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风气之先的清末《蒙学读本全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5 20:5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风气之先的清末《蒙学读本全书》

丁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25日   14 版)

《蒙学读本全书》第二编第二十课“体操”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教科书的起步是清末教育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1898年开始编撰,1902至1908年间出版发行的《蒙学读本全书》,作为初等小学堂读书科专用教科书,是清末使用范围最广的小学国文教科书之一。虽然它不是最早供新式学堂使用的教科书,但却自成一体,极具特色。
    《蒙学读本全书》共七编(即七册),集中体现了“借他山之石”的教材编撰思想。在其第一至第四编的约旨(即编辑大意)中提及了日本编教科书的惯常做法,在第五编中则提及了泰西(今指西方)教科书编撰的基本方式。对于日本与西方的编撰规范,是全盘照搬还是根据中国实际加以改变,《蒙学读本全书》编撰者的基本立场是“模仿加变通”。如第五编“约旨”谈及了对泰西做法的模仿与变通:“泰西读本,每多喻言,趣博而旨显也。然以彼国习闻之故事,吾国强译之,已属无味,更或译笔粗陋,事趣而文不趣,转令读者生厌。是编亦用喻言,而尽取之周秦诸子,上者得其寓意之所在,次亦可记其故实,以为益智之资。”上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体可仿泰西,但喻言之内容则应完全取之本土。
    有扬有弃、仿中求变,以益学生学习的立场使得《蒙学读本全书》在借他山之石的基础上,开创了小学国文教科书编撰的先河,即采用了以往教科书所没有的一些开创性做法,如按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在教科书页面上端标明生字,通过问辞、问答等设计简单的练习,在文字中加上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蒙学读本全书》的教学内容循序缓进,在纵向上呈螺旋式上升。所谓教学内容的循序缓进指的是:编撰教科书时应细致考虑每一编或每一级教科书的难度水平,不能相差太大,但篇幅可略有增长。《蒙学读本全书》初编、二编以儿童身边浅近之事物为课文主题,包括日常洒扫应对、游戏、上学、生活用具、家禽动物、季节变化等,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编在主题上略加拓展,增加地理常识、历史故事等。每编课文篇幅也逐步增加。螺旋式上升指的是: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应多次出现,并且做到后一次出现要比前一次出现范围加大,难度加深。《蒙学读本全书》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主要反映在前三编与六编的关系上。前三编文字浅显,文体以记叙,说明为主。第六编虽然课文主题、文体与前三编一致,但文辞、文理均较前深奥。
    《蒙学读本全书》在安排每一编的课序时,依日本的做法开始考虑课文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如第二编第三十九课讲“尺”、第四十课讲“升斗”,第四十课、四十一课讲“秤”,连续四课都将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工具,这一做法在当时具有创新性。虽然当时的教科书还没有后来盛行的“主题单元”的提法,但从本质上来看,它已经具备主题单元的雏形。按照相近或相同的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后来成为近代教科书编撰的常见做法。
    精心组织语言学习
    “训”的本义为“劝说、归顺”,引申义为“教导、指引”。在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中,需要教师去教导、去指引的是什么呢?在《蒙学读本全书》看来,国文的教科书应当依据国文的性质来组织教导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
    (1)教文言,不教白话。当时不主张教白话的理由有二:第一,白话与文言难度一样,学生没有学习官音,用官音白话教他们与教文言在难度上没有差异。第二,学文言有利于减少作文中的语病。当然,这些观点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批判。
    (2)独白、对话都要教。教国文,独白要教,对话也要教。独白文中加入对话,或者运用对话体课文教学,有利于敏捷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不同的人称写作。
    (3)要教书信。书信是十分重要的实用文体,民间有书籍专讲如何写信。在国文教科书编入书信,则始于《蒙学读本全书》。在该书第三编中,编撰者编排了十课书信,直观地介绍了称谓、信的封面以及针对不同对象(即老师、父母、祖父母、伯父母、兄弟、姑父母、舅父母、姨母姨丈、表兄弟、同学)该如何写信。
    (4)要教文体。文体有别,文脉,措词就会有所不同。《蒙学读本全书》十分重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教学。在第三编中,为了帮助儿童理解与掌握说明文的特征,编撰者对说明文(说物文)运用文中加注的方式进行逐段分析,如三编第十三课《说鸡》:
    鸡,禽属也。二足而有翼。头上有冠。其咮甚锐。(鸡之形状)食物则以咮啄之。所食之物,谷粒及小虫等也(鸡之食物)鸡有雌雄。雄鸡能司晨,应时而啼。雌鸡能生卵,又能伏卵,使出雏鸡。其肉与卵皆可食。(雌鸡雄鸡之功用)因鸡之有用,故人家常养之也。(结明人家养鸡之故)
    现代意义上的国文教科书除了有选文、撰文之外,还需要编制练习、学习指导等助学系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蒙学读本全书》在二、三编中设有问辞,每篇课文结束后提两个以上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积极探究书中文字之意味,启迪学生的智慧。此书五编以子部寓言为主,较为艰深。为了能让儿童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蒙学读本全书》在课文后附问答,让问答成为学习的支架,引导学生思考与练习。如第四十七课《宋人守株》后附七次答问,通过有问有答,由旧答生新问,一步一步帮助学生有逻辑地思考文辞的意思,领会其意欲表达的道理。
    宋人守株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夫狃于幸获之利,而喻之为常,不知改变,是皆守株待兔之类也。
    问:有田必有株乎,必有兔之触乎
    答:株之在田,兔之触株,皆偶然耳,不能必有也
    问:田中之株,为待兔之触而设乎
    答:田中偶然有株,不为待兔之触而设也
    问:兔何以触株?
    答:当因田中有人,奔逸而误触之也
    问:兔走触株时,宋人之耒何在
    答:耒在手
    问:待兔守株时,宋人之耒何在
    答:耒在田中
    问:触株待兔幸获乎,抑可常乎
    答:幸获,不可常也
    问:触株待兔,宋人以为幸获乎,抑可常乎
    答:宋人以为可常。
    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蒙学读本全书》将第一编编制为识字课文,生字随文出现。在此编的末尾,又依《马氏文通》分类,将四百多个生字分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介字、联字等七类集中巩固。为了利于训练学生能够情思勃发,涌生语言,表达自身所思所感,《蒙学读本全书》在课文选择上,还特别关注兴会之文、英雄故事与先秦诸子论辩之文。
    文、字、图皆求美
    《蒙学读本全书》由清末名家编撰,誉为“文字画三绝”。该书的编撰者为俞复、吴稚晖、丁宝书、杜嗣程等。俞复为光绪二十年之举人,工书法,擅颜体。吴稚晖亦为清朝举人,自幼学习大篆,是优秀的篆体家。丁宝书是光绪年间的恩科副贡,爱好国画创作,具有很高的绘画造诣,后任文明书局美术编辑。
    《蒙学读本全书》由书法造诣很深的俞复、吴稚晖等人书写,字体匀称齐整、健朗方劲,由画技高超的丁宝书绘制插图,人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如第三编《教孝歌》一课,“梁上燕。生小儿。儿索食。捕青虫。捕虫花下毛羽疲。往来犹恐巢中饥。凡为父母常若斯。尔等饱食不自知。”此课插图中,一只母燕虽神情疲惫,依然徜徉在灿烂盛开的粉色花朵之中,努力寻找着飞虫。远处,一只飞虫徐徐飞来,将入母燕之口。母燕的正对面是一窝五只嗷嗷待哺的幼雏,它们个个张大嘴巴急切地对着母亲。红的花黑的燕,恣意开放的花朵映衬着母燕的辛劳慈爱与幼燕的贪食无知。生动的画面将文字的世界变得可视与形象,即便孩童不识文字,但凭观图就能知文意。         
    在《蒙学读本全书》出版之前,教科书一般无图,如果有图,常见的也是上图下文。而同时代的西方教科书插图位置则比较灵活,图文混排。《蒙学读本全书》开始有意识借鉴西方教科书图文混排的方式,灵活处理文与图的关系。此书前三编有图,主要做法是将页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但较多的不是上图下文,而是上文下图。除此以外,左边、右边、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上部中间、下部中间等处都可安排插图,有时还会出现一页两图。以后的教科书基本沿用此法。
    总得看来,《蒙学读本全书》较为正确地处理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设计、语言学习训练与图文编排等方面既借鉴了西方教科书编撰的有用经验,又结合小学国文学习的实际、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创了小学国文教科书编撰的若干有用法则,为后继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参照,是清末小学国文教科书发展史上一颗不可多得的明珠。
    (本文作者供职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02:43 , Processed in 1.6311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