止。“匹夫不可夺”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和辉煌。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可是,在我们教育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太多了!

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注意:有些行为是否“违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辨,譬如上课没有举手就发言,譬如跟教师或家长“顶嘴”,还譬如对异性同学有好感,写了一封流露好感的信,等等),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充当“教育警察”,毫不留情,横加呵斥,甚至挥以老拳;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厉言“敦促”,不使他懊丧不已,就好像不能逞示严师之威……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才成器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有意无意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如此“奇迹”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甚至不应该是我们平心静气所能接受的。

我们所企盼的奇迹是按常规、循常理不能发生、出乎意料的“好事”,它只能萌芽于热情,胎动于鼓励,最终诞生于爱心之中。没有这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奇迹”永远不会奇迹般地发生,就像冰窖里不会吐出新苗,蒸笼里不会冒出新生一样。

任何教师都不会与奇迹无缘。但要与奇迹结缘,你就要弹出爱心的红线,抛出爱心的绣球。这虽然还不是“充足条件”,但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不止一例的植物人因为得到亲人细心呵护而从梦魇中走了出来,重新拥抱美丽的人生。我想告诉你,你的教育对象中没有“植物人”,你的奇迹并不那么难以创造!

说得更直白点儿,我想问:你是否愿意创造教育奇迹,YES或者NO?

来源:360doc—蒙山下女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66#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41:02 | 只看该作者
万类霜天竞自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走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一年来,各地百花齐放,高中教育打破了多年的沉寂,成为教育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
  高中教育的改革集中体现在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的多样化上,而多样化的走向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借鉴高等教育,融合职业教育,引入国际教育,服务个人发展。
  第一是借鉴高等教育。普通高中采用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教育模式: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实行走班制的学校,一般都采取必修与选修并存的方式,必修 课程按行政班上课,选修课程实行“走班”。也有一些学校开发了教学班级管理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行全面的“走班制”。学分制让学校如同一个教育 超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学生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实行导师制的学校,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思 想、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这种制度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因材施教。这是高中教育模式的新 探索。
  第二是融合职业教育。主要是在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教育课程和举办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一种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和中等 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毕业生。综合高中整体设置有关课程,合理设置普通高中文化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使两者一体 化。这是高中多元功能的新探索。
  第三是引入国际教育。主要是引入国际课程体系或课程,或者引入国外评价认证项目。国际课程设立的初衷大多是服务于那些随父母在全球流动的孩子,保证他 们学业的连贯性。在国内,这些课程的引进,多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服务—在国内学习国际课程,随后以国际课程的学分、成绩申请国外大学。目前我国引 进的国际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国际组织开发的课程。这类课程通用性强,自成体系,而且比较严密,如IB、PGA课程等。二是国际性的考试课程。如A- LEVEL、ACT课程等,学生通过考试,就可以去相关国家申请高一级学校就读。三是国别课程。如美国的AP课程、SAT考试等,是美国大学入学时参考的 课程或考试。AP多是资优学生申请进入名牌大学的考试,SAT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尝试引进与借鉴国外与境外中小学教育评价项 目与学校认证项目,如ISO9000和CITA等。这是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新探索。
  四是服务个人发展。主要是分层教学、个别教学以及举办特色学校和特色班级。分层教学有班内分层和分层走班,分层走班模式将部分学科分成几个层次,组成 新的教学集体。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包括对绩优学生的个别提高,也包括对学习困难学生 的个别辅导。学校以建设优势学科或服务不同对象为重点,在教学设施、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学校或班级形成优势或特色创造条件,为高中生提供多样化的 选择。通过对某一个特色学科领域的全面建设来促进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继而辐射和推动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发展。这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探索。
  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的需求——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是一种目标的深化——从教育目标到培养目标;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从追求划一到追求多样;是一种能力的释放——从注重整体到注重个体。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也一定能够呈现出学校百花齐放、学生英才辈出的局面。
http://www.zxxgl.com/article_4681.html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42:10 | 只看该作者
办学理念:办特色学校的指南针
罗日荣


        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一所学校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基于教育规律,结合本校办学实践而形成的育人取向,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现校长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景的教育思想体系。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的追求。它是对自己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等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或思想观念。它是办学者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是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积累、提炼、升华。
  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比如,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政策和法规等,这是办学理念形成的重要的思想基础;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以一定的教育规律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包括一些观念,如学生观、学校观、教育观等,这些是办学理念形成的理论根据、理论基础;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必须以客观实践为基础,办学理念来源学校的办学实践、本校的实际,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必须在本校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出来,有本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必须具有具体的价值目标和办学追求的最终结果。
  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的思想基础,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在“特”,即独特的育人方式,独特的育人文化,培养出独特的极具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教育个性,是学校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主动或被动养成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工作作风、处事规则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外在表现。特色学校的学校文化有着极强的渗透力、传承力和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办特色学校,必须理念先行,办学理念要真正发挥作用,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办学理念必须表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育人取向”这一根本问题,并以此来指导学校办学实践
  20世纪初,北大校长蔡元培以“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为育人取向,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办学方针,聘请了辜鸿铭、陈独秀、胡适等一批优秀教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将一个僵死的北大为之一新,造就了一个龙腾虎跃、人才辈出的新北大。北大不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摇篮,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直至今日,北大依旧是中国人心中最好的大学之一。因此,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明确“育人取向”,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教育方向指导力。
  二,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并能被学校成员所理解和接受
  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需要校长反复推敲,全校师生认可,办学理念的核心即学校特色理念,体现在育人取向上,它可以通过校训等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时代的解读,形成共识,它是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服务的,学校办学理念就是特色学校的文化表征。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是要经过充分研讨和科学论证。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后,要向学校成员做好宣传、解释、教育和说服的工作,必须在校内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校长要考虑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开展关于办学理念的讨论与争鸣,让教师知道这一理念,并达成共识;深入研究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反思、总结学校多年办学的光荣历史,总结有效的办学经验,看学校特长在哪,从人本、校本和发展三个角度出发,设计和提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思路与策略,概括、提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在校长的带领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应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智慧和热情,集思广益,通过挖掘、收集、总结、借鉴、概括、提炼、完善、升华这一梯次递进的思考过程,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逐渐丰富,进而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思想体系。
三,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层次、培养对象和办学特色等情况,显示其独特性;符合学生实际
  要充分认识到,学习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非常重要。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应是追求时髦的,而应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富有学校个性的。“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许多校长的经验之谈。不是每个学校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就可以成为北大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致力培育德、智、体、群、美五育兼优,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清华人。正是这种鲜明的办学理念,让清华大学始终成为中国大学的排头兵,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成为新中国人才的摇篮!因此,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本校的“校情”。
  四,办学理念应能渗透到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它不但可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思想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办学思想,但一个时期内,学校办学思想确定后,就要靠行政管理手段加以落实。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贯穿于教职员工的育人活动之中,使办学思想真正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成为一个学校独具特色的、可操作的个性发展特征,指导全体师生工作和学习。
  五,办学理念应有相对稳定性,特色学校的形成是办学历史独有的文化积淀。
  办学理念一旦形成,便具有内驱力和稳固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应该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具有指导意义。这就是说,办学理念形成是非常重要,必须慎重,必须是超前思维,必须想到它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但是办学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办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具有与时代同步,或超前于时代的特点。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内涵的发展,办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和变化。任何一个办学理念都具有时代特征,打上时代的烙印,时代发展了,观念更新了,才有这样崭新的理念。要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形成了,其宗旨不能变,但其内涵可以提升,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社会进步、发展而变化。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形成的源泉,学校特色,是反映一个学校几年、几十年、近百年的文化积淀;特色学校要看历史文化积淀,看学校的文化底蕴,看学校的办学传统,看学校的发展优势,看学生的成长成才。办学理念的形成是在总结、反思与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凝练的。
  六、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的文化内涵
  作为学校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办学层次、培养对象和学校特色等情况。例如,小学和中学,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有所区别。学校办学理念必须独树一帜,必须突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办学理念,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突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独特的办学理念是最具魅力的办学理念。要提炼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等,都可以有特色。近年来,形成学校特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办学就是要“抓住强项,办出特色”。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无差别教育,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无法办出高水平的学校。特色,是差学校变成好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办学要搞特色,才有出路,不搞特色,就没有出路。因此,学校要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状,确定办学理念,力求办学理念特色化,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68#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特色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突破口  本文转载自碧溪《特色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突破口》


北京师范大学  鲍传友
品牌不等于特色,品牌是全面的,特色是局部的。但是,品牌离不开特色,特色是品牌的一个重要表征。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不可能形成品牌。学校品牌是学校整体办学品质的体现,学校品牌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作不分先后,齐头并进。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积累、资源条件和社区环境,合理规划,选准自己的突破口,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在凸显了自身的某个方面优势以后,以点带面,从而最终实现学校全面工作的改善。
其实,最近几年关于学校特色的讨论和办学尝试已经很多,不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试图突破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办学模式,走出“千校一面”的困境。但是,对于特色学校的内涵仍然存在不少误解或曲解,结果特色化发展非但没有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反而使学校办学偏离了教育规律的要求,降低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对学校品牌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当前有很多学校把开办奥数班、英语补习班、校内重点班以及各种五花八门以营利为目的的兴趣班作为自身的办学特色,非常值得讨论和商榷。
所谓特色,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度的界限。对于学校而言,特色是学校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一种体现,是学校个性化的办学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是建立在对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三者关系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以学校的某一方面工作作为突破口,以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从而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学校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办出特色?
一是梳理学校办学历史,总结学校办学经验。特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另起炉灶,需要在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当下之间建立一种联结,使特色艰展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使学校文化得以延续和提升。学校在确定办学特色之前需要动员所有教职员工,对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管理与教学、成就与得失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认真总结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作理性的判断和得迁,提炼出经过历史检验、仍然具有很高育人价值、符合时代需要的可贵传统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支点。
二是明确学校问题,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特色发展并非一味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偏离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境,忽视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而一味追求与众不同,这样的特色发展既没有意义,也会推动生命力。特色的衡量标准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特殊性,而是内在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是在解决同类教育问题上所发现的一条捷径。特色是在解决学校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针对性是学校特色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学校在梳理了办学传统与经验之后,需要清晰认识的是学校当下的问题。可以说,特色是经验与问题共同孕育出来的花朵,只有找到了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才能对学校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三是寻找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特色建设同样如此。找到了学校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很多种,每种途径都可以形成特色。学校特色既可以是管理上的一种独特模式和风格,也可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某一方面的特点,还可以是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课程结构以及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创新性举措,反映民族或地域文化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群体需求的办学模式同样是学校追求特色的选择。学校选择路径的依据是在办学历史梳理的过程中,通过与周边学校的比较,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并在竞争中有可能确立比较优势。
四是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品牌建设需要资源,而学校资源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同样是学校品牌建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组成复杂的问题链,我们不可能将所有问题不加选择地堆放在一起,一同解决。需要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简化的排序,提炼出影响或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然后集中学校资源重点突破。这样做不仅会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而且通过解决关键问题而斩断问题链,也会带来其他问题的相应解决,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学校特色追求的一种境界。
应该认识到,“学校特色”仍然是比较单一的,也是不稳定的,是品牌建设的初级形态。对于学校品牌建设来说,特色只具有工具性价值,不是目的,不能认为有了特色,学校品牌就已经形成,需要从学校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品牌建设工作的全面性。就如同一件品牌衣服,不仅在形式上有特色,而且在布料上、做工上,甚至在售后服务上都体现出企业精湛的生产工艺、独特的服饰理念与价值追求,而绝非只在某一个环节追求精致,其他地方粗制滥造。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追求特色必须要把握度的问题。不适当地放大特色的价值、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某一方面特色,对学校的发燕尾服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把握学校工作的全部,真正尊重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才能最终实现品牌建设的美好理想,体现品牌的真正价值。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47:32 | 只看该作者
学校诊断的基本理念评述
胡远明
【提要】我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开展“学校诊断”活动。此举是对薄弱学校突破瓶颈、提高质量、创建特色、扩大优质资源的一项长效举措。本文中,笔者试图对学校诊断的涵义、目的与意义、特点、内容和步骤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述,以期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找到新的出路,服务于我市教育均衡发展。
一、学校诊断的涵义
诊断一词来源于医学,其本意是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学校诊断,可以通俗地比喻为给学校看病,是保证学校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对学校进行诊断,如同人体需要医疗保健一样,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看病治疗,二是健康检查,即有病治疗、无病保健。
目前,关于学校诊断研究成果较少,其中对学校诊断概念界定最权威的是四川教育学院姚文忠教授关于学校诊断的界定:“学校诊断是关于认识学校状况和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的方法和具体理论的总汇”。通俗一点讲,我们认为学校诊断的涵义就是诊断人员深入受诊学校现场,直接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系统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进而指导方案的实施,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活动。
通常情况下,学校诊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学校自我诊断和第三者诊断。所谓学校自我诊断,是指学校管理者依照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针对学校出现的某种现象或面对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抓住新机遇,及时调整发展目标,并领导学校改变学校状态、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所谓第三者诊断,是指若干名既熟悉相关业务又有研究专长的专家、科研员或教研员,以笫三方的身份进入学校现场进行的诊断活动。第三者诊断的目的是形成学校领导自我诊断的能力,为自我诊断的形成搭一座桥。相对于学校自我诊断而言,第三方诊断帮助学校有效克服了“当局者迷”的尴尬,突破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能客观深入地剖析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二、学校诊断的目的与意义
发展是学校的根本性问题。一所学校没有发展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就不能在激烈地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为了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学校发展,就要对学校现实的状况进行分析,对促进学校发展的条件、优势、机遇及困境都要做出准确地判断,从而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学校诊断就是这样一个分析、判断、明确学校发展思路的过程。
当前,学校竞争的焦点已从硬实力比拼转向由办学思想、办学策略、办学质量、办学个性等构筑的软实力角逐。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就必须拿出具有个性的学校发展策略,走出培育优势的技术路线,这须得依靠有效诊断发现学校的“弱点”,找准“亮点”,做足“卖点”,构筑起持续的学校发展竞争力。无数案例彰显了学校诊断的价值:作为教育决策前提和依据的学校诊断,它以独特的认知视角、办法和手段,提供了学校发展的思路和策略,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管理者的发展。
三、学校诊断的基本特点
学校诊断是一项较为完备的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诊断内容的广泛性
一般而言,每一次具体的学校诊断只能针对个别或局部问题,而不能寄希望于在一次诊断中解决学校的所有问题。但从长远和学校整体发展而言,学校诊断可以指向学校的任何方面和任何问题,既可以是学校高端的决策,也可以是基层的局部某个问题。因此,诊断内容具有较强的广泛性。
(二)诊断过程的完整性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诊断,其工作的程序一般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包括求助者和诊断业者双方的准备。求助者准备包括:思想准备——指主动要求诊断的意识;资料准备——针对诊断问题提供相关文本等信息;组织准备——指选定求助学校相关人员。诊断业者的准备包括:对受诊学校诊断的目标、任务、内容、日程安排进行商量,听取受诊学校的情况介绍,收集整理受诊学校的内外部信息。第二个阶段是诊断阶段:这是学校诊断的关键环节,也是诊断方案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有:对学校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作深度调研,并筛选出重要问题,确定要解决的问题;遵循学校诊断的原则,提出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形成学校诊断报告书;举行学校诊断报告会。第三个阶段是指导阶段。对求助学校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和帮助他们落实诊断任务,达成诊断目标。以上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了学校诊断的完整过程。
(三)诊断方法的多样性
这一特点是由学校诊断内容的广泛性、过程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的。不同的诊断内容有不同的方法,诊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法要求。具体而言,学校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资料查阅法、对比研究法、专项研究法等。每种方法有自己特定的范畴及运用的特定要求,诊断者要能娴熟地掌握。当然,学校诊断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在一次诊断中所有的方法都要用到,而是要根据每次诊断的具体任务和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
四、学校诊断的主要内容
学校诊断究竟从哪些方面着手,是实施学校诊断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学校诊断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的整体功能,而学校的构成则是诊断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据此我们认为,学校诊断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发展。学生是学校的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也是评价学校最主要的因素指标。在诊断学生的时候,既要看学生个人和个体的方方面面,也要看学生群体,还要看学生集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发展,指其全面发展的水平、历届学生的业绩、学习的抱负和成就感、学习风气、合作与竞争、社会表现、家校一致性等。运用
现行标准,则要进一步看学生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达到的水平。
第二,教师发展。学校教育的成败和关键在教师,教师及其集体对学生是最直接、最经常、最强大、最持久的教育力量。所谓教师发展,主要是指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能力与业绩,人生与教育的理想,对学生及家人的亲和力,文化科学素养,个人与集体成就的协调性等,这些因素发挥出来了,学生必然能够得到最大的受益者和发展者,还能惠及家庭和社区,学校也必然能够获得高度的信誉。
第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是灵魂的对话,是成熟的灵魂与渴望的灵魂之间的对话。正因如此,具有思想与文化底蕴的校长和教师最能打动学生,激起他们对学习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思想的厚重感与表达方式,学校对教育理念的需求,对教师素质的构想,对学生的期望与奖励标准,关于学校品位的设计与实施等,都是学校诊断中需要考虑的深层次问题。
第四,学校周边环境。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与其周边环境息息相关。从学校诊断角度来看学校周边环境的意义主要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二是对学校管理提出的要求。学校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学校与上级行政和学术部门的关系、与所在社区的关系、与友邻学校的关系以及周边的文化氛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都成为学校诊断的基本切入点之一。
第五,学校管理。在这里,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用人、决策、计划、指挥、执行和检查监督等,更具体一点则是运用、调度、协调、督促、形成结果和对结果加以反馈评价等。此外,管理规则与权限、管理指挥与操作、管理细则与特征、管理中的认知和情感、各种资源的投入、管理的基本常规等也应该成为学校诊断关注的对象。
第六、学校硬件。学校的硬件宏观上讲指学校的建筑、场地、设备、装修和装饰等,微观来讲硬件主要指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食堂、卫生间、校长及教师办公室等,这些都构成了学校的外在形象。学校诊断者可对学校硬件寻找并确定诊断的方向和思路。
五、学校诊断的主要步骤
一般说来,学校诊断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一)确立诊断目标。凡事都应该首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校诊断也不例外;目标明确、方向清晰是提高诊断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前提。对于学校诊断的目标,最好以诊断方案的形式来表现,在方案中明确表述诊断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以及时间与过程等,以使诊断者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进行调查诊断。进行学校诊断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进行调查了解,诊断者应该随机进行调查,参加一些有组织的学习、交流和科研活动,到学校有关部门进行观察了解,如图书室、阅览室、教师办公室、多媒体教室等,到班级中、教师中、学生中去,与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等进行深度会谈。
      (三)整理分析资料。在诊断过程中,诊断者要查阅学校所形成的大量资料,也要整理形成大量的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共同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要注意从这些资料中筛选出能够体现代表学校文化的精华部分,注意在访谈、座谈、问卷等资料中提炼出多数人无意识中流露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并从中归纳出他们的共同观念和行为。
      (四)撰写诊断报告。在对各种资料共同进行认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要撰写出学校诊断报告。诊断报告具有结论书的性质,它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般包括诊断活动的基本轮廓,对学校文化现状的描述、分析、评价判断、改进建议等几个方面。报告书的内容应尽量注意基本情况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突出关键的影响因素。
(作者单位:郑州市教科所学校与教师发展研究室)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48:52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理想学校的六大特征  本文转载自宽厚坦荡《朱永新:理想学校的六大特征》


      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的探索,健康的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在萎缩。

一、有特色

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且总处于动态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有特色。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

学校的特色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校长独特的教育理念的产物,是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当然,它同时建立在教师的特长之上。

二、有品位

学校品位,主要指学校的内涵是否丰富,是否具有教育上的高价值、高标准。

首先是校园品位。学校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细节有时更能反映品位,校园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布置。

其次是学生品格。这种品格主要指: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三、有出色的校长

校长是学校之魂。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了魂,这所学校就没有精神和活力。

一个出色的校长,他总是在发现每一个教师的优点、特长,能把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到极致。

校长应该懂得老师的需要,并且引导教师的需要,要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同时让最优秀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回报。

校长应用自己的科研、教学成就去影响教师。

出色的校长还要有远大的理想。一所学校的成就绝对不可能超过校长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四、有活力的教师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奉献、凝聚力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一所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师。

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激情,就永远不会有成功。成功来自于激情,来自于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努力。

人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正因为结果一样,我们更应该考虑我们人生的过程应该有点儿不一样的东西。

教师心中应该有他们向往的大师。

五、有好习惯的学生

任何学校在任何时候的荣辱都是与学生休戚相关的。只有学生才能把学校装点得生机盎然。绿色的草坪上没有学生读书的身影,红色的跑道上没有学生青春的脚步,设施再先进的学校也是一潭死水。

善于探索。让学校成为孩子们自主探索知识的地方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如果一个学生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会主动发问、探索,寻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悲哀。

有好习惯。品位源于习惯,正如叶老说的: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六、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

教育不能把孩子分出高低等级,让他们中的一些孩子有从小就被打入另册的感觉。应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来源:jb9618的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08:20 , Processed in 0.0768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