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溯那秘藏于灵魂深处的教育影响之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0 03: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追溯那秘藏于灵魂深处的教育影响之源(李如密)作者:蒋保华
追溯那秘藏于灵魂深处的教育影响之源
——读蒋保华主编的《小学学什么》
李如密
对于许多人来说,成长的喜悦和烦恼往往和小学阶段紧密相连,因为那是一个又一个“第一次”开始的地方。而秘藏于一个人记忆深处的,必是经过岁月洗刷而留下的非凡影响,难怪回想起来时有人爱、有人恨、甚至有人“爱恨交加”。蒋保华先生主编的《小学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47位作者个人生活史叙事的方式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我国20世纪小学教育图景的若干碎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我们去追溯教育影响产生的源头,其中有些对现实教育仍不乏启迪和警示。
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之源
那些影响了学生人生之初成长进程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最是让人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事后追忆起来也倍感亲切和幸福。这类教育影响源往往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教学素养,怎样巧妙地符合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书中被多位作者反复提及的就有如下种种:
表扬的神奇效应。老师的表扬对学生的心灵来说,简直就是一道神奇的阳光。受到这种阳光照射的学生,其才能之花就会顿现异彩。如著名作家北岛就谈到:自己的作文和书法“深得董老师的赏识,当着全班同学夸奖。我的天空豁然开朗明亮。”“记得当时我的心砰砰乱跳。”游乾桂说“一位老师在我的作文簿上写过一语——特优标准作文,这一句含藏着鼓励的话语,让我像被醍醐灌顶一般开了窍,执迷不悟地往写作之路前进。”陈忠实难忘的是,“我把这场虚惊写成作文,受到杜老师的表扬,不仅在全班通篇读完,而且对几处生动描写作了点评。这是我的作文获得的第一次评论,而且以阅读的形式公开‘发表’在全班同学面前,难以忘记。”黄礼孩说“我后来喜欢上文学,与林碧蓝老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班上,他常常表扬我的作文写得好,而我在镇上参加作文比赛拿了好名次,她也自豪。”柯云路永远记得,是“老师的鼓励培养了我对写作的兴趣,也培养了我对写作的自信。自此我喜欢上了作文。而我的作文不仅在小学,后来到中学也经常成为学校里的范文。”
阅读的精神享受。阅读,特别是自由阅读,可为学生打开通往心灵世界的大门,使之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许多人正是在小学阶段开始了这种充满诱惑的“精神之旅”的。如朱晓剑坦承:“在小学最大的乐趣还是阅读,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繁体字,竖排本,读来十分艰难,许多字认不全,这也没关系,毕竟有一些话,顺着读下去也就能明白个大概,如此阅读下来,倒也别有味道。”孙云晓写到“有生以来,我还是头一回读这么多书呢,稚嫩的心被艺术的美震撼了,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神奇的诱惑力极强的世界。”萧功秦后来反思:“我不知道,我对理论的爱好是不是在那时不知不觉中,在阅读大人的书的过程中就种下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靠的不是别的,靠的就是我享受到的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黄素君一再强调,清贫中不吝金钱购买课外书的母亲,是指引其“悦读人生”的灯塔。因为“书本是儿时快乐的源泉,是我清贫生活里最为享受的精神盛宴,更是直接促成我与文字结缘的动力。”
游戏的天性纯真。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探索自然、体味人生的游戏常常让学生乐此不疲。据余泽民回忆,“我们童年的游戏远比现在孩子们玩得天真原始,更有群体精神,也更接近自然。比方说捉迷藏、逮人儿、跳绳、拽包、拔根儿、弹弓、链子枪、粘蜻蜓、捉蟋蟀,或在防空洞里玩打仗的游戏,总是成群结伙,到处疯跑。”崔自默说:“那时学校没什么课外活动,下课后学生们会聚集在一起,抓苍蝇、甩四角包、撞大拐、推风轱辘。”安琪“玩的更多是与自然有关的物事:踢毽子、捉迷藏、把关、丢铁罐头瓶、跳格子、装地雷,等等,一般是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分成两队人马再进行比赛。”熊丙奇对少时游戏显然是一往情深: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在土操场上滚铁环,“斗鸡”,时常把对方斗翻在地,弄得一瘸一拐回家,也没有家长来学校找老师问罪;冬天很寒冷,大家穿着土棉袄在教室外“挤油”取暖,新衣服一天不到,回家时就已经碎得像布条,免不了挨一顿打骂,可第二天照“挤”不误;回家的路上,几个同学在水田里就地取材,挖出略带硬度的泥巴,玩到天黑才跑回家……虎闱甚至对游戏做了孩子气的“档次”区分:小学生课外作业少,下午大部分时间就是玩。男生的玩,也分档次,做飞机模型、装矿石之类层次较高,扯响铃即北方之抖空竹、滚铁环、打乒乓球、下棋、斗蛐蛐、放风筝堪称中档,趴在地上弹玻璃球、刮香烟牌子、砸橄榄核纯属低下。……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游戏,虽然难免因陋就简,但确曾是学生们的快乐之源。
身教的做人示范。就对学生的影响来说,老师的身教总是胜于言教。言教多传授给学生知识,身教则影响学生做人。肖毛在文章中感慨地说:“小学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偶像,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为巨大,假如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在无意间伤害甚至扭曲学生的心灵。”“小学老师的言行可以给学生心灵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因此,老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言传身教,把善良、正义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让他在日后成为正直的人,却不该时刻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家老村这样评价自己尊敬的小学老师:“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和言传身教,将一个有文化而又懂规矩的形象,摆在我的面前,成了我为人之初追摹的榜样。这让我感慨至今,对于初涉人世的孩童来说,一个好的导师多么重要啊!而这一点,直到今天却常被人们所忽视。”可见,教师身教所产生的力量,从根本上来自其做人处事为学生树立了可直接模仿的榜样。
课堂的别致有趣。学生的课堂生活永远离不开课本,很显然能够让学生在多年后仍记忆犹新的,一定是那些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课文,虽然这种课文实际上并不很多。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在文中谈到: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些形象而有趣的课文,如《小猫钓鱼》《寒号鸟》《红鼻子哥哥和蓝鼻子弟弟》等。记住了《寒号鸟》中的句子,如“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这种朗朗上口的句子,既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让我感觉快乐无比。……当然课堂是否有趣,关键是老师能否讲出趣味来。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也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作家老村写道:“这期间,我又遇到一位好老师,姓鲁名文瑞,我们同村人,相貌清秀、姿态儒雅。他教语录课和别的老师不同,他所选的语录都是毛主席勉励青年如何苦学如何立志以及一些历史典故。课堂上,鲁老师用绵绵的声音讲,我们津津有味地听。鲁老师讲的这些课程,都是正规教科书里没有的,但却提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二、致使学生灵魂扭曲的影响之源
当然,作者们的记忆中也并非只有快乐,更有一些挥之不去的阴影,犹如梦靥曾压抑着不堪重负的稚嫩心灵。尽管产生这些梦靥的特殊历史政治背景在今天已烟消云散,但在当时却是无法躲避的客观存在,每当临头则令当事人不寒而栗,即便今日读之亦让我们唏嘘不已:有时教育不当,也真能“毁人不倦”!如:
“绝对服从”的摧残。学者孙绍振的《女老虎》,说的是一位女老师的故事: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正是日本人的统治下,学校多少都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教育风气的影响,其中最可怕的一点是提倡学生对教师“有理服从,无理服从”,连低年级学生都要服从高年级的;对教师那更是绝对服从了。不服从怎么办?打!……在课堂上她管学生的唯一法门就是打手心,而且打得很认真,一丝不苟。打下去眼睛里发出得意的光来,显然是一种享受。她教算术,不管什么人犯了什么事,从不交学费到不交作业,一律两下手心,绝不超额;如果既不交学费,作业又不交,就是四下。这样的加法,绝对科学,从来不会因为学生诚惶诚恐的眼神、抖索的嘴唇而有任何减免。起落手也不会因为板子数量增加而稍稍留情,每一下的分量都是绝对均衡的。作者因为根本不会做、无法交算术作业,而差不多有好几个月,每天早上都要被她打两板子手心。作者说:“我受不了当众挨罚的羞辱”,所以,“每一次打手心都是对我自豪感的一种摧残。”“忍不住对黑板无声地流起泪来……”
“道德评判”的重负。作家残雪在《沉重的包袱》中记下了一段特殊岁月的心灵遭遇:一早起来,我就在忐忑不安。班主任老师规定,这个星期里头每个人至少要做一件“好事”。而今天已经是最后期限——星期六了。如果再不抓到机会做好事,下个星期我就可能挨批评。对我来说,当着全班人的面挨批评可是要命的事。……好几年里头,我一直被“做好事”的沉重的包袱压得伸不起腰来,因为老师每个星期都要总结班里头的好人好事。……老师反复在讲台上说:“班级是个大家庭。”我听了非常害怕。因为这对我来说意味着每天都要做好事,还要去关心同学的困难。……期末时我得到的评语仍然是“要多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我把我的学年记录藏起来,但家里人还是看到了。这种形式主义地要求学生“做好事”以及类似“道德判决”的班级评语,实在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威压,对作者的伤害也是“触及心灵的痛”,她因此“感到我是一个有致命缺陷的人,时常心事重重的”。
“被逼说谎”的困惑。学者李新宇在《小学生活残片》一文中写道:“关于学习,最犯愁的就是作文。”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一些作文题目让人犯难”。比如,写过多次的两个题目:一个是《我的理想》,或者是《我长大了做什么》,要求是一样的;一个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或《听××忆苦思甜之后的感想》或《看××阶级教育展览之后的体会》,要求也是一样的。尽管其作文常常受到好评,屡屡出现在壁报栏里,也不止一次被拿到各个班级里读给同学们听。但他知道,那不过是自己瞎编的谎言,写的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自己知道真实想法是什么,却一直没有写过。在当时政治正确的无形压力下,学生实际上“真实的想法是不能写的”,结果就是“故事是照编不误的”……他感慨道:“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迫习惯了说谎。”
“难脱循环”的怪圈。作家肖毛在《令我爱恨交加的小学教育》中披露了这样一件事,着实具有讽刺意味:小学五年级时,作者的班主任是一个姓李的男语文老师,经常对喜欢打闹且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拳打脚踢。有一个叫温序安的男同学,外号叫做“瘟鸡”,总是受到李老师的“优待”,却“死猪不怕开水烫”(这是李老师对他的评价),每次挨打后都把心中的怨气撒到比他弱小的同学头上。许多年后的一天,作者在路过某个市场时发现,一名穿着制服的市场管理员正在用皮鞋乱踢某个小贩的摊床。作者摇摇头,叹息一声,那位管理员立刻转过身,气势汹汹地盯住作者。刹那间,他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然后轻声喊出作者的名字。原来,他就是当年被李老师踢打的“瘟鸡”。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教育确有“循环”,我们应该全力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而去追求“以真育真、以善育善、以美育美”的良性循环。
由上可见,《小学学什么》就像一面镜子,愿我们的教师都以此为鉴,为着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有更多幸福的回忆,就应努力使自己今天的教育教学在“源头”上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抑制;多一些呵护,少一些摧残;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暗。如此,则不仅每个学生能够多一份梦想,少一点梦靥,更有理由相信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必定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18:34 , Processed in 0.1983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