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写作的小论题从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2 17: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主任写作的小论题从哪来?
宋运来
常常听到身边不少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到别人发表文章很羡慕,也想动笔写一写,可是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入手。
写作的小论题从哪里来
1.你得学会提炼自己成功的经验
刚参加工作那会,我们学校有一位特会带班的王老师,一年级新生到她的手里仅一周就跟别人带的班大不一样,学生集会、出操、放学,整整齐齐,有模有样。我特好奇,是什么魔力让她的班跟别班不一样,便悄悄跟在王老师的身后看个究竟。哦,小朋友站队、做操、准备学具、举手回答、握笔写字,样样离不开朗朗上口的儿歌。前年王老师退休了,很遗憾她的那些管理班级的独门绝技没有流传下来,一笔可贵的教育经验流失了。假如,王老师动动笔把那些鲜活的经验记录下来,会让青年教师少走多少弯路啊!
据我观察,在班级管理中拥有自己“独门绝活”的老师不在少数。可是,怎样才能让这些成功的做法变成值得推广的经验,让其他班主任从中受益,让编辑老师的眼睛亮起来?
若干年前,我带一个一年级的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便用橡皮刻了“小红花”、“小红旗”、“五角星”等印章。作业批改后,再按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学生学习的劲头真是实足。后来学生年级升高了,这些方法便不再灵验,我又创设了“喜报”这一书面表扬形式,大受学生、家长的欢迎。这一成功的做法,要使它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为同行们所接受,发挥更大的效益,便需要提升“经验”。要回答出什么是“喜报”?为什么要创设“喜报”?它是怎样操作的?其心理学意义又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文章也就做了出来。《给学生发张喜报》这篇文章后来刊发于《德育报》(1997年10月13日)。
2.“教育失误”中其实蕴藏着深刻的“觉醒”
教育既然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也一定有不成功的经验可供思考。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孙孔懿研究员主编的《教育失误论》,就是从教育、教学的积极方面的对立面选题,文题不只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重要的是从思维创新的角度,给教育工作者以参考,令他人少走弯路,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辙。
开学都两天了,顾同学的位子还是空空的。到了第二天晚上,家长找到我的办公室询问孩子是留在学校补作业,还是犯错误留下来了。我惊讶地告诉家长:“您的孩子从开学第一天到现在都没有来过学校。”“啊?”家长闻听吃惊地张大了嘴巴,“老师,不是的,孩子每天都按时来校上课的呀。每天早晨都是我骑自行车送他来的,怎么可能没来过学校呢?”闻听此言我颇感意外:“孩子的确没来上学啊,我还以为孩子在家有什么事情耽搁了没来报到呢!”听到这话,家长更着急了,立刻打电话给各处亲戚,甚至要到电视台播报寻人启事。我不敢怠慢,立即走访邻近的学生打探孩子的下落……夜半时分,电话那头终于传来顾同学的消息:他傍晚坐公交车去乡下爷爷家了。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来了。
第二天,顾同学在父母的陪同下来校上学。我问他,这几天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来上学?他怯生生地告诉我,他就在学校后面的小树林里呆着。同学们来上学他也“上学”,同学们放学回家他也回家。他不想进学校来,是因为暑假作业没有做多少,怕被老师和家长处罚。多么单纯的孩子,你不仅让老师担心,还让家长担忧,更让老师自责。
这件事可以说是我教学中的一次“失误”,但也让刚做班主任的我从此做了个有心人。无论是周一还是节假日开学的第一天,只要发现有学生没有到校,我都会及时和家长沟通,搞清楚孩子没有到校的缘由。在后来做班主任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开学第一天要清点人数,我们还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开学?从师生见面的第一声招呼,到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从搞好第一次“暑假见闻”交流会,到开学初正确对待学生第一次做错作业,做错事;从组织好第一次早操,到抓好第一次卫生……我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如何迎接开学”的认识,2006年便有了《微笑着迎接学生》一文的诞生(《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6日)。
从自己的“教育学失误”中挖掘写作的论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思考张力的。因此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3.在不经意的小事中寻觅感动
这是笔者在《人民教育》(2000年02期)班主任栏目刊发的一篇不足500字的教育叙事短文。
老师,送我一盆花好吗
为增添节日氛围,教室里摆放了几盆鲜花。有时学生用洒水桶让花儿喝个够,有时忘记了竟一连几天也不给花儿浇水。这几盆花就这么可有可无地摆放在墙角边。我因工作繁忙,也没有关注它们。
大约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中午,学生鲁瑶来到我面前,手指花儿怯生生地说:“老师,送我一盆花儿好吗?”我一愣:这孩子要班里的花儿干什么?便随口问:“你要做什么呢?”“我看它们挺可怜的。”此时,我才认真打量起那几盆原本鲜艳的花儿来:花朵干枯了,只剩下一根茎;叶子黄黄的,萎靡地耷拉在盆沿。看上去,这几盆花儿已经是“人老珠黄”、“奄奄一息”了。“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问。“我想把它们端回家去,等它们养好了,我再端来。”
第二年春天,班级的墙角边又摆放了几盆鲜嫩的花儿来。那是鲁瑶把养好的花儿从家里端来后,又经学生们精心侍弄的杰作。
孩子的同情心是可贵的。我当初若拒绝了她的要求,这份纯真的童心不是被否定了吗?如果学生从小懂得对植物、对动物关爱,长大后必然会对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关爱。有位知名人士说过,也只有在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读、写、算才显得重要啊!
这样的节日场景,我想班主任老师大概都经历过。学生鲁瑶不经意的一句“请求”,引起了我的注意,令我思考孩子请求背后的东西。这背后,分明是儿童的一颗赤诚的“同情心”和“善心”。假如每个孩子从小都有这样一颗“善心”和“同情心”,何来如此多的少年自杀、凶杀案。把事件原本地描述后,篇末一句“只有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读、写、算才显得重要啊!”点题,由是这篇文章便“立”了起来。
处处留心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小事件,你会寻觅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写作话题。这些令我们心动的话题,则孕育着我们关爱学生成长的理念与行动。
4.学生的作业是你教育的一面镜子
在我的材料袋中,一直收藏着一位名叫子寒的学生写的日记。6年来不曾忘却。每读一遍,万般难受,很想说些什么,然每次动笔总写不出什么来。直到2006年,我才找到了情感表达的主题——《切莫伤害童心》(《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6日第8版)。
鲁老师可真够吓人的,我们都怕他。他上课的时候,经常发火,老是说我们:“真笨,一群猪脑子!”以前,李老师教我们数学的时候,连成绩差的同学,她都不怎么批评。鲁老师这样骂我们,多伤我们自尊心呀!
鲁老师上课时总穿一件深灰色上衣。脸阴沉沉的,眼睛老是血红地瞪着我们。同学说一上他的数学课都很害怕,但我却不是这样,我想:只要上课遵守纪律,那就不会被老师批评了。
读罢此文,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写文章,我很欣赏有感而发的真实文字,只寥寥数笔,一位威严、脾气暴躁的教师便跃然纸上。
透过纸背,我又同情着:那一个一个学生仿佛是教师案板上任意揉搓的面团,稍不如意,便招来“棒喝”之声。
透过纸背,我又可怜着:他们从鲁老师那里享受不到幸福和快乐。而前后两位执教老师的对比,更令学生想念视他为“人”的李老师。在改变不了目前的现状之下,学生只好委曲求全了。“只要做一个守纪的学生,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合格学生了”,这便是孩子可怜的“本分”归属。
透过纸背,我又难过着:碍于同事的情面,我无法也不敢把孩子们的信息反馈给鲁老师。
透过纸背,我又忧伤着:可亲的孩子们,长此以往你们是否会厌学,走向逃学之路?我不敢想下去……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篇文章常常告诉我:教师对学生的心灵伤害远远高于肉体的伤害。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在那样的教学场景下会荡然无存。
它时常提醒我:“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师生之间不是“敌我”关系。在那样的紧张氛围之下,不要说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就连知识的传授也难以维系,更不用说期望在课堂上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时常追问我:你每天从事的教育教学幸福吗?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吗?它时常敲问我:孩子们喜欢你的课吗?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吗?你用智慧去唤醒儿童的智慧吗?
走向不惑之年的我,蓦然回首,当年的鲁老师仅仅是教育理念落后么?他是否心理有了障结?或是患上了职业倦怠症……那时年轻的我不曾思考那么多。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愿“子寒”们的个案永远消失。
教师每天都要与学生作业打交道。在那些“√”“×”里有许多散落的珍珠宝贝,有待于有心人去捡拾。比如一道数学题运用不同教法,其效果如何,往往作业会告诉你答案。学生一道典型的错误习题,追问一下其错误的根源,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再如,蔡月琴、高凤元两位教师从作业批改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练习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运用,而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却视而不见,于是从“格调低下”、“唯我独尊”、“内容雷同”、“胡编乱造”四个方面做了总结,撰写出论题《小学生造句引发沉甸甸的思索》(《江苏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5.为教材疏漏处“指瑕”
前几年在执教全国统编教材第十册《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时,插图上鲁迅先生站在窗前燃起的“一根香烟”,引起了我的沉思:这插图上的“烟味”,是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呢?于是我对12册小语教材做了统计,发现共有7幅插图、9处文字涉及吸烟内容。然后从为“完善教材”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撰写出《教材插图中的“烟味”》(《环境教育》1999年02期)。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思想指导下,各种国标本教材纷纷涌现,呈现繁荣景象。教材既然是人编写的,它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有误有错也就在所难免。更何况是崭新的教材呢。以语文教材为例,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是一些名家名篇,尽管是名篇,一定会打上作者那个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一些忽略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等开始突显出来。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来认为正确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然而在教材上却不能马上改变过来。因此说,教材的革新永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指出“瑕点”带来了可能。
教材有瑕,那教辅用书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更有我们探讨的地方。就是教育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就某个观点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商榷”,而这类争鸣文章又是最受编辑老师青睐的。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是写的准备。阅读与写作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没有了读书,写作也不会走得很远。当我们带着要研究的问题走进课堂去探索时,更不要忘记向书本学习,向理论学习。阅读不仅滋润人生,还可以为你的写作论题寻根、找据,解开心中难解之谜。经验表明,当某个问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当面对一个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时,偶尔看到一份材料、一段话甚至片言只语,都可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思路得以开阔。
一次我做值周老师,当听说两位低年级的孩子被高年级学生欺负了,却遗憾没有当面告知两位家长怎样处理这件事,让两位家长带着担忧离开了校园。校园诸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往往是因为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我在思考学校里还有哪些因为没有及时“告知”而产生的误会与误解时,读到沈望舒的《“告知”内含的公共文化服务》(《瞭望》2007年3期)一文,很受启发。后来我撰写出《“明白告知”是学校服务意识的开始》(《中国教育报》2008年08月26日)一文。通过写此文,我不仅理解了“告知”的内涵,而且在学校与班级管理的艺术上更上了一层。
不管是读专著还是读刊物上的文章,大致说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知道作者说了什么;第二个层次,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第三个层次,是怎么说的,也即作者的表述方式,对于初次迈进写作之门来说十分重要。
7.主动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在“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理念指引下,教育科研得到了各个学校的普遍重视。基层学校承担了各级各类的立项课题,骨干教师也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成长起来。无论是什么级别的课题,只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认真研究,总会有所收获的。即使没有申请到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定自己喜欢的研究专题,并随时记下自己的研究所得,这样做下去怎么会没有研究成果呢?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令人遗憾的是,在总结成果阶段,有许多本应该收获的东西,却没有收获。子课题承担者,往往以案例、课件、课例、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上报学校总课题组便告研究的终结。宛如麦子收到打谷场上,却没有放进谷仓一样,还不算是最终收获成果。我校一位教师在完成学校集体课题《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实践研究》研究任务后,不满足课题的结题,又及时申报个人课题《低年级“代奖卡”的激励效用研究》,结题文章不仅获奖、发表,其中的成功做法还被学校大力推广。
有了好的论题,怎样写出好的文章
班级管理是写作的“富矿”,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善于思考,论题无处不在。可是,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班主任即使有了好的论题、好的切入点,也不一定能写出满意的文章。
一次,在办公室里,李老师向同事聊起一件匪夷所思之事:清早,一位小男孩居然请李老师代家长签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老师据此故事进行了反思,撰写出《“忧之太勤”换来了什么》一文发表于省级教研刊物。
“忧之太勤”换来了什么
早上在楼梯口,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小男孩拦住我:“老师,能帮我一个忙吗?”
“可以啊,什么事?”我微笑着问。
“我忘记让妈妈给家庭作业签字了,您帮我签一下,好吗?”见我没马上回应,他又连忙补充道:“其实我都做完了,只是忘了让妈妈签字……真的,你看,我已经做完了。”
我很诧异:“忘了,给老师解释清楚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我帮你签?”
“不行的。老师说,无论什么理由,只要没签字,一律受罚!”
“怎么罚啊?”我很奇怪。
“作业全部抄一遍,语文、数学都要抄。”
我愕然。接过孩子手中的作业,我仔细看起来,的确完成了,而且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由此判断,这不是一个爱偷懒的孩子。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都把家长签字作为督促孩子学习以及与家长交流的手段。老师与家长的“忧之太勤”,对于眼前的这个孩子来说换得了什么?显然,老师的责罚震慑着孩子稚嫩的心灵,惶惶中做作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家长签字,以便第二天面对老师,本应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已被异化为“为了签字而学,为了不受罚而学”。没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动机。当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抓其肤、摇其本”以“验其生枯、观其疏密”时,学生们一个个都沦为了作业的奴隶,也导致他们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那对学习活动和知识本身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呢?试问,丧失了学习主动权的学生又何谈探究与创造?何谈成功的教育?
看到这篇文章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我要写的话肯定也不差。可是,一旦真的动起笔来,却发现到嘴的词不见了。为何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窘境呢?原来问题出现在写作心理的转换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写作心理转换的原理。首先,人的思维是立体的,而非线性的,人的语言表达却必须是线性的。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把存在于大脑中的立体的、非线性的思维一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的结构。其次,思维是可以跳跃的,而表达必须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经历一个按逻辑顺序加工整理已有思维的过程。再次,思维可以是残缺不全的,也无须顾及他人理解与否,而表达具有交际性,把思维直接反映到作文中,极有可能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转换。对于初次迈上写作路途的教师来说,要解决“转换”的难点,首先离不开我们对“语言材料”的储备。一是写作素材的储备,二是写作能力的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驾驭自己思维的能力,把这些鲜活的材料变成叙事清晰、层次鲜明、意义明确的文章。
值得借鉴的“六步追问写作法”
我们先来看一篇题为《首席座位》的真实故事:
开学了,按照惯例要给孩子们排位。班级人数49,这就意味着有一名学生要单独坐。安排谁合适呢?我的目光在孩子们身上搜索着。对,张彤,学习认真、听话懂事,不管坐在哪儿都让人放心。
大约过了两星期,一天课间,张彤对我说:“老师,我不想一个人坐。”“为什么呀?”我奇怪地问。张彤低着头,没有出声,看得出很难过。我拉过她的手,耐心地说:“班里必须有一名学生单坐,老师信任你,才安排你的。”“老师,我知道,可是我一个人难受。平时没有人和我讨论问题,没有人和我互背课文。上音乐课,老师让同位互拍打节奏,我只好对墙拍。”说着说着,张彤哭了起来。望着这个伤心的孩子,我的心被震动了。本以为自己考虑得很周到,其实最重要的——孩子的感受却被我忽略了。我负疚地替她擦干眼泪:“对不起,老师太粗心了,以后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
张彤有了同位,另外一个学生就要单独坐,该怎么办呢?我苦苦思索着对策。
第二天,我把张彤的课桌从最后一排调到教室的最前排,郑重对学生宣布:“法庭上最高法官叫首席法官,乐队里最好的乐手叫首席乐手,最好的记者叫首席记者。这张桌子在最前排,老师给它命名‘首席座位’。谁表现出色,谁就有资格坐到这儿,享有和老师一起读课文讨论问题的待遇。张彤同学品学兼优,是不是应该成为首席座位的第一个主人?”“应该!”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响亮地答道。
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下,张彤带着灿烂的微笑坐到“首席座位”上。后来“首席座位”成了全班同学最向往的地方,也成了我调动孩子积极性的“法宝”。半学期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单独坐过这个座位,但他们感受到的是自豪和快乐,而不再是孤独和自卑。
这只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使我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班主任的言行主宰着孩子的情绪,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只有把注重孩子的感受作为工作的前提,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让我们每个班主任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多一些细心,多一些思考,使每个生命因享受师爱而快乐吧!(作者:宁海霞)
《首席座位》当中的矛盾,估计做班主任的都遇到过。当孩子们不乐意去坐这个带有歧视的座位时,宁老师智慧地解决了问题,把人人不乐意坐的位子变成了无上光荣而又让人向往的位子。看来排座位也是有科学性的,包含着丰富的心理知识。宁老师在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后,在文末进行了反思升华。在班主任写作中,我们也要像宁老师那样勤于总结、善于反思。什么是反思?反思是人对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义的自觉地再认识活动。这种反思一般发生在主体行为之后。通过反思提升、提炼自己成功的做法,从而发现班级管理的实用性和通用性规律;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理念同先进理念的差距,从而用先进理念纠正自己对问题的偏差;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行动效果和目标的差距,从而调整策略,优化行为方法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反思呢?
(1)我遇到了什么事。(抓事情的关键)(2)我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当时的过程、步骤、方法、重要的对话写下来)(3)我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动机)(4)我采取的策略解决了问题吗?(问题解决的结果、程度、带来的影响)(5)我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6)我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结论、感想、收获)
经常运用六步追问法进行反思,会大大缩短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周期,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当然也会让写出文章有的放矢,言之有物,逻辑清晰,主题凝练,说服力和感染力兼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苦苦寻觅写作的论题与研究的方向时,其实它就在你我身边的教育生活之中。只要我们行动起来,注重实践、理论、写作的“三”积累,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那些从你眼前溜走的研究素材与论题,将不再流失。愿您独具慧眼,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把教育中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愿鲜活的文字为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无尽的乐趣,愿孩子在你的研究中惬意地、幸福地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3:15 , Processed in 0.6650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