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1 19: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4年第一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四部分)

探究与运用能力
阅读以下《人间词话》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⑤”,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⑥”,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注释】
①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⑤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楫。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⑥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36.请任意选择注释中的两首诗歌,分析“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具体表现。                                                                                
答案参考:“有我之境”是诗人将自己的或悲或喜的强烈感情寓于物中,让外界意象都具有了作者个人之情;或者说是,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正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乃有我之境也。“花不语”、“秋千去”在这里应该说是在“我”的观照之下,带上了“我”的感情色彩。为“我”不“语”,为“我”而“去”,为“我”悲伤,为“我”飘离。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将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所谓“以物观物”。前一个“物”指的是作家,是审美静观中的主体,因为他的心境平静如止水,故说是“物”,后一个“物”才是观照的对象,审美静观的客体。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这是因为陶渊明和元好问几乎完全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对于外物的主观情绪感受。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优美”。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他认为这就是“优美”。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37.请运用本文的理论赏析以下这首词的境界。
夏竦【喜迁莺令】:"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答案参考: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天边的晚霞艳丽似锦,新月如钩的夜里,皇宫大殿中珠帘高卷,迎着清凉的秋意。银河闪耀,镶嵌在遥远的天际,整个皇宫大院沉浸在一派清秋的氛围中。首三句点明了时间、(古诗百科)地点及时令气候,语句精美、华丽,透着淡淡的秋的气息。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玉石阶映着淡淡的曙光,承露盘中盛满了长生的仙露。名贵的香料散发着馥郁的芳香。此时,圣上正在三千宫女的簇拥下,于大殿中欣赏歌舞。此几句,描写了盛世太平岁月里宫中歌舞升平的景象。“瑶阶”、“金盘”、“凤髓”及“三千珠翠”无不在烘托着宫中帝王生活的奢侈与豪华,同时亦反映了北宋初期封建统治者乐于游畋的一个侧面。
此词为应制之作,言辞颇为考究、精致。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赞之曰:“富艳精工,诚为绝唱。” 词先以远之视角描写。后以近之视角赞写。写景之笔可赏。词之时境可以“夜凉如水”以括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9:17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三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四部分)

拓展与运用能力

与极浦书
司空图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愚近有《虞乡县楼》及《柏梯》二篇,诚非平生所得者。然“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即虞乡入境可见也。又“南楼山色秀,北路邑偏清”。假令作者复生,亦当以著题见许。其《柏梯》之作,大抵亦然。浦公试为我一过县城,少留寺阁,足知其不怍也,岂徒雪月之间哉? 伫归山后,“看花满眼泪,回首汉公卿”,“人意共春风,哀多如更闻”,下至于“塞广雪无穷,”之句,可得而评也。郑杂事不罪章指,亦望呈达。知非子狂笔。
                        
《哈姆雷特问题》(节选)
艾略特
① 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如果你研究一下莎士比亚比较成功的悲剧作品,你会发现一种十分准确的对应;你会发现麦克白夫人梦游时的心境是通过巧妙地堆积一系列想象出来的感觉印象传达给你的;麦克自在听到他妻子的死讯时说的那番话使我们觉得它们好像是由一系列特定事件中的最后一个自动释放出来的。艺术上的“不可避免性”在于外界事物和情感之间的完全对应;而《哈姆雷特》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应。哈姆雷特(这个人)受一种无从表达的情感的支配,因为这种情感超出了出现的事实。有人认为哈姆雷特和作者是同一的,这种观点在下面这种意义上可以成立:哈姆雷特在没有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时的困惑是其创造者面临自己的艺术难题时的困惑的延续。哈姆雷特面对的困难是:他的厌恶感是由他的母亲引起的,但他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厌恶感的恰当对应物;他的厌恶感包含并超出了她。因而这就成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无法使它客观化,于是只好毒害生命、阻延行动。不可能有什么行动可以满足这种感情;莎士比亚也不能改变情节来帮助哈姆雷特表达自己。我们必须注意,正是这个问题的主题性质使客观对应关系成为不可能。加重葛特露罪过的性质,就是为哈姆雷特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的表达形式;正是因为她的性格如此消极和平凡,她才在哈姆雷特心中激起了那种她自己无法替代的感情。   
② 哈姆雷特的“疯癫”摆到了莎士比亚手里;在早先基德的剧作中,它只是一个计谋;我们可以推想,观众到剧终时也只会把它理解为一个计谋。对莎士比亚来说,它够不上疯癫,但又不只是佯装。哈姆雷特的轻率、他重复的言语、他的双关语等并不是蓄意的佯装计划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排泄情感的方式。对于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来说,这种戏谑代表了在行动中得不到发泄的情感,而对剧作家来说,它代表了一种无法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情感。这种无法用实物加以表达.或者超过了实物的强烈感情,疯狂而暴戾,是每一个有感性的人都经历过的;毫无疑问.它是病理学家研究的课题。它常常发生在青春期:普通人让这样的感情睡去,或者调整他的感情以适应现实世界;艺术家则通过强化世界以达到自己情感水准的能力,使它们始终富有生机。拉弗格的哈姆雷特是一个青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不是,因而我们不能用这种办法来解释和原谅他。我们只能承认这一事实,即莎士比亚处理的是一个并非他力所能及的难题。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尝试是一个不可解的谜;我们也无法知道他是在什么经历的促使下,试图表达这种无法表达的可怕情感的。我们需要知道他的许多生平事迹;我们希望知道他是否读过蒙田的《为雷蒙·德·塞蓬德辩护》(第二卷第十二章);如果他读过,又是在什么时候?在他经历了哪种个人经验之后,还是同时?最后,我们还必须知道某些原先假设为无法知道的东西,因为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我们认定它是一个超过了事实的经历,我们得理解某些莎士比亚本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

46.请联系具体的作品,说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与艾略特所说的“客观对应物”有何相似之处?
在中国,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到汉代“比兴”说的提出,到刘勰从文学审美角度提出“神用象通”,有关“意象”的认识不断丰富深入。在西方,康德的“审美观念”在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中得到实践,受意象主义影响的艾略特提出了“客观对应物”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都兼具形而下色彩和形而上意义,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把人引入审美境界中。(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意象论是感性自然派,强调“意”的表达,“客观对应物”理论是理性技巧派,强调“象”的运用,在意象的创造途径和审美功用上,中国注重情感和感性,西方则注重技巧和理性。)
47.运用司空图的“意象”理论赏析李商隐《锦瑟》。
提示:1.找出《锦瑟》中的主要意象 。2.理解主要意象的特点。 3.体会诗人透过意象传递的情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8:54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三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三部分)

感悟与评价能力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①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②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③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④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⑤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               。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⑥ 感伤是               。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⑦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                 )。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⑧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38.请运用两个事实论据,将第五自然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对论据进行分析。(文中或题目中出现的论据不可再使用。)
参考答案: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39.品读第六自然段的内容,你认为感伤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理解,将本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  
40.作者认为“杞人忧天”的“忧”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有本质的共同点。请你运用本文的观点,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将第八自然段括号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忧,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41.请根据本文的观点,联系你所学过的知识,对以下两种“感伤”进行评价。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提示:评价中要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真正的感伤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在异乡
(美)海明威
① 深秋,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意大利城市)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②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③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④ “不错,踢足球。”我说。
⑤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⑥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⑦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⑧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
⑨ 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⑩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11 “回美国。”
12 “结婚了吗?”
13 “没有,但很想。”
14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15 “为什么,少校先生?”
16 “别叫我少校先生。”
17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18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19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20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21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22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23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24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25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26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三天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42.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你从文章题目“在异乡”中感悟到了什么?
第一、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乡他国。
第二、战争让人们永远地和过去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绝了,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在精神的异乡。
   
43.请以第一自然段为例,赏析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说的开头即写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这段环境描述既是写景,又是写人。透过这段寒冷深秋的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无助、绝望、郁闷,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死亡的恐惧,奠定了小说凄凉的基调。                                                                 
2.大量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 这段涉及狐狸、鹿、小鸟三个没有生命的动物意象,它们象征着小说中那批从战场中带着伤残离开的伤兵形象,也代表了死亡的残酷及现实世界的冷漠无情,暗示了深受    战争折磨的劳苦大众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所遭受的痛苦、孤独和失落。 这种象征手法的的运用极为巧妙地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揭示文章主旨。
44.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样的效果?请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以一部同样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的小说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客观性。(要点:真实或者客观)
②同时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在情节的推进中对人物充满同情并感受到人们面对生命残缺时的悲痛和无奈。(要点:拉近距离,深切感受)
   
45.时下叙利亚局势动荡,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向欧洲。海明威小说《在异乡》所描述的场景真实重现。请结合叙利亚局势,说说这篇小说给你带来的思考。
①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很多苦难——生命的失去、财富的毁灭、心灵的创伤,爱踢球的人伤了脚、剑术家的手受了伤,并且这种苦难会长时间地压在人们的生活和心上,永远也回不到原先的生活状态了。战争是多么罪恶啊!
②即使在一个找不到一点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年代里,心爱的人已离你而去,向往的生活再也不会来到,一切都不如意,即使一切都已虚无、绝望,也应该好好地活着,也应该对生活充满渴望,挺直腰杆去坚持,最好还能保持做人的尊严和风范。活着多么美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8:33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三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二部分)

品味与欣赏能力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28.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①老海棠树作为全文的线索,串起文章所有材料,使全文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②老海棠树又象征了奶奶,这就更含蓄形象地表达了“我”和奶奶的祖孙之情及“我”对奶奶的深深思念。                                                                 
29.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写到“我”对奶奶行为的不理解?
为塑造奶奶的形象,起到反衬/铺垫/衬托/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作用。
30.品读第七自然段中“我”的语言描写:“‘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害怕之类的),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后悔之类的);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31.文中多处提到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你认为奶奶在“张望”些什么?这一举动体现了奶奶怎样的性格特征?
奶奶在张望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空:她想要自食其力,想要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想跟上时代。体现了奶奶热爱劳动、有上进心、善良朴实、坚强的人,希望靠自己的劳动来证明,自己不是靠剥削人生活。
3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前后呼应:如,前文“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后文“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再如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后文“什么时候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
①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②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作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③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④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⑤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⑥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⑦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⑧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⑨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⑩ 活该。

33.“破破烂烂”与“映掩”两个词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作者为什么要用“破破烂烂”来修饰“映掩”?
“破破烂烂”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映掩”是雷峰塔被湖光山色映照着、遮掩着。用“破破烂烂”修饰“映掩”,表达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34.联系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现在,他居然倒掉了。
塔倒了,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作者感到十分兴奋。
②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偏要”表示法海蓄意破坏幸福,“横来”表示法海蛮不讲理的行径,两个词表现了法海的行为是蛮横干涉婚姻自由的恶劣行径。  
35.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是本文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雷峰塔的倒掉”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的 。
先借雷峰塔的倒掉,  抒写了自己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然后引用“白蛇娘娘”这个民间故事,叙述了雷峰塔的由来,阐明了雷峰塔是“镇压的塔”,并希望它倒掉。再写雷峰塔倒后,人民的兴奋、欣喜的心情, 最后议论了白蛇娘娘与法海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尾圆合,总结全文。                                                               
36.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分析本文议论的特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叙雷峰塔倒掉,叙见过的雷峰塔的情景;议我没有亲见雷峰塔倒掉,议“雷峰夕照”并不见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
37.第九自然段写了白蛇与法海不同时期的对比,请你说说看,从这种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
示例:通过白蛇与法海两种不同结局,展现了新生事物战胜腐朽而行将灭亡事物的必然趋势。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8:10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5年第三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一部分)
认读与感知能力
繁星
巴金
①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 / 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注:此处为波浪线)
②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 / 部)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③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 / 遥遥)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一、 一读文章,读懂文章大意。
1、文章的标题“繁星”是什么意思?根据你的理解,请写一写。
字面含义:天空中布满密密麻麻的星星;
深层含义:是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内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主要写“我”在不同时期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二、二读文章,读懂文章字词句。
3.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画出来。
似的(shì  sì)    仿佛(fú   fó)     半明半昧(wèi   mèi)
模糊(hu   hú)   无数(shǔ  shù)    萤火虫(yín  yíng)
4.请把文中括号处错误的字用“\”划掉。
划掉的字分别为:亭、部、遥遥
5.文章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夜晚?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柔和、静寂、梦幻            
6.根据意思,从文中抄出相应的词语。
①表示到处都有,到处都存在:无处不在      
②形容十分危险,马上就要掉下来:摇摇欲坠     
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读读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写“我”望星天时产生了甜蜜、温馨的感受,表达出对星天的依恋,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再读文章,感受文章主要内容。
9.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10.联想丰富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请用横线把第三自然段中,把作者联想的部分画出来。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1.第③自然段写“我”观看繁星,经历了哪三个过程?请分别用三个动词进行概括。
     仰望          →        欲睡(幻想)       →      沉睡         
12.作者把“繁星”当作他的朋友,当作他的母亲,为什么“繁星”在作者的笔下会变得像有生命似的?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亲切、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会变得像有生命似的。

   提取与判断能力

感冒清胶囊说明书

13.下列症状中,可以服用感冒清胶囊的是( C   
A.皮肤过敏         B.熬夜头痛     C.感冒发烧      D.小腿抽筋
1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
①南板蓝根、山芝麻、穿心莲叶都是感冒清胶囊的组成成份。 (
②生产日期为2013年9月的感冒清胶囊今天还可以服用。 ( X
③服用完感冒清胶囊不可以驾驶飞机。    (   √  
15.“性状”一栏主要介绍了感冒清胶囊的哪些特征?(多选题)
A 形态   B 颜色    C 味道    D 重量   ABC
16.每瓶感冒清胶囊的规格是多少? D
A 0.5g    B 2g     C 36g       D 18g
17.根据说明书的内容,阅读以下表格,按要求作答。

以上四个人中,行为不当的人有哪些?为什么不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张玉和陈杰的行为不当。
①张玉的妈妈胃痛发烧,不属于感冒清胶囊的主治范围,不能吃感冒清胶囊。
②用药期间不能驾驶车辆。
理解与分析能力
不容忽视的光污染
①你知道吗?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这是奥地利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发现。
②其实,很多其它动物也套因为城市的照明而受害。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_—2000只候鸟。在2001年的小海龟出生期,人们在犬西洋沿岸发现了很多死去的小海龟。据分析,刚出生的小海龟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海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海洋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灯火通明,使月光和星光黯然失色,导致那些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成海洋,最终因缺水而殒命。
③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维持较高的亮度。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环境学家还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④以上人造光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可以称为“光污染”。其实,对人类而言,光污染的危害也不小。近年来,很多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非常令人不适。
⑤除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外,室内墙壁的颜色如果太亮也会引起视觉不舒服。非常光滑的白墙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所以粉刷墙壁的时候,最好使用“生态颜色”。所谓生态颜色,就是柔和的自然色彩,而不是那种明亮刺眼的颜色。
⑥研究表明,光污染可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危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如果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就会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卞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精神衰弱的症状。
⑦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18.读完文章,你认为什么是“光污染”?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人造光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可以称为“光污染”。   
19.“光污染”对动物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①“吸引”并“杀死”昆虫;②使动物迷失方向;③使动物无端消耗精力。
20.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书刊使用米黄、浅蓝、浅红等柔和色泽的纸张。请你运用本文介绍的相关知识,简单说说这一做法的理由。
使用色彩柔和而自然的纸张,可有效降低光反射系数,减轻光污染引起的视觉疲劳,保护视力。   
21.现代社会还存在哪些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举例说出一种,并说说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减少这种污染。

示例:白色污染:我们应该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带可循环使用的购物袋上街购物。
积累与拓展能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① 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② 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薛勤一边和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③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 。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
④ 没想到陈蕃却 A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 B  ,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⑤ 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⑥ 薛勤走后,陈蕃  C  ,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2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ABC三个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A 满不在乎、不以为意、心高气傲  
B 理直气壮、头头是道、冠冕堂皇
C若有所思、羞愧难当、恍然大悟
23.成语“志存高远”是什么意思?请进行解释,并写出与它意义相同的成语,
意思是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义词:雄心壮志、壮志凌云、鸿鹄之志、胸怀大志……                                                         
24.薛勤走进陈蕃的书房,被屋里的情形“着实吓了一跳”。你认为他看见了怎样的情形被吓了一跳呢?请用几句话来描述陈蕃书房的样子。
示例: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        
2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你还知道哪些意义与这句名言相近的成语、诗句、名言或俗语?请试着写出至少三个。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                                                                                                                                
26.要想实现大的目标,就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看,你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将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还有哪些需要做好的小事呢?

示例:每天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把一天要做的事情用表格设计出来,然后严格按照计划表去执行;除了学习,还要每天进行一定的运动,锻炼自己的身体;回到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7:35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二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一部分)

认读与感知能力

热闹的春节     

①按照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②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此辣味,色味双美。

③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④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 (联 连),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 霄)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⑤大年初一的景(象 像)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 (彩 采),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 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⑦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有删改)

一、一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1.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答案参考:主要写了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各种习俗(活动)。

解析:两个要点:要把过春节的“热闹”气氛点出来,也要点出过春节的习俗或活动。写“怎样过春节”、“过春节的景象”等不够确切,不能给满分。

二、二读文章,读懂字词句。

2.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画出来。  

规矩 (ju  jǔ)                                          差不多(chā chà) 

爆竹(bào pào)                          一转眼(zhuǎn zhuàn)  

正月(zhèng zhēng)             放年假(jiǎ jià)

腊八蒜(shì  suàn)                    逛 庙会(guàng kuàng)

3.请把文中括号处错误的字用“\”划掉。

解析:文中用红字标注的是错误的字,注意是划掉错误的字,把对的字勾出来不算对。

4.根据原文内容搭配下列词组,用横线将它们连起来。

5.根据意思,从文中抄出相应的词语。  

①表示完全不一样:截然不同

②形容灯火映照得非常明亮:灯火通明

6.用“———”在文中第⑥自然段画出描写元宵节的灯多种多样的句子。

⑥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 (彩 采),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 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 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7.文章第六自然段的划线句子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案参考:说明元宵节是春节最热闹的一天。

解析:一定要有“最”这个字眼,写“最重要”“最隆重”等都能给一定的分数。

8.“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答案参考:

①读出了除夕是非常重要的日子,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受到大家的重视。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从这句话我读出了身在异乡的人在除夕时对家人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

解析:以上两种思路都可以,写出任意一种都算对。

三、再读文章,感受文章主要内容。

9.从文中可以看出“过春节”从腊八这天开始,到正月十九这天结束。

10.文中具体介绍了除夕这一天的哪些活动?请把它们写下来。

答案参考: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解析:七个要点缺一不可,多写也不算对,要认真看清题意,只要写“除夕”这一天的活动。

11.读完文章,你觉得“热闹”是什么意思?说说看文中是怎么具体体现“热闹”的。

答案参考:

①“热闹”是说场面很活跃,活动很丰富,人们的心情很欢乐。

②“热闹”指的是大家团圆在一起,幸福美满,心情欢乐。

文中具体介绍了春节里不同日子的丰富的活动,还描写了人们过春节快乐的心情。

解析:以上两种思路都可以,写出任意一种都算对。注意要写出文中的具体体现。

12.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介绍的春节除了“热闹”还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写 。

答案参考:①欢乐②喜庆、吉祥③团圆美满④忙碌⑤吃的、玩的、用的,东西很丰富……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


信息提取与判断能力

13.上图为灭火器使用说明书,它主要介绍了灭火器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三个方面:使用方法,使用范围,检查方法。

14.关于灭火器的使用方法(ABCD四个选项)顺序混乱了,请根据图中介绍的步骤,将文字与图示对应起来。  

①—( B )  ②—( C )  ③—( A )  ④—( D )

15.根据上述提供的材料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①取出灭火器后,应先拔掉保险销,再去灭火。 ( √  )

②由于电器漏电而引发的火灾可以使用灭火器灭火。 ( √  )

③使用灭火器只需一只手即可。 ( ×  )

④只要灭火器在使用年限内,即使喷嘴有些损坏也可以使用。 (×   )

⑤检查灭火器后,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已失效。 ( ×  )

16.根据上面得到的信息,判断下面这个灭火器现在还能用吗?请说说原因。

答案参考:不能,两个理由:

①压力表指针指在红色区域

②灭火器已经超出使用年限

17.张叔叔的家里着火了,他拿着灭火器对着火苗喷射,可是火苗却怎么也扑灭不了,这是为什么呢?请从上 面材料提供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信息中,说说看有哪些原因可能造成以上现象。

答案参考:有三种原因可能造成这种现象:

①张叔叔站立在下风;②没有对准火苗根部喷射;③起火的火源可能不在灭火器的使用范围

解析:这道题很多同学答灭火器可能失效了,不在使用年期了,灭火器生锈了等等……这个思路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灭火器是禁止使用的,跟它不能扑灭火没有必然联系。没能扑灭火的原因只有两种,张叔叔的使用方法不对,活着不属于灭火器使用范围。

理解与分析能力

“玉兔”号:我是月球车

大家好,我是“玉免”号月球车。终于从着陆器肩膀上走下来跟大家见面,心情很激动呢。听说江湖上有很多关于我的疑问,今天就由我来一一解答好啦。

一,是不是只“胖兔子”?

大家都很关心我的长相。我有1.1米高、1.5米长、 1米宽,体重嘛,是140公斤。虽然看起来分量不轻,但我并不是一只“胖兔子”,为了节约燃料,也为了轻柔着陆,我跟小伙伴着陆器都辛苦地进行了“瘦身”,没有一丝“赘 肉”。跟其他国家的月球车兄弟相比,我也是非常精致轻巧的。前苏联的“月球车一号”足足有756公斤重,美国人驾驶的“巡行者1号”重量也超过了200公斤。虽然是只兔子,但我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不过这对翅膀不是用来 飞的,而是获取和保存太阳能的帆板。到达月球表面后,我就张开翅膀,不断地吸收着太阳能。翅膀前面,是我的两只“前爪”,可以钻孔、研磨、采样。我的脑袋上还有一个定向天线和几个太阳敏感器。跟其他兔子不同,我有六只“脚”———六只小小的轮子;我还有四只张望月球的眼睛:一对导航相机,一对全景相机;最丰富的是我的肚子,里面装着红外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激光点阵器……

二,“玉兔”跑得有多快?

跟我们国家研制的其他航天器相比,我最大的特点是能走动。虽然叫做兔子,但我没有能耐跑得像兔子一样 快。很惭愧,我的移动速度基本上是“龟速”,每小时平均走200米。不管去哪儿,我都得分几步才能到达。走之前要看路、选路,可是导航相机只有在10米的范围内才能看得准,所以我每一步最远也只能走10米。路上遇到的小 障碍我不怕,因为我除了可以接受地面的遥控操作外,还可以自主处理图像,识别障碍,甚至还能规划路径。说起来,我也算是一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哦不,机器兔子。专家说,走得不快不要紧,只要能顺利“翻 山越岭”,我就是机智灵巧的“越野兔”。我的活动范围目前设定是10公里。据说除了美国“阿波罗号”的三辆载人月球车外,前苏联的月球车1号和2号也被留在了月球上。这里还有“嫦娥一号”英勇撞月留下的痕迹。虽然我 也很想去看一看这些几十年前就来到月球的朋友们,但是月亮太大了,恐怕很难跑过去跟它们打招呼了。

18.联系文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向其他同学介绍“玉兔”号月球车。

答案参考:你知道吗?“玉兔”并不是一只兔子哦,它是我国研制的月球车。它很轻,一点都不胖,比其他国家的月球车更加精致轻巧;它四肢齐全,翅膀、前爪、脚、眼睛、肚子……这些都各有各的功能,用处很大。最特别的是,它可以走动,虽然走得很慢。遇到障碍它还能自己处理呢!它是不是很厉害呢?它可是一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哦!

解析: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文章介绍了“玉兔”号月球车哪些方面的内容,做题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内容概括出来。文章介绍了“玉兔”的外形、功能、速度等方面的特点,那么在介绍的时候能尽量完整全面地把这些要点点出来,得分就会比较高。

19.“玉兔”号月球车和其他的航天器相比有什么区别?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案参考:

①比其他国家的月球车更精致轻巧;

②能走动;

③能自主处理障碍:除了可以接受地面的遥控操作外,还可以自主处理图像,识别障碍,甚至还能规划路径;

④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

20.关于“玉兔”号月球车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答案?

答案参考:

①“玉兔”号月球车是怎样抵达月球表面的?它能回到地球吗?

②“玉兔”号月球车的燃料是什么?靠什么维持“生命”?

③世界上共有几个国家制造过月球车?跟“玉兔”号相比有什么特点?

④“玉兔”号月球车能不能载人?

我准备通过这些途径寻找答案:①互联网搜索资料②观看科学节目、视频③阅读有关航天航空方面的知识的书籍④与老师、同学、家长等探讨,询问他们的看法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要问的问题必须是文中没有提到的,若是问“玉兔”号的外形、构造、速度等等方面的内容不能给分。

积累与拓展能力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廷里宦官势力越来越大,加上京城洛阳一带的自然灾害,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灵帝在位第十七年,河北巨鹿县的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领导的农民头裹黄巾,举行起义。灵帝知道后很惊慌,发诏书召集军兵,讨伐起义军。

幽州涿县有一位英雄,名叫刘备,他是汉朝皇室的后代。因父亲早亡,家道衰落,他和母亲以卖鞋织席为生。 刘备来县城卖鞋,正看招兵告示,有个身材魁梧、满脸胡须的人与他(   )。那人自我介绍叫张飞,平时以杀猪卖酒为生,喜欢结交天下英雄豪杰,他说看刘备也是位为国担忧的好汉,很想结识他。刘备听了很高兴,于是相约去喝酒,在酒馆又结识浪迹天涯多年,正准备去投军的关羽,看到关羽威风凛凛的样子,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当下,三位豪杰来到张飞家。张飞田庄的后面有一处桃园,景色很美。三位英雄(      ),把酒畅饮之后, 决定在此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准备同心协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同对苍天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报效国家,保护百姓。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若背义忘恩,则天地不容”。此后,三人 (      ),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后人将桃园三结义称为生死之交。

21.在文中( )内填上合适的词语或者成语。

答案参考:

①第一处括号:交谈、搭话等;

②第二处括号:相见恨晚、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等;

③第三处括号:齐心协力、同心协力、情同手足等

解析:第一处括号后文讲到张飞自我介绍,那么括号内填的一定是有关说话的词语;第二处括号后已经写道三人把酒畅饮,那么括号内再写“举杯畅饮”“举起酒杯”之类的词语就重复了;第三处括号内的词语主要能修饰后文讲的三人干出一番事业。

22.这篇故事选自名著《三国演义 》,作者是罗贯中 ,这部名著与《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我还知道这部小说中的其它人物或故事: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周瑜、黄盖等;故事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等 。

23.联系上下文,并运用你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看文中加点的词语“诏书”是什么意思?

答案参考: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解析:重点要指出是诏书是皇帝发放。

24.文章提到,“东汉末年,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说说看那时候人 们过的“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答案参考:没有地方住,四处流浪;没有东西吃,到处是饿死的人;战火连天,人民饥寒交迫;社会动荡不堪,政治黑暗腐败,到处是强盗、窃贼,人们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希望……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表达要通顺连贯。

25.这三位英雄豪杰在结义时候说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来真的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联 系你所学的知识,说说看他们主要做出了什么事业?

答案参考:建立蜀汉,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6.请仔细体会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友情,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想想有哪些成语、诗句、俗语或名言可以 用来形容这样的情感,试着写出一些。

答案参考:成语:情同手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重情重义、多情多义、拔刀相助……
与“友谊”有关的诗句、名言警句,请参考本网“写作素材”栏目中的“友谊”名言警句专题。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7:09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二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二部分)

品味与欣赏能力

阅读以下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季羡林

①(   )

②什么叫影子似的孩子呢?我来到庐山,在食堂里,坐定了以后,正在大嚼之际,蓦然抬头,邻桌上已经坐着一 个十几岁的西藏男孩,长着两只充满智慧的机灵的大眼睛,满脸秀气,坐在那里吃饭。我根本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没有一点声息,没有一点骚动。我正在心里纳闷,然而,一转眼间,邻桌上已经空无一人,没有一点声息,没有一点骚动,来去飘忽,活像一个影子。

③最初几天,我们乘车出游,他同父母一样,从来不参加的。我心里奇怪:这样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不知道闷 在屋里干些什么?他难道就不寂寞吗?一直到了前几天,我们去游览花径、锦绣谷和仙人洞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车子上忽然多了一个人,他就是那个小男孩。他一句话也不说,没有一点声息,没有一点骚动,沉静地坐在那里,脸上浮现着甜蜜温顺的笑意,仍然像一个影子。

④从花径到仙人洞是有名的锦绣谷,长约一公里,左边崇山峻岭,右边幽谷深涧,岚翠欲滴,下临无地,目光所到之处,浓绿连天,是庐山的最胜处。道狭人多,拥挤不堪。我们这一队人马根本无法走在一起。小男孩同谁也不结伴,一个人踽踽独行。有时候,我想找他,但是万头攒动,宛如汹涌的人海,到哪里去找呢?但是,一转瞬间,他忽然出现在我们身旁。两只俊秀的大眼睛饱含笑意,一句话也不说,一点声息也没有。可是,又一转瞬,他又不知消逝在何方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飘忽又飘然而至,不声不响,活像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⑤又一次,我们游览龙宫洞,小男孩也去了。进了洞以后,光怪陆离,气象万千。我们走在半明半暗的洞穴里, 目不暇接。忽然抬头,他就站在我身旁。可是一转眼又不见了。等我们游完了龙宫,乘坐过龙船以后,我想到这小男孩又不知道跑得哪里去了。但是,正要走出洞门,却见他一个人早已坐在石桌旁边,静静地在等候我们,满脸含笑,不声不响,又活像是我们的影子。

⑥我有时候自己心里琢磨:这小男孩心里想些什么呢?前两天,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忽然下了一阵庐山式的暴雨,白云就在门窗间飘出飘进,转瞬院子里积满了水,形成了小小的瀑布。我们的餐厅同寝室是分开的。在大雨滂沱中,谁也回不了寝室,都站在那里着急。谁也没有注意到,这小男孩已经走出餐厅,回到寝室,抱来了许多把雨伞,还有几件雨衣,一句话也不说,递给别人,两只大眼睛含满笑意,默默无声,像是我们的影子。我心里和眼前豁然开朗:在这个不声不响影子似的孩子的心中,原来竟然蕴藏着这样令人感动的善良与温顺。我不禁对这个平淡无奇的孩子充满了敬意。

⑦(   )

(原文有删改)

27.文章的开篇和结尾两段空缺了。你觉得下面两段文字,哪段适合当开篇?哪段适合当结尾?请简单说说理由。

A 我从来不敢倚老卖老,但在下意识中却隐约以见过大世面而自豪。不意在垂暮之年,竟又开了一次眼界, 遇到了这样一个以前自己连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影子似的孩子。他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衣饰举动都纯朴得出奇, 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小男孩。然而,从他身上,我们却学习到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

B 有道是老马识途,又说姜是老的辣。意思无非是说,人老了,识多见广,没有没见过的东西。如今我已年逾 古稀,足迹遍三大洲,见到的人无虑上千,上万,甚至上亿。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答案参考:B为开头,A为结尾。B作为开篇,更多的在阐述作者的想法,没有对这个孩子做过的说明,以自己从未见过这样一个孩子,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A段对这个孩子的特点做了简单的说明,发表感悟,总结全文。

2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个“影子似的孩子”的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参考:

①神态描写:文章中多次写到这个小男孩脸上浮现的笑意;

②外貌描写:文中写了小男孩“两只俊秀的大眼睛”,写他“满脸秀气”的外表;

③行动描写:小男孩总是像影子一样来去飘忽;当所有人被大雨困住的时候他却奇迹般地出现给大家抱来雨伞。

29.文中出现了几次小男孩脸上浮现的“笑意”?为什么作者要反复描述他的笑意?

答案参考:出现四次,反复描述小男孩的笑意,一方面通过神态描写来塑造小男孩天真、灵气、善良的形象;另一方面,用“笑意”填补小男孩语言上的空白,他总是默默无语,全文没有一处他的语言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男孩沉默但内心世界丰富。

30.文章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都以这个孩子“活像一个影子”作为结尾,请你说说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参考:①小男孩总算像一个影子一样来去无踪,更凸显了他的性格特征;

②说明作者总是被这个小男孩吸引,对他充满了好奇;

③反复点题,点明中心

31.作者对这个影子似的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我有时候自己心里琢磨:这小男孩心里想些什么呢?”你认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答案参考:

①庐山的风景真美丽啊!崇山峻岭环绕的锦绣谷,光怪陆离的仙人洞,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特的景色!明天还要更美丽的景色等着我们去观赏吗?

②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我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虽然我总是安安静静的,但我想要做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

(二)秃的梧桐

苏雪林

①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 人们走过秃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个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④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树。

⑦ 谁说这株梧桐树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⑧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已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⑨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⑪秋天,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絮?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⑫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⑬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⑮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⑯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32.文章第8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中,一共出现了6个“又”字。这反复出现的6个“又”字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参考:写蚂蚁和风的“又”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的外在环境的厌恶;写叶儿的“又”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表达了作者对梧桐树勇敢奋斗、坚强不息精神的赞美与钦佩。

33.仔细品味第16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中的两个“但是”,你认为这里出现两个“但是”是否显得嗦、重复? 这两个“但是”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答案参考:第16自然段的“但是”侧重对人们对梧桐生命悲观的态度的否定,表明作者对希望存在的信心;第18自然段的“但是”,更加坚定地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态度,对梧桐深厚的感情,真诚的敬佩,即使困境依然会出现,但作者坚信梧桐的生命永远不会结束。

34.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突出秃的梧桐的特点和品质?

答案参考:主要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其中有正衬和反衬:用人们对叹息的话语,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来反衬梧桐的坚强;用秋天里其它动植物同样顽强地活着来正衬梧桐,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生命的光彩,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5.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赏析本文“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答案参考: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志气,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活着。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揭示了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36.读完这篇文章,你从秃的梧桐身上学到了什么?写一写你受到的启发。

答案参考: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6:43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二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二部分)

品味与欣赏能力

阅读以下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季羡林

①(   )

②什么叫影子似的孩子呢?我来到庐山,在食堂里,坐定了以后,正在大嚼之际,蓦然抬头,邻桌上已经坐着一 个十几岁的西藏男孩,长着两只充满智慧的机灵的大眼睛,满脸秀气,坐在那里吃饭。我根本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没有一点声息,没有一点骚动。我正在心里纳闷,然而,一转眼间,邻桌上已经空无一人,没有一点声息,没有一点骚动,来去飘忽,活像一个影子。

③最初几天,我们乘车出游,他同父母一样,从来不参加的。我心里奇怪:这样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不知道闷 在屋里干些什么?他难道就不寂寞吗?一直到了前几天,我们去游览花径、锦绣谷和仙人洞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车子上忽然多了一个人,他就是那个小男孩。他一句话也不说,没有一点声息,没有一点骚动,沉静地坐在那里,脸上浮现着甜蜜温顺的笑意,仍然像一个影子。

④从花径到仙人洞是有名的锦绣谷,长约一公里,左边崇山峻岭,右边幽谷深涧,岚翠欲滴,下临无地,目光所到之处,浓绿连天,是庐山的最胜处。道狭人多,拥挤不堪。我们这一队人马根本无法走在一起。小男孩同谁也不结伴,一个人踽踽独行。有时候,我想找他,但是万头攒动,宛如汹涌的人海,到哪里去找呢?但是,一转瞬间,他忽然出现在我们身旁。两只俊秀的大眼睛饱含笑意,一句话也不说,一点声息也没有。可是,又一转瞬,他又不知消逝在何方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飘忽又飘然而至,不声不响,活像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⑤又一次,我们游览龙宫洞,小男孩也去了。进了洞以后,光怪陆离,气象万千。我们走在半明半暗的洞穴里, 目不暇接。忽然抬头,他就站在我身旁。可是一转眼又不见了。等我们游完了龙宫,乘坐过龙船以后,我想到这小男孩又不知道跑得哪里去了。但是,正要走出洞门,却见他一个人早已坐在石桌旁边,静静地在等候我们,满脸含笑,不声不响,又活像是我们的影子。

⑥我有时候自己心里琢磨:这小男孩心里想些什么呢?前两天,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忽然下了一阵庐山式的暴雨,白云就在门窗间飘出飘进,转瞬院子里积满了水,形成了小小的瀑布。我们的餐厅同寝室是分开的。在大雨滂沱中,谁也回不了寝室,都站在那里着急。谁也没有注意到,这小男孩已经走出餐厅,回到寝室,抱来了许多把雨伞,还有几件雨衣,一句话也不说,递给别人,两只大眼睛含满笑意,默默无声,像是我们的影子。我心里和眼前豁然开朗:在这个不声不响影子似的孩子的心中,原来竟然蕴藏着这样令人感动的善良与温顺。我不禁对这个平淡无奇的孩子充满了敬意。

⑦(   )

(原文有删改)

27.文章的开篇和结尾两段空缺了。你觉得下面两段文字,哪段适合当开篇?哪段适合当结尾?请简单说说理由。

A 我从来不敢倚老卖老,但在下意识中却隐约以见过大世面而自豪。不意在垂暮之年,竟又开了一次眼界, 遇到了这样一个以前自己连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影子似的孩子。他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衣饰举动都纯朴得出奇, 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小男孩。然而,从他身上,我们却学习到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

B 有道是老马识途,又说姜是老的辣。意思无非是说,人老了,识多见广,没有没见过的东西。如今我已年逾 古稀,足迹遍三大洲,见到的人无虑上千,上万,甚至上亿。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答案参考:B为开头,A为结尾。B作为开篇,更多的在阐述作者的想法,没有对这个孩子做过的说明,以自己从未见过这样一个孩子,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A段对这个孩子的特点做了简单的说明,发表感悟,总结全文。

2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个“影子似的孩子”的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参考:

①神态描写:文章中多次写到这个小男孩脸上浮现的笑意;

②外貌描写:文中写了小男孩“两只俊秀的大眼睛”,写他“满脸秀气”的外表;

③行动描写:小男孩总是像影子一样来去飘忽;当所有人被大雨困住的时候他却奇迹般地出现给大家抱来雨伞。

29.文中出现了几次小男孩脸上浮现的“笑意”?为什么作者要反复描述他的笑意?

答案参考:出现四次,反复描述小男孩的笑意,一方面通过神态描写来塑造小男孩天真、灵气、善良的形象;另一方面,用“笑意”填补小男孩语言上的空白,他总是默默无语,全文没有一处他的语言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男孩沉默但内心世界丰富。

30.文章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都以这个孩子“活像一个影子”作为结尾,请你说说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参考:①小男孩总算像一个影子一样来去无踪,更凸显了他的性格特征;

②说明作者总是被这个小男孩吸引,对他充满了好奇;

③反复点题,点明中心

31.作者对这个影子似的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我有时候自己心里琢磨:这小男孩心里想些什么呢?”你认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答案参考:

①庐山的风景真美丽啊!崇山峻岭环绕的锦绣谷,光怪陆离的仙人洞,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特的景色!明天还要更美丽的景色等着我们去观赏吗?

②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我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虽然我总是安安静静的,但我想要做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

(二)秃的梧桐

苏雪林

①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 人们走过秃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个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④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树。

⑦ 谁说这株梧桐树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⑧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已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⑨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⑪秋天,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絮?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⑫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⑬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⑮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⑯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32.文章第8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中,一共出现了6个“又”字。这反复出现的6个“又”字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参考:写蚂蚁和风的“又”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的外在环境的厌恶;写叶儿的“又”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表达了作者对梧桐树勇敢奋斗、坚强不息精神的赞美与钦佩。

33.仔细品味第16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中的两个“但是”,你认为这里出现两个“但是”是否显得嗦、重复? 这两个“但是”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答案参考:第16自然段的“但是”侧重对人们对梧桐生命悲观的态度的否定,表明作者对希望存在的信心;第18自然段的“但是”,更加坚定地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态度,对梧桐深厚的感情,真诚的敬佩,即使困境依然会出现,但作者坚信梧桐的生命永远不会结束。

34.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突出秃的梧桐的特点和品质?

答案参考:主要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其中有正衬和反衬:用人们对叹息的话语,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来反衬梧桐的坚强;用秋天里其它动植物同样顽强地活着来正衬梧桐,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生命的光彩,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5.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赏析本文“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答案参考: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志气,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活着。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揭示了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36.读完这篇文章,你从秃的梧桐身上学到了什么?写一写你受到的启发。

答案参考: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6:17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二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三部分)

感悟与评价能力
阅读以下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了,关于北大学生阅读量的讨论也将随即远离公众的视野。
我并没有参与“北大学生到底爱不爱读书”的讨论,我确定学校里从来都不乏爱读书的同学,也确定即便我们真如社会所期待,把人均借阅量提高到很大的数量,学校里也依然有视此为负担的人。然而问题是,把借书量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阅读状况,是否过于单一了些?把阅读这种美好的个人体验,指标化、群体竞争化,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究竟能有多大的好处?
虽说数量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涉猎的广度,以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人与书为伴的时间,但我始终觉得,通过阅读收获的多与少,取决于 ,哪怕仅仅是心灵的愉悦。不只是大学生,对于已经脱离学生身份的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背上阅读数量的枷锁。
并非有意为学生阅读数量未达到社会期待开脱,相反,个人为自己定下阅读数量的目标,逐渐形成阅读意识,对于培养阅读习惯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如果这个目标是别人强加的硬性指标,或者为了而大家一起刷阅读数量,恐怕对于个人并无意义,因为你其实可以借一摞书然后堆着不看。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既然这种增进知识的方式被广泛认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每学期、每学年甚至是整个在校生涯的时间内,自己给自己定下自由课外阅读的目标并由学校来监督完成,也未尝不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之外,即便自己仅仅挑选了一两本,相信也能带给学生更多观察世界的角度。
不妨先问问学生,你一年中看了哪些“学习任务”“必读”之外的书?你上大学以来看过的印象深的、喜欢的书有哪些?如果答不上来或并无太多话可说的现象非常普遍,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在阅读习惯普遍不容乐观的今天,比拼数量固然简单直接,可如果“数量”在阅读中被赋予了太多的关注,难免会使大学生阅读产生浮躁之感,选书的自由、在一本书上花多少时间的自由也随之被禁锢。更何况“读书多”的人很可能根本数不清也不在乎已读书的数量,“读书少”的人对调查结果也不会在意。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时间都特别珍贵,能用来享受阅读的时间需要格外珍惜。爱读书,不是因为这种品质是一个人优秀的标签,而是因为读书是帮助我们寻找优秀品质的途径。这条寻找的路,有人向往天涯海角,有人只想安居一方,无论是多而广,还是少而精,他们都是自由的、无悔的,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怕的只是没有安居者的怡然自得与坚韧,亦不具备远行者的勤奋开拓与品位,连坚持长期阅读的定力都没有,又去盲目追求借书数量,这不是奔向远方,是流放。
(选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孙曦萌)
37.给这篇新闻评论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答案参考:读书,不必纠缠于阅读数量的多少
解析:新闻标题要简洁,能点明中心,不要用反问、设问,要用陈述句,要指出读书与阅读数量的关系。
38.阅读完文章,通过联系上下文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通过阅读收获的多与少”,取决于什么?
答案参考:
①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考了多少
②取决于你是否真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拥有知识的提高、精神的丰富
39.你认为社会为学生制定阅读的硬性目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几点理由。
答案参考:①学校的学风、荣誉;②个人的荣誉,得到学分
40.文章最后一句话说道:“这不是奔向远方,是流放。”作者是怎样阐述“奔向远方”和“流放”这二者的区别 的?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你认为二者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参考:文章以阅读到底该不该追求阅读量展开论述,作者阐述了阅读状况要怎衡量、阅读收获取决于什么、单纯看阅读量存在什么样的弊病等问题,点出了读书,不应该纠缠于阅读数量这一中心论点。作者认为读书是帮助我们寻找优秀品质的途径,读书在精而不在多,只要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得到了精神上的丰富,这就是“奔向远方”;如果一味追求阅读数量,把阅读当作是一个人优秀的标签,没有勤奋的品质,甚至连长期阅读的定力都没有,那就是“流放”。
41.请选择一本你看过的印象深的或喜欢的书(课外读的),选择一个角度,阐述你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解析:能将喜欢的原因——即所选书籍的思想特征、艺术风格、历史地位等方面的原因阐述清楚、符合实际即可。                                                           
(二)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42.有人问苏东坡,你的文章写得如此捧,费了不少心思吧。东坡笑道:“我写文章,就像水行山谷中,行于其 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而已,那里费什么心思。”请联系本文的中心论点,说说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参考:这句话说的是苏东坡写文章就像水在山谷中流动一样,要顺其自然,该写下去的地方不能停下来不写;该停下来的地方一定不要勉强写下去。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苏东坡做事讲究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即道家所讲的“无为”。这就引出了下文作者对道家思想的阐述与批判,从而点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去做。
43.本文作者对道家持有怎样的态度?请根据本文内容,并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评价作者对道家所持的态度。
答案参考:作者对道家的思想持着辩证批判的作用,文中既分析了道家思想的合理性,也批判了它的局限性:作者认同:①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②社会制度使人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生活。 (2)作者反对:道家为追求完全的快乐生活而不要社会制度。自己的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家著作,如《老子》《庄子》等去论述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44.阅读文中第二自然段划线部分的句子,请联系生活实际或历史事实,举例证明这种观点。
答案参考:例如: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对学医感兴趣,后放弃行医的丰厚收入转而投身于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运动。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5:52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5年第二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四部分)

探究与运用能力

《红楼梦评论》(节选)

王国维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著之一例也。《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 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又曷为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其大宗旨如上章之所述,读者既知之矣。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以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若藐姑射神人,夐乎不可及矣。夫此数人者,曷尝无生活之欲,曷尝无苦痛?而书中既不及写其生活之欲,则其苦痛自不得而写之;足以见二者如骖之靳,而永远的正义无往不逞其权力也。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姐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若李纨之受封,彼于《红楼梦》十四曲中,固已明说之曰: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题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风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第五回)

此足以知其非诗歌的正义,而既有世界人生以上,无非永远的正义之所统辖也。故曰《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  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傈;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媤,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第八十一回)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45.“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请根据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说说为什么“《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

解析:王国维认为《桃花扇》所“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并非“以描写人生为事”的悲剧,而是“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所以《桃花扇》所注重的是人物悲剧结局,而非以人生为事,是来自外来的因素,《桃花扇》他律的是“政治”、“国民”、“历史”的。而《红楼梦》解脱精神,才是真正的解脱,是一出真正的人生悲剧,它的悲剧是自律的,是发展的必然,为此它的“自律的”是包含万物的“宇宙”,是形而上的哲学,是形象描写的文学。                                         

46.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优秀的悲剧作品。请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选择一部(或一篇)悲剧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0:39 , Processed in 0.2004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