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竹立: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0 04:1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竹立: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科学实验,是把一些自然科学研究的办法搬到教育领域,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的对比研究。第二种是理性思辨,是指通过理性的思辨来得出深邃的结论,这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思辨能力,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归类整合上升为理论体系,这对于部分教师尤其是初出茅庐的教师则不太适用。第三种是叙事研究,这是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接下来我将细致阐述教育叙事研究。
一、为什么要强调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 就是 “讲故事”,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 + 反思或评析” , 即在 “讲教育故事” 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叙事研究者相信,人类经验基本是故事化的,进行教育研究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和分析,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隐藏意义的理解和揭示。叙事研究把研究根植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之中,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理论根据,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反思,借以展开对以往教育事件的理性思维,以建构对教育意义的真正理解和诠释。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 年年度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特征作了权威分析,从新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其主要内容是把人类拥有的知识分为事实知识——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四类,前两类知识又称为“显性知识”,后两类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个体、群体和组织等不同知识主体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述的、不容易被复制和获取的内隐性知识”。
教育叙事强调要将教育过程“原汁原味”、具体生动地描述下来,不仅包括外在的现象,还要包括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态度等,这就为读者提供了间接的观察、模仿的条件。较之论文的抽象、概括,叙事报告在传递隐性知识方面显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叙事研究报告的文学化表述、个人反思、主观阐释也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外化,而论文的标准化、数据化、客观化与概念化等,则对隐性知识的表达构成了障碍。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性。科学(这里指经典的自然科学方法)擅长解剖与分析,因而可以达致明晰与清楚,但由于将事物分解成许多部分和零件,往往遗失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利于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阐明教育的艺术性。对教育本质及艺术性的把握,需要通过对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相)的再现,借助洞察与阐释才能获得。
综上所述,教育中蕴藏着不能为“明晰”的自然科学方法所揭示的“秘密”,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身上隐藏着大量的“个人化实践知识”,即隐性知识。掌握这些“秘密”和“隐性知识”需要“探幽发微”、需要“洞察力”,教育叙事和分析是获得这些隐性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如何规范完成教育叙事研究写作
教育叙事研究通常应该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标题、故事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反思或评析。其写作虽然不主张强求一律,但也有一定的规范可供参考。
(一)标题。教育叙事研究的标题,不要求像论文那样严谨、规范,而强调新颖、生动、吸引人,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标题字数以 25 字以内为宜。如“大学课堂上关于点名的尴尬事” “教育叙事:我和 Blog 有个缘” “让心灵与自然对话”“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
(二)故事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三)情境描述。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显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四)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五)反思或评析。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将教育教学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育叙事进行分析和思考。
下面举一个来自网络的例子。
大学课堂上关于点名的尴尬事
作者:袖珍宝贝
大二的时候,上法律课。我们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复一遍问题(交代故事背景)。有一次正在上《民法通则》,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都恐惧地盯着老师,唯恐被喊到。因为老师以提问来代替点名,所以是看着点名册提问的,所以大家都不必低下头。
1 班 25 号!”老师点道。一片沉默( 张三正在发呆中 )……
25 号——张三!来了没有?”老师重复道。唰!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张三。
“没来!” 张三大叫。 全班人都愣了!不过很快又开始佩服张三的勇气。
“为什么没来?”老师又问。
“他病了!”张三无奈,只得撒谎,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你是他宿舍的吗?”莫名其妙的大笑,把老师也搞糊涂了。
“是的。”面对老师的盘问,张三脸都绿了。
“太不像话了,回去告诉他,让他下午到办公室来找我!”全班同学又是一阵大笑。
“啊?好。”张三头皮都开始发麻了,下午找谁替我去挨骂呢?就李四吧,唉,又得请那小子吃一顿了。
张三正在为逃过一个问题而庆幸,老师又补充道:“那这个问题你替他回答吧。?”
“啊!”张三极不情愿地站起来,郁闷之情可想而知,教室里已经有人笑痛肚子了。
“老师,能不能重复一下您问的问题?”
“啊!这个问题我已经重复三遍了,你怎么上课的?”
“不好意思,我没听清!”张三额头上已经有汗珠了。
“那好我再重复一遍……”“报告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张三想反正是一死,何必死得那么窝囊呢,于是理直气壮起来。
“那好,下午两点和张三一起到我办公室来!”所有同学都笑到喷血。(以上为情境描述)
从此,法律课无一人敢说某某没来。(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评析
《大学课堂上关于点名的尴尬事》是一篇幽默有趣的叙事文章。那位教法律的老师年方几何?相貌怎样?乃至是男是女?读者全然不知,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读者对这位老师产生亲切感。
在作者“袖珍宝贝”的描述中,好像这位老师真的并不认识“25 号”那位“倒霉”的张三学生,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幽默曲折而好笑的故事。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许更愿相信这位老师是一个明知究里而故问的智慧的师者:他(她)知道那位学生在这里,却装作不知,你说他病了,那就叫他来见我;你说你回答不起这个问题,“那好,下午两点和张三一起到我办公室来!”总之,偏要让其登台露面,目的是要你学习,如此一来,逃避也就不能。所以,作者说:“从此,法律课无一人敢说某某没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叙事研究的优点往往是对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或过程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描述,这种描述使我们好像真实到了现场,感受到课堂的情境,感受到老师的智慧。这种叙事研究在实践中对老师更有帮助。
三、教育叙事研究写作有“六忌”
(一)忌平淡乏味。不少人以为,把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就是教育叙事了,殊不知这种流水账式的教育教学日志,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叙事,至少不能算好的教育叙事。好的教育叙事,一定要有好的题材和内容,它包含冲突性情节和戏剧化结局,其中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它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反映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和情感,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研究价值与教育意义。
(二)忌虚假编造。案例和叙事都是讲一个教育教学方面的事例和故事,但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故事”。真实是它的生命。因为只有从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发现真实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并不是说不可以对真实细节进行必要的取舍和适当的编排,但一定要确保重要内容和本质的真实,努力反映事情的原貌。
(三)忌东拉西扯。一个叙事最好只讲述一个故事,不要没有中心,东拉西扯、漫无边际。这一点应该学习散文的写作,即使形散神也不能散。否则可能让读者不知所云,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四)忌肤浅说教。叙事不要先入为主、生搬硬套,刻意图解某种理论或进行道德说教,不仅内容不能虚假,感情和思想更不能虚假,否则会令人反胃,不仅对读者没有教益,反而会败坏教风和学风。
(五)忌一味拔高。叙事是为了让教师和读者通过观察和反思,来发现教育教学问题,揭示隐含的知识和思想,检验与修正教育教学理论与观念,得出解释性的意见和结论。但得出意见和结论时,应避免夸大其词,一味拔高,随意扩大它的适用范围。应该认识到,任何案例和叙事得出的结论或理论都是特殊的、情境性的,只能供借鉴和参考,并不能简单套用。
(六)忌千篇一律。虽然叙事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标准和规范,但也要避免千篇一律,不宜像论文一样变成一种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冷冰冰的学术用语,而采用活生生的带有鲜明色彩的生活语言,使之更具有情感性和可读性,增加它的独特魅力。
四、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是适合一线教师的最优研究方式
博客是我们在虚拟世界的一个“家”。这个家有邮政地址,有门牌号码,还有左邻右舍,别人可以登门拜访,你也可以到别人那里转转,远方的人可以查到你的家庭住址,还可以用种种方式跟你联系。
博客的特性主要有:平民化——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拥有个人的展示窗口;易用性——傻瓜式的操作,使得大家都可以轻松操作;个性化——博客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平台,也是一种个性魅力展示的工具。
现在,我想把叙事研究和博客结合起来。因为在网络时代,博客是一个最好的叙事研究的场所。很多人问我,写不出文章怎么办?我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几个利用博客写作的小方法。
(一)信马由缰法。有时候比较忙,没有时间看资料,没有东西输入,也没有精力思考,但我还是逼迫自己写。在我看来,写作就是思考,写作促进思考。有时候我会在没有想法的情况下打开电脑,登陆博客,想什么就写什么,往往把跳到脑袋里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然后逗号,下面继续写。写完后再回头检视一番,理下顺序,稍做加工,就成文了。这样的文章往往很灵动。曾经读过一个网友的博客,很是喜欢,文章灵动舒畅,后来我得知他写文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着写着灵感就来了,思维就活了。
(二)零存整取法。有时候经常要记录下脑袋里的灵光一闪。我们走路、坐车、等车、排队,脑袋里一有零星火花、新的想法,哪怕一句话、一个词,都要赶紧记下来,一点儿都不能耽搁。所以我说一定要随身携带小本子或是手机,直接将文字存写在博客里,既方便快捷又不易丢失。有空时再翻出来琢磨,进行加工整合,组成完整的话,理成完整的思路,形成完整的佳文。我的好些文章就是这样完成的。
(三)日积月累法。有的文章我还没写完就放在博客上,然后标注 1.0 版,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去动它,但凡我有灵感想法,或是看到新的资料,就会去完善,今天加一段话,明天改几个词、标点什么的。文章就在日积月累中得以淬炼升华。我的论文一般第一稿的时候只有三四千字,但到发表的时候就有 15000 字以上了。所以大家有时候看到我的论文很久甚至半年才写完。
五、教育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
大多数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基本环节,即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每一次循环结束后,下一次循环又将开始。
写叙事如何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我们可以把行动研究的反思部分扩展开来。计划、行动、观察后,我们可以记录,在记录中产生一些片段的思想,慢慢经过个性化的反思形成比较系统的观点,最后经过进一步深思,产生创造性的重构,建立理论。
作者简介 王竹立,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发展在线)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开创性地构建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断创新网络时代教学模式。
来源:《今日教育》2014年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3:06 , Processed in 0.1516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