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校长网刊]专栏主题辑帖之一:特色学校建设参考文献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49:57 | 只看该作者
江苏优质教育探秘——江苏著名高中考察启示录

我们随同市教育局组织的考察团赴江苏考察,此行我们先后参观了被媒体誉为“大陆校本课程发源地”的锡山高级中学,书写现代教育神话的洋思中学,令南京高考产生切肤之痛的海安中学,创造了著名“栟茶现象”,被誉为“江苏高考黑马”的栟茶中学,10年夺得国际中学生奥赛12金2银的“金牌县中”启东中学等五所江苏省著名中学。此行,我们从苏南到苏北,行经三个地区近十个县市,越太湖,跨长江,直达黄海之滨,单线行程逾千里,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晚上9点多钟才入住旅馆,时间短,跨度大,起早贪黑,但收效大,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强烈的振奋。上述5校全为江苏省四星级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中学,每所学校都有鲜明的特色,他们创造了一个个教育神话,置身这样的校园,让人热血沸腾。

一、锡山高级中学——课程改革的先锋

江苏省锡山高中现行体制为“一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两区(杨市校区、惠山新城校区)”、“一部(无锡市东亭分部)”,总占地面积500多亩,现有学生5724人,教职工518名。其中惠山新城校区位于无锡市惠山新区政府所在地,校园占地400多亩,总投资3.6亿,一色的赭红四层连体建筑群,不见一丝杂色,气势恢弘;校区布局开阔,园林式的景观高雅大气。在如此美丽的校园中走过数载的晨钟暮鼓,走过数载濛濛的江南烟雨,该是一种多么诗意的校园生活和人生体验。更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他们的内部设施,走进教室不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而且每间教室内配有资源装备室,为每个学生提供资源装备柜,学生的教室俨然是最现代的学习实验室。

锡山高中是率先在国内开发校本课程并组织实施的学校,被媒体誉为“大陆校本课程的发源地”,一些重大的课程实践经验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被推广。该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校本研究,进行学科建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校的课程改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真改革,和某些虚无飘渺的纸上谈兵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校本研究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为抓手,以课程开发和课堂有效教学为重点,以课例分析为主要形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下面侧重介绍该校教研组建设和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教研组建设

(一)科学规划

1、制定教研组三年规划通过这个规划落实学校三年发展目标,实施新课程方案,开展校本教研,完成年级组体制下的教研组建设。

2、规划的框架  包括教研组基本情况分析,教研组发展目标,年度目标与基本举措,工作安排。

3、目标要素

⑴、组风:教研组共同的价值观,教研组的传统和特色。

⑵、教学质量:新课程的知识体系,课程的设置与质量保障。

⑶、校本教研:备课组活动;各级课题研究;校本小课题研究。

⑷、专业发展:为每位教师建档,制定三年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促进各种层次类型的教师的提高。

⑸、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目标,质量目标,师训目标。

(二)、目标管理

1、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对教研组工作进行评价,实施奖惩,实行目标管理。

2、每学年进行一次红旗教研组评比。

3、每学年进行一次单项红旗教研组评选,包括高考质量,校本教研,学科特色,网页建设,课程改革等单项红旗教研组。

4、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学校每年给予1.3万元津贴,但必须按科研、质量、师训三项目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付。具体而言:三年必须完成一项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并收到成效,否则扣除津贴3000元,每年必须完成2篇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每少1篇扣除津贴2000元;每年教学成绩必须高出学校平均水平,否则扣除津贴4000元;每年必须辅导一名以上的青年教师,使其至少在某一方面有长足进步,否则,扣除津贴4000元。

有效教学

锡山中学对学科教学提出三有目标,即教学要有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要有效率,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教学要有效果,学生学习后要有进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1、大力开展校本研究。他们精心选择那些对学科教学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作为校本课题来研究,解决影响学科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他们认真组织实施课例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课题集中备课,上课,集中评议,反思教学得失。其程序一般包括:确定课题,个人备课,集体讨论,修改教案,上课录像,观看录像,个人反思,集体总结,形成报告,上网共享等环节。

2、建立听、评课制度。⑴、行政听课通报制度,年级组和学校行政每周不定时的深入课堂听课,年级组每周就听课情况点名到姓的在年级教师会上通报,校长每月集中各方面的情况在全校教师大会上通报。⑵、个别听课诊断制度,对于学生和家长反映上课不满意的教师,教务室组织教研组长和资深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对其能否继续上课作出鉴定,对于不能上课者,停职听课,一个学期结束以后,给一次机会,让其上一次回报课,学校组织专家组评审,确认可以上课者,重新安排工作,不能上课者,调离学校。

3、加强命题研究。为了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锡山中学严格控制教学总量和教学标高,他们非常重视考试研究。每次考试命题首先要制定考试说明、命题纲要,编写复习提纲,然后才能动手命题,命题完成以后,要严格校对审核,考试结束以后,还要认真地进行试题评审。命题要求原创题不得少于20%。

二、洋思中学——素质教育的楷模

洋思中学原是一所村级联办的初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偏僻的天星镇洋思村。春天只见野草,夏日遍地流萤,深秋满目枯竹,严冬两袖寒风是对当年洋思中学四季风景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一个村野蛮荒之地上,校长蔡林森带领洋思人,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一所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7.2万平米,能够容纳60多个教学班级,3000多名学生的全国名校,该校目前面向全国招生,每年净收入1445万元,创造了一个现代教育神话。学校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有两点:一是学校德育,二是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德育

校园建筑规模宏大,设施齐全,不但有一般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而且每个学科都有专门的公开课教室。巨大的长廊横贯整个校区,长廊到处可见育人的痕迹。

走进校园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巨型标语: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么办?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校歌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做人要从知耻开始”,“我能接受别人的特点和不同”,“我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训示语,高悬在长廊的两旁。尽管来校参观者络绎不绝,人流如织,但学生心净如水,各行其是,当做什么就做什么,见不到一丝不和谐的因素。

教育理念      

洋思中学长年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从初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差生抓起,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确保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连续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优秀率为泰兴市之首。学校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实践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先后多次对其作过长篇报道。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参)连续4期长篇介绍洋思中学的成功之道。近年来,省内外进洋思中学参观考察者达四十多万人次,国家、省、市在学校举办的学洋思培训班52期,学校老师应邀赴省内外500多处介绍经验、上观摩课。

三、海安中学:优质高中的代表

海安中学是一所富有传奇色彩的名校,首先,校内有一座宋代古井,用校长储有杰的话说:“宋井之水湜湜其清兮,沃灌桃李灼灼其华兮”,学校拥有一口从1035米地底喷涌而出的温泉,一年四季,不用烧煮,即可沐浴饮用,学校为学生24小时供应天然热水。不但不用一分钱就解决了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而且学校还出售优质矿泉水,据称市区一半的饮用水皆出于此。学校为此还兴建了一个大型游泳馆,一年四季开设游泳课和开办游泳培训班,学校先后有5名学生,在国际竞赛中获奖,被评为全国群众性体育锻炼先进单位,此外学校还建有三星级宾馆——海中宾馆,大型体艺中心,常年对外开放,学校经济实力可谓雄厚。

不过,海安中学最大的亮点不在这里,还在它的教学质量,海安中学是江苏有名的高分群体密集学校,先后出了3名省文、理科状元、2名省理科第二名。从2000年开始连续四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名列江苏省第一,每年高分段排名居江苏省第一,据称在江苏省每年高考的前两千名考生中,海中一般都占二十分之一以上。2006年高考该校考生录取情况:清华北大7人,复旦9人,上海交大11人,同济7人,南京大学47人,一本803人。据说海安中学的质量优势,直接引发了2003年的南京高考之痛,《扬子晚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相继发表了长篇报道,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令南京诸多著名中学的领导如坐针毡。基于海安中学的质量优势,目前他们分别在江苏翔宇集团、新疆伊犁集团和云南边境地区设有三个校外班,每年收入100多万元,办有一个校内国际班,收韩国学生40人,每生每期人民币4万元。在这样的学校当校长或做老师,可谓风光无限。但该校副校长鞠党生有几句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1、没有质量,就没有海安中学的荣耀。海安中学之所以能够办校外班、国际班,开游泳馆,办星级饭店,全仗着学校有一流的质量,没有了质量,就没有人来请你,投奔你,连风水宝地,政府都要收回。所以他们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质量不放松。课堂教学强调“四落实”,“五清晰”,“五讲究”。即基础知识落实,基本技能落实,基本思想落实,基本方法落实;教学目标清晰,知识框架清晰,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语言清晰,训练要点清晰;反馈训练讲究及时,巩固训练讲究系统,探究训练讲究实用,综合训练讲究滚动,模拟训练讲究前瞻。

2、减负不是不要负担,协调发展不是丢掉优势。当今社会陷入一个享乐主义的怪圈,学校给学生多布置一点作业,学生稍微吃差一点,家长、社会就对学校横加指责,不知道苦难对人生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教育学生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改变人生,态度决定一切;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吃苦品质和进取精神。

3、应试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学要考,招工要考,晋级要考,连办驾照都要考,人生无处不考试,一个不会考试的人,能说他素质高。海安中学从学生一进校门起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试训练,而且严格管理,新生入校,他们与学生家长签订三项协议:在校不准使用手机,不准穿奇装异服,不得考试舞弊,违者直接退学。

4、有人说海安中学搞的是“县中模式”、应试教育,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才是充满理想、智慧的教育。海安地处苏中地区,经济欠发达,海安中学凭自己的能力,创造了一流的教学业绩,让人民群众满意,那才是真本事,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才是智慧。

四、栟茶中学:精致化教育的典范

栟茶中学位于南通市如东县的栟茶镇,只有二流生源,但2004、2005连续两年高考,生均总分位居全省第一,2006年高考重点大学上线率73.17%,生均总分589.17,600分以上342人,比启东中学还多45人,创造了著名的“栟茶现象”,被誉为“高考黑马”,“引发南京震动”。

该校横空出世的背后有三句话:坚持平民教育的理念,实现校风育人的化境,依仗精致管理的结果。有这样几个令人感奋的镜头:

罕见的“课间拳” 上午课间操时间,我们在运动场主席台及两侧的观礼台上,观看了该校自编的“课间拳”。下课铃声刚刚响过,身着整齐运动装的学生队伍就云集在宽敞的塑胶运动场外,再一声令下,只见几路队伍跑步鱼贯而入,顷刻之间就在场内一字排开,黑压压一片。只听扩音器里体育教师下达“一”、“二”、“三”、“四”的单音口令,学生随着口令运动,几乎是瞬间就完成体操散开队形,整齐程度犹如围棋格子一样。紧接着,具有中国武术特色的“课间拳”就开始了。几千名学生随着体育教师的指令,齐刷刷地“展、转、腾、挪”,挥拳踢腿,节奏感很强,动作很美,间或齐声一吼,短促有力,响彻云霄,令人精神为之一振。20分钟下来,博得参观者一片掌声。几千人退场、解散,又疾如风卷残云,我们的感觉如同欣赏了一次高级别的精彩的团体操表演。

特殊的午睡 中午12:20,会议暂停,集体去食堂用餐,途经教学楼时,我们瞥见教室里学生人影绰绰,不禁满腹狐疑,难道学生中午也不休息?半小时后,从食堂返回体育馆会场时,特意去教学楼下,透过窗户窥探学生状况,只见全班的学生都在“伏案”酣睡。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学校的硬性规定:中午必须睡觉,为了便于管理,不允许回宿舍。

栟茶中学这“课间拳”的一“动”,与午休睡觉的一“静”,劳逸结合,相映成趣,似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解读其连续获胜的秘诀。

1955年出生的校长兼党委书记姚止平,据介绍是省部级高干子弟,家人都在北京,至今只身一人留在栟茶中学,被誉为“南黄海之滨的‘牧马人’”,“平民校长”。我们聆听了他的报告,姚校长的报告很平实,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平民教育,追求平等教育是他们长期的教育理想。姚校长把栟茶中学的文化提炼为: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永不停步的攀登意识,关爱人人的平民情结。该校教师除了校长全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女,校长本人又曾在农村插队,了解农民的疾苦,这样一班人拧在一起,有了共同理想,立志要办好学校,要往外送农民的孩子。所以,他们不放弃一个学生,从最差的学生抓起。每年中考,如东中学首批录取600人以后,他们才第二批录取600人,但其中有一部分人还要花钱去县中。针对这种生源他们提出眼睛向下的策略,学校要求高一年级100%学生要能听懂课,考试95%以上的人要及格,确保整体推进,整体提高。评价一个班级,主要看后10名、后20名学生怎么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中出就是要有本科读,高出就是要上重点,优出就是要上名牌。

第二,校风育人。他讲的校风内涵和意义很广泛,但也很实在,如学校倡导团结合作的校风,因此他们就实行捆绑式的考核制度,保证老师之间真诚团结,无私合作,让学生从这种亲密的关系中受到教育。校风既抽象又具体。广播体操讲究完美,但力度不够,与精神状态不合,为此,学校自编课间拳,交错做,锻炼身体,振奋精神,体现出一种栟中孩子的精神风貌。全校几千学生上晚自习,几十个班级,整个校园寂静无声,既是校风严谨的表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晚自习到班级辅导不上课,课间适当放长点,同学可以交流,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统一的规范,系统操练,统一要求。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培植优良的校风,通过集体的力量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达到校风育人的目的。

第三,追求卓越,实施精致管理。栟茶中学不是没有差生,而是他们补差的措施得力,学校曾经利用星期天给差生补课,无针对性,效果不好。后来提出,由任课老师补,实行培优补差承包制。晚自习辅导不准面向全体,要个别辅导,培优补差用练习的形式。过程控制是每月一次月考,重点培优补差,质量分析会时要“看”两极的学生,老师要讲清楚措施效果。考试后要形成分析文本,详细分析差生的发展轨迹。关于高三练习与考试的管理。实行周周练,月月考。但周周练,月月考,不是茫无目标的做,而是精选精练,稳扎稳考,而是将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学生资料强调精,手头最多一套资料,要求以一当十。老师资料强调全,好资料应该应有尽有,多多益善,以便教师整合。周周练的资料必是教师编出来的,要备案,组长签名,教务处保存底样,要找专家评审质量。编题的工作量是大的,老师要批改,要效果。所以要精选题,精批精改精分析。

除此,栟茶中学还坚持精致的教学常规管理。

1、教学管理提出严、精、细、实、活五字要求。即抓细备课,抓活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严格“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严格“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严格“教学六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编、批改、讲评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试,认真组织实践活动等教学常规。

2、切实抓好教学过程的控制。严格学生一日常规,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高速运转起来,有布置有自主选择,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等。抓好练习、考试及质量分析。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与反馈,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抓好青年教师的“五课”——亮相课、过关课、比武课、观摩课、示范课,和“三关”——情感态度关(关注学生平民子弟)、角色转换关(从大学生到教师)、教学业务关的活动。青年教师要有听课制度,要定期检查其听课笔记。

3、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备课组长要把握教学进度,选编讲义资料,命制考试练习,培养青年教师,收集高考信息,协调组内关系。还要处理好备课组与教研组的关系。

4、班主任、课任教师工作职责。重点研究目标是边缘学生,把握三个点,即高分层,本一线,本科线。

五、启东中学:奥赛金牌的摇篮

江苏省启东中学位于长江北岸、黄海之滨,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0. 5万平米,现有99个教学班,教职工450多人,在校学生5600多人。在职教师中,有博士1人,硕士3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23人,高级教师111人,特级教师5人。学校创造了辉煌的教学业绩。近五年来,高考均分、本科率、重点大学上线率一直名列江苏省前五名,清华北大录取率为全省之最,具体数目为:2000年,10人清华;2001年,15人清华,3人北大;2002年,11人清华,3人北大;2003年,21人清华北大; 2004年,20人清华北大;2005年11人清华北大,2006年10人清华北大。1995年以来,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学校共获得十二块金牌,两块银牌。校长王生是全国人大代表,奥赛金牌教练,具有博士学历。因此启东中学被媒体誉为“博士校长,金牌学校”。取得上述成就的根本经验,校长王生作了5字精要概括:用苦干落实。全体师生舍得下苦功,甘于吃苦耐劳,对上级要求的,对人民群众希望做的,学校要求做到的,一条一条落实。

1、启东中学对教师有一条近乎苛刻的规定:所有到启动中学未带过毕业班的教师,每周一律参加学校5个夜办公,其他教师参加每周两个夜办公。
    2、启动中学教学管理的具体做法是“四精”“四必”。“四精”即,“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学生“精练”,教师“精批”。“四必”即: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学生的作业“有错必纠”。上述“四精”“四必”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检查、调查。
    3、学校每年聘用教职工采用“末尾淘汰制”,全校400多名教职工,每年有十多人因不适合该校的工作要求而被淘汰。
  

参观上述5所学校,让我们亲身感受到成功教育的魅力,也使我们倍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带回来很多光碟和录像,下来再利用时间和大家一齐分享,希望在我校掀起一股学习江苏教育的热潮。

        (转自  湖北省沙市中学主页http://www.hbsszx.com/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0:26 | 只看该作者
江津五中:百年名校的特色改革
(2013-10-29 16:44:21)
这是一所拥有240余年历史积淀的学校——自1777年办学,先后经历了杜氏家政书院、承侯小学、承侯中学、津北中学、江津第四初级中学校、江津第五中学校、金龙中学、江津五中等十余次涅槃而历久弥新;
这是一所山水园林式的现代化绿色学校——地处长江之滨,田园之中,占地1000余亩,独享600多亩十大果园,坐拥 180多亩水上生态园,教育教学设施、师资、管理质量等均属一流;
这是一所打破“生源决定论”的品质高完中学——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育人治校宗旨作为发展方略,以让学生“升学有基础,创业有技术”的现代教育意识为办学理念,连续10年蝉联江津区普通高中第一名,不仅培养出了四川省政协原主席聂荣贵等拔尖精英,还有高中毕业后深入农村创业年收入过150万的熊利等众多优秀人才。
这就是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一所通过走“规范建设,德育突围,创新发展”之路,实现革命性变化,铸就特色品牌的学校,一所让80%留守少年的学生能够人人绽放德才兼备之花的学校,一所让“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活动教育两代人”的“农科教”、“普职”融合的学校……
江津五中:百年名校的特色改革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特色品牌建设纪实
聂成华  唐海霞
“学校教育教学要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孩子在校三年,就要让他们积累获取未来三十年发展营养的本领,让他们每个人一生都幸福。”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校长牟长贵说,“参天大树之所以茂盛,是因为它们根深。所以,育人是要育‘根’的。”
这种育“根”的育人思想与240余年薪火相传的学校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校办学初始可以追溯到1777年的杜氏家政书院。伴随着新学取代旧学的时代潮流,先后经历承侯初级小学、承侯高级小学、江津私立承侯初级中学。承侯中小学校除杜氏宗族子弟外,外地和外姓子弟均可入学,逐渐让人人有学上。当时在名望甚大的第二届校长曹玉珊带领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可算盛极一时的津北最高学府。
1951年9月学校更名为津北中学,成为新中国民办学校,并首先施行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且开始招收女生,积极实现教育的平等。1952年12月底,人民政府正式接收学校并改名为四川省江津第四初级中学校。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了极大破坏,校舍残垣、仪器丢失、教师遣散……学校面临严重困境。
困境对于学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文革结束,江津县人民政府对全县中学布局作了规划,1977年9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江津第五中学校,更名第二年学生人数便过千。1984年,学校更名为江津金龙中学,2002年又恢复现有校名。
跌跌宕宕、起起伏伏,没能阻断这所学校的发展。“根源在于这所学校已经有了根,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一直在扎根,等到条件充足,便会迅速崛起。这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而雨季后,它仅用三五天的时间便可成长到两米高。科学家研究表明它的根从未停止过生长,甚至能够延伸到地表下28米。正是根的生长为它积蓄了能量。这与学校建设和育人本质上是一样的。”校长牟长贵说。
这所百年名校的特色改革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和育人理念之“根”上进行的。
规范建设:把一所普通校办得不普通
江津五中地处长江之滨,倚成渝铁路,交通十分便利;是重庆市江津区直属大型寄宿制完全中学,占地1000余亩;现有6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00余人,教职工250余人;拥有重庆市最大的“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如此庞大的系统,如何建设?
“规范!这是江津五中能够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校长牟长贵眼神异常坚定。
首先,规范管理机制,实现最优协调管理。“三位一体”高效有序管理体系是江津五中率先迈出的一步,即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在这种体系下促使学校管理工作民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环境园林化”,学校的这一胜景早在10年前就已经规划出来。近期、中期、远期的三步走战略让学校以2000年为起点阔步走来,2000—2002年狠抓管理,光是制度便出台了几十项,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争先进,事事都做好”。2003年—2007年,逐渐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健全激励制约机制,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如今学校正为争创重庆市级重点中学而不遗余力。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人人专业成长。学校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以铸造“师魂”为根本,以锤炼“师能”为关键,全力打造名师的教师队伍机制。与大多数学校不同的是,江津五中更注重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具体的做法有:尊重教师,助推专业化成长,减轻工作负担,抓好人际关系,丰富精神生活等。目前学校中、高级教师已超过50%,经笔者统计,该校教师幸福指数大于60%,远高于其他学校。
第三,课堂模式构建,实现学生一生奠基。“师生全员参与、师生全能参与、师生全程参与、师生全发展”是江津五中近几年来致力打造的“四全”品质课堂模式。走进课堂,“教师时刻有意识的站到学生中间去,赏识学生,适时点评、引导、质疑,让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实现了互查、互助、互促、互评等的效果。”校长牟长贵说,“在这里我们给学生的是‘鱼’和‘渔’,更是‘欲’和‘愉’。”
第四,常规精致建设,实现事事极致保障。“做事有规,成事有矩,验事有尺,事事超越,事事尽美。”这是如今学校成员一致的做事风格。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事文化,根源就在于学校根据“一纲四法”和《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设施要求》《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等制度制定了涵盖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奖励方案、实施办法等全面而极其细致的规章。如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五年发展规划》,不仅有目标、有原则、有实施步骤、有保障措施,还具体到了人和事等。用校长牟长贵的话来说便是,“不仅有马拉松,而且要有每一步”。
在严格进行建构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了彻底的贯彻落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先后荣获江津区“先进学校”、“文明单位”、“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奖”等20余项区级荣誉和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等多项市级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3万多人,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如89年考入清华大学、现旅居德国的知名核物理学家徐沾杰,驾驶歼—15战机成功着陆 “辽宁舰”的首位飞行员戴明盟等杰出代表。
德育突围:打造新孝道德育工程名片
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江津五中在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为支点构建了新型德育体系,将德育工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抽象转变为具体。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学校80%以上在校学生成为“留守少年”。2007年9月,学校进行了 “亲情问卷”,对学生与父母的情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表示与父母“关系很一般”,8.7%的学生和父母“无话可谈”,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父母顶撞、奚落、嘲讽。
“不能妥善解决留守少年的亲子感情问题,学校教育将因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关怀而丧失德育功效。”江津五中书记刘祥这样认为。于是,学校锁定了“教现代家庭之贤孝,育未来社会之栋梁”这一目标,将传统的“孝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贯穿于德育教育始终,激发“孝心”,积极“孝行”,争做“孝星”,将培养学生“尽孝”作为德育工作之首重,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挚爱、对信仰坚守、对工作忠诚的大爱品质。
学校“新孝道德育工程”分为五部分:
第一,营造氛围,认知明理。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给教育下了一个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江津五中“新孝道德育工程”首先做的就是“挖池塘”——开足德育课堂,营造尽孝氛围。如,学校坚持每周一堂德育专题课,通过校会、班会、广播、校报、网站、黑板报、手抄报等载体,组织学生讲述孝道故事、观看孝道影片、吟诵孝道诗词等,让孝道观念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和目标内化。
第二,规矩行孝,恭敬而为。让学生知行合一,是教育的归宿所在。学校积极建立相关制度和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将尽孝的行为不断强化为尽孝的习惯。如通过征文形式整理出学校“行孝十要求”,形成适应学生践行孝道的标准;制定《江津五中孝道履行量化考核办法》,通过分解和不同层级的“孝星”评选,敦促学生自觉“行孝”等。
第三,亲身体验,升华情感。 “孝”这个道德概念要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生命的情感体验是关键。因此学校特别注重道德体验的强度、深度和频度。从2009年起,坚持每年重阳节组织家长到学校参加“迎重阳·扬孝道”体验活动,并联合重庆富侨职业学校高级技师开发了“孝心推拿”洗脚按摩手法,引领学生将“孝心”变成“孝行”。同时,注重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有针对性地设计“我给父母写封信”、“我为爸妈过生日”、“今天我当家”、“我为老人献爱心”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关爱老人、帮助老人。
第四,典范立标,追求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学校特别注重开展“评孝”活动,寻找榜样,树立典型,激励他人。一方面,通过每名学生每月定期上交“孝道”实践表、“孝心”体会,班级、校园、社区定期评选“孝星”,学生社团每学期办一次“孝心”征文比赛、“孝行天下”手抄报比赛,校报每学期编辑出版一期“孝心”特刊,德育处每年编写一本“孝心”小教材等活动,引导学生敬义尚德,促进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以诚爱之心履行孝道。另一方面,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充分利用家访、书信、家长会等方式,不定期举办中华传统美德、子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讲座,让“新孝道教育”辐射家庭、影响社会,推动尊老敬老美德。近年来,通过自我推荐、邻里互评、教师家访、媒体评选等“孝星”评选活动,高2011级学生胡晓莉被《重庆晚报》和重庆市老龄委评选为重庆市第三届“十大孝顺儿女”,初2012级学生刘倩被《少年先锋报》评选为“先锋明星”。2012年5月,学校师生作客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栏目,与教育专家一起分享学校孝道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活动教育两代人”。学校将“新孝道教育”从“孝知”、“孝情”、“孝行”层面,提升到了“孝义”高度,培养了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品质和大爱情怀。
创新发展:铸就农科教普职融合品牌
一眼望去,3000多平米的棚舍里,数不尽的猪和兔;180余亩的水域中,锦鲤、锦鲫、金鱼等生态观赏鱼应有尽有;500余亩土地上40000余株柑橘、柠檬、枇杷、花椒,风景独好。出栏商品猪3000余头、商品兔20000余只、观赏鱼30万尾,采摘柑橘110万斤、花椒20万斤,经济总收入达1200万元以上……这些数据并不是某个大型企业创造的,而是江津五中劳动实作基地的奇迹。
在我国,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用相同的教育模式、教材、方法、进度,推进教学管理和相关工作的学校,其发展出现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千校一面”贻害教育健康,任其发展,必将伤害教育本身及人才的培养。顺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办有特色学校,已经成为学校当前发展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对此,江津五中感悟至深,并倾力践行,终于成就为一个在特色教育方面突出重围的成功者。
江津五中的这个特色突围,便是走了一条“农科教结合发展”的道路,逐渐构建起了“3211”普职融合体系。
什么是“3211”?
“‘3211’是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劳动基地建设,探索出来的一种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学习两项实用技术,获得一个普高毕业证和至少一个劳动技能证书。”江津五中副校长温宏伟解释。
江津五中地处农村田园,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学生底子相对较弱,成绩并不理想,每年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考上理想大学,迫于经济原因等,一些学生毕业后,只能外出打工或回乡务农。鉴于此,学校2004年起就开始了“农村普通高中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研究”,为培养“升学有基础,创业有技术”的新型农村普高毕业生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江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级相关部门财政、人才、技术等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专门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管理及考核处,配备干部和工作人员5名,利用现有的700余亩土地资源建立了学生劳动技能实习实作基地。
首先,科学规划,找准目标。学校首先科学规划了劳动实作基地生态观赏鱼、科技示范园、畜牧养殖等的发展方向,并设置了园艺工、果树技术员、家禽饲养工、家畜饲养工等种养殖专业课程。
其次,校本教材,博采众长。学校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和专业教师深入开展农技学科“校本教材”研究,并成功编写《农技教材使用说明》,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宝典。
第三,课程改革,普职融合。学校把规定的课时分成文化课和实用技术课,通过调整课时计划,落实专业课教材,选调专业课教师,确保实用技术课的落实。为激发学习兴趣,学校还针对学生特长及实用技术的特点采取农技课“选课制”,即按学生的意愿自主选择学习科目。
高一年级每周两节基础理论课。学习基础理论,掌握养猪、养鱼等动物饲养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植物生长规律以及果树栽种和管理有关知识;高二年级每周四节实习实作课。由学生自选课程,分科、分组、分项进行实作培训,让学生基本达到劳动部门考核标准;高三年级每周两节农户经营与管理课。在巩固提高实作技能的同时,开展农产品加工、经营与管理、商品推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
为增加实习实作机会,学校把学生和教职员工一起纳入到基地建设管理体系中,实行“分片包干,全员参与”政策。同时,定期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成果大比拼、“环保我最大”等活动,使学生的种植、养殖技能得到极大提高。
第四,高校企业,鼎力支援。学校充分利用在渝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常年邀请西南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还专门从该校选调和聘请了8名专业教师,并将学校教师送到西南大学参加技术培训。2008年,学校引进西南大学的研究成果——晚熟柑橘越冬保果技术和花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当年就获得近30万元的收益,学校也因此成为西南大学学生的实习基地。
澳门恒河果业重庆有限公司帮助基地引进了国内缺乏的诺娃、清见、W默科特、天草等晚熟柑橘品种和意大利优质柠檬品种尤力克,并定期到学校进行免费扩繁、培苗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四川绿果林公司、重庆锦程实业有限公司也与学校在果品套袋、销售和苗木生产上有密切合作。
第五,师生参与,共获丰收。每年,学校都举行柑橘节、柠檬节,开展摘果、套袋、装箱竞赛,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洽谈果品收购业务,平均每年学校得到收益约180万元。学校把此项资金投入到校园建设和对学生的“奖优扶贫”活动中:修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乒乓球馆;每年资助500名学生,人均1500元,共有3500名学生得到了约525万元的资助。
在基地建设、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的同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至今,全校高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0%。八年来,在学校毕业的4200名高中生中,70%以上获得区级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
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江津五中新时期改革成果“3211”普职融合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惠及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效应,辐射和带动起了周边村落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致富起来。
学校会同当地农技部门定期组织“基地农民班”集中教授农技,并提供场地实习。离学校较近的李家村、永安村模仿五中种植3000多亩晚熟柑橘,年产量高达60万斤,经济效益为500多万元,成为江津区有名的晚熟柑橘带。基地农民班2007届学员苏慧,在江津区石门镇白坪村承包600亩土地,综合种植柑橘、龙眼、花椒,年收益在80万元以上,成了当地的“致富明星”。
通过开展普职融合教育教学模式探索,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创新了农村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带动了学校教师的终身发展,和周边村民劳技技能的提升,有利于为“三农”建设提供合格人力资源,有力于促进城乡统筹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江津五中可喜的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大力肯定:2012年4月,重庆市教委、市教科院专门组织六个区县领导到校实地召开“重庆市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工作座谈会”;2012年5月,学校成功典型办学经验被重庆市教委作为教育体制改革先进典型,上报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一书;2012年12月中国新闻杂志社在《时代·中国之声》杂志上进行推荐报道……同时,2012年9月,学校成为市教委首批命名的24所“重庆市综合高中示范学校”之一。近几年来,到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学校多次应邀到重庆市与北京市、天津市等地举行的研讨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每次都得到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对于未来的发展,学校领导班子充满信心,“学校将沿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办学道路,朝着‘办活、办富、办美、创一流’的方向,坚持‘改革促发展、创新见成效’的目标,努力促进农科教紧密结合、普职成有机融合,创建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并通过送教下乡、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广农业新技术,使学校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中心’、农村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区域小康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江津五中秉承淡定从容、质朴大气的文化底蕴,创新发展,从规范做起,让教育精致;从行动做起,让教育精美;从特色做起,让教育精品。面对困境他们敢于“亮剑”,并且成功雄起。
江津五中给了每一位学生一片天空!给了每一位教师一方池塘!给了一座座村落一方富饶!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名校的特色改革,更是他们的时代使命担当!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0:51 | 只看该作者
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计划
.   第一步骤——转变观念,问道课改有路径1、专家主题报告2、交流指导。
第二步骤——立足教师,助推专业化发展,首先立足“两个抓手”,即要让教师明白“教什么?教到何种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一要说课标,二要说教材。
第三步骤——课堂建模,拿下教学主阵地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课改改到深处是模式,学校有基本的课堂模式,是其成熟的标志。不同课型要有不同的课型模式,老师有自己教学模式,是一位成熟老师的表现。一般有:学校基本模式、学科模式、不同课型要有不同课型模式、不同老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等。此项步骤,重点解决“课堂建模路径”和“课堂技术操作”(或者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两问题。
第四步骤——专题突破,给力其瓶颈突破:专题研究是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有计划有序列的系统研究。它强调问题专一,讲究计划性、系统性,可以包容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立足专题研究,进行专题突破,是学校突破瓶颈的有效手段。1、语文——随笔写作。2、数学——尝试教学。4、英语——快乐英语。5、其他——适合教学。
第五步骤——管理突围,纲举目张胸成竹:注重学校文化建设、风气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长自我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第六步骤——宣传推广,改革创新铸品牌.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1:32 | 只看该作者
孙民:学校常规管理须超越常规2013年10月16日  作者:孙民  中国教育报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无疑会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学校的常规管理必须要超越习以为常的条条框框,适应新形势,体现新理念。
  ■孙民
  超越——管理是服务
  在学校,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清校,都是有明文规定的。但是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新情况的产生,很多家长因为工作不得不提前将孩子送到校门口。学校是固守管理常规不到时间不开门而将学生拒之门外吗?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却提出对这样的学生要随敲随开学校大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被社会赞誉为“敲门小学”。其实这一管理举措的实行不仅方便了家长,更体现了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服务理念。
  超越——制度要人文
  制度,往往因其刚性的一面而让人感觉冷冰冰,而解放桥小学制订的一系列校园生活指南,却让制度变得更为亲切。比如,学校开会总有人迟到。学校为此制订了教师大会指南,指南中写道:“为减轻大家的负担,学校尽可能减少会议的次数,压缩会议时间……要知道,这些非开不可的会,要传达的可都是很重要的事哟!我们知道你很忙,但开会时,请准时到会,不要迟到,如若迟到,那将是大家等你一个人。”有教师感慨:以前的要求三令五申,甚至声色俱厉,这样的指南,却唤起了自觉,还怎么好意思找理由迟到呢?
  像这样站在教师角度制订的指南,还有请假换课指南、外出教研活动指南等。指南的出现,让制度不再生硬,教师们更愿意悦纳。
  超越——常规中创新
  校园生活每天都不一样,所以,学校的常规管理也应当“日日新”。例如,武汉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加快,教师上下班交通拥堵现象十分突出,解放桥小学提出错峰上下班制度,根据教师实际情况,早来早走或是晚来晚走,为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该制度实行以来,教师们常常是早来了,晚走了,可他们却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幸福。再如,学校门口原来立着一块牌子:家长止步,谢谢合作!一块牌子的确管住了校园秩序,却让家长感到冷漠与傲慢,久而久之,家校关系就冷谈了许多。后来,学校把牌子改成“欢迎您家长!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现在,教师对家长的抱怨少了,理解多了;家长对老师的埋怨也少了,称赞却多了。(作者系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16日第5版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结构、条件与状态
(《教育学术月刊》09年第7期)
2009-07-24

  摘   要:独特、优质和稳定既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与根本属性,又是判定学校特色发展与否的内在标准。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由外部庇护层、中间组织层与内部特质层有机结合而成的三重结构。学校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中取得事实上的相对独立地位,学校在与同类其他学校的关系中以个体方式生存,学校创造主体在面对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意识与创造个性,是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条件。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结构与三重条件,学校特色发展的存在状态又有三种情况。
  关键词:学校特色;内涵;结构;条件;状态
  作者简介: 王伟,男,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教育学博士(北京100101);李松林,男,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   610068)。
  出于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发展问题和今日中国学校无特色现状的深刻反思,中国学校特色发展的又一次大规模实践正在成为影响当前学校生存与学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就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结构、条件与状态等问题做些探讨。
  一、“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特色”一词包含“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特色”就是事物表现的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风格。古人曰:“事物之独特胜处曰特色”。根据这种理解,所谓“特色”也就是某事物呈现其与众不同而且特别优异之处方可称之为具有特色,“特色”的本质在于“独特”和“优质”两个方面。
  关于“学校特色”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为此,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综合起来,大致形成了4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独特出色说。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特色”的“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入手,将特色理解为优质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主张从“独特”和“出色”两个方面来理解学校特色的概念。其中,“独特”强调学校在办学风格、办学风貌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性,而“出色”强调的是学校在办学效益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优质性。因此,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优质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1]由于一所学校的特色和办学风格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连续努力才能最终形成,因而这种观点同时强调了学校特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2.学校个性说。由于特色本身包含着独特和个性的含义,因而又有人将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的个性,即学校在较长期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2]特色确实包含着独特和个性化的涵义,但如果将学校特色简单地理解为学校的独特个性,不仅没能抓住“优质”这一学校特色的本质规定性,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人们在实践中单纯去追逐一种“标新立异”的办学行为,而忽视了学校内在品质的真正提升和整体发展目标的达成,甚至会滋生办学自由化的消极倾向。
  3.文化模式说。由于学校特色的精神实质在于学校独特的文化模式,因而又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将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个性化学校文化模式。[3]的确,分析异彩纷呈的学校特色,各种学校特色都具有自身各自不同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在学校的建设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都印染上了深深的痕迹。这种观点帮助人们认识到了学校在谋求特色发展中的深层内涵,有益于人们从更为整体和深刻的层面上去关注学校的特色发展。但是,这种观点也容易使人们忙于建构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以一种新颖的文化模式的建构而遮蔽或模糊了学校办学中各种鲜活、生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学校片面地追求表面的模式认同,最终损害了学校的实际办学效果。
  4.整体风格说。由于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最终需要形成具有学校独特个性化的办学风格,而风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特色确实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风格,但这种风格应是整体的、综合性的而非个别化的,因而主张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且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4]这种观点同时认为,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是学校特色最本质的内核。显然,这种观念混淆了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区别。特色学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性,但学校特色可以在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基础上形成。只有当一个学校的各方面特色经过有机的整合,才能形成一所具有整体办学风格的特色学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1)学校特色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总是在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确证。也就是说,学校特色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显现,是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存在;(2)学校特色是一个属性概念。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是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也是判定学校特色发展与否的内在标准;(3)学校特色是一个对象性概念。学校特色总是体现在学校办学工作的某一个要素、方面或范围上面。因此,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较长期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办学风格。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结构与三重条件
  学校特色发展与学校自身的存在状态密切相关。学校不同的存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和方式。从分析的角度,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三种基本的存在状态:首先,学校以学校教育总体的方式而存在。任何一所学校总是在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所构成的学校教育总体中而存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学校教育总体特征从外围规定了各所学校的存在状况与特色发展状况。学校教育的总体特征取决于教育与外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关系状况。在这里,学校的存在状态与特色发展状况反映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社区)的关系。其次,学校以种类的方式而存在。任何一所学校总是分属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比如小学与中学,又如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学校作为类的存在状态和特色发展状况取决于不同种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和同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状况。在这里,学校的存在状态和特色发展状况标志着不同种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同和同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同。最后,学校以个体的方式而存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以学校教育总体和某类学校的方式而存在,但是,每所学校又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据此,我们可以将学校特色发展识别为一个由学校与社会关系构成的外部庇护层、由学校与学校关系构成的中间组织层和由学校与自身关系构成的内部特质层三者有机结合而成的三重结构(如图1所示)。  
  
  
  
  
  
  
  
  (一)外部庇护层:学校与社会。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主要反映的是学校教育与外部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它划分了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领域的明确界限,规定了教育是相对独立存在还是依附从属存在;二是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社区)的关系,它划分了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社区)的明确界限,规定了学校办学的三方面状况:(1)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状况;(2)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状况;(3)学校办学资源的来源状况。
  显然,如果教育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中不能保持相对独立,学校就只能依附于特定社会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和文化压力而从属存在,学校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种种势力的侵袭和干预。此时,学校极其容易以某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而存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社区)的关系层面,如果政府高度集中了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或者市场不能有限介入学校办学,或者学校与民间、社区相互隔离,学校在办学的价值取向上就容易趋同,在办学的过程中就没有自主空间,在办学资源的来源上就会陷入单一,在办学的基点上就失去了社区文化母体,这一切都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可能。
  反之,在外部庇护层,学校特色发展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支持条件:(1)教育保持相对独立,学校能够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行事;(2)社会价值体系打破一元化格局,学校在价值选择和理念设计上能够多元共存;(3)学校在办学权力方面拥有办学自主权,学校成为自治机构;(4)学校的办学资源来源不是唯一依赖政府,拥有多元化途径;(5)学校与社区沟通合作,融于社区文化母体。
  (二)中间组织层:学校与学校。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在追求特色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所形成的独特学校组织模式,它主要反映的是同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和学校在同类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同类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生存状况;二是学校在与同类其他学校相比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
  同类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生存状况包括两种情况:[5]一是整体生存。这时的学校与学校个性趋同,容易形成不同学校之间的整齐划一局面,当然也就无学校特色可言。二是个体生存。这时的学校与学校在办学理念、价值选择、权力和资源来源、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就可能形成同类学校中各自不同的学校特色。显然,学校是整体生存还是个体生存,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密切相关。如果外部庇护层遭到严重破坏,学校肯定以整体的方式在同类学校之中存在,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自然就会受到损害。但当外部庇护层存在,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也有可能受到损害。今日中国的高中学校就是这种情况:学校教育已经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教育价值取向开始走向多元,政府赋予了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市场和民间社会力量可以有限介入学校教育等。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侵蚀和对单纯的“考试升学率”以及“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称谓的过度追求,今天的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或因自觉而为,或被强制而为,最终导致了整体生存的命运,形成了本来不同的学校之间“千校一面,万生共相”的格局。换句话说,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与中间组织层一定共消亡,但并不一定共存在。而只有当两者共同完整存在时,学校特色发展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学校在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的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办学目标等;二是学校自主管理体制与经营策略,集中体现为各种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三是学校的和谐人际关系,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与合作;四是学校办学资源来源的多元化途径和有效整合,集中表现为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社区)的多向合作;五是学校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为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办学水平的优质高效和对同类学校的巨大影响力。
  因此,在中间组织层,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学校以个体的方式在同类学校中生存,而不是整体生存;(2)学校在核心价值与文化精神、管理体制与经营策略、人际关系与校园氛围、权力与资源来源的多元化途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拥有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的独到之处;(3)学校在办学质量、社会效益、人才规格等方面具有卓而不群的优势。
  (三)内部特质层:学校与自身。学校特色发展的内部特质层,是在办学过程中由学校主体(校长、教师、学生)的特色意识、权利空间、个性状态与行为状态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它主要反映的是学校与自身的关系。一般而言,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相对比较稳定,被完全损伤的情况极其少见。因此,问题容易发生在中间的学校组织层。也就是说,即使外部庇护层完整存在,如果学校自身没有特色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或者不具备特色发展的能力,或者不主动去抓住特色发展的机会,那么,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就会受到极大的损伤。而这种意识、动力、能力和主动性,恰恰与学校主体的内在品质高度相关。
  在学校特色发展的内部特质层,特色意识、权利空间、个性状态和行为状态是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的4个关键指标。在校长身上主要体现为:追求特色发展的意识是否强烈;自主办学的权力是否足够;行政身份与学术身份是否统一;个性是否活跃;行为的创造力程度是否高。在教师身上主要体现为:课程教学创新的意识是否强烈;自主教学权力空间是否足够;个性活跃程度和教学特色是否显著;教学行为的创造力程度是否高。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学习方式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等特征;全面素质和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显然,内部特质层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部分,学校主体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态从最深刻的意义上影响着学校的特色发展进程。归纳起来,学校特色发展要求内部特质层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校长、教师拥有强烈的特色意识和创新精神;(2)校长、教师拥有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3)校长的职业结构合理和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4)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存在状态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结构与三重条件,我们又可以识别出实践中学校特色发展的三种存在状态,这对我们探寻学校特色发展的实现机制非常重要。
  其一,当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中间组织层与内部特质层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条件完全丧失,学校之间的特色就会消失殆尽。“文革”期间的中国学校就属于这种情况:作为总体存在的学校教育不能相对独立,沦落为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附庸和工具,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高度统一,学校办学的权力和资源的来源唯一依赖政府,外部庇护层遭到完全破坏;外部庇护层的消失自然会殃及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学校只能以整体的方式而生存,学校在核心价值与文化精神、管理体制与经营策略、人际关系与校园氛围、权力与资源的来源途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趋于高度的统一;在内部特质层,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基本丧失,校长和教师的特色意识、创新意识、个性活跃程度和行为创造力程度大幅降低。
  其二,当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比较完好的存在,但中间组织层和内部特质层仍然受到损害,学校以整体方式生存,校长和教师的个性活跃程度和行为创造力程度减弱,学校之间的个性和特色容易趋同,就会形成无特色的教育特色。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学校就属于这种情况:作为总体存在的学校教育重新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开始出现分化,学校办学的权力和资源的来源开始多元化,这说明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是比较完好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和单纯追求考试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和内部特质层遭到破坏,结果是学校仍然以整体方式生存,校长和教师缺乏创新的意识、动力和能力,形成了“千校一面,万生共相”的局面。
  其三,当学校特色发展的外部庇护层、中间组织层与内部特质层共同完整存在,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条件同时具备,学校之间的特色就可能比较鲜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校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作为总体存在的学校教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比较明确的界限,教育保持着相对独立;学校以个体的方式生存,办学理念和价值选择多元共存,办学权力和资源具有多种来源渠道;校长和教师具有比较强烈的创新意识,拥有比较充足的工作权力;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高,个性活跃,富有创造性;学校之间的个性与特色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2]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5,(1).
  [3]郑金洲.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1995,(5).
  [4]马翠微.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
  [5]张东娇.最后的图腾: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4.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2:25 | 只看该作者
特色应“长”在学校自己的土壤里 作者:刘仁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办学需要特色,但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却存在不少误区和乱象。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们又该反思什么?
  学校特色是一种着眼于长远发展、在学校文化积淀与传承中逐步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质。但现在不少学校在特色建设的立足点上出现问题,不清楚为什么搞特色建设,从而导致特色不特,办学定位飘忽不定。
  问题一:以校长兴趣定特色。有一所学校,六年内换了三任校长。前任校长认为教育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事业,于是,在学校大力倡导绿色教育,全校上下谈绿、写绿、建绿。继任校长喜欢科技,认为科技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于是大张旗鼓地开展科技教育。正当校园里师生逐渐淡忘绿色建设,开始热衷科技时,学校又换了一位年轻校长。年轻校长对未来充满希望,将学校定位于“我的未来不是梦”,全校师生又转而投入到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展望中。还有一所小学,把乒乓球作为学校特色,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乒乓球队,在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然而,当这任校长任职期满调走后,这个学校的乒乓球特色也随之消失。这足以说明,不从学校自身所处环境和文化积淀出发,建立在校长个人喜好上的所谓特色建设不可能具有持续性,也终形不成真正的特色。
  问题二:唯专家主张定特色。对学校发展来讲,专家意见的确是一种宝贵资源,学校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也需要专家把脉、会诊,但学校发展方案的最终确定还是要根据实际而定,不能过于迷信专家意见。有所学校,跟随城镇化的脚步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速,为了打造特色,学校请来专家支招。一通座谈、论证会开完之后,为学校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教育主张。然而,专家提出的建议不接地气,与实际不相符,缺乏可操作性。时至今日,这所学校的特色依然挂在墙上。
  问题三:搬他人经验做特色。学校之间经验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有利于办学水平提高。但是,若把别人的经验、做法不加分析地拿来,不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再好的经验也会水土不服。比如时下流行合作学习,似乎没有合作学习的课堂就不是好课堂,没有合作学习的学校就不是优质学校。有一天,听到一位学生讲,他现在最讨厌的事,就是在教室里听课,因为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把几张课桌凑到一起放,但老师讲课的位置依然在前面讲台上,所以每堂课都得扭着脖子听,有时一连几节课上下来,身子和头都差点转不回去了。毫无疑问,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不加选择地拿来,不加分析地在每堂课上都如法炮制,必然会出现问题。
  由于一些学校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出了问题,办学定位飘忽不定,特色建设虎头蛇尾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有所新建初中,建校时高调宣称要发展计算机特色。三年后,该校建成了省内第一家电子阅览室,开发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课例。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惜三板斧过后,由于学校领导对特色建设如何引领内涵发展缺乏研究,以至于现在这所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与其他学校再无二致。另外,赢得师生认同与支持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因素,如果学校特色建设偏离了教师和学生立场,成了校长拍脑袋的事,那就肯定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作者刘仁富,系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1日第5版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3:12 | 只看该作者
基于学校特色的翻转课堂实施探索
张福涛
    我校自20133月开始研究翻转课堂,20139月正式实施,目趼究与实施的赶程中,我们经历了不断的探索,也收获了不少经验。
  实施背景
    实施翻转课堂,需要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注重个性化学习、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而我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模式和一直以来对网络学习的研究都为此奠定了基础。
    ◇“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自2008年起,我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学,一是学生在学案引导下的自学和独立思考,二是在合作交流形式下的互学。议,主要是开展小组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导,首先是目标导学,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其次是学案导学,就是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再次是隋境导学,不仅要运用情境导入新课,更需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场景的模拟或者实际体验中领悟知识。练,就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知识的练,讲求练的多样性和时效性。
   ◇“预习+课堂”学案模式。自2006年起,笔者就依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在山东省第一届新课程高三复习中率先实施“预习+课堂”学案模式,并取得显著效果。2010年在高三所有学科推进,2011年起又在起始年级实施。“预习+课堂”学案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假期网络学习。自2009年起,针对学生假期作业讲评滞后,学生得不到及时反馈的现状,我校与山东省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对假期作业进行讲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进度自主修改作业。假期网络化学习方式的推进,促进了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及网络学习相关内容的研究。
    实施过程   
    ◇学习探索。从20133月至今,笔者搜集了大量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章,组织部分教师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寻找实施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研究翻转课堂与我校“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联系,建立基于“学、议、导、练”基础上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平台架构。20134月,学校确定本学期在高一、初一各选取两个班实施翻转课堂实验,并与山东省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阳光微课”平台(http://vkt51duokui
com),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学案编写。2013年暑假,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按照“研究学案模式一编制学案目录一编写学案初稿一学案集中修改”的程序,将本学期各个年级的学案全部编写完毕并
形成资源。编写期间,对高一、初一学案特别提出要求,尽可能采取“预习+课堂”教学模式,为实施翻转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校本培训。20139月,学校随机确定高一和初一各两个班级为翻转课堂实验班级,利用军训期间,就翻转课堂的理念、案例、具体操作对实验班级教师进行培训,并充分利
用博客、QQ群展开讨论,让实验班老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充分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本质。同时,组织了“山东省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研讨会”,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
复研究,并要求实验班各学科着手编制翻转课堂学案、录制微课。
    ◇实施推进。20139月中旬,学校开始实施翻转课堂,各学科自主实施一周后,学校实施“翻转课堂周研究课”制度,每个学科轮流上课,实验班所有教师参加听课,课后立即讨论、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基于我校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二段”是指“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课”两种课型,“四步”是指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教材整合一难点精选一教学设计一微课录制;“十环节”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十个环节,其中自学质疑课包括“目标导学一教材自学一微课助学一合作互学一在线测学”五个环节,训练展示课包括“目标导学一疑难突破一训练展示一合作提升一评价点拨”五个环节。
    ◇专家指导。2013l0月下旬,带着实验中的问题和困惑,学校分别邀请了江苏省苏州市电教馆原馆长金陵和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海涛来校指导。金陵先生到校后通过听课及与教师、学生交流,对我校的翻转课堂实验给出高度评价,并对微课录制、学案编写、课堂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刘海涛副局长对翻转课堂的后续实施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思路。
    初步收获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施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先自主学习教材,然后通过视频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主动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学质疑课上,学习不再是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主动探索新知识;训练展示课上,学生在运用中落实知识,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
    ◇培养了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过去的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不读教材,致使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学生埋怨教师布置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阅读教材。实施翻转课堂,学生在自学质疑课上首先认真阅读教材,然后再完成相关学案。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形成,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自学质疑课上,学生在“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等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学习情况提出本人或小组中的疑难问题;训练展示课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每一节课上,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课堂上初步落实了分层教学。目前,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基础相差较大,而怎样在课堂上落实分层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翻转课堂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观看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观看几遍。同时,还可以通过两人合作、多人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解决自学教材、观看视频后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同学,则可以通过帮助其他同学解疑答惑更好地深化自己所学知识。
    ◇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主动性。翻转课堂的逐步推进促使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成为自觉行为。实验班教师自发地参与各个学科的听课评课,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课时难点的确定、学案的编制、微课的录制等深入研究。非实验班的教师也逐步参与到研究中,部分教师将翻转课堂的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教师们更加关注有生命的、开放的、个性的、充满灵动的教学过程,研究范围越来越大、研究内容越来越多、研究层次越来越深。
    ◇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通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们充分理解了教材整合的目的及操作方法;通过课时难点的确定,教师们对课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微课录制过程的研究,很多教师学会了用录屏软件、写字板、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录像(带摄像功能的照相机、手机+纸笔)等技术方式制作微课。
  问题与思考
  ◇进一步加强教材整合研究。通过对自学质疑课的调查发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课时容量普遍偏大,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时容量相对略小。分析原因,一是因为教师依然以过去的教学计划作为课时划分的基础,致使理科容量偏大,文科容量略小;二是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自学质疑课上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怎样基于翻转课
堂合理规划课时内容,组织教材整合,将是学科教研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课程表设置研究。目前,实验班级的课程表尽管已根据翻转课堂的需要进行了调整,但依然没有跳出“自学质疑课是自习课、训练展示课是正课”的原有设计理念。
课程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环节,如何依据甜转课堂的理念,合理设置各学科自学质疑课、训练展示课的课时数目及时间,是教学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微课录制质量。目前,教师们已经能用录屏软件、写字板、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录像(带摄像功能的照相机、手机+纸笔)等技术方式制作微课:但微课的技术质量有待提升,微课的讲解方式有待研究。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陛,需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指导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得以实现。
    ◇进一步加强翻转课堂及微课的评价研究。目前,针对翻转课堂还没有相对成型的评价标准,实施翻转课堂后,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评价微课的质量椭效性?学校将组织实验班老师展开研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基于学校基础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量规及评价方法。
    ◇进一步拓展课时难点的研究。课时难点的准确确定,是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生化指导的前提。而课时难点的确定基础是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课时内容的深入研究。因此,今后要结合课时难点的确定,改变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通过课时难点的确定过程,加强各学科课标学习,深化学生起点能力、已有知识、认知风格分析,加大教材逻辑关系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微课体系。
摘自2013.12《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3:52 | 只看该作者
慧心教育——武汉市黄陂街小学  本文转载自智瑞《教育启迪智慧 文化润泽心灵》


   题记
    “在那美丽的长江边,有我心中深爱的校园。蓝色的梦想,金色的风帆,朵朵鲜花,张张笑脸……”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这首充满快乐和梦想的校歌——《幸福的孩子奔向明天》就会在黄陂街小学校园上空回荡。
坐落在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附近的武汉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东临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西临举世闻名的汉正街和龙王庙。走进建校近80年的校园,你会感受到教育者的“慧心”在这方土地上尽情地跳跃:幽雅的校园质朴而不张扬、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迸发时代气息、整洁有序的教学楼里有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
校长范永岁说:“美好的心灵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智慧的头脑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学校要通过慧心教育,让学生具有‘美好的心灵、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强健的体魄’,把学校办成师生‘生活的乐园,智慧的学园,心灵的家园’。”
慧心教育: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
黄陂街小学的前身是汉口慧心善堂附设小学。80载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发展,为“慧心”的种子在此扎根、发芽、开花提供了可能。
根植于沃土,必崛起于阡陌。2003年,学校提出了慧心教育的办学理念。历经近10年的践行完善,学校办学特色日益鲜明,理论架构愈加科学清晰。其总体概括为:“一个灵魂,两项目标,两只抓手,三条途径,七颗明珠。”
“一个灵魂”,即慧心教育办学理念: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塑造心灵。“两项目标”即着眼于“慧心学生”培养的育人目标;着眼于“慧心校园”构建的办学目标。
“两只抓手”即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依法和融情相结合,理念引领,文化管理的“慧心管理”特色。每年教师节,学校都开展“慧心教师”评选,这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
“三条途径”即“慧心德育”、“慧心课堂”和“慧心校园文化”。“七颗明珠”即学校慧心教育的七个特色项目:慧心作文、慧心数学、慧心英语、慧心篮球、慧心劳技、慧心科技、慧心艺术。
近年来,慧心教育不仅绘就了孩子们五彩缤纷的童年之梦,更助推学校跻身区域强校之列。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第一所市合格中心小学、市首批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省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全国教科研先进学校……2010年,学校还被评估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近几年,面对老城区生源锐减的现状,学校的学生数量不减反增。去年,学校新招一年级达到9个班,在校生突破1800人,学校以其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丰硕的育人成果,跃为江汉区南部老城区规模最大的优质小学。
慧心课堂:智慧灵动受益多
近年来,学校不断在各学科课题组营造一种“学习——交流——反思”的研究文化,老师们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追求智慧的课堂,课堂的智慧。
渐渐地,老师们在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自探共研”教学模式基础上创造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动手做教学等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百花齐放,这些方法反映出教师们投身研究所迸发出的教育智慧:慧心课堂一定是“朴实纯真”、“生命和谐”、“多维延伸”、“享受愉悦”的过程。
走进黄陂街小学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可谓异彩纷呈。数学测量课上,区优秀青年教师吕丽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其学会用步子测量,感受实际距离的长短;语文习作课,区学科带头人郑建英、中学高级教师喻静蕾把学生带到汉口江滩,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生活、书写成文;学习英语的每个单元时,市学科带头人陆晶晶让学生用所学单词和句子编、讲故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日益提高。
“哪里能激发孩子的智慧,哪里就是我的课堂;什么能展示孩子的个性,什么就是我的课堂。”陆晶晶自信满满地说。
“这是50元纸币,你拿的是10元纸币……”在黄陂街小学“慧心数学节”上,孩子们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人民币很感兴趣,有的还拿着“人民币”模拟购物,这让孩子们对学数学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无味,反而很快乐,这是黄陂街小学“慧心校本课程”内容之一。
社会是更大的课堂,孩子们从中懂得探究,懂得自主学习,懂得了团队协作。在周丽萍老师的班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展了《几种水草清污能力的测定》小课题研究,师生一起到长江、东湖边取水样,动手做实验,写实验报告。最终,这一成果在创新素质实践活动中获得全国二等奖、省市一等奖。
“‘慧心课堂’,就是要在课堂内外教孩子主动学习,自主成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刘芳解释道。
翻开五(4)班同学的语文作业本,每一本都不尽相同。童方同学的作业变成了“巴士旅行”,听写是“听写大巴车”:“嘿!伙计们,今天听写大巴车终点站是‘听写全对营’;请站稳扶好,下一站‘课外组合’(用生字灵活组词);请站稳扶好,下一站‘检查站’(自主检查对错)……到终点站啦,谢谢支持!希望下次继续光临听写大巴车公司。”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旨在让孩子们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区学科带头人、语文教师童琦说,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喜欢的、形式新颖多样的创造性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今,学生自主设计“慧心作业”的做法已在全校推广。
“课堂是践行慧心教育理念的‘主战场’。”范永岁说,慧心课堂就是要努力实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动”的理想课堂。
慧心德育:自我教育润童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此,学校的“慧心德育”针对以前德育活动“假、大、空”的弊病,积极探索亲近儿童的自我教育。其中班级个性化、道德储蓄银行活动成为“慧心德育”的两大亮点。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教室里传来阵阵乐音,你听你听,那就是我们琅琅的读书声……”这是学校“书香班”的学生自己作词谱曲完成的《书声琅琅飘四方》。在黄陂街小学,同学们以班级小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班级个性化活动,自起班名,自行设计班徽,自己拟定班规、班训,自创班歌……
“这只是打造个性班的一种手段,”党总支书记、区学科带头人何文娟介绍,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是为了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自我管理之中。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008年,学校成立“慧心道德银行”,由分管德育的校长担任“行长”。各班成立“慧心道德银行ⅹⅹ班分行”,每位学生设计一张“道德银行积分卡”,积累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美德善行”。凡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并体现了诚信、责任等美德的行为,都可折算成“款项”存入道德银行,一般行为记1分,特别突出的行为记23分,月末进行统计。
  “存款”最多的“首富”,就当选为下月的“分行行长”。除了被推选为“分行行长”一职以外,学校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发给他们“道德明星”的奖证。此外,他们将获得在国旗下讲话、到“阳光书屋”管理、外出活动的优先条件等奖励。当然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在“道德银行”卡里做减法。
“我们在将道德存进‘慧心银行’的时候,才逐渐知道什么叫奉献、友爱、互助、感恩。”一位孩子在日记里如此写道。
一系列有趣又不乏教育意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在一次次的道德实践中体验情感,实现着自我教育和健康成长。
慧心团队:内涵发展葆活力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市、区学科带头人40多位,省特级教师2位,省骨干和市学科带头人10多位。目前省、市、区骨干教师数量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何文娟说,这源于慧心团队的打造。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
着力打造慧心管理团队。学校要求干部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做到“四精”:即“筹划精心,过程精细,资料精美,结果精彩”。“五勤”,即“勤动脚——加强巡视;勤动眼——善于发现亮点和薄弱环节;勤动脑——用慧心解决问题;勤动嘴——多提醒,多通气;勤动手——该记的要记,该做的要做。同时,倡导干部队伍在工作中做到“自己的事好好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分不清你我的事抢着做”,树立良好的团队形象。
着力打造慧心教师团队。学校通过实施“慧心教师”工程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作为武汉市教育局十二家学习型组织创建试点单位之一,学校对全校教师提出“三高”要求:思想上要有高境界,做人上要有高品位,工作上要有高品质。引导大家积极开展“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制定学校、年组、个人三级愿景,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在黄陂街小学,教师已形成了“学习是最高品位的享受,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购买、推荐12本教育名著,要求全体干部、教师自学,撰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并进行展示交流。
慧心明珠:多彩童年伴成长
慧心作文、慧心数学、慧心英语、慧心篮球、慧心劳技、慧心科技、慧心艺术。“七颗明珠”在学校的慧心教育办学理念中可谓熠熠生辉。它们宛如慧心教育开出的七支艳丽的花朵。
“慧心科技”让童年的梦想在蓝天飞翔。“纸飞机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楼走廊挤满了学生,他们手上拿着纸,一脸郑重,或比划或折叠或交流……两旁的墙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飞机模型图案,科技辅导员陈巍老师更是从科学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如何折出飞得更高更远的纸飞机,有效激发了孩子们求知的兴趣。多年来,“空模队”每年代表江汉区参加“武汉市中小学生空模比赛”乃至全省和全国大赛,屡屡获奖。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
“慧心艺术”美化心灵。随着红幕徐徐拉开,舒缓美妙的音乐同时奏起,一群身穿红衣的孩子脚踩溜冰鞋鱼贯而出,在台上翩翩起舞,耳旁响起引人入胜的画外音……由区学科带头人段莉、朱艳萍、杨曦等音乐老师带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儿童音乐剧《黑眼睛的大红鱼》一举摘得全省“黄鹤美育节”一等奖,去年该剧还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文艺春晚。音乐剧走进学校的音乐课堂,艺术之美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慧心劳技”让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区学科带头人袁翊姗老师的劳动课上,“红烧鱼”进课堂,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分完组后,孩子们亲自动手,炒粉、炒面、包饺子……下了课,一个个香喷喷的盘子涌进了办公室,他们盼望着与老师们共同分享劳动的果实。英国友好学校西丹顿小学莎拉校长一行来访,那用串珠做的形象逼真的十二生肖、用彩纸折叠出的栩栩如生的花卉……让外宾们爱不释手。
“慧心篮球”强健体魄。班班有篮球队,人人会打篮球。在黄陂街小学,“慧心篮球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作为武汉市篮球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学校多次蝉联“武汉市小学生篮球赛”冠军,年年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苗苗杯”小篮球赛,多次斩获全国冠军。 沐浴智慧的春风,歆享心灵的甘露。痴心教育的黄陂街小学全体教职工,正以饱满的激情、坚定的步伐奋然前行在慧心教育的特色之路上!
(来源:2012315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 作者:王小占 童琦 沈琪 邹永宁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4:33 | 只看该作者
特色学校的类型与品味  

孙孔懿

研究学校特色的类型和品位,实际都是对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划分。前者是对学校特色概念外延的划分,这是一种水平线上的划分,它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的概念范围,有助于学校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类型的特色。后者是对学校特色品性、质量当次的划分,这是一种垂直线上的划分,它有助于办学主体在特色建设实践中更自觉地瞄准和追求特色的高品位。  

一、学校特色的主要类型    学校特色分类,就是在对典型的学校特色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特色加以区分,同时将相同或相近的特色加以归并,以使丰富多采、目不暇接的学校特色在一个系统中对号入座,构成整然的序列,为一般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选择性借鉴和触类旁通的启发。         

1.体现于办学上的特色
    (1)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体现于办学方向上的特色,具体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   

(2)办学模式上推陈出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涌现出不少崭新的办学模式。一是办学主体多样化。二是学校组织形式丰富化。近几年来各地试行的综合中学,就是兼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性质的新型的中等教育组织形式,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分流式、渗透式和接续式等。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校多制”和几所学校结为教育集团等新模式。   

2.体现于教育上的特色
    (1)创立崭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一种稳定的教育行为方式。它包括理论依据、教育目标、必备条件、操作要点以及评价标准和方法。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存在若干弊端。许多学校在革故鼎新的改革过程中,不满足于就事论事、零打碎敲、小修小补,而是大处着眼,立足治本,着意创造具有完整体系的新教育模式。近几年来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都是具有针对性、概括性、操作性和优效性等特点的崭新的教育模式。   

2)五育并进,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五个方面;五育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是互相渗透的。大量的学校正是通过五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3)突出一育,渗透和促进全面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进行某一育的同时,能够也应该渗透或促进其他方面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五育不能绝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面临不同的教育任务,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五育之间也都会出现若干不平衡的情况。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此外,一所学校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师资、生源、设备、基地等)都不会完全平衡,因此,各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从本校传统和教育资源的特点出发,在某一时期以某一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侧重点,形成相应的特色。   

3.体现于教学上的特色
    (1)提出系统的教学思想。不少学校在深刻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对教学过程、内容、原则、方法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主张,形成独特的指导思想。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门类、形态及相互间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依据,直接制约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在应试教育模式中,课程结构单一,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对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很有创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创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最普遍可行的改革。各个时代除了继承前代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外,也都会产生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其中一些教学方法还打上了特定学校的印记,成为特定学校的特色。   

(4)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学科。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众多系科中常有一些强项。例如,北京大学的文科、清华大学的理科、吉林大学的化学系、南京大学的天文系等等。这些强项系科也就是学校的一种特色。不少高等院校正是以这些“拳头”吸引着有志于某门专业的学子。一些中小学也能形成这样的“拳头”学科。例如,浙江省慈溪市鸣鹤镇中心小学地处偏僻农村,但近年来却因出现众多的小“神算子”而闻名遐迩。中国珠算协会的一位领导同志,赞扬该校的珠算水平代表了浙江的水平,代表了国家水平。   

4.体现于课外活动上的特色   

课外活动是在各科教学大纲之外组织学生进行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但得到理论界的高度肯定,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开始受到重视,一些学校已在课外活动上取得了富有特色的成果,同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5.体现于管理上的特色
    (1)体现在管理观念上的特色。任何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管理哲学为指导。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主要研究管理问题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当代主客体统一论的价值哲学,超越了行为哲学对人的社会心理层次的关注,直接进逼到对人的行为影响更深远有力的文化价值层面,甚至认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同义语,体现于当代学校管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许多学校管理者以当代管理哲学为指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   

(2)体现在管理制度上的特色。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是广义的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从微观上解决学校内部办学活力的问题。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也阻碍着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近几年来,随着宏观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都出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改革典型。   

(3)体现在管理行为上的特色。学校管理行为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严,一是宽。一般说来,处于“打天下”的创业阶段,即在学校集体形成之初,多采用以“法治”为主要手段的严格的刚性管理。例如,深圳实验学校就以严格著称于世。当学校集体已经形成,为集体成员所公认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公众舆论已能发挥其作用时,则多采用以“人治”为主的宽松的柔性管理。当然,严与宽,只是相对而言,两者并非冰炭不容。绝大多数学校多能做到宽严结合,刚柔相济,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学校特色的品位   

1.学校特色品位的涵义    一般地说,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是高品位的特色,就是低品位的特色。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和追求学校特色,而是提倡和追求高品位的学校特色。    品位,本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该矿石的品位越高。学校特色的品位则是指学校特色中真善美的“含量”。学校特色的品位可以通过相互比较来衡量。首先,在同一类的学校特色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任意两种学校特色的比较可以区分它们的类型,同一类的学校特色的比较可以区分它们品位的高低。其次,一所学校特色的品位不像矿石的品位那样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品位也不相同。这可以通过纵向比较区分出来。当然,比较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特色,人们就难以通过比较确定其品位了。因此,除上述相对标准外,学校特色品位的衡量,还应该有一套绝对的或者说一般的标准。研究这一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精品意识,追求并创造出高品位的学校特色。   

2.学校特色品位的尺度   

(1)“真”的尺度。“真”是科学性的代名词。科学性以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以“真”的尺度衡量学校特色,包括求是、求实、求信三个方面。   

求是,就是看办学认识和办学实践上在什么层次、什么程度上揭示或反映了办学规律。首先,办学规律是有层次的。既有反映办学与社会发展关系、反映办学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这类全局性、统领性的上位规律,也有若干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的局部性、从属性的下位规律。揭示或反映办学规律的层次不同,学校特色的品位自然也不同。越是反映、体现高位办学规律的,其品位也就越高。其次,人们对办学规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探索的真谛是“求是”。实事求是是探索的基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求是的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不同程度的探索获得的认识也不相同,有的属于根本性的突破,有的属于补充性的发展,有的则属于验证性的体会。学校特色体现的对办学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学校特色的品位。对办学规律的本质反映得越是深刻,其特色的品位也就越高。   

求实,就是看办学目标和措施是否符合本校客观实际,能否动员全校师生鼓实劲,扎扎实实地下真功夫。具体包括:能否真心诚意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唯上,不唯古,不唯书,只唯实。能否对本系统及其环境作周密的调查与研究,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能否对办学中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认清问题的现象和本质、特殊和一般、主要和次要、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数量与质量等等方面的联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把握和解决问题,克服片面性,防止顾此失彼。能否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把革命气概和求实精神、远大理想和当前现实、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现在有可能实现的事现在就努力去做,不保守,不拖延;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创造条件准备将来去做,不浮夸,不冒进。   

求信,就是看办学成果和办学经验的可信度。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察其果。要看其总结和汇报成果时是否言过其实、以虚代实、报喜隐忧、文过饰非。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否真实可靠、信而有征,有否提炼和推广的价值。   

(2)“善”的尺度。这里的“善”是指事物的合目的性,体现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实质,追求的是“合利”——合乎人的利益或需要,它是对人类实践活动所担负使命的高度概括。通俗地说,“善”就是客观满足了主观的想要,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简言之,合意合利为善。如前所述,学校特色不能“中看不中用”,学校特色具有功利性,既应中看,更应中用。以“善”为尺度衡量它的品位,就是看它有多大的功用,多大的价值。   

以“善”的尺度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具体也有三个方面。   

第一,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长远和当前的需要。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当然应当满足社会的需要,把社会效益当成第一位的追求。社会需要有长远需要,也有眼前需要,学校教育应着重满足社会的长远需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便越应着眼于社会的长远需要。这是考察办学成绩的要旨,也是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的要旨。   

第二,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是衡量学校特色品位的根本尺度。学校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素质来为社会服务的。今天面广量大的普通学校实施的不应是英才教育,而应是大众教育。只有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体现出学校特色的价值。那种弃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热衷于培养少数尖子学生作为“盆景”的做法,完全与特色建设的本意南辕北辙,称不上真正的特色。   

第三,看其能否满足教育工作者成就的需要。一般地说,教育工作者对物质享受的需要大多低于一般人,而对成就的需要则多高于一般人。学校特色的形成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知名度。许多著名的特色学校在受到社会的好评和领导机关的奖励的同时,校长和骨干教师也同时获得了理应获得的荣誉,获得了自己成就需要的满足。这里,学校集体和教育者个人取得的荣誉的级别,常常就是对品位的标定。   

(3)“美”的尺度。“美”是人的感官愉悦的体验、追求与创造。当人们抱着一定的功利目的,遵循着客观规律改造外部世界时,一方面会从成果中获得外界对自己努力的回报,另一方面又会从这些成果中确证自己的力量、品德、智慧和本性,获得由感性直观而引发的特殊的愉悦和享受,这样一种体验就是“美”。美是享受,更是创造和奉献。只有在自由的人性充分展现并物化为感性对象的活动与成果时,美才可以产生。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说过“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我们以“美”为尺度衡量学校特色的品位,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考察学校特色结构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完备。关于学校特色的结构与功能,笔者曾有专文论及,莱辛在评论莎士比亚作品风格时说:“他的作品的最小的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会立即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亚的!”同样,学校特色的每一个细节,也都应该“全息”地体现出它的完整结构,体现出它的灵魂 ——办学主体的某种独到的教育思想。美国各类大学有三千多所,但办得很出色的只有二三十所,芝加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学者们对芝加哥大学崇尚创新的校风赞不绝口。哈佛大学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说过: “在哈佛大学只有思想,没有学派,在耶鲁大学只有学派,没有思想,而在芝加哥大学,既有学派又有思想” 。芝加哥大学的特色是完美的,高品位的,因而能享誉世界。   

第二,考察学校的各种关系是否和谐。古希腊的哲人们强调和谐才是美,中国的传统哲学也十分强调辩证和谐思想,注重整体,强调整体的发展,强调在整体发展中突出重点。学校中的各种关系包括特色的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特色与非特色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校工作节奏上的张与弛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都应该是协调的、和谐的。这些关系的和谐,分别包含更具体的内容。例如,人际关系和谐,要求的是学校所有成员的人格上的和谐,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能否将学校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每个成员的美好的理想,使每个成员产生为美好的明天而刻苦学习和辛勤工作的意愿,产生强烈的协作意愿,整个学校就象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的那样,“使单个乐器融合为一幕精彩的音乐演奏”。   

第三,考察学校特色的鲜明程度。所谓鲜明,就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具有较高的区分度。鹤立鸡群之所以引人注目,就是因为鹤与鸡群具有很高的区分度:不是一般地与众不同,而是明显地与众不同。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进行的集中识字教学实验,在较短时间内即引起了全国瞩目,正是因为它采用了与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而且以学生每节课学会几十个字的这一全新速度和全新成果,刷新了若干陈旧观念,使人们眼界大开,耳目一新。   

(4)复合尺度。以上从真善美三个方面简述了学校特色品位的尺度。实际上,科学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这三个方面乃是一把“三棱尺”的三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办学主体的全部追求。它们是整合一体,不可分割的。它们既具有共同的本质,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不能简单地替代或包含。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稳定而持久的学校特色。众所周知,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同时也是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主张普及教育,反对教会控制学校。他不惜变卖家产,投资创办新型学校。在创办新型学校的实验中,他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并指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理想的的唯一途径。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十分宝贵,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但是,因为他的历史观停留在唯心主义,他不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理解只有人们积极的革命改造活动才是改造社会和人的本性的基本手段,他过高地估计了教育的作用,幻想用和平方式来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造,因此,尽管他怀有一颗博大的厚爱的善良之心与改造社会的美好追求,但他创建新型学校的试验连同他的崇高理想最终还是失败了。可见,“善”与“美”都离不开“真” 。离开了“真”,再崇高的理想、再美好的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0:55:17 | 只看该作者
"主体教育":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  


本文转载自智瑞《主体教育让师生“自由”的细胞尽情跳跃》


——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特色品牌创建纪实
一、以生为本: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
  自信源自成功的体验,基于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学校力求在课程教学、德育活动和校园人际交往中找到践行主体教育的突破口,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能力提升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弘扬主体性,树立强大的自我发展信心,实现“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志趣不凡的快乐少年”的培养目标。
1主动学习——助智慧成长。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来主动地构建、能动地改造。”主体教育课题负责人裴娣娜教授撰文指出。
走进东实小的课堂,你会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育人于无形”的课堂设计中得到了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在课堂这一肥沃的“土壤”上,经老师的用心浇灌,不断自我扎根、发芽、开花。
现任学校教务副主任的李智君是东实小从教近三十年的数学老师。作为全程参与学校主体教育实验的她称,自己从学校的主体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中,最大的收获是树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真正把孩子当主人,凡事从孩子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被誉为“东方古城堡”的福建土楼、石子入水激起的层层涟漪、清晨炫丽的朝阳、金黄诱人的向日葵花盘……这是她执教的《圆的认识》课堂上的幻灯片。一组组唯美的图片频繁亮相再加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的批注“点睛”,“圆,太美了!”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感叹。
“那么,能用一支粉笔画一个圆吗?”在自主探究环节,她向学生问道。文章同学自信地接过粉笔,从衣兜里拿出一个溜溜球,利用它的绳子便画起来。“请同学们听清楚了,是一支粉笔!”李老师又把目光投向了几个已思考成熟并坚决举起手来的同学。随后,黄卓同学自信地走上讲台,先把一支粉笔平躺在黑板上,紧紧握住其中间地方转动一周后,一个“圆”就这样在学生思维的火焰,主动的探究尝试中诞生了!
“学校倡导的主体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李智君说。
课堂上,像李智君一样善于发挥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老师不一而足。勤于反思的林红珍老师,提出了“巧设‘情景链’、在故事中猜想与思辨、在困惑点中重组与加工”的教学策略,让低年级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多才多艺的丁煜老师将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带进英语课堂,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爱生如子的夏娟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趣、细、实”的教学特色给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强大信心;阳光大气的吴国敏老师自编足球校本教材,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充分挖掘足球的趣味因素,积极进行探究性、合作性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了解足球、感受足球、喜欢足球……
上述种种,可谓是东实小“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创境激趣、自主探究、交互反馈、开放延伸”四个教学步骤的简单“素描”。它虽线条粗略,但却折射出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立场。
2自主德育——塑健康人格。
如果教学模式带给孩子们的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那么近些年学校精心培育的自主德育模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更为他们成长为阳光快乐的“三趣少年”奠定了基石。
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实践,从一月到十二月……在东实小,自主德育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月为感恩节;二月为礼仪月;三月为环保节;四月为关心集体月;五月为艺术节;六月为读书节;七月为综合实践月;八月为护校月;九月为行为规范月;十月为体育节;十一月为科技节;十二月为育心节,即围绕“诚实、热情、自信、自强”开展系列活动。
为使十二月节特色品牌活动有章可循,学校组织德育研究团队编写了《东实小十二月节班级活动指南》,让每名学生在每年的十二月节和小学六年的七十二个月节活动中经历、体验、感悟、收获、成长,学生们因此拥有了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空间。
此外,“月月有活动、班班有主题”的十二月节并非外人眼中的“花架子”,它不但有章可循,而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所拓展和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近年来,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深知小学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把秋季开学后的九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这可谓学校自主德育模式的亮点所在。东实小师生自愿主动地共同商定出台了《东实小学生习惯标准》,将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约定为15个字,即学习习惯“听、说、读、写、思”,行为习惯“坐、立、行、谈、尊”,卫生习惯“吃、穿、玩、洁、劳”。按低、中、高三个年段由学生讨论商量针对这15个字,每个字提出2条、最多3条具体可检测的行为要求。
在《学生习惯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努力做到:标准制定主体化,评价细则具体化,认知明礼全员化,训练导行序列化。习惯培养主张在具体的情景中直观导行,不做空洞说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习惯好的孩子,学校运用吉祥物“真真”、“美美”的图片和徽章作为激励手段,每月评出习惯之星,采用积分累计,鼓励学生不断晋级争当“真美”好少年。
“东实小的十二月节活动真正常做常新,很有实效,在全区形成了品牌,在全市有了影响力。”现任区教育局局长彭奇一提及东实小便如此赞叹。
同时,为避免特色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各班班主任可以根据《十二月节班级活动指南》自主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班级德育活动。如四年级的关心集体月活动中,孩子们在“支点园”种植各种作物,由各班学生集体成片开发、自主管理种植,让关心集体月活动主题体现在具体的劳动与管理之中……
其实,在东实小每个孩子的心底终身难忘的是毕业文化节。一张张旧照片见证着6年点滴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多彩、温馨与难忘;一段段视频“诉说”着那汗水挥洒与鲜花簇拥的辉煌时刻;一张张奖状镌刻着小小胸膛里深藏着的天真绚烂的梦想;一曲曲赞歌奏响了心底那份最温暖的东实小情结……这样“匠心独运”的德育活动,不仅孩子们说需要它,连被孩子们感动得一塌糊涂的老师和校长也不例外!
校内如此,孩子们在校外的主体意识也很强。五(3)班的张佳怡回忆起她去年“综合实践月”参加学校组织的“卖报实践行”活动时称,“卖报的成就感和得高分的感觉非常不一样!”他和同学小王哀求着一位年轻的叔叔买一份报纸,可是对方却不理不睬。随后,小王急中生智,快步追上去,理直气壮地说:“叔叔,卖的钱不是我们用的,是给灾区孩子买书和桌子的!你花一块钱买一份报纸,对灾区来说便多了一份希望!”受到感动的年轻人随即买了5份报纸!
几年来,十二月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参与活动“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的全过程,也使东实小学生文化的建设落到了实处。
更重要的是,各项育人目标都“看得见”、“摸得着”的自主德育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系列活动中收获了健康的人格,更让他们收获了向上的力量,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极大提升,一个个阳光自信的“真美”好少年在校园这方乐土层出不穷。
3特色课程——促全面发展。
2002年底以来,东实小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精心统筹设计一系列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先后开发了科技、环保、心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再开发等“六大系列”校本课程。
2010年始,学校又进一步开发形成了涉及“四大类课程领域”校本课程。《快乐作文》、《趣味科技》、《数学好玩》、《轻松英语》等以课程纲要为主的思维训练类课程;在口风琴、舞蹈、葫芦丝、绘画、书法、陶艺等方面开发课程资源组建的兴趣展能类课程《我们爱运动》、《我们创造美》、《小小艺术家》;开发了《做人形象指南》、《生存教育童谣读本》、《心灵之约》读本为主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以及德育十二月节活动类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楚天金报》以“武汉一小学开设‘生存自救’课”为标题,报道了《生存教育童谣读本》开发的成果,同年12月,武汉教育电视台晚间《今日新看点》又予以专题报道,一时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主动学习是智慧之源,自主德育是人格之壤,特色课程是发展之光,那么佳报频传便是主体教育之果。近年来,学生在全国、省、市、区组织的语文基础知识、楚才杯、走进数学王国等竞赛中获奖591人次,艺术小人才竞赛中获奖280人次。
二、以师为根:给教师一方主动发展的沃土
“没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主体教育则无从谈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晓微曾说。在学校中,要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则需让教师主动发展。近年来,学校在激活教师队伍成长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这些为主体教育的特色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1真实科研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
“练真功、备真课、真科研、做真人”是东实小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内核;“读、说、思、写、评、研”等功夫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过程;“有内涵、懂生活、能实验、善反思”的探究性教师群体是学校培养教师队伍的目标。
东实小在探索“主体教育模式”的校本科研中,倡导真实科研,着眼于专业智慧的自主发展,着力于教师团队的合作创新,让教师个体智慧和团队智慧相互激发,通过团队成员间“敞现智慧、相互交流、共同辨析、自主创新”的共同交流发展过程,进而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
团队是学习的最佳单位,也是合作创新的最佳平台。学校先后创建组成了6个教师核心团队,为教师的学术科研和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有供教师学习、反思、交流的教研组团队;以主体教育课题研究为支撑的课题组团队;倾情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心育”团队;提升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组建的观课组团队;发挥教师主体地位,人人都投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
学校于1997年加入到主体教育的行列中,作为一所实验小学,围绕主体教育开展了多项子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课题网络。在人人投身到各层级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担任研究者的角色,不仅体验到研究和收获的乐趣,更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丰富了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内涵。同时,部分青年骨干教师更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因勇担重任,科研素养得以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林红珍所带领的低段数学组的研究活动主要围绕“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与开发策略研究”这项区级课题而展开,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课题研讨、集体备课,该组都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
2007年以来,对于学校的语文教师张幕轩来说,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一路攀高。2010年,他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斩获一等奖,创东西湖区小学语文教学比赛历史最好成绩。去年,他还独立申请了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
有谁知,2000年刚调入学校的他,对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模糊,只能依托教参才敢上课”。如今的他感叹说,当初自己加入到学校的“自修反思团队”和课题组团队是多么正确的选择!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们共享读书心得;教学反思一对一互评活动中,大家彼此真诚地提建议;在观摩新课改录像活动中,老师们认真记好笔记,并对照自我写反思。在团队中,作为青年教师的张幕轩不仅学会了读书,还学会了反思和认识自我,更在相互合作中,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也愈加系统、明晰。
“自修—反思”团队是青年骨干教师成长的团队,成立于200510月。从2007年始,“自修反思团队博客圈”建立,让教师在网络中主动拓展、相互合作,以团队教师的提升促教师群体的提升。至2009年,团队正式成员达38人,博客点击量逾1.6万次,发表各类博文两千余篇。
张幕轩依托团队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案例,只是主体教育科研模式激发教师成长成果中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东实小秉持“实验求真”的品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教师队伍素质日益提升。
  去年岁末,学校还以“画知识树”活动为载体,让每名教师在自己的学科建构起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师人人画知识树,让每名教师对本学科整个小学的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结构及分布和各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有效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基本功的提升。
2团队管理 助推教师共同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是教育中最核心、最能动的要素,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学校办学品位的雅俗。
基于此,学校主体教育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对教师群体主体地位的尊重,优化团队管理,助推教师共同发展。同时,依托团队合作,激发并凝聚每一位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热情和智慧,培育他们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校这个精神家园中共同实现更好的生命发展。
历时9个月编写的《东实小十二五发展规划》从开题到拟定再到定稿,学校充分发挥了师生代表的主体性。学校利用假期及开学预备周组织部分教师代表和干部团队全体参与讨论,建言献策。抓住教师节契机开展“教师节献礼,我为学校发展建一言”活动,同时调动各个教研组的教代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对学校“十二五”规划反复论证。
十易其稿的规划在2011129日的教代会上是全票通过。今年110日,校长张小平代表东实小作为东西湖区与“方略”教育合作项目第一个规定动作“学校规划的拟定”样板校,在全区中小学校长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获一致好评。
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讨论,还是“十二五”规划文案的审定,学校都将其过程作为人心凝聚、文化认同、愿景分享共担的历程,教职工在团队管理中将主动参与、民主决策、科学谋划、合作实施的主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团队管理中,要使每位教师不仅成为实践者,而且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而,在实施团队管理过程中,学校费心竭虑地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化的团队管理工作。
为了解决教师学习碰到的各种问题及需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张小平等校领导更是身体力行,以一名普通“学习者”身份积极参与融入到团队中;为让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团队成长、教师自我提高的“温床”,学校专门开辟6间“教研活动室”,同时借助与“方略”教育合作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访学、观摩的机会;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升教师文化品位,学校专门设有教师阅览室,在全区率先提出“静阅”行动,每年“精读一本书”;为让人人参与主体教育研讨,学校每年11月召开“感悟主体教育、品味教育人生”论坛。
此外,学校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发展愿望,2010年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东实小教师发展意愿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更加明确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意愿与培养方向,有的放矢地对教师予以跟踪式培养,进一步提升教师从教成就感。
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情有独钟的青年教师罗伟,曾多次参与武汉市心理健康教材编写工作,多次在市、区范围内承担公开课、研讨课。通过教师发展意愿调查活动,学校更加坚定将其培养为武汉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的愿望。如今已顺利成为“武汉市教科院心理健康中心备课组”成员的她感叹道:“我是个幸运儿!”
为了让教师们觉得在学校工作是幸福的,学校更是把人性关怀做到极致:为所有老师准备休息间,考虑相对安静位置,并配备躺椅、小棉被,供老师们午休;为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做好购置微波炉、碗柜、洗碗液、餐巾纸等细节,满足老师们卫生、舒适、营养用餐的需要;建设室内运动场,提供羽毛球、乒乓球场地,鼓励教师工作之余积极锻炼身体,满足教师生命需求,营造“家”的氛围。
  如今的东实小老师,正感受着团队的氛围,吸取着团队的力量,享受着人文化团队管理带来的累累硕果。目前,教师队伍中省优秀教师有3人,市“学带”“优青”3人,区“学带”“优青”22人,市“百优”班主任4名,区“十佳青年班主任”4名。近两年来,有138名教师在全国、省、市、区论文比赛、优质课竞赛、教学评优中获奖,有15名教师在各级公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
三、 以校为家:给师生一所安放幸福的乐园
  办学理念是学校最高也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提供‘支点’,给孩子人生一个阿基米德式的‘支点’,即让小学生活给孩子们树立对自我发展的强大信心。”张小平表示,如此美好愿景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互融互补、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方能充分发挥文化合力,使全体师生员工凝聚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使灵动雅致的校园成为师生安放幸福、放飞梦想的乐园。
1环境文化润身心。
成长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在花草葳蕤、景点美妙的乐园中,让师生感受到自我生命个体在关注中得以“自由”的成长、发展,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环境育人,需要文化滋润。校园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绿地都会抒情,让每一个景点都能给人以启示,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体现,这是学校环境文化所追求的。生活6年的校园,对于天生爱自然的孩子们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那藤木花草攀栏附壁,地面楼顶立体绿化中流露的童年气息。因为,那是他们回忆的载体,是凝聚师生情谊的港湾。
作为省级绿色学校和“武汉市园林式学校”,东实小自2009年来,区政府、区教育局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布局改造。学校独具匠心地融入主体教育思想,“主体大道”因学校办学特色而命名,“风车大道”因学校特有的象征美好童年生活的三座风车景观而得名,学生直接参与种植的“支点园”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昂着头“吃草”的“长颈鹿”,衔着竹子饱餐一顿的“大熊猫”,展翅高飞的“仙鹤”,跳跃嬉戏的“袋鼠”,和妈妈偎依在一起的“山羊”和“麋鹿”,更是千姿百态,情趣十足。
漫步校园,教学楼走廊的墙壁“童谣”、四合院里学生办的一期期主题鲜明的小报、墙壁上橱窗里形式多样的书法和美术作品、“国学长廊”中图文并茂的格言警句分期呈现。学生自办的“大风车广播站”定时播放着校歌《相亲相爱一家人》,优美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熏陶感染着校园内一个个成长的生命。
2精神文化续传承。
“校园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而在于以办学理念为代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张俊说,“学校一直将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作为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工作来抓。”
“爱”字为先的校风是昭示“一切从爱开始”。四合院主席台前的背景墙上,巨幅的“爱”字时刻提醒学生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从动物雕像到“雷锋与少年”,学校每一个景点设施无不蕴含和体现着对爱的礼赞,对爱的呼唤。
“实”的教风是教师群体的真实写照。学校从校长到教师的作风都离不开“实”字,扎实的科研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行为处世诚实、朴实。
“勤”的学风是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求学生勤读书、勤思考、勤动脑、勤动手、勤动笔。学校精心策划德育活动,用优秀文化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
“爱”的校风、“实”的教风、“勤”的学风展示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似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和鼓舞着学校师生迈向更加丰盈自信的未来。
3活动文化绽奇葩。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更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创造。在“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兴趣特长培养,拓宽素质发展强项。
2008年,学校结合素质教育“2+1”培养模式,遵照“全员+精品”的思路,进一步抓实兴趣特长培养活动。根据学生需求,开设了“白天鹅”舞蹈队、“七彩阳光”鼓号队、“百灵鸟”少儿合唱团、“快乐DIY”陶艺队、“腾飞”三跳队等24个兴趣活动小组,将校级兴趣小组活动纳入课程管理,做到“四有、三保证”,每天利用“阳光一小时活动”时间培训。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办学传统,以全年级学生整体特长训练为基础,在一年级开展腰鼓训练,二三年级开展口风琴训练,四五年级开展葫芦丝训练,六年级开展学校愿景朗诵,使学生们拥有了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空间,综合素质得到自主、和谐、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在市区“艺术小人才”比赛中获奖280人次,获奖数居全区之首。2012年开始,学校创新兴趣小组特长培养活动,组织校内“考级”登记簿、“明星学生擂台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表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
春风化雨润无声,桃李芬芳自成蹊。
  十五载的痴情投入,十五载的春风化雨。主体教育在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最美好的童年生活中、老师最幸福的职业发展中,感受着东实小如家般的“自由”和温馨,幸福和感动。时下,新一轮主体教育研究的东风再起,面向未来,豪情满怀的东西湖实验小学将继续高擎主体教育的旗帜,为师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永不停下跋涉的脚步。
  微评:
  许多人以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要么是理性思辨,通过提炼关键词句来表达文化理念,要么是历史叙事,通过梳理已有历史来理解新的追求。不过,在新的时代,也许我们更需要采用第三条途径:自主创生。相比之下,东西湖实验小学持续15年对“主体教育”进行的三轮校本研究,更多的是通过第三条途径辨清了新的办学思想、教育模式,形成了系统的发展思路,展开了整体性的改革活动,生成了新的文化特色,让师生在自主创生的和美之境中享受着自己作为文化主体的尊严。这是我从亲身参与东西湖实验小学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发展历程中,得到的最深体悟。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李伟胜)
  踏进位居武汉市西大门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东西湖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东实小),迎面而来的是校门旁主体墙上金光熠熠的大字“弘扬主体精神、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继而前行:楼群矗立间的“主体大道”、景色怡人的“主动发展园”、四季有收成的菜圃是孩子们亲手栽种管理的“支点园”……
  这些为孩子们悉心设计布置的校园环境别具一格。“主人”、“主动”的字眼可谓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地在校园里弥漫伸展,点缀成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校长张小平说:“实验小学,一所以实验命名的学校,更是一所师生在此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孜孜以求倡导并践行的‘主体教育’理念,所追求的便是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精神家园里‘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志趣不凡’的快乐少年,让每一位老师成为教育乐园里‘有内涵、懂生活、能实验、善反思’的探究者。”
  张小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校之长,他深谙:身处晋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西湖区,高歌猛进的经济浪潮必将呼唤一流的优质教育,东实小必须率先彰显区域教育发展“一流的质量、鲜明的特色、向上的文化”的总体特征。
  几年来,他带领学校始终坚持把“主体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渗透进学校各项工作,坚守“以生为本”、“以师为根”、“以校为家”的教育情怀,努力为每一名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致力构建学校文化系统,有效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也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示范学校,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先进单位,中央教科所教改实验先进学校等。2011年,学校又荣获“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殊荣,“主体教育”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功到自然成。今日的东实小是市对外开放学校,以其“主体教育”的成功实践跃然成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那应是学校痴情“主体教育”研究15载所得到的最中肯的褒奖。
  追本溯源,始建于1989年春季的东实小确与“主体教育”的“姻缘”源远流长。主体教育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若干模式之一,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其主张是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本质特征是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
  199712月,原名“东西湖吴家山第二小学”的学校,正式更名为“东西湖实验小学”。时值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汉举行,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借此欣然题写校名和贺词——“全面发展办学,品学兼优育人”。也就在这一年,学校加入到国家级的“主体教育”研究行列中,先后在15年间开展了三轮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课题为“小学生主动发展”(1997年—2000年);第二轮课题为“推动学校变革,促进学生主动发展”(2001年—2005年);第三轮课题为“校本研究与学校文化建设”(2007年——2011年)。今年,东实小将以“主体教育模式中的学校活动文化建设”为主题,启动主体教育第四轮实验。
  在开展以上研究过程中,东实小秉持“守望真理、守护童年”的校训,确立了“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基于“真实”和“理性生活”的学校愿景,以“实验领先、专业精良、质量优异”为办学目标,潜心营造“爱—从从容容、真真切切、和和美美”的校风,“实—崇尚真实、追求品位”的教风,“勤—会学习、有自信”的学风。
  近年来,勇于进取的东实小领导班子更是在已有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继续高扬“主体教育”旗帜,明确提出了“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双主体论”的主体教育思想。“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主体教育活动模式也蔚然形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37日第7版 作者:王小占 张俊 沈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3 14:02 , Processed in 0.1734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