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6|回复: 0

墓志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9 19: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守民
选就黛青色的石料,匠人们开始打磨石面,抛光、打格,工作做完时,星月在天,风露满庭。洗去通身的粉尘,顶着晚风,边啃鞋底一样大的馒头,边在心里合计着明日某家的石胚会到,谁家的活会延迟。匠人把石料处理完毕,剩下的书写、镌刻工作就交给书丹者和刻手,跟他没什么瓜葛了。
这些石料将被刻成墓志,随葬主人墓冢。他们的命运通常不错,也正符合埋葬者的初衷:后人在找不到祖坟或者混淆墓主人的骨殖时,通常依赖于墓志来辨别子午。它出土时,一般都是沁凉如冰,抚摸它,让人感到是地气的阴冷把它良好地护封,它才得以保留得如此完整。
当阳光重新抚摸到它时,它的使命已经完成,它成了文字爱好者与书丹者沟通的媒介。铭文被拓成拓片流转于文人案头几间,石面上刀锋的凌厉在黑白之间也消磨了杀气。观者怡悦于文词的优美和如佩环般玎珰有声的节奏。
   我关注的还是书丹者。
这些书手,调和着朱砂,酝酿着对死者的美誉之词,巧运文思,挥洒成章。书写墓志的文人一般都是胸有成竹,也有固定的格式可套用,所以他们在书写时不假思索就能挥笔立就,旁边的看者也不少,多是与死者有关的亲戚、邻居、朋友等。他们不会在这时大声叫好,只是在具有穿透力的红色面前体验着肃穆与庄严——这是一块维系逝者一生的石头。这些古代书法家或者称作书匠的人,落笔千钧,胸无狐疑。今天如果这支笔握在我的手中,我肯定会在笔墨与纸张的协调上做长时间的斟酌。
一个书手这样写道:“穆穆天人,乘和诞生。兰聚蕙糅,玉润金声。令问石室,徽音事庭。方孚洪烈,范古留名。如何不淑,世徂倾思。”
操持这样文笔的的文人,胸中韫含的一定是是汉魏六朝的古风,辞藻固然繁缛花饰,读起来铿锵顿挫、玎珰有声、反复铺陈的文字,正适宜于这种场合。
对于褒扬,没有谁会感到繁琐。相反,会不吝笔墨,浓描重写。
立在地上的石碑,就没有墓志那样幸运了。他们通常是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呈现出不同的品相:老旧、斑驳、残泐、断裂,有时知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读出子丑寅卯来。碑的命运又重新从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他完全又恢复了最原始的功能,仅仅作为一块石头使用。锤布石上清脆的的棒槌声,在斜阳高柳的意象中传出。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命运。埋在坟墓中的石头注定要有个长久的等待,等待发掘人的惊喜。被解读、验明正身后才真正发挥墓志铭的作用。它拥有无穷多的读者。而在地下沉寂的时光里,墓志铭似乎只是守株待兔地等候着收获惊喜。
岁月的风雨居然能把一块坚硬的石块剥蚀得面目全非,而墓冢里的石刻文字刀口如新,毫发无伤。很多墓志文章因此得以流传。
金朝元好问的墓志文章流传下来最多,粗略统计有三百篇之多。在金末战乱的征尘中,捻亮如豆的灯火书写墓志,几乎是文人每天要做的日课。据《元遗山年谱》载,元好问在弱冠时就是从郝天挺学习墓志铭(没想到元氏还专门研学墓志铭的作法)。在他的笔下,记载了许多墓冢人的事迹。他为逝者代言,勾勒出掩埋于地下的一个个尘封的不为人知的轶事。一个简约而丰富的人生在这小小的石头重新演绎,或许逝者生前并未激起波澜,平淡如水的日子在石头上也能精彩。
没有哪个书手会在墓志铭上用行草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性情,他们把自己深深掩藏于石头背后,谦恭而谨慎,笔笔不苟。
也有些墓志铭没有镌刻上石,裸露着红色朱砂的字迹。可能是来不及刻写,匆匆掩埋所致。《高昌墓砖》是一块没来得及刻的墓志。在朔漠里泅渡的行者,半途而夭亡,通常采取最为简朴的方式处理后事。同行者帮助打理后事。找到了笔和朱砂,却没有石料。于是在馆驿的墙壁上拆下老砖代之。写好了又没有刻手,匆匆复匆匆,只好作罢。这可以说是最为仓促的葬礼了,墓志在荒漠中奇迹般地穿越轮回,摆放到我们面前时,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他的宿命呢?
凡是有文字的纸都有价值——一位文字研究者说。现在不经眼的东西,在以后或许就很有价值。古代的残纸在现代不早就身价千倍万倍了么?墓志铭的存在更验证了这句话。
尽管墓志铭保存完好,但终归有一天它仍旧会身销字陨。北朝时期的大量墓志出土,有些墓志渐渐被搁置起来,堆积如山。一些终年得不到呵护者,最先在风雨中零落成了尘泥。

生活在简约世界里的人们,本来内心空间就狭小,没有给繁缛铺陈的文字留有余地。他们在想象力方面几近萎缩、脱水,对于墓志铭文的妙处,从来就没有关注过,更不想或者没有兴趣关注生活在幽冥世界中的那个人。这一点古人也早就料到。不是在唐代乾陵前有块无字碑么?它就是简约到极至,想用这种方式,换回挣扎在自己忍耐底限上的尊严。
每个人都有一块无字碑。这块碑铭的书丹者是自己,材料不是石头,而是自己心灵的石板。这块碑铭是给自己看的,随着自己的逝去而飘散无踪。如此简约的墓志铭,比及闲置于日光风露之中遭遇冷落后而自行消殒的石质墓志,境地要好得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05:28 , Processed in 0.0984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