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套话作文“的根子在于阅读教学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4 13:2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套话作文“的根子在于阅读教学吗?
-----与潘新和先生商榷

作者:琚金民 来源: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



    潘新和教授在2008年第11期《语文学习》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套话作文”根子也在阅读教学》,理由有两点:这首先是“以读带写”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写作跟在阅读文选后面,这是一种“模仿型”的教学模式,如果创新的要求没跟上,学生老是处在模仿的训练中,长此以往,势必陷入“套话”;其次这与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教学理念有关,既然“阅读是吸收”,那就不论所读的文章如何,不加鉴别一概吸收,而“吸收”进来的,又很自然地变成写作的“倾吐”内容,套话就由此产生了。

    就这篇文章而言,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1.“阅读是吸收”并不意味着不加鉴别、一概吸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潘先生据此推理,认为既然“阅读是吸收”,那就不论所读的文章如何,不加鉴别,一概吸收。其实,不论多么经典的作品,也不是一概都好,无可挑剔,因此就不能照单全收。叶老说,阅读是吸收,难道就是说全盘接受吗?吸收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吸收是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离不开同化、顺应、平衡这三种心理机制。潘先生却将吸收误解为照单全收,既然是照单全收,那就收下了套话;既然收下了套话,写作是倾吐,收什么吐什么,那就吐出了套话,这样看来,阅读就是套话作文的根子。叶老说“写作是倾吐”,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也就是完成由意到文的转换,吸收的内容有可能倾吐出来,可它只占倾吐内容很小的比例,倾吐的内容并不仅仅来自于阅读吸收,还来自于生活。叶老所说的“吸收”是汲取精华而不是吸取糟粕(包括套话在内),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

    潘文还提出针对套话作文的两条对策:注重“个人反应”、“个性解读”,认为这是摆脱文本遮蔽、避免套话的良策;更进一步的要求是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其实叶老所讲的吸收也是个性化解读,也是批判性地吸收,只不过是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曲解了叶老的原意。

2.“吸收”的内容不必然等于“倾吐”的内容

    作文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来源——生活,生活是最重要的来源,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另一个是间接来源——阅读。学生阅读的内容很广,可以涵盖政治、历史、地理、天文、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因此学生写出套话作文就不能妄加推测他读了套话作文,一个人的阅读面很开阔,也许他读了一点套话作文,如果就依此断定这是他写套话作文的根本原因,从逻辑上难以说通,读什么就写什么吗?因为除此而外,他还读了大量有创意的作文,为什么他还是写出套话作文,没有写出创新作文呢?再说写作的过程:物——意——文,先有“眼前之竹”,再到“胸中之竹”,后到“手中之竹”,而不是由文到文(文——文)。

    从心理机制来看,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与写作都要经过大脑处理,都要进行信息加工,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并不是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写作。再说,客观地来讲,学生阅读的经典名篇大多已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涵养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不可否认,其中有套话,容易让人形成话语定势、思维定势,但比例很小,更主要的内容是精华,血肉俱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文并茂,神思飞扬,如果依照潘先生的逻辑,因为学生吸收的是精华,倾吐的也应是精华。

    从教育理念来看,学生学习是主动建构,不是消极被动地吸收。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用已有的认知图式或认识结构去同化新知识,同时人还采取顺应的方式改造原有的图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知识。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吞进什么就吐出什么,写作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并不是把阅读的文章一股脑儿倒出来,必须经过加工,合理取舍、过滤.

3.“以读带写”教学模式不是套话作文的“根”

    以读带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翻开中国文学史看看,就会知道没有哪个文豪不是在古诗文的浸染下走向成功的。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辛弃疾,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敢说这些大家写的都是“套话作文”,没有新意,缺乏创造力吗?以读促写,让学生在经典名篇的熏陶下品味语言,感受文化,训练语感,发展思维,就会导致套话作文吗?

    套话作文的根在哪里?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写作心理的怠惰,也可能是由于潜移默化的浸染。不可否认,套话确有一小部分来自于阅读中的模仿,但我敢肯定,根子绝对不在阅读。   

    我们要拓宽视野,就会看到学生写套话作文的原因主要是无话可写,以套话来应付,或者是有话不敢写,以套话来遮蔽真实的思想。学生为何无话可写?因为教师的命题作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胸中没有积蓄,只得模仿读过的类似文章套用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削减命题作文,减少各种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作文才能神思飞扬,个性张扬。生活是作文的直接来源,教师要让学生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采。学生为何有话不敢写?因为有许多禁区。当然今天的氛围比较宽松,但是有些东西学生还是不敢写也不准许写。比如早恋不能写。比如2009年安徽中考作文题“师生之间”,据说有考生以真实的笔触来嘲讽某个教师的丑态,文采不错,阅卷教师大为不悦,自然是不及格,只有写师生之间的感人事迹、突出教师正面形象的才能及格。

    我们教学目标要放在改进命题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减少过多束缚上,让学生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抒性灵、表达心声,改进作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考试制度,让学生能写敢写,这样,套话作文才会大幅度地减少。

    片面强调阅读教学是“套话作文”的根,容易走上求伪的岔道,让作文教学走入误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可否认,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有影响,但要辩证地分析问题,不能仅看到负面影响,更要看到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而且后者是主流。我们还要进一步看到,抓好了阅读教学并不一定就能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作文教学是系统性问题,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是最重要的一环。作文要向生活回归,而不是向阅读回归,生活是源,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很重要。学生日记中套话很少,自由状态的写作没有多种限制,题目可以自拟甚至不拟,主旨选材都很自由,也没有什么高压线。这样学生就敢写,这是一种本真的写作状态。

    以读促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来对待,不能出现了一点问题,就认为都是以读促写惹的祸,要批判地继承,不能把它全部扔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以来一些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偏激做法把广大一线教师引入误区,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52 , Processed in 0.1052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