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建勋:观音山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7 08:4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音山赋

(辽宁沈阳 马建勋)
圣境何方兮?钟灵东莞;菩提有径兮,独秀南天。涉风尘之远旅,睹绝色而临前。黛岫横屏,朝暮衔云截雨;蓝溪绾练,春秋渡月流年。壁立青崖,云游白鹿;丛生玉树,翩落紫鹃。薰禅风于佳境,沐佛国之大千。草木感慧因之悟,溪泉鸣天籁之弦。缭绕梵音,疑普陀于南粤;清扬气象,慕大士结佛缘。故夫观音山者,空灵一方表里,祺瑞四季霞烟。红翠浓肥,淹然风月;楼台隐掩,旖旎林泉。簇蕊流芳,山凝暗香之醉;层林剪夜,梦织泊月之眠。传渔樵续佳话,承耕读泽新篇。因佛光之普照,引凤鸟而蹁跹。别有洞天,琉璃境界;天成道场,静穆心田。垂目云空,映素衣于宝像;结趺峰顶,环碧岭若青莲。冠世仙姿,顽石灵华可塑;雍容风采,慈恩鼎盛而延(1)。
昔传观音西至,留驻芳踪;帝子奉恩,竣成禅院(2)。后梁兰若,洎今遗迹犹闻;南粤禅风,或此繁荣初现。苟非山川之有灵,何得菩萨所倾羡?于是寻芳逐蝶踪而来,牧梦缘花径而援。目虽窥豹,足醉我心;文纵雕龙,难云所见(3)。风梳木叶兮微吟,紫姹荆花兮羞颤。妙景从步而悄生,风情随行而自荐。葱茏绿海,乘槎欲渡八仙;跌荡银河,挂瀑遥悬一线(4)。仙宫非渺,岭掩道法幽蹊;古木有知,馆藏沧桑嬗变(5)。平波鉴影,感恩湖秀可点睛;穹顶怡红,慈云阁望而生倩(6)。观音广场,旷荡堂皇纷呈;会展中心,流光华雅尽善。烟腾云篆,明灭金鼎之炉;瓦烁日晶,陆离财神之殿(7)。清新待觅,无须畏难;明媚渐浓,何足言倦?虽游兴尚半途,然缱绻已撷遍。薜萝深蔽,忽闻啼鸟数声;曲径荫幽,懒数飞花几片。香来盈袖,再约隔世之相思;云去牵衣,安舍此生之眷恋?
及至瞻仰圣容,顿生诚敬;伏惟坛场,益显心虔(8)。慈眉凝之善美,浅笑含隐嫣然。入定莲台,光明穿射三界;结身璎珞,珠焰照临九渊(9)。拥翠群峰,圣洁岭南净土;怀柔万类,祥和极乐方圆。天重三十三,瑞应高标之数;劫历九万九,圆满觉悟之巅(10)。手眼千千,佛心济世;法身六六,功德无边(11)。不佛而佛,系情众苦;有我忘我,舍己志坚(12)。应运而生,赋此山以灵魄;慈航济世,渡我辈于逆川。是以心烛长明,只为青莲而亮;菩提不泯,终化白石之顽。造像绝伦,形神兼备唐韵;神工至美,山水相谐慈颜。默诵心经,空空自在;悉思物欲,碌碌何关?俯瞰归途,心与红尘隔断;啸吟旷野,云若白鹤飞还。境界清华,即偕罗汉同证;精神持固,无畏舛途多艰。草木知音,何忧无伴;烟霞长许,不负此间。一像为尊,咸感慈霖之净水;千秋毓秀,遐迩闻世之名山。
夫芜田种玉,自引来凤而栖;佳境向佛,岂无飞虹之灿?故观音山也,久置荒隅,难见芳馨;有梦初萌,终蒙浇灌。昔疏林挂月,空负流水之潺潺;今沧海生风,激扬大潮之涣涣。尽付心血,汗浸异彩青葱;另辟佛山,功成由衷盛赞。是问若非众志同心,焉有春潮拍岸乎?盖粤人本色,唯在争先;志士精神,重于实干。不慕浮华之虚,敢为勇者之冠。崇文重教,承延国粹菁华;抱朴怀仁,磊落胸襟浩瀚。或谓立世之道,唯能为者而超凡;济人之行,须恒志者而赴难。如是具菩提之仁心,祈春色何不焕?层峦蕴胜,纳珠履于八方;禅寺繁华,盈祥雯于天半。路遥客旅,憧憬心香;星烁斗南,留芳片段。佛门广大,不阻从者芸芸;心境澄明,尚须修行漫漫。玉峰在望,云宇花雨缤纷;大士垂青,莲坛星辉璀璨。与山共证,回首携之峥嵘;沐日同光,高瞻眺而绚烂。

注释:
(1)观音山观音造像高三十三米,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造像,故有冠世之谓。
(2)相传观音菩萨初抵中华时,曾于观音山留驻,后梁时期后梁王曾于山顶建有一座观音禅寺。此为传说,不见正史,故用“昔传”、“或此”叙之。
(3)文纵雕龙,典出《文心雕龙》,其意纵然文采盖世,也难描述在观音山所见到的种种奇景。云:言说之意。
(4)此指观音山“八仙过海”景点及三十六级瀑布。
(5)此指观音山著名景点仙宫岭、古木博物馆。
(6)观音山之慈云阁,顶为弧形,色泽鲜红,故谓“穹顶怡红”。倩:美丽。
(7)陆离,光色参差迷离状,见成语“光怪陆离”。
(8)坛场:即筑在广场中的高台,也指安置佛、菩萨造像的场所。见《辞海》。
(9)三界:即天地人之世界,九渊:即深渊。汪中《自序》“九渊之下,尚有天衢”,见《辞海》。
(10)观音山造像高33米,瑞应三十三天之数。九万九,为虚数,佛家以“九”为至大之数,此指观音菩萨在修行中历劫无数。
(11)相传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故谓“手眼千千”;又相传观音菩萨有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说,故谓“法身六六”,盖六六三十六也。
(12)相传观音菩萨为解救世人之苦,而不愿成佛,甘愿为菩萨之身而济世。虽不为佛,犹胜于佛,虽有我而忘我,实大境界也,故有“不佛而佛,有我忘我”之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01:19 , Processed in 0.3040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