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小说是不是搞科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31 12:3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小说是不是搞科学?
2015年03月30日
来源:晶报 作者:董煜宇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 (英)亨利·吉 编 穆蕴秋 江晓原 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年2月版 地外文明、时空旅行都是科幻作品探讨的传统主题,小说集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 (英)亨利·吉编穆蕴秋江晓原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董煜宇(书评人)
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创刊于1869年,在当今学术界,它被视为“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在众多的学术期刊中绝对算得上是“高大上”,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它上面。然而,即便在学术领域很多人并不清楚,它创刊不久,就开始刊登一些科幻作品并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欧洲科幻学会还将“最佳科幻出版刊物(Best Science Fiction Publisher)”奖项颁给了《自然》杂志。
“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为何也会刊载与学术不太沾边的科幻作品?渊源何在?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作者群体有何特点?这本《Nature 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
这本小说集英文原著的编者,正是《自然》“未来”专栏的现任主持人亨利·吉(Henry Gee)先生。小说原版是100篇,译本收录了其中的66篇。译者穆蕴秋博士和江晓原教授,近年来在“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们从内容方面对66篇对作品进行了重新归类,分为:未来世界·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吸血鬼、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共计十大类。译者还在卷首做了长篇导读,审视了《自然》杂志与科幻的百年渊源。
从《自然》“未来”专栏的名称不难理解,未来世界无疑是科幻作品所探讨的重中之重。中译本收录的66篇小说中,关于未来世界内容中有31篇,几乎是一半的篇幅。按译者归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反乌托邦,基本方式是通过表现黑暗、荒诞的未来世界,探讨科学技术被过度滥用的可能后果;二是科技展望,包括对科技发展的未来展望及人类进化、世界不确定性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如《205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一文的副标题为“基因变体盛会”,通过各种变体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基因技术被滥用的可能后果。而《快乐旅行》一文的副标题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通过揭示城市的道路拓宽、导航系统、CTC系统(中央交通控制电脑)都无法最终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禁止汽车驶入城市,重新骑上自行车往返。尽管作者对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可能显得太过悲观,但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他提出一些方案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正在上演,汽车限行、车牌限购已经成为新常态。
在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吸血鬼、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等类别中,小说的主题既有对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荒诞想象思考,也有对植物具有情感问题的大胆演绎,和新技术下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隐忧。如《超级赛事》一文中,对机器人通过模拟明星运动员的技术水准来运行程序,不仅可以再现那些早先的明星像球王贝利这样的人物,也可以造出女版的大卫·贝克汉姆和迈克尔·乔丹。而当这种机器人体育运动的博彩出现时,人类体育竞赛就要终结。《爸爸的小失误》的作者是阿什利·佩莱格里诺,她发表作品时还是一位11岁的小女孩,作品通过描述与做科学家爸爸的对话,探讨了西方争论已久的“植物是否具有情感?”问题。《切尔诺贝利的玫瑰》、《乔治岛独立共和国》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是核电污染问题,揭示了现实中人们对核污染问题的隐忧。
地外文明、时空旅行都是科幻作品探讨的传统主题,小说集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如《火山冰下的秘密》一文,其主题就是对火星存在智慧生命的想象,作者还大胆推测:“人类并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是宇宙中的唯一,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遍布其他生命形态和意识形式”。《被拒绝的感情》这篇小说,采用了虚拟评论的形式,表面上是对一部有关地外文明作品的评论,实际上这部作品并不存在,只不过作者借题发挥,阐释了他本人对地外文明探索中存在的若干难题的哲学思考。《隐身人》一文,则想象多维间穿越旅行乐趣:“想想亿万个宇宙中存在着多少个世界!无论数目多么庞大,使用我的盒子,你可以大约十分钟内从一个宇宙尽头走到下一个宇宙尽头。”
从历史的视角审视,《自然》杂志与科幻结缘绝不是偶然因素导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传统。 1869年天文学家诺曼洛克耶(N.Lockyer)成为《自然》杂志的首任主编,他在这一职位上呆了50年之久。除了专职进行太阳物理学前沿问题研究,他还对科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自然》发表了很多与科学史相关的文章。《自然》杂志最早的科幻源头就可以追溯到洛克耶在1878年为凡尔纳英文版科幻小说集撰写的书评。洛克耶认为凡尔纳科幻小说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准确地向青少年提供科学知识。《自然》杂志的第二任主编格里高利(R.Gregory)同样对科幻保持浓厚的兴趣,他和英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威尔斯(H.G. Wells)是伦敦科学师范学院的同学,一直保持着友谊。格里高利不仅在《自然》杂志上为威尔斯的四部科幻小说撰写过书评,还发表过大量对科学技术反思的文章。

小说集英文原著的编者亨利·吉在开篇《怀念未来》的序言中指出:“未来”专栏开设,一方面得益于《自然》杂志自成立之初一直延续下来的宽松愉快的氛围,也得益于它愿意进行一些新的尝试。1999年11月4日,“未来”专栏正式与读者见面后,效果很好,许多科学界人士也成了这个专栏的铁杆粉丝。为了获得好的作品,主持人决定对所有怀有兴趣的人士敞开大门。作者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专职科幻作家,既有像克拉克(A.C.Clarke)这样的科幻界元老,也有像文奇(V.Vinge)这样的中青代科幻作家;第二类是写作科幻的科学人士,如生物学家科恩(J.Cohen)和数学家斯图尔特(I.Stewart);第三类是业余科幻作家,如前面提到的那位11岁的小女孩。而“未来”专栏成功开设,在作者看来应该归结为源于《自然》的精神:勇敢探索前人未至的领域。凭心而论,小说集中的作品并非篇篇精彩,但从探讨的主题和创作的目的来分析,绝对不能说是平庸。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推测,以一种娱乐的形式通过《自然》杂志这个影响巨大的学术媒介传递给公众,从《自然》的办刊宗旨来说,也是非常自然的事:原来写小说也是搞科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4:06 , Processed in 0.20885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