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0

《课程动态学:再造心灵》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21: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动态学:再造心灵》序言

  作者:[美]杰恩·弗丽纳   

  杰恩·弗利纳在教学、写作以及生活中都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挣扎。基于她的哲学背景,弗利纳教授认为西方国家的人们的思想被理性逻辑禁锢了。在她看来,理性逻辑的特点就是“控制”。各种考试和标准今天正控制着我们——学生,教育者和家长。决定着我们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是无情的考试和标准,而不是我们自己。在“测量之神”面前,我们放弃了心与灵。面对现实带来的心灵创伤,弗利纳教授 并不沮丧。对数学,特别是对湍流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她看到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在“真实的现实”里所描述的关联性,而不是这些残酷的现实。弗利纳教授鼓励我们以坚定信念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只要我们观察得足够仔细,我们就可以发现混沌其实包含着“一种潜在的秩序”—— 一种动态的、真心跳动的、充满灵性的、具有变革性的秩序。
  如果我们愿意——弗利纳教授相信我们必须这样做——把我们的现代主义视镜,一副限制我们视野的眼镜,与后现代主义的眼镜交换,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换了眼镜,我们就会看到一种新的逻辑理论的盛行,它以关联的、整体的、有机的系统而不是孤立个体为基础。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弗利纳教授引用斯塔豪克的话道出了她的愿景:
  我感悟着世界和世上的万事万物。他们是鲜活的、动态的、依存的、互动的、充溢着活力的: 一种生命与舞蹈的交织
  这种态度折射出弗利纳教授 对生活的憧憬和学校的期望 —— 她期望我们把学校看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而不是由支配控制型的机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弗利纳教授 提供给我们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现代主义思想和控制逻辑在我们到达这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弗利纳教授 也展望了后量子物理学和生物进化论的新趋势对未来的影响。她在第二部分关注于后现代逻辑理论、系统性、学习和意义,而第三部分则关注课程、创造和革新。弗利纳教授呼吁在课程、学校教育、教学策略的发展变革过程中重建教育心灵。每一部分的这些观点都令人鼓舞。第一部分标题 “Erwartungshorizonten” 意味着“期望的起点”。弗利纳教授充分展示了我们改革的期望起点如何被现代主义语言和逻辑所限制,如何深受传统的牛顿物理科学和笛卡儿的理性个性化思想的影响。现代主义语言崇尚机械性、封闭性,如同被束缚在是与非、对与错的对立框架中的现代主义逻辑,崇尚“控制/服从”(domination/subordination)的二元论。对于主张“控制/服从”,主张封闭性和机械性的简化主义观点的学校改革,我们担心的更是它的成功而不是它的失败。
  从几个世纪前的拉米斯、培根、夸美纽斯、笛卡儿和洛克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一幅凄凉的图画 ——简单记忆、机械重复、把碎片式的知识灌输和“储存”到空白的意识里。尽管如此,弗利纳教授 并不感到气馁。在她的眼里,课程是有灵性的、是动态的,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这样的课程不是说包含更多或不一样的东西,而是具有不同的“态度”或者说不同的模式。这样的课程以生命的动态性、思维的过程性、开放而复杂的系统性、以及意义价值为基础。这样的课程确实有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它对新的、未曾想到过的可能性敞开胸怀。我们需要用后现代逻辑理论和视镜来代替现代的逻辑理论和视镜去看到这些潜在的可能。
  在第二部分“技艺 —— 全息法”中,弗利纳教授探讨了避免导致控制与服从两级分化的后现代主义逻辑理论,包括关联、过程、动态、系统以及意义观。这些逻辑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全息整体性,即生活、学习、教育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些逻辑提供了不同但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整合的视野。在所有描述这些对生活和学习的新的方式中,弗利纳教授 认为关联逻辑最能引起她的强烈共鸣的,给她的工作赋予了新的态度。
  我认为最根本的变化在于把学生、学习者和学校教育看成生活在自我和社会情境中的复杂关系,而不是某个具体的“物”。这种观点彻底影响了我的教学观、教学方式以及对评价的看法。
  杜威毕生反对对意识与物质、是与非、正确与错误、教师与学生、儿童与课程、认知者与被认识之间的逻辑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首先对其中一种选择赋予了优先权;其次限制了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杜威主张整体关系、探究和转化的逻辑,而不是“控制与服从”。杜威这种主张对弗利纳教授 以及她对待学生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和她自己都是学习和生活的共同参与者。我见过很多关于杜威的转化和经验模式的论述,都比不上弗利纳教授 引用卡伦?沃伦关于登山的描述表现得形象生动。弗利纳教授 描述到卡伦最初决定借助登山绳去“征服这座山”,但换来的却是伤痕累累。第二天卡伦卸下了登山绳索,不要任何帮助开始登山,只有她和这座山峦。这次她和山峦之间却产生了一种共生关系。
  我闭上眼睛,开始用手去感觉岩石……开始与山低语……岩石好像是我的朋友……我不想再征服它……而只想尊重它,与它合作。
  正是在这种由相当西方化和男性化的控制逻辑,到合作和变革的逻辑转变过程中,弗利纳教授 受到了启发,对教学、教育、管理、课程中内在的可能性产生了新的看法。
  弗利纳教授认为她的愿景来源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杜威的探究逻辑、新科学中的混沌和复杂性、系统逻辑理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这些思想、技艺动态交织形成了音乐会上的宏大叙述:有灵性,但没有中心,或者如弗利纳教授 描述的,没有“实质性的秘密寓于其中”。没有中心,没有秘密。
  《课程动态学:再造心灵》,[美]杰恩·弗丽纳著,吕联芳、邵华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3:53 , Processed in 0.1601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