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现场观察=湖湘教师读书论坛--现场观察-=《师慧园论坛》新栏目

  [复制链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6:13:31 | 只看该作者
名师崇拜与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思想贫困
黄耀红 (湖南)


  一

  无论是功成名就、名垂史册,还是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种种与“名”相关的语词,都在昭示一个真相:所谓“名”,从来就是芸芸众生于繁华俗世中苦苦追求的功利目标和人生境地。

  的确,生而为人,从他者那里获得自我认同的生命诉求近乎天然。自我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认同程度越深、范围越广、情感越强烈,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人生的意味。用哲学的话语表达,就是人总是希望从他者那里确认自我,他人不是地狱,而是观照自我的一面镜子。

  人在寻求他者认同这一点上,似乎永远都不会知足常乐。从潜意识来说,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曾埋藏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

  其实,自己渴望成名与羡慕已经成名者,都属于人之常情。毕竟,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将“名利”二字从人生的字典里删除。特别是,在崇尚“内圣外王”的儒家文化浸淫下,建功立业、问鼎功名从来就被当作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入世精神”来对待。

  因此,我们丝毫没有必要谈“名利”而色变,或者视“名利”为精神之对立物,对其投去鄙夷之目光。只要没有被“功名”的目标遮蔽了人生的意义,只要不是挖空心思去浪得虚名,只要不是损人利已或唯利是图,我们完全可以站在维护个人权力与追求个人幸福的立场上来谈论“名利”,而没有必要故作清高地嗤之以鼻。

  二

  就像每条湍急的河流里从不缺乏浪花一样,这个世界从不缺乏“名人”。

  非但不缺,而且还会层出不穷,波推浪涌。且不说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也不论纵横天下的风流人物,单说现代社会中每个行业、每种职业群体中,无不是“名人”荟萃,人才济济。

  何以名人如此之多呢?在思想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并存格局的时代,社会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长久聚合到某一个人物、某一个事件上,因此,每个寻常的生命都极有可能淹没于市场鼎沸和众声喧哗之中。本来,“泯然于众”是绝大多数人无法逃脱的人生定律。不论生在哪个时代,这都是一种必然,无须大惊小怪。然而,当人们强烈地意味到公众注意力就是商机、就是金钱、就是经营与投资的时候,在汲汲于名利的浮躁世风催化下,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便按捺不住没有闻达的生命寂寞。他们总是试图以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张扬姿态来赢得公众的目光。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观众眼球”里求生存、获利润的演艺名星们来说,为了成“名”,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恶搞、炒作、男女绯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现代社会的人心到底因何而变得如此浮躁?此中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集体主义为突出表征的主流教育使得人们多多少少忘了自我的存在。固化的教育给了我们固有的思想模式:在小草与大树之间,我们会选择默默无闻的小草;在红花与绿叶之间,我们会选择“绿叶”。因此,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回避着自我、回避着个性。我们不理解自我宣传,甚至还会情不自禁地将必要的自信当成自吹自擂。可是,这样下来,忽而到了某一天,人们才突然发现,就在这种亦步亦趋、谨小慎微之中,在含蓄与自谦之中,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变得唯唯诺诺。在我看来,今日社会中的“自我膨胀”“名人满天飞”的怪现状,其最初的出发点很可能就是对昔日主流教育的一种反动。

  正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对“名”的渴求,在那些已然成功的名人面前,对他们产生莫名的欣羡、追随、敬畏、崇拜等心理都属正常,亦无可厚非。从整体上说,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名人,深刻地折射着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真正的大师值得全社会的敬重与爱戴。问题在于,眼下,名人满天飞,而真正称得上“名人”者实在寥若晨星。

  这是一个没有大师、只有犬儒的时代。

  三

  说了这么多关于成名与名人的思考。现在,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教师群体,锁定在这个群体对于“名师”的态度。从孔夫子、陶行知到当下教坛的群星闪烁,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时代的名师。名师之“名”有大有小,扬名之时有长亦有短,甚至“名师”中有真亦有假,名师面对的时代际遇更是迥然有异。对于历史上的名师,今天的我们只能凝视着那些发黄的老照片,读着他们的著述与文章。至于他们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显赫还是寂寞;是隐于世间还是受到众星拱月般地追捧与拥戴,我们无从得知。但我可以断言,他们的事业远比当下的名师要辉煌伟大千百倍,唯独他们不可能享有今日之“名师”风光。

  在当下,倘若一个教师可以堂而皇之地以“著名”相称,能被人异口同声地称为“名师”之时,就意味着他成了基础教育界的公众人物,特别是,他成为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独特的“教研资源”。在这个“人气”与“注意力”随时可以转化为“钞票”和利益的时代,我们看到,多少大小“名师”,一到假期便奔走于全国各地,演讲、作报告、做课,可谓日理万机。“名师”之课堂实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只要写成了文字,无论精粗,杂志社、出版社都会找上门来“定货”,甚至是无条件地“订”。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现象?我们理当如何看待名师及名师现象?从名师产生过程来说,与任何一个行当没有区别,一个人要在自己的专业圈子里从显山露水到扬名四海,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既有坚韧不拨之志,又有出类拨萃之才,同时,还少不了前辈的奖掖、机会的垂青乃至平台的占有。任何名师成名,其必有因。但是,名师也无需装神弄鬼,一切人皆为常人。我们想想看,当“名师”们疯狂地借着周末或假期,今天广州明天上海后天西安地飞来飞去,他们还会有多少静思默察的时间,他们还能宁静致远吗?他们的思想库存、知识库存中到底还会有多少新的、值得期待的东西?

  其实,人们早就发现,即令是所谓的“著名教师”,他们玩的套路亦无非是带着几堂像模像样的“成名课”四处周游。一堂老课,上个月在山东上了,下个月再到海南一试。此间,除了顺带游山玩水之外,从中获得一份不菲的报酬也不能不说是作此周游的强大动力。

  有一个被媒体吹得神乎其神的“名师”(也有称之为教育家的),笔者前后在三个不同地方听过他的精彩报告。第一次在长沙听尚觉新鲜;两年后到青岛参加一个会,“名师”依然是坐上嘉宾,照例归他做报告,内容却大同小异,于是,审美于顷刻间开始疲劳;第三次,到了昆明,依然还是那个报告。闻其陈词滥调,顿觉面目可憎,只好勉强听到一半,才逃也似地退出会场。

  至于“名师”做课,亦并非真正抱荆山之玉,无非是炒来炒去的几碗“剩饭”而已。据说有位名师到哪里讲公开课,都上一堂《中国石拱桥》,他甚至戏称自己为“修桥大师”而且毫无愧色。

  种种浮躁和病态现象把我们引向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到底想要从名师那里得到什么?而所谓的名师又到底能够为我们提供些什么?在这里,我们绝非抱着“酸葡萄心理”妒嫉“名师”的话语权和数钞票的得意劲,只是想透过这些表象,来深刻反思当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进而反思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也许,对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经验、名师思想、乃至名师成长轨迹都胜过有字之书。确实,我们丝毫无意于否认名师报告的启迪性,也绝不是怀疑名师教学的示范性或研讨价值。古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为教师提供与名师对话的时间与空间,这无疑是基层教研组织的方式之一。但是,如果整个基础教育界群起而效之,并且还将“名师”当成某种可以牟利的商业资源,这样的教研方式就非常危险,必然发生可怕的异变。

  有人可能要说,中国幅员辽阔,而名师资源如此有限,让他们飞来飞去讲讲学,实现思想资源的共享,何错之有?更何况,名师的报告确实受到了一线教师的空前欢迎甚至是近乎崇拜,难道这样的教研有什么不对吗?

  首先,如果你硬要见到名师的“庐山真面目”,最好花个几千上万让他或他们坐飞机到你们那个小县、你们那个学校去传经布道,那样,会更有现场感,更能互动,甚至还可以趁机跟名师们合影,以备将来出书的时候装点门面。但在我看来,在信息传输如此迅捷的时代,在网络互动如此频繁的时代,一个人静静地读名师的文章、看名师的书或者观看名师教学的录像,难道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敌不过名师的一场并不新鲜的报告、一堂讲过N次的老课?一个老师懂得要自己读书,懂得怎么读书,懂什么是好的书,懂得一辈子要读书,不出几年,他就变得与众不同了,何必如此来“见”这些名师?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吃到鸡蛋就可以了,何必认识那只生蛋的鸡?

  其次,一线教师对名师的追捧与迷信,表面看是教育积极性高,在本质上恰恰说明我们教师群体在根本上还是一个思想贫困的群体。什么是思想贫困?就是盲目崇拜名人。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他才会盲目地崇拜他人(此处不包括那些历史风流人物)呢?太多的现实表明:对他人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自我的浅薄和无知,特别是你所崇拜的对象本身都不深刻的时候,更加注定了你只能取法于中,得乎其下。如果名师们随便说点什么你都觉得耳目一新,那你必须先反问自己,是不是平常阅读太少、积淀太薄?如果你总觉得名师们思想深刻,那你也得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思想早就成了“精英思想的跑马场”?你独立的判断力是否还存在?一句话,如果你自己站的位置很低,你看人的角度就会仰视;如果你设法站得高一点,再高一点,你的眼睛就可以与任何人对视了,包括名师。

  四

  对于教师来说,思想贫困乃最大的贫困,它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都更可怕。

  那么,中小学教师怎样才能在提升自我的台阶上拾级而上呢?我以为,至为关键者,是且思且读且行,就是说让自己不断发现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问题;不断阅读,通过阅读与他者对话;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套用哲学上的话说,就是我思故我在、我读故我在、我行故我在。我以为,有此三者,胜却人间无数。即令你从不去听名师一节课,从未听到名师一场报告,我可以肯定,你一定是出类拨萃的教师。或许你并不很有名,但你绝不会泯然于众。

  审察当下中小学教师队伍,由于强大的体制约束力,他们最缺乏的恰恰是点亮那一盏阅读的长明灯。而在庸常的教育生活中,种种检查和规章,又将他们的时间分成碎片,并将他们死死钉在办公桌前应对各种琐屑。他们究竟还有多大的自由空间,真的很难说。在科层式的教学管理中,一个脑袋代替着无数脑袋,长官话语代替着无数声音。

  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是最容易被“忽悠”的一个知识人群。精英们的只片言只语立马就被他们奉为玉律金科、乃至绝对真理。这不是某一个教师的精神痼疾,而是整个时代的精神痼疾,整个教育的精神痼痛。

  是什么让我们的阅读与思考变得如此贫乏?是什么让我们陷入崇拜的迷狂而不自觉?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

  如果说,失却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与出版社将“名师”当成了获利工具,成为名师迷失的外在诱因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思想贫困本身也成就着“名师”的虚荣与风光(事实上,名师四处招摇,实际上也等于慢性专业自杀)。此为内因。眼下的当务之急,不是机械地、简单地抵制名师的报告与做课,而是要从这种崇拜情结中深切反思和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与培训的制度、理念、策略与方法。

  我知道,还有人可能心存疑问:在“超女”“快男”都成为人们崇拜之偶象的时代,你何以偏偏拿几个“名师”来说事?就赚钱来说,名师讲座上课不及明星们之万一,这不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吗?是的,追星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它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只能说,就因为你是教师,就因为教师应当是人类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就因为教师有着与寻常大众不同的文化地位与文化使命,我们不能崇拜,更不能让自己的思想安于贫困。

  我们无法让孩子们不再挥着荧光棒,不再跟着名星们疯狂,但如果有一群银发闪闪的老教授也一样跟着迷狂,那我们就应当为文化“不堪承受之轻”而感到深重的悲哀。

       载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2008年第9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3:18:24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工作室】教师合作团队-联系方式:
免长话费电话:400-027-8105,
移动电话:13971958105,
邮箱:
xnjyw123@163.com
QQ号:1309586706/349808152,
QQ群号:291179970

微信号:jszywz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
【工作室】网站群:《教师之友网》《教师生活365》《中国教研员论坛》。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13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13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13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13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13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13
=★长 沙:第四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现场观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5:32 , Processed in 0.1177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