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理科思维来教学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1 18:0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理科思维来教学作文
作者: 丘曼莎
作者单位: 中山市华侨中学
刊名: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2(1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djy201211017.aspx
【教学设想】
学习需讲究方法,文理学科各有不同。文科以形象思维为主,注重记忆;理科则以抽象思维为主,重解题思路。理科思维的优势在于以例先导,理清思路 ,举一反三。而今天的中学生生活阅历浅、社会信息虽广写作素材却窄、作文费时多速度慢质量差,能否用理科思维来教学作文呢? 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初三年级的作文复习课中作过一些尝试。下面就以作文的第一道门坎——审题技巧的写作指导课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 教学思路】
上课伊始,在比较了近十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之后,学生明确了中考作文题目的结构一般分为:词语类、短语类、句子类。正所谓“ 万变不离其宗”,短语与句子都是在词语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词语类题目的分析上。
我先以作文题目“陪伴”为例作思路点拨,让学生了解审题的基本步骤;再以练习巩固方法,使之熟悉技巧:最后在此基础上作迁移式的升级训练 ,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做法如下:
环节一 以例先导,明晰思路。
() 分析词语,多元化解释:“陪伴”——陪同作伴。主体事物至少是两个,孤立的一种事物无法构成“陪伴”。 (而当词语不止一个义项时。要从实到虚地多角度思考。例如:朝阳()() 早上的太阳/ 青少年、希望、活力)
() 补充成分,丰富内容:给题 目添加相应的词语或短语。再把每一个补充成分拓展成一组词语或短语,使题目由宽泛变得具体。缩小写作范围,提供更多写作选择。
() 展开联想,从实到虚。
1。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扩展词串的发散思维训练,扩大选材范围。
2。 学生讨论归纳拓展词串的方法 :
( 1) 补人 物 :解 决 是 “ 谁 ”“ 谁的”的问题;
(2) 补态度:解决 “ 怎样对待”的问题;
(3) 补事件:解决 “ 做什么”的问题;
  (4) 补性质:解决 “ 什么样”的问题。
3. 哪些词语前后要补进词语?学生讨论后明确:
(1) 在表明主人公的名词和中心事件的动词前后补充词语,句子格式为:(什么样的)(人/ 物) + (怎么样地) 动词 +做什么/ 有什么意义。
(2) 叙事类的文章可以记叙文的六要素来组织句意。
(3)词语加得越多。句意越明确,对文章越能提纲挈领。
() 整合素材,立意写作。
自评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以 “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 。与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人手,扩词成句,步步添加,把句子内容丰富成一篇文章的扼要概括。这种扩展词串式的审题技巧实际上与学生已掌握的记叙文的知识相通 。正是阅读与写作的一脉相承。学生可以根据扩句的格式跳出作文题 目的表层意思的肤浅理解 。不再简单思考 。不再凭感觉写作。而且利用这种放射性的思维可以筛选出自己所需的写作信息,变换组合,灵活加工,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
环节二 强化训练,巩固方法 :以 “ 微笑”为题进行审题训练。 ()
环节三 迁移训练,举一反三:以短语类作文题目 “ 美好的相遇”进行练习,触类旁通,定格思路。
1.分 析词 语:“ 相 遇 ” 是 中心词,即遭遇、相逢,可拓展为结识、交往、友谊 、相处,决定写作内容 ;主体事物有两个。 “ 美好的”是修饰语,决定主旨。
2.扩展内容 :
(1) 我与某人相遇—— 展示人情美好,表现 自己的成长历程。
(2 ) 我与历史人物相遇——简述生平,展示对 自己的影 响。
(3 ) 她与时 尚相 遇——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中学生的喜好与追求。
(4) 落叶与大地相遇——细致 绘景 ,挖掘人生哲理 。
自评:以上两个环节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重在巩固方法,熟悉审题的思路、技巧。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氛围中。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石 ,围绕扩句的格式,积极参与,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在思维 的碰撞中进发智慧的火花,出色地完成了这两个梯度的学习任务,使这堂课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而学生在第二节课的堂上写作中。思路得以打开,作文的选材、立意及其角度都较之前有了进步。
【 教后反思】
在评课过程中,以上环节的设计得到了众多听课老师的认可。有人认为这堂课逻辑性强。用最基本目的语法知识来剖析作文教学 的第一关——审题,将语言与思维与已知相结合,正是 “ 温故而知新” 。也有人认为归纳 出格式化的技 法来 指导审题这一作文教学的开 山第一斧 ,很有特色 。实际上 ,我个人 的感悟要更深刻一些。
一、 语文学科同样需要理性思维来串连知识 、建构课堂当下的语文教学 出现了诸多“ 伪教学”现象:语言赏析格式化、作文训练套路化 、复习巩固考试化 这些应试化的训练扭曲了语文学科 的本质 。将语文知识条分缕析。使语文课堂失去了盎然的语文味 ,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缺失了,甚至使一些语文老师对 自己这一学科也 “ 不敢恭维”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格式化的训练正是借用了理科思维 ,化繁为简 ,化整为零,以例先导,以练固法 ,操作性强。学生能举一反三。面对知识点时有 “ 法”可依 ,将之逐一击破我认为在突破逻辑性强的知识点时这是非常有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关键在于选好范例,充分发挥它的典型作用。正如这堂作文指导课。我相信当学生明白了这些科学可操作的方法与策略后,经过有针对性的审题训练 ,他们就会积累审题的经验,结合 自己的生活阅历 。从 “ 懂 ”到 “ 会 ” ,“ 从生 活 中提取有价值的素材”完成写作。
二 、作文只有根植于学习与生活的土壤才有动人的生命力写作指导课侧重于解决 “ 怎么写”的技能 问题 ,至于 “ 写什 么” 。则取决于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由其情感个性、生活阅历、知识视野、思维禀赋等决定的。正所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具备丰富的认识材料,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所知。写出好的内容的可能性才越大。写作 内容知识 的丰富主要靠“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丰富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精读博览,丰富间接经验。让学生关心 民生 ,为学生营造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使学生对社会生活 的感觉力变得敏锐 。从 而有效地解决 “ 无米之炊”的难题。只有这样 ,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 “ 我手写我心” 。
三、应着重培 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语 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 富 多彩 的语 文实 践 中感 悟 、 习得 ,逐渐 掌握 运用 语 言文 字 的规律。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扎实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语文活动,营造合适的、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双手动起来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听话、学会说话、学会阅读、学会作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9:50 , Processed in 1.3296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