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使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4 20:5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使命
陈晓旻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商洛市丹凤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带灯》等。

6月5日,贾平凹应邀来慈溪参加第三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颁奖活动,他的作品《带灯》和韩少功的《日夜书》、周大新的《安魂》、李佩甫的《生命册》、林白的《北去来辞》同时获本次长篇小说双年奖。

记者:这次您的获奖作品是《带灯》,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给我们简要阐述下这部作品的创作情况。

贾平凹:小说《带灯》的主人公带灯是一名乡镇女干部。小说的缘起就是来自一位乡镇女干部。当时写完《古炉》以后有一段休息的时间,我就跑了甘肃、山西、河南好多地方,到农村了解最基层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正好一次下乡时,我认识了一位乡镇女干部,她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乡镇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后来她陆续和我联系,在短信里讲述她的生活和工作,给我提供了素材。

小说中,女主人公原来的名字叫萤,但她在翻看辞典的时候,发现里面经常说“腐草化萤”,就是说萤火虫生于腐草里。她觉得这不好,就把名字改成了带灯。她这个灯是自带的,而不是别人给她的光亮,所以叫带灯。带灯是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群众上访。这个人物是在最基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在当地人看来,乡镇干部一个月挣两三千块钱,比较稳定,她可以在那儿一直干下去。在这种环境下,她一方面要尽到责任把工作干好,另一方面她有自己向往的东西,但这些向往的东西有的是完不成的。

萤火虫不是火把,也不是日光灯,它的光本身就是微弱的。小说中,带灯后来心理受到伤害,脑子也有些问题,生了好多病。在作品的最后,出现了一大片萤火虫。写到这儿的时候,我在想,每个人如果都像萤火虫一样,凭着自己的一点点光亮,还是可以照亮好多人。

记者:感觉您这部作品的风格和以往的不相同,而是多了一些散淡的感觉?

贾平凹:在小说结构中,写实际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比较累,所以我加上了一些抒情、明亮的东西,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快感。我想尽量用简洁、明快的方式把故事讲明白,而以往的故事可能细节描写比较多。这可能跟年龄和心态有关,几十年以来,我喜欢明清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语言,它清新、灵动、疏淡、幽默、有韵致。我模仿着,借鉴着,后来似乎也有些像模像样了。而过了60岁,我开始喜欢中国两汉时期那种史的文章风格,没有那么多的灵动和慰藉、委婉和华丽,但它沉而不糜,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

《带灯》这个故事关注的是中国最现实的问题,这个题材跟自己目前的文学追求也有契合的地方。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讲,要真诚地呈现生活,这样才可能把真实的东西贡献给读者。

记者:您一直说自己是农民,您的作品主题大多也是关于农民、农村和家乡。农村题材会是您永远的选择吗?

贾平凹: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使命,农村是我熟悉的氛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然如此,那我就把这个题材写透写实。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骨子里依然是农耕文明,尤其在西部农村,不管现代生活如何发展,依然继承着原来的农耕文明,这就像是一种文化基因,轻易很难改变。而且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很多振奋人的东西,同时也有令人焦虑的东西,各种矛盾都在这个时期激化。面对这种现象,每个作家就应该有自己的思索。既不能不停地歌颂和表扬,也不能一味地否定、批判。你怎么观察、把握这个社会,是一个作家很重要的素质。

除了深入最基层的农村了解生活,我还每年去北京、上海和广州,了解大都市最时尚最前沿的东西,用两头来把握中国目前,这样才能正确地了解整个社会,尤其是转型时期的真实社会状况。因为很多人出去打工,他们的生活就在城市和农村的两头摇摆,尤其是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喜欢城市,但是又融入不了大都市。现在农民的生活,和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时候都是不一样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农村的危机就是没有人,年轻人都不回去了,这是最大的危机。

在生活中,一个人老主持公道,就有德、有望,公道主持得好,人们就说这个人“德高望重”。作家在面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时,也是在说出公道话。这个公道话建立在国情、民情、实情的基础上,作家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一定要面对真实的社会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不光要真实,还要有真知。

记者: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说当代文学的走向需要现代性问题,也就是现实主义的传统如何和现代性接轨,您对此如何理解?

贾平凹:传统和现代性都是模糊的概念,现代意识应该是一种人本意识,是大多数人在想什么的潮流。我对现代性的理解是经济发达后,随着人们个性解放想法更为自由,人获得了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但这快速获得的一切也导致很多矛盾和问题的出现。

社会转型期出现了问题和矛盾,这是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对于作家来说,反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像的空间,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让作家可以大显身手的时代。现在的农村题材作品,80后、70后跟我们50后写的就不一样了,农村已经在发生变化了。欧洲如今的乡土文学就是田园文学,或许多年后我们现在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会慢慢消退消失了。怎样重视这种转型期的困境,通过作品引发社会关注,甚至解决这个事情,就能为人类进步提供一份总结经验。也就意味着文学创作要有现代意识,也就是人类意识。我在写作选取素材时有两个考虑,一方面,我所用的材料必须都是真实地从生活中长出来的,而不是在房间里面道听途说或编造的东西;另一方面,这些材料一定要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呈现的国情、民情,一定要以一种文化为背景。

记者:您的作品关注度最高的是《废都》,那部作品刚出来的时候,许多读者很好奇您为什么要这么写?难道真的是为了博眼球?您当年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贾平凹:20年前的社会价值观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写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20年前了,书中有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社会的前瞻,其实书中描写的那些情况,已经在社会上出现了。这并不是书的作为,而是时代的作为。社会总有一个前进的规律和趋向,只要你认真关注,总会注意到的,是时代变迁继而产生的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了读者和社会对《废都》从不认可到认可。

按我当时的想法,是用回避的方式,以实写虚。那个时候比较年轻,也不顾忌什么,反正觉得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就写了。但是在当时,社会的道德极限容纳不了,这跟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书中的性描写只是作为辅助素材和虚构人物的铺垫存在,并非主要内容,在整个作品44万字的总数中,它只有三四千字,所占的比例也是极小的。那些删掉的地方,原来就有内容,不是我故意留下多少个空白格子,是出版社的编辑怕惹麻烦删了那么多。其实,《废都》这本书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和对整个社会的记录。

记者:听说您写作必须要原型,就像画家一定要写生?那么《废都》中的庄之蝶有您本人的影子吗?

贾平凹:对于作家来说,每个人物应该都折射有作者自己的东西,借别人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东西,可以说也许都有关系,庄之蝶身上当然有我的影子,但是不能说那个人就是我。

创作中必须要有原型,这是我的一种写作习惯。像盖楼房一样,必须有几个大的深坑来灌柱子,上面才能盖楼房。这几个柱子在我脑子里就是那些原型,有原型后我在写作时,整栋大楼都可能是虚构的,但它跑不到这几个柱子之外,这些原型能把你撑住。如果没有原型,你就漂移开了,落不下来,落不到最实的地方。如果太空,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可能会采用变形、夸张的句子和情节,这在某些时候或许起到一些变形生活、反映荒唐生活的作用,但掌握不好就会变成对自己真正不了解、对最细部东西缺乏了解的掩饰办法。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他哪里熟悉哪里不熟悉。人和人之间、故事背后,它有最重要的“生活气息”在里面。你如果纯粹只写一个事件,但不到现场去具体了解,你获得不了它背后的气息。

记者:您的每一部作品都很受关注,您自己最喜欢哪部?

贾平凹:没有特别满意的,只有比较重要的。我写《废都》的时候40来岁,《浮躁》写于30多岁,《秦腔》写于50岁,《古炉》和《带灯》写于60来岁,他们都是我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大概每隔10年会有一个转折。有的人喜欢我年轻时候的作品,也有人喜欢我老了的作品。我自认为年轻的时候写作有技巧,人文的比较少,大多是从史书小说中看来的。年长了之后激情不如年轻时候,但结合的是自己生活、生命中经历感悟和提炼出来的智慧,智慧不是轻易就有的,它是日常生活中切实的体会,慢慢积累,看透了,了悟了的东西。

记者:您的创作在中国文坛饱受争议,尤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压力吗?坚持这种创作方式的动力是什么?

贾平凹:现在再回想过去,自己也算是个坚强的人吧。这份坚持或许更应该说是一种执拗,那时候还是比较年轻的阶段,四十出头,当时经历的事情还不是特别多,各个方面的一下子铺天盖地。很长一段时间的压力,周围的人都在说,如果是一般的人肯定就压垮了,因为我表面上比较胆小,但是骨子里面还是比较倔强的。事情过后一想,人生也就这样了,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我就不在乎了,也是磨炼出来了。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还是一种启发。实际上,我觉得从那个艰难的时代过来也是一件幸事。

这段经历也让我悟出一些道理,作品只要按真实感受写出来,一时不被理解,以后总有一天会被理解。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命运,书和人一样,有的书一产生出来就有好命运,走得很顺当,有些书就特别艰难。《废都》一路走来是比较艰难的,后面的几本就顺当多了。

记者:创作之余,您还喜欢书法、绘画、收藏等,这些爱好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贾平凹:我觉得搞创作的人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都需要能量很强大,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所以优秀的创作者需要吸收各个方面的营养。从纵向来看,一方面需要传统的东西,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太多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要对现代社会有充分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的作家都在讨论中西结合,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问题,如何在现代的背景下让传统继续发展?民间性的东西如书法、绘画、收藏等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农村有种土语说“会推磨子就会推碾子”,反正都是转圈。不管从事任何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一回事情。要想把画画好,实际上也是表达,和文学表达是一样的东西,也是创造一种格局。音乐、绘画、舞蹈,最高境界都是一回事情。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相通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记者:听说您在创作一部反映中国人百年生活变化的长篇小说,可否先给我们分享一下?

贾平凹:不是太长。大概今年的九十月份就可以出版,具体内容还是留些悬念吧。      来源:宁波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5:52 , Processed in 0.1125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