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蜻蜓自在飞 诗意何盎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 11: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蜻蜓自在飞 诗意何盎然
——与家乡小读者聊天(一)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好大的雪呀!
  透过玻璃窗看,地上已铺了一层厚厚的白被,远远近近的楼房也戴上了白帽子。
  雪花像一群跳着舞的小精灵,扭动着腰肢缓缓飘落。
  刚才,我十岁的儿子已经被这多年未遇的瑞雪所吸引,奔出门,邀小伙伴们打雪仗去了。窗下隐隐传来他们咯咯的欢笑声。
  泡上一杯热茶,呵呵冻僵的手指,我坐在桌前开始与你们——我的小老乡聊天。
  从哪聊起呢?就说去年春天的事儿吧。那一天,家乡镇小的黄校长来找我,说是学校想创办一份校刊,让我参谋参谋。
  我平日喜欢写写画画,参加过市中语会《习作选》编辑工作,现在正参加《小画家》双月刊编辑工作,编刊上瘾,况且是家乡的事,当然热心。
  办刊宗旨呀、栏目设计呀、选文原则呀、刊期呀……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唉呀!还没有刊名呢?我们设想中的校刊象一个白白胖胖、有着黑葡萄样大眼睛的婴儿,那么逗人爱,怎能没名字呢?
  “要不,要不就叫《红蜻蜓》吧?”我忽来灵感。
  “红蜻蜓?”
  “是啊!蜻蜓是我们毛陈常见的一种昆虫,体态轻盈,外形美观,夏日飞于荷塘草畔(小时候我还捉了蜻蜓放在蚊帐里捉蚊子哩)。杜甫《曲江二首》诗中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杨万里《小池》诗中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您看,连古人也是喜爱它的啊。”
  “以‘蜻蜓’为刊名,既有形象感,又有地城特点。田田绿荷之上,只只红蜻蜓自在轻飞,诗意何其盎然!”
  “好!就叫《红蜻蜓》!”
  在镇教育组领导的支持下,《红蜻蜓》校刊筹办工作正式启动了。
  短短一年,印行了三期。
  从第三期起,市有关部门批了内部准印证号,区教委领导和市内文化界知名人士题词寄予厚望。
  我觉得我们的刊物整体设计比较合理,文字编审和美工设计的同志动了许多脑筋,小作者们笔下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比较丰富。
  更有两部分内容初步构成了我刊的个性,透出让人感到亲切的乡土气息,那就是学校大事的立此存照(如首发式、献爱心助学、全区校长培训班学员来校参观的记载)和地域文化名人、地方风物习俗的娓娓介绍(首期张天《‘毛陈渡’由此得名》及夏爱华先生文)。
  《红蜻蜓》是一座小小的舞台,却可让“十佳少年”闪亮登场;《红蜻蜓》是一方窄窄的窗口,却可在此一览知名作家的新作(如徐焕云先生的佳作)和古典名篇菁华;《红蜻蜓》是一本薄薄的校刊,却能从容推出本镇教师的优秀论文和下水习作,让我们先睹为快!
  毛陈是鱼米之乡,百年古镇,地灵人杰,藕香水甜,历代崇文重教,英才辈出。毛陈教育承先贤之遗泽,素不逊于他乡;改革开放以来,更开拓进取,屡创新绩。
  毛陈教育界需要《红蜻蜓》记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成绩;展现教职工队伍的新风貌;提供学子展示才华的舞台;阐发渊源流长的地域文化传统;倡导尊师重教的新风尚;凝聚兴教兴镇的人气民心。《红蜻蜓》的问世,可谓生逢其时,得其所焉。
  每期《红蜻蜓》印出后,黄校长都给我一二十本,分赠给市内外文化教育界领导、前辈征求意见。看到这本校刊的人士都赞不绝口,钦佩毛陈教育界的同志有胆略、有气魄,一个农村乡镇小学,居然办成了这样一份校刊,并且能坚持下来,着实不易!
  ——我省知名人物画家、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查家伍先生看了本刊,非常欣赏封三封四的学生美术作品,当即决定选发黄丹同学的一幅画作,并嘱我每期都送一本他看。
  ——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孝感文化研究》主编李守义先生获赠本刊后,称赞“开了我市小学办刊的先河”。
  ——我市第一位自由撰稿人,我的挚友知名青年作家陈大超先生应请为我刊读者题词,并应允为《红蜻蜓》写一篇千字文……
  我们的《红蜻蜓》是否办得尽善尽美了呢?当然不是!领导、行家的鼓励更多的是对《红蜻蜓》的未来寄予厚望。
  黄校长和具体负责编辑工作的几位同志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正在为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作新的努力。
  前不久,在《红蜻蜓》编务工作座谈会上,我直率地谈到:目前刊物中的不少学生作文缺乏童趣,不是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有为“做”文章而写文章的感觉,从中也折射出我们为师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学观有待更新。老师平时的写作教学对主题(中心思想)的过度强调,并且所强调的基本被规限在政治意义、思想意义、教育意义的狭窄范围内,(现行小语教材中的不少文章亦如此),致使文章题材“撞车”,立意趋同模式化,失去了天真浪漫的童趣童趣。
  这正是目前全国语文教育界深刻反思的积弊之一。
  聊了这么多,就此打住。最后给小朋友出四个作文题,如果有兴趣,请你写写,看谁写得最有味:
  ①请问问村里60岁以上的人的名字,再问问村里40岁以上的人的名字,然后写下来,与你现在班上同学的名字比较一下,一定会有所发现,好好想一想,就可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嘛,你自己取好吗?
  ②小时候在家乡龙宫、焦湖两所小学读书,课余我们玩珠子、“洋画”,暑假做泥巴手枪,“搭”泥巴“炮”,捉“秋蛉”(知了);有年冬天我还“偷倒”把算盘当滑板在冰上滚着玩。你们现在课余玩些什么过瘾的游戏?能不能一口气写出十种来(要写清楚如何玩法)?
  ③春节临近,“接媳妇”、“嫁姑娘”的人家多了。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看人家“接新姑娘”了。为么事?有喜糖吃!看那些大人逗“新姑娘”几笑人啰!其实,农村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民俗活动占了相当份量,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城乡生活习惯趋近,民俗已渐行渐远了(现在城里不少人家春节都不贴春联)。你能不能写一次原汁原味的农村婚礼或葬礼?能不能写写踩高跷,划彩莲船,玩龙灯?写写我们老家乡下是如何过年的?会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给文章配上插图,一定蛮有味!(这个题材城里伢是写不出来的哟!)
  ④20多年前我读小学时,毛陈镇可没现在繁华(那时连洗衣服的“臭肥皂”都要票供应,还能当礼品送人呢)。请你设想一下20年后,咱们毛陈镇又会是怎样的美景呢?

  附注:本文原刊孝南区毛陈镇中心小学校刊《红蜻蜓》2001年第1期(总第3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8-5-1 12:31:30 | 只看该作者
为《红蜻蜓》叫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5:57 , Processed in 0.1262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