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31 10:0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马文华 发布时间:2013-08-22 原出处:《凉山彝学》

    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推行使用已经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在党的民族语文平等政策指引下,通过彝族地区各级各类干部群众的努力和从事彝语文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规范彝文的推行、使用和普及在彝族地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把彝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使用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作为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体系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见证了凉山州彝族地区开展彝汉双语教学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教育的角度证明了《彝文规范方案》自身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使用的基础性、广泛性;也为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现实下,通过双语、双文的跨文化教育来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达到既能保存和发展本民族传统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又能融入现代化主流社会的理想境界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突出的贡献。

    一、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发展历程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语言文字,彝族文字与汉字、东巴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三种自源文字。彝文记载了彝民族自身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社会发展以及人生观、道德观、自然观和价值观。举世闻名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的典籍文献展示出彝族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个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彝族的教育大致分为家庭教育、毕摩教育和学校教育,本文主要叙述彝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教育。据史料可查,1907年,安宁土司岭镇荣(彝)曾在小相营办过18个学生的学堂,他提供办学经费,自己摹刻印刷彝文课本,课本内容为彝文传统教材《玛牧特依》和欧洲知识摘要。1937年3月,土司岭光电捐资兴办甘洛斯补小学,卓有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是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双语教学发展的黄金年代,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彝族错过了这个机会。当时有关部门对老彝文深厚的社会基础估计不足,对老彝文的不完善看得过重,而错误地把老彝文误判为“不够实用条件的宗教文字”,将彝族归入“没有文字的或没有通用文字”的民族内,纳入“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的范围,为彝族创制了拉丁化的新彝文,在彝族地区开展扫盲和部分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到1956年,凉山有40多所学校进行新彝文实验教学。由于新彝文没有群众基础,加上方案本身的缺陷而导致多次修改,1960年5月14日,凉山州第四届人民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撤销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的决定,从而停止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双语教学,在民族中小学“直接过渡”教学汉语文。“直接过渡”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教学语言和学生的语言基础严重脱节,教学质量低下,在校学生大量流失。群众意见大,强烈要求重新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

    根据省委(1975)72号批准的《关于〈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的报告》精神,从1976年起,在彝族地区开展彝文扫盲工作。规范彝文在彝族群众学文化、学技术、脱贫致富中取得奇效,引起国内外仁人志士的关注,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展出了反映凉山彝族农村用彝文扫盲取得成效的文字和图片。1978年秋,规范彝文正式作为一门主科列为凉山州民族中小学教学计划并实施,当年在全州93所小学的123个班级2554人进行彝汉双语教学。在取得明显效益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彝汉双语教学;1984年元月,省教育厅在西昌召开了“四川省中小学彝文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审定通过了《凉山州彝文教学发展规范》,凉山州人民政府以凉府发(1984)182号文件下发实施,从而确定了彝族地区中小学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汉语文(简称一类模式)和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彝语文(简称二类模式)两种模式并行的方针。1985年9月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决定》和1988年省教委、省民委《关于彝、藏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肯定和重申了彝、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两类模式并行的工作方针。

    根据省州的安排部署,1984年秋在全州10个彝族聚居县25个乡的64所小学开办一类模式小学,并在全州彝族学生占50%的中小学校和班级开设彝语文课。1990年开办10所一类模式初中。1993年在昭觉、喜德两所民族中学开办一类模式高中班(2009年西昌市民族中学开办一类模式初、高中班),分片招收一类模式初中毕业生。1996年秋,全州第一届一类模式高中毕业生130余人参加高考,20名升入本科,18名升入专科,47名升入中专,升学率65.38%,大大高于同期二类模式的升学率。至此,终于开通了从小学到大学用彝文教学现代科技的路子,完成了彝汉双语教学探索恢复、初步通车两个阶段性任务,进入了以两次“接轨”为标志的第三阶段,在彝族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凉山彝汉双语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2000年8月,州上出台了《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双语教学体制,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并调整了部分学科教学用语和教学计划,使凉山州的双语教学得以巩固。2001年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凉山州教育部门抓住难得的机会,在校舍建设、设备配备、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给予优先、重点扶持,从而使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健康顺利地发展。2005年元月,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从政策措施上保证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发展。2005年秋,在省招委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凉山州一类模式高中毕业生高考与全国普通高考接轨,通过汉语文实行MHK考试,其他学科翻译全国普通高考题,单列高校招生计划,单独划线录取等办法,顺利实现了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一类模式的第一次接轨。

    截至2011年底,凉山州开展彝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822所,接受双语教学的在校生29万余人。其中,一类模式小学40所,在校生4854人,初中6所,在校生927人,高中3所,在校生2504人;二类模式小学659所,在校生21.86万人,初中95所,在校生5.6万人,高中7所,在校生3483人。

    二、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成效与经验

    彝族地区用规范彝文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经历了30多个年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少数民族技术援助项目”成果《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认为“凉山彝族社会双语教育自始至终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涉及地域广阔、学校众多、人口数量众多,而且持续时间长久的人类教育史上一项浩大的工程,该工程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的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将有其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彝汉双语教学贯彻落实了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建国以来,国家在各民族自治地方实施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和双语教学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凉山彝族地区实施彝汉双语教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国家有关民族语言文字与双语教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具体落实,是国家民族教育实施“民汉兼通”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实施彝汉双语教学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改革开放,推广科技成果,发展生产经营,加快脱贫致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彝汉双语教学探索和开辟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途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北方的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基础较好,早在建国初期就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族语文教学体系;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数是建国以后,国家才帮助创制和改进了民族文字,本民族语文作为教学辅助语文或只在小学阶段开设。
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学自实施起就根据法律政策、科学规律和实践作为依据,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1984年制定的《凉山州中小学彝文教学发展规划》就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校布点、政策措施、教学计划、教材编译、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科研等涉及双语教学的重大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凉山州就提出了“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两次分流、四级规划、两次接轨,二十年分三步走”的基本思路。“双语教学”即在彝族地区同时使用彝汉语文教学;“两类模式”即根据语言环境、群众意愿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在彝族地区中小学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简称一类模式)和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彝语文课(简称二类模式)的两种教学模式;“两次分流”即两类模式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可以根据语言转化情况和学生意愿相互渗透、相互分流,以拓宽升学和就业渠道;“四级规划”是指一类模式的小学以乡规划,初中以县规划,高中由州规划,大学由省规划;“两次接轨”是指一类模式高中毕业时对译全国高考题,单独划线录取和统一划线录取,分两次完成与全国高考录取工作的接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二十年时间内完成恢复探索、初步“通车”、两次接轨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从而建立起基本适应凉山州实际的彝汉双语教学体系。现在回过头来看,除第二次接轨因师资和教学质量原因未完全实现外,当初设计的主要目标任务经过艰辛的努力已完成。应该说,彝汉双语教学无论从理想与道德、理论与实践、法律与科学的角度,还是站在捍卫人类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立场上来看都具有不可否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彝汉双语教学成功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正确性,而且还将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探索和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彝汉双语教学历史性地完成了彝文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彝文教学的发展要求教材建设必须先行。根据彝汉双语教学发展的要求,加强了教材编译机构、编译队伍和彝文教材的建设。1978年初组建“彝语文教材编译组”, 1983年更名为“彝文教材编译室”,1991年经省批准定名为“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人员定编40人,下设语政、数理、生化、史地教材编译科和行政秘书科。该室1989年完成了小学各教材、教参及初中各科教材的编译工作,1994年完成了高中各科教材的编译任务,并系统地整理规范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文理科名词术语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彝语词汇,填补了彝族理科名称术语较少的空白。三十多年来,彝文教材编译室已编译900多种中小学彝文文理科教材、教参教辅读物和中师教材,共出版发行500万册,约9720万字,基本满足了全省彝族地区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的需要。从1990年起,四川省中小学彝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立,每年两次定期审查彝文教材编译室送审的各科教材,严把教材质量关。彝汉双语教学促使彝文教材建设取得了创造性、历史性的进展,在彝族语言文字发展史和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0:04:10 | 只看该作者
4.彝汉双语教学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合格、双语兼通和教学配套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彝族地区双语师资的培训由省、州、县分级负责,即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由县负责,初中教师由州负责,高中教师的培养培训由省统一规划负责。在彝文教师培养培训方面,我们采取在职转化培训提高和正规培养培训两条渠道同时进行的办法,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主渠道作用,依托西南民院、西昌师专、省彝文校、西昌师范校、凉山民族师范校举办双语师资班,培养双语师资。另一方面,根据开展双语教学起始阶段的急需,省、州、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对在职教师进行语言转化和教材教法培训以解决双语教师的紧缺。各县(市)依托县(市)教师进修校,定期或不定期轮训小学双语教师。州教委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组织全州小学双语师资培训班9期约两千人次。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举办中学彝语文、彝文数理化、彝文史地生、彝文政治等学科教材教法培训班12期,参加人员近600人次,举办一年制彝文数理化生专业证书班4个,学员近100人;举办彝语文、彝文数学三年制成人专科班2个,学员50名;举办二年制彝文数理化专升本班,学员50名。

    2001年实施《行动计划》以来,凉山州加大了双语师资培训力度,按照双语师资分级培训的原则,2005—2009年,先后培训11期双语教师,双语教师培训人数达1200人次,全州现有双语教学专业教师3000多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通过彝汉双语教学的发展,培训培养一批数量较为充足、质量较高的中小学各学科较为配套的双语师资,基本满足了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正常发展的需要。

    5.彝汉双语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孕育和伴随他们成长的母语,他们的语言、文字的习惯规律是建立在少年儿童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语言生态环境与社会群体成员的社会语言态度。凉山州彝汉双语教学的两类模式,在理论上充分注意和考虑了社会彝汉语言生态环境和社会群体成员的社会语言态度,在没有汉语基础的纯彝族聚居区实行一类模式教学;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实行二类模式教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施教,起到了克服语言障碍,早期开发儿童智力,增强学习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喜德县是规范彝文的故乡,无论用彝文扫盲,还是学校教学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县有关彝文教学的图片向世人展示。贺波洛乡是该县一个高寒的彝族聚居乡,1958年开始办学到1984年的26年间,“直接过渡”教学汉语文,勉强培养了高中生5名、初中生5名、高小生200名、中专生8名,其余学生流失回家,大多数过几年又复盲了,全乡文盲率高达80%以上,群众对此意见很大。1984年秋起实行一类模式双语教学,大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一年级学生大多达到彝文脱盲标准,二、三年级学生能看彝文书报,有的还向《凉山日报》、《凉山文艺》等刊物投稿被刊用。该校首届毕业的彝文高小生几乎全部被县办的彝文初中班录取。该县首届彝文初中生毕业参加全省中专统考,贺波洛乡就有8人被录取,其中有5名女生。在近26年中,贺波洛乡先后培养了20届双语高小毕业生1600多名,相当于前26年小学毕业生的8倍。

    积极开展双语教研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三十年来,凉山州加强州、县、学校三级双语教学教研网络建设,配齐配强教研人员,狠抓双语教学研究工作。凉山州每年都召开双语教学工作会、双语教研例会,并把彝语文作为全州民族寄宿制学生学年末统一检测的主要学科进行质量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双语教师的论文和优质课评选,并制作成光盘收发到双语教学学校,促进了双语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了凉山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
2005年至2012年八年,凉山州共有2394名一类模式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共录取本科94名、专科418名、本科预科732名、专科预科219名、高职专科67名。2005年至2012年本科预科732名学生已顺利升入川师大、川农大、西华师大、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西昌学院等省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就读,从而拓宽了边远贫困山区彝族学生的升学就业渠道,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州双语教学的发展。

    6.彝汉双语教学推动了凉山教育跨越式发展。

    双语教学与寄宿制教育并称为凉山民族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全力推进凉山州“两基”攻坚的重要抓手。凉山州正由于坚持不懈地狠抓双语教学,才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凉山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09年,全州完成了17个县(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7.3%。全州中小学在校生达92.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达48.84万人。全州小学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5%;初中少数民族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66.80%。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区特点,以基础教育为龙头,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民族教育体系,凉山教育由全州实施“两基”攻坚并取得实现目标进入到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新阶段。

    三、大力推进彝汉双语教学,实现彝民族的振兴。
    使用规范彝文、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三十多年,一批又一批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精英们为彝汉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彝汉双语教学目前还存在诸如认识不够统一、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量少质弱、教学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创了彝汉双语教学的新局面,为彝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民族文化、经济的相互交流和发展,长期处于封闭而落后的彝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精神领域受国际文化和国内强势文化的冲击,彝民族的精神文化面临严峻的考验。长期的贫困致使利益至上、金钱至上和追求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蔓延,彝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被遗忘和丢失;愚昧导致受毒品、艾滋病的侵害正日益加剧,使人们对真、善、美的评判失去了标准,彝民族的精神文化出现了断裂,彝民族的外在形象受到损害,彝民族已经到了被边缘化的境地。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彝族特别是彝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应当面对残酷的现实,勇敢地担负起拯救彝民族精神文化和振兴彝民族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彝族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并对彝民族未来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各民族平等权利得到保障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高度重视规范彝文的普及和使用,大力推进彝汉双语教学,利用规范彝文作为载体,在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精神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培育、熔铸和创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民族精神,完善和培育新的现代民族道德体系。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增强全民族的团结意识、自尊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构建和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树立彝民族良好的新形象。促进彝民族在新世代的思想振兴、精神振兴、道德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和经济振兴,实现彝民族的民族梦,使彝民族尽早立于先进民族之林。

    要实现彝民族的振兴和民族梦,需要方方面面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但目前应抓好基础性的工作。首先,要在全民族倡导和树立热爱和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彝民族成员自觉地用规范彝文学习传统优秀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玛牧特依》、《勒俄特依》等彝文古籍文本,了解和认识彝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和历史,激发全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特别要对彝族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彝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再教育和彝语文的再学习。因为他们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创新意识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活动对彝族社会生活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是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体系重要群体。学习的形式可以采取农村利用文化技术学校举办扫盲提高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干部可在州县党校和彝文学校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形成实施双语教学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和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是振兴一个民族的基础和希望,对青少年进行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彝族地区的社会各界要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搞好彝汉双语教学,每个彝族成员要动员、鼓励子女和亲友接受彝语文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完善两类模式双语教学体制,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和彝文教材建设,加强双语教育教学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增设彝族传统道德教育课程、彝族传统音乐、美术、体育等地方性课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彝族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学校双语教育为主,家庭熏陶教育为辅,传统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补充的民族教育新途径。第三,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免费举办针对失去母语的彝族青少年的彝语扫盲班和培训班。使失去母语的彝族青少年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第四,要高度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实施彝汉双语教学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扩大宣传的形式和覆盖面。媒体部门要勇于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文化成果,发掘和开发民族文化精品,使宣传成为振兴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主阵地,为构建现代民族精神文化和民族道德体系,促进彝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5:59 , Processed in 0.1058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