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师培:独树一帜的教科书编撰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8 09:4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师培:独树一帜的教科书编撰者


吴小鸥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03日   14 版)

刘师培
《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刘师培编辑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刘师培是一位泰斗式的大师。他出生名门,国学造诣深厚,在不到二十岁时就投入反清革命洪流,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成为革命派的骁将,其论政文章成为社会亮点。这位才华横溢的人物,虽然后期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众说纷纭,但他独树一帜的中小学教科书编撰令人叹为观止。
    国学教科书标志国学转型
    “国学”一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西周时期国学指“国都之学”,后来“国学”泛指“京师官学”,晚清以降,“国学”引申为“中国传统学术”,由梁启超等倡导并于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被阐释为“国故学”,指“中国固有之学术”。1905-1906年,国学保存会印行了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明确标注的中小学“国学教科书”。这套国学教科书分编有《伦理教科书》2册、《经学教科书》2册、《中国文学教科书》10册、《中国地理教科书》2册、《中国历史教科书》2册。国学保存会在《编辑国学教科书出版广告》中写到:“本会同人,既以保存国学为任,安能任五千余年光明俊伟之学术听其废弃。然祖国典籍浩如烟海,学人苦无门径,每兴望洋之叹。非提要钩玄,重行编辑,不能合学堂教科之用。同人热心发愤,举以自任,将我国五千年之学术其精要重大者,皆融会于五种教科书之中。”1907年1月学部特别下批文勉励这套国学教科书,赞曰:“教科书宗旨纯正,文理明通,诚如该举人所云。该举人学会著书尤宜勉益,加勉此案。”
    这套国学教科书在价值取向方面突出中国学术“流源”与“派别”,纠正与补充前人论述之不足,阐释新的意义。刘师培认为六经浩瀚博大,其中蕴藏极深的学问,但若“经学源流不明,则不能得治经之途辙。故前册首述源流,后册当诠大义。”他按时代顺序、以专经的形式总结了历代经学研究的特点及成果,基本做到举要籍、明源流、辨得失、重考证,呈现了经学史的全貌。刘师培长时间钻研中国古代典籍,在国学教科书中不立门户之见,并注重纠正与补充前人论述之不足,呈现自己的思想观点。他在《伦理教科书》第1册中指出,“中国古代伦理学皆各有所偏,此册所言则矫其偏者而归之于中正,以期人人可以实践。此册所采由六经及周秦诸子,起若两汉宋明及近儒之说,亦旁采兼收咸以合于公理为准,不立门户之见。”在《中国文学教科书》中也是强调要先“辨析文字之源流……能深明字学之作用……此编于古今音读训诂之学,各分条例。有为近儒所已言者,又为近儒所未言者。非惟为国文入手之阶梯,且为读周汉古书者之门径。”
    国学教科书在内容选择方面,为适用教科而详略取舍,因执古御今的“会通”,各课容量较大,整体而言程度偏深偏难。国学教科书的编撰不仅在于保存国学,其主要还在于推动国学的普及、传播、启蒙,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故刘师培为适合教科,对于各科内容的详略有所取舍。如他指出“读中国史书有二难,上古之史多荒谬而记事互相岐,后世之史咸浩繁而记事多相袭。中国二十四史既不合于教科,《通鉴》《通典》《通考》亦卷帙繁多。而近日所出各教科书,复简略而不适于用。欲治中国史,非编一繁简适当之中国历史莫由。”他针对“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的弊端,“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在编撰时注重“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
    国学教科书在形式体例方面,封面一致、课数一致,各册无目录、无插图、无习题,注重“注释”与“列表”的教科书认知策略,少数配有辅助书。教科书不是普通的读物,也不是学术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文本。教科书的认知策略是指对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的组织方法,如章节标题、习题作业、课文提要、前言、附录、图表、复习题、总结课、着重号等。国学教科书在首版印刷时封面一致,右上竖排为“国学教科书之一”(小字),中间竖排为“XX教科书”(大字),左下竖排为“国学保存会编辑印行”(小字),这是至今为止唯一在封面上印有“国学教科书”字样的中小学教科书。各册教科书开篇有“序例”、“弁言”或“凡例”,但各册均无目录(在1936年的《刘申叔先生遗书》编排时,其中《中国文学教科书》出现有目录)、无插图、无习题,教科书的基本要素不全。这套国学教科书各科各册的课文均编为36课,全部为文字编辑,其文体纯用国文风格,务求渊懿精实,其中穿插有很多用小字编排的注释,约占课文文字的而且1/4,既包括引注,也包括自注。这套国学教科书没有教授书与之配套,但少数配有辅助用书,如《中国地理教科书》有精美图册与之配套。“地理非图不明,本会另印精图,别自为册,与此书相辅而行。”
    国学保存会以“存学”为“爱国”的途径和主要内容,国学教科书不仅蕴含着刘师培的文化立场与品格,也是集中体现晚清国粹学派在文化自救与自我更新中将国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标志性成果。
    乡土教科书激发爱土心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仿照西方与日本,尝试在初等小学校开展乡土教育,希望通过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乡土格致教育,以培养忠君爱国思想。基于历史、地理、格致三科均以乡土知识编课讲授的要求,1905年,张百熙奏请各郡县撰辑乡土志,用作中小学乡土教科书。同年,又发《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编成乡土志例目拟通饬编辑片》(简称《乡土志例目》)并命令下发各属县遵照执行。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编纂乡土史地志书、教科书的高潮。国学保存会拟议编订十八行省乡土史地教科书并面向全社会征集各省志书以供参考。刘师培作为国学保存会的骨干,他在《国粹学报》第二年第九号发表了长达一万五千字的《编辑乡土志序例》,认为“志乘以外不得不另编乡土志,广于征材,严于立例,非惟备国史之采也,且以供本邑教民之用。……若一郡一邑均编乡土志,则总角之童垂髫之彦,均从事根柢之学以激发其爱土之心”。国学保存会从1906年开始推出了一套也是百年中国教科书史上唯一的系统编撰出版的乡土教科书,由“上海乡土教科书总发行所”发行,其中刘师培编著有《安徽乡土历史教科书》(1906)、《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1906)等,黄晦闻编有《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1907)、《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1907),陈庆林编著有《江西乡土地理教科书》(1907)、《湖北乡土历史教科书》(1907)等。
    刘师培编著的乡土教科书,每册十八课。他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注重考据,不仅将各地的历史沿革与地理变迁脉络清晰呈现,而且兼及人文等丰富的内容。如《江宁乡土地理教科书》内容包括江宁省沿革、总论、区画、海岸、山脉、河流、人文地理、交通,并分述江宁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通州、海门厅,并附全省地图。
    不仅如此,刘师培在编撰乡土教科书时,还开拓性的针对不同地方之特色、时弊,重点切入分析,显示其作为学者的鲜明观点,这在同一时期乃至现代乡土教科书中都是唯一的。
    刘师培编写《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的目的在于记述江苏省之武功文化。他首先明确江苏省有人民富裕、水利交通便利、田赋甲于天下、人民多从事文词等历史文化之特色,然后提出当时流行的江苏人“怯弱”一说是因为不懂江苏之历史。于是从周、秦到西汉,引经据典,对此说进行了批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刘师培是一位才气极高、视域极广、志趣极宏的学者,他博采众说,在极短的时间,编撰国学及乡土教科书,不仅考证翔实、引经据典,而且大胆论证,开创性的提出诸多独特而又鲜明的阐述,使其在百年中国教科书史上独树一帜。刘师培以极为严谨之态度,极为自信之学术风格,将教科书启蒙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并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发出自己独特之声音。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学术随笔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批号:10&ZD095)
    (本文作者供职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19:28 , Processed in 0.0865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