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文学的暗面:讲述濒死前后的“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5 09:2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文学的暗面:讲述濒死前后的“生活”余凤高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5月21日   20 版)
《写给我天堂里的妹妹》(英文版)

    人们往往认为,儿童的心灵天真纯洁,像一张白纸,给他们看的童书就应该写一些快乐的、美好的东西;给他们描写阴暗的、伤感的、恐怖的事物,就像在白纸上泼了污水——尤其是死亡的情景,绝不能写给孩子看。但是应该知道:儿童生活在社会上,能完全躲开阴暗、伤感、恐怖的事吗?不说别的,他们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疾病或死亡,就难以避免。相反,儿童从小就应该对死亡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便对大人的死亡甚至将来自己的死亡都有思想准备。因此,童书也应该写死亡,特别是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到即将死亡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也就是所谓的“濒死体验”。美国女作家珍妮特·李·凯利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珍妮特·李·凯利(1954— )生于纽约,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米尔山谷长大,后来搬到西雅图。她曾就读于华盛顿湖技术学院和贝尔维学院,并于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西雅图大学毕业。在从事幼儿教育数年之后,她开始投身于她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对凯利来说,文学创作的确是很适合她的一项工作。很小的时候,凯利就喜欢坐在米尔山谷的树荫底下阅读她喜爱作家的作品。长期的阅读中,包括《格林童话》在内的许多作品都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觉得,她不但懂得享受阅读的愉悦并乐于跟家人和朋友一起消磨时间,更重要的是,她还发现自己是一个像作家那样非常富于幻想的人,她相信头顶上树叶的沙沙声,就是树叶在用一种她所不懂的语言对她讲故事。她一天到晚都不间断地沉浸在“白日梦”中,并决心要弄清“许多萦绕她脑际使她彻夜难眠的事”。这让她决定从事创作,在创作中跨进她的“梦幻之地”,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继《莫莉的火》之后,凯利于2002年出版的《写给我天堂里的妹妹》,既像童话,也像一部典型的梦幻小说。
    人死之后还有生命吗?威尔·诺斯相信人死之后生命仍然存在。在那次车祸中,他的妹妹温妮失去了生命,小猫被轧断了尾巴,他自己也一条腿骨折、脾脏破裂,被抢救了过来。威尔很希望跟他的爸爸、妈妈讲讲他这次的濒死体验,希望找到生前和死后之间的联系。但他们极度悲痛,好像不愿倾听他的话。咨询公司的心理辅导员告诉威尔,当他生气的时候,就可以写信给上帝。但是威尔更愿意写信给温妮。于是他就写了……
    《莫莉的火》写的是一个叫莫莉的女孩子不相信她父亲已经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看见父亲的遗物——一只表。不同于《莫莉的火》,《写给我天堂里的妹妹》这部童话或称梦幻小说是让威尔自己直面死亡,可见珍妮特·凯利对童书表现死亡主题是何等关注。
    凯利没有经历过死亡,但她在想象中曾不止一次感受过死亡的恐怖。例如在分级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就常常因为突然想起“总有一天我会死去”,而在凌晨时刻惊醒过来。根据自己这种感受,她推测这也是学龄儿童普遍的感受。同时,身为母亲的凯利认为一个母亲“可能面对的最大恐惧,便是孩子的死”。当她的儿子必须接受多次手术时,她“都会感觉到那份恐惧浮上了心头”。儿子住院期间,她听说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出了车祸,其中一个死了时,也感到十分惊恐。在每次开车去朋友家的路上看到一个死于车祸的孩子的十字架时,“我的胃就有一种下沉的感觉”……因此,凯利自己总是鼓不起勇气和她妈妈、爸爸谈死亡。但是出于作家的责任,凯利又觉得,这是一个必须让孩子面对的问题,这个“非得跟孩子谈而又很难大声说出口的可怕的话题”,她相信无需直面的“小说能够做到”。所以,理性上她要选择这个主题,如她自己说的,“准确地说,不是我选择了这故事,而更像是这故事选择了我。”但这毕竟是一次尽管必要却又很难落笔的创作。因此,凯利的心里始终存在着纠结。她向采访者承认:
    “本来我不想写灾难性事件或小孩子死亡的故事,这太令人悲哀了。但是这个死亡的故事一直拖住我,要求把它写出来。差不多有一年,我都拒绝写这么一个沉重的故事。”
    等到她读了梅尔文·莫斯医生的《更接近光:从儿童的濒死体验中得知》(1990年)后,凯利觉得自己突然明白了一些事。她明白了什么呢?
    从古至今,“灵魂不灭”、“因果轮回”不但为一般的人,也为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所津津乐道,表明他们对人的死亡以及死亡前后的体验是多么感兴趣。希腊神话中的俄耳甫斯故事相信,死去的人是能够跟在世的人在阴间相见的。中国许多地方的东岳庙里都有“十殿阎王”故事的艺术造型,述说人生死前后的故事。
    近几十年来,西方出现大量“濒死体验”研究的相关报道和学术成果。凯利认为,梅尔文·莫斯等人的研究对她的创作“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更接近光》的中心内容就是濒死体验。书中写到这样一个典型的濒死体验的事例:凯蒂溺水濒临死亡,拒绝任何医疗救助,不想让包括梅尔文·莫斯医师在内的任何人救治她。但是在她被动接受医治的第三天,她却苏醒过来了,并跟莫斯医师谈了她处在临床死亡期间的体验。凯蒂康复后回了家。后来,她父母报告说,在经历了这次濒死体验之后,凯蒂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奇特变化———她总是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得更好。她的兄弟姐妹也都是好孩子,但是凯蒂在这方面与他们明显不同。她把帮妈妈做大量家务当做自己的本分,而且做得很好;她还擅长芭蕾,也从不服药。父母相信,她是被上帝派到地球上来的,上帝安排她来帮助她的母亲。凯蒂关于濒死体验的描述和后来发生的事,也和其他人所说的濒死体验一样。这就使她的例证具有典型意义。
    莫斯有关濒死体验的第一手资料使这位研究者一下子获得很高的声誉,《更接近光》也成为一册畅销书。不难猜测,这本书为缺乏亲身濒死体验的凯利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只是,没有亲身真实地、而不是虚构地体验,凯利能写好濒死体验吗?这无疑是批评家对凯利描写濒死体验感到的忧虑。一次,有位采访者就这样问过凯利:“我相信您听说过‘写你熟悉的’的表述。您有过濒死体验吗?”凯利是这样回答的:
    我从未有过一次濒死体验,但是我的一位好友小时发生溺水事故时,有过一次濒死体验。当然,我对我正在写的这本书(指《写给我天堂里的妹妹》)的主题做过大量的研究。我认为“写你熟悉的”更主要的是(作者)与故事和人物感情上的联系,而不是要重复虚构作品中的每一个行动。我不记得有人问过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否自杀过。
    当然,亲身的经历的确有助于作家在创作中将对应的情节和思想写得更为真切生动,但是并不是作家所写的任何事件或情节都必须亲身经历,这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难道作家非得自己成为强盗之后才可以描写强盗吗?有才华的作家善于借助他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来塑造人物。凯利既然自己没有经历过濒死体验,那么就可以将他人的体验抽取出来,综合在她的人物身上。
    更重要的是,莫斯的《更接近光》为凯利解决了接触和描写死亡使她感到“沉重”和“悲哀”的心理负担。读了《更接近光》后,凯利认为,“我找到了一条把欢乐带进书中的途径。”于是,她说:“我猛然想到,假如我用一个死了又复活的小男孩的感觉写一个故事呢?假如他看见他亲爱的小妹妹飞进一片光里,并且感觉到她一切安好呢?”这样考虑过之后,作家便开始写威尔的信——威尔寄给他妹妹的信。凯利解释说:
    威尔的濒死体验是这故事的关键。事故发生后,威尔经由隧道飞进一片明亮的光中。他感到快乐和幸福,在光中自由自在。他看到他的妹妹温妮飞在他前面,凭着他自己的体验,他知道他妹妹也很幸福并且在一个快活的地方。超越“传统的信仰”——相信他父母或牧师跟他说的死后生活如何如何;他的濒死体验,“一种来自经验的信仰”改变了那种信念。因为有他自己的体验,威尔知道温妮没事。
    珍妮特·凯利这部讲述濒死体验的书原名《温妮长上了翅膀》(Wenny Has Wings)。在这部童话里,凯利让威尔和咨询中心的心理辅导员詹姆斯·凯文交谈,叙述了他死去之时的快乐体验,说他死过去后,看见“一条黑暗的通道,直通充满了光亮的天空。在我们前方有一个光亮的人,温妮和我朝着他飞去,可是我停了下来,因为我在那个时候想到了爸爸和妈妈。不知怎的,我就倏然一下回到了下面的医院里。医生们在我的胸口贴上心脏电击片,然后我就被吸回了我的尸体里。”
    为了增强这种快乐情绪,凯利还在小说里增加了大量幽默的对话,描写了威尔和他的猫玎琪、他的狗布尔温格、他的蜘蛛伊格尔的故事,还有“万圣节”、“降神会”,特别是到“死亡隧道”里冒险等孩子们喜欢的情节,这让濒死体验的描写具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威尔给他妹妹的信时往往无法抑制的悲怆情绪获得缓解,转化成一种温馨的感觉。特别是在最后的那封信中,威尔对温妮说:“我知道你是那么快乐地在天上飞来飞去”,并且将这告诉度过忧郁期的爸爸妈妈,“这样他们就不会这么担心了”;同时他要求温妮:“我要你记住,无论你在天上认识了多少个天使朋友,我都要你记住——我永远是你的哥哥。”让人在读了全书之后感到无尽的乐观和愉快。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书出版后会获得“奖励对美国幽默作出显著贡献的个人”的“马克·吐温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3:06 , Processed in 0.1063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