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题命制:在守望与创新中突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14:5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题命制:在守望与创新中突围
——小学语文试题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5c5fa80102uzqf.html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状态,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成为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试题的命制应该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关键,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生命的健康成长。
近期,笔者以试题命制的有效性研究为突破口,将2012至2013学年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测试卷,计12份,作了一次深入地疏理与思考,发现当下的试题较之于上个世纪有了质的变化。例如,将写字纳入考查范围,关注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尤为可贵的是突破了以往一“卷”定乾坤的窠臼,对学生进行说、读、写,三位一体的评价,展现学生综合素养等。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漏,有待今后的修正和完善。
一、存在问题
1、年段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层次性
学生从步入小学大门的那一天起,直到六年级毕业,呈现出从懵懂到理性的思维生长序列。年龄与阅历的增加,知识与能力的提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正比例递进。可我们语文试题则没有顺应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作出相应的变革,试题的命制缺乏年段特征。例如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写字考评,试题要求为“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字。”到了六年级是“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没有难易度的区分,以及书写要求所要达到的标准不明晰,主观评分,随意性较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都会出现按照课文原句填空,缺少整合视域下,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低年级,语句积累量的不足,以及年龄特点的限制,填空性原句再现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高年级再以同样的题型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稔程度,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同年段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语文试题不能依据年段教学目标,作出相应调整,缺乏层次性,己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需要。
2、学科性质不够清楚,缺少统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在人文主题统摄下,进行单元组排,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发育的过程。然而在小学语文试题命制的结果显示更倾向于工具性的训练。一份完整的试卷,缺少内在的“魂”,即人文主旨的贯穿,导致整张试卷从气韵上显得零散,琐碎。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语文试题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之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没有厘请,是因为“文”与“道”的复杂性,我们过多地关注矛盾对立的一面,而没有用统一的眼光,寻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契合点。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试题也应该顺应学科性质走向和谐融通。
3、语文素养不够全面,缺失整体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四字真经,也一直成众多一线优秀教师在实践中反复实践的语文教学形式。可惜的是,从高考到小学毕业考试仍过多关注写的反馈,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语文素质。虽然2013年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水平测试卷有所改进,增加了说话和背诵内容,但是“读”和“听”仍然设有纳入考核范围,单从分值上来看,写占了100分,而说和背加起来才20分,在多数地区,面试部分还是流于形式,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考评,笔试部分代替了语文评价的全部。同样,试卷中的阅读题面临相似的尴尬境地。现在国际通用,易于操作的3种阅读评价——PISA、PIRLS、NAEP,将阅读能力要素定义为“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许多考卷中,大量基础知识题充溢其中,阅读试题半数以上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检索能力,阅读检测的年段梯度不明显等,决定了阅读评价不利于教师从试题检测中寻找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生长盲点。
4、识记检测方法不够灵活,缺席应用性
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只有对语言材料进行量的汇集,丰盈学生的知识储备,才能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境界。平时的课堂学习,课后练习都在吸纳、巩固这些陈述性知识。语文试题命制时,应考虑到识记性知识最终还是语言应用的材料,唯有将识记的内容置于语用的情境中进行考查,才能反应出学生识记的量和对识记内容能否灵活运用。笔者在深入阅读分析了2013年度苏教版国标本的12份试卷,仍然发现许多只对识记性内容进原形再现,缺少思维参与的考题。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而有价值的试题检测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假想的交际运用环境,学生用自己大脑扮演了多重角色,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考试结果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语文应用规律的掌握情况。试题单一、机械,没有关注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必将误导教师教学走向死记硬背,学生学得也就枯燥无味。
二、解决策略
1、依据《课程标准》,突显试题年段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作了准确划分和说明,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根。试题命制时必须以本为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尽量以原创试题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试题的年段特征。例如,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发文《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写字教学。各地各学校都设立了书法课,写字也纳入试题考查范围,但是题型都局限于抄写,没能体现出学生书写水平的层级性要求。笔者认为,学生的书写水平,随着年级呈上升超势,试题得有难易度的区分。
a、低年级:临写起步,学得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然而,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才刚刚起步,识字量偏少。此时的写字试题,尽量简单,易于操作,可对执笔的方法、坐姿进行面试,而笔试题也只能以“正确、工整地抄写字、词”为主,学生仿照例字,进行临摹,用心感悟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的写法。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意识,努力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b、中年级:抓住关键笔画,仿创结合
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笔画是构成汉字基本部件,同一笔画在不同的汉字里稍有变化。试题如(三下):
抄写句子,注意撇(piě)的写法。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经过低年级的书写练习,学生己具备初步的书写能力,试题应该仿创结合。如(四下):
将诗句补充完整,正确、工整地写在横线上。
小  娃  撑 小 艇 ,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
虽然是一项写字试题,也检查了学生对同类题材诗句的积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C、高年级:书写与生活相呼应,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书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对写字的考查应该摒弃“抄写句子”的陈旧形式。笔者曾在六年级的阶段检测中出过这样的一道题:
校园的水龙头边要贴一张标牌;请设计一则内容写下来(8个字左右)。
学生可以用行书、楷书自由书写,试题也因为有了思维含量而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2、依据教材体系,彰显试题一致性
美国课程论专家托马斯波普科维茨认为:课程富含并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使命,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来实现对儿童的塑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一边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其精神成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思维意识在试题命制时也应该得到体现。
a、人文性为经,工具性为纬,经纬交错
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给予我们启示: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有没有用处。围绕这一人文主题,命制这样一道试题(三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它       的脚掌、高高的的驼峰,还有眼皮上的两层睫毛,在沙漠中都有       ,由此看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           
少年王勃应该感到自豪,滕王阁上,他文思             ,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样的千古名句。
汤姆应该感到自豪,他在         的情况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水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当遵守         
我们也应该感到自豪,我们的祖国有     的万里长城,有          的京杭大运河,有          的南沙群岛,还有          
本试题围绕“应该感到自豪”,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并依据理解,组织语言进行答题,考量学生在人文主题的统摄下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b、试题呈现为点,主题单元为面,点面结合
纵观这么多年的课程改革,考试评价的研究仍处于零散琐碎状态,成为教学研究的盲区。试题呈现的方式也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一册教材正常有七个主题单元,二十多篇课文,期终检测试卷大多是命题者依据学期教学要求,从各课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考点进行组合,实际考查效果并不能全面反应学生学习效果,甚至带有机遇性和偶然性。我们与其大海捞针,不如围绕某一主题拟制试卷,培养学生概括,归类的能力,学生复习时也就有了方向性。主题哪里来?教材中选取!例如六年级下册七个主题单元分别为: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学生复习时紧紧围绕这七个主题单元复习,毕业检测以某一单元主题为核心,拟制试卷。从基础知识到课内外阅读短文的选择,直至习作练习,因为主题的一致性,从而使考试更有深度。
C、文本主旨为情,指向语用为理,情理交融
文字总是承载着人的情感,寄托着人的思想,只有灵活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意趣,才能体现语言的魅力。语言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决定了考题也应该情理交融。如(三上):
打开本册语文书,课文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
我喜欢北大荒的秋天,那里的         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热闹非凡;我喜欢香港的浅水湾,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         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         极了!
我喜欢查“无字词典”,看到滚滚的波涛撞击岸边的岩石,我理解了“       ”的意思;我喜欢读“无字之书”,从         书里,我读懂了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埋着矿石。
我喜欢闹海的哪吒,喜欢他    ;我喜欢《掌声》,它让我懂得了      
学生答题的过程,不仅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更是活化文本语言,展现学习收获的一种方式。文本内容因为学生的灵活运用而产生考量的价值。
3、依据素养要求,再现试题针对性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等。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表现出来。语文考试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每一道考题应该指向相应的考查目标,每一次考试也应该从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反应学生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缺漏之处。
a、听、说、读、写,趋于综合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试卷在板块设计、题型组成方面有所调整,但是由于受传统命题观念的影响,以及操作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仍然以笔试为主,即使有读与说的考核环节,也没有将其纳入总分,或所占分值偏少。而对“听”的能力与习惯的评价在笔者研究的12份试卷中都没有出现。受英语听力测试的启发,笔者在四年级上学期对学生尝试进行听和说的考试评价:
请认真听《圆明园》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a、根据录音,填空: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   ),有玲珑剔透的(   ),有象征田园风光的(  )。
b、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两段话进行简要介绍。
例4: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次即兴小演讲。
这种听与说的测试弥补了传统考试的不足。我必须预料到在今后的考试形式上,听、说、读、写,趋于综合是必然选择,分值的设定将更为均衡、合理。
b、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展现思维层级
以笔者手中的12份试卷为例,大部分阅读试题只要求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甚至有些题目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不能算作阅读试题。阅读文本的能力属于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试题阅读材料的选择,其维度系数应该略低于精读课文,题目则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来确定有梯度、有层次的考查形式。例如(五上):针对《巴菲特为这句话动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一文设计如下阅读练习:
1.“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露西在                    时说的;一次是巴菲特在                           时说的;还有一次是在                                    时出现的。
2.下面的人物,请选择两位介绍一下。(安  南、安东尼、巴菲特)
3.“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小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捧给了安东尼。”两句中“捧”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这样解释,他考虑的是(2分)
5.露西“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是因为:
6. 最适合作为短文题目的是:(1) 巴菲特先生(2)慈善的不是钱,是心(3)募捐   
遵循由易至难的原则,第一题是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第二、四两题需要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进行解释;三、五、六题则需要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反思,作出评价,学生思维的参与含量更高。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这样的试题检测下也就有了区分度。
c、评分多元、积分多维,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诊断作用。2008年国家学业质量测试中有一条选择题:《美丽的杀手》一文中“美丽的杀手”指:A美丽而有害的东西、B随风飘动的松萝、C毒蘑姑和松萝、D缠着绿纱的老松树。这道题的评分标准独树一帜,四个答案,对应不同分值。选择A得5分,说明学生不但读懂文本,更知晓文本内涵。选择B与C分别能得3分和4分,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全面,未能深入文本。只有选择D得零分,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读懂文本。这样的评分形分也在启示我们不能以固化的方式看待学生学生成绩。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需要我们将最后的综合考评和平时表现相结合,得出更为合理的考试等第。如果部分学生成绩极不理想,应给予补考机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呵护他们的心灵。
4、依据学科性质,展现试题的情境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运用才是根本,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运用需要一定的情境,考查的试题应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表现出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a、生字词在语境中填空,书写就是应用
小学生识字习词是一项重点任务,在小学阶段要会读会写2500个汉字。笔者研究了几份试卷后,发现在多份试卷中均出现在语句中写词语,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四上):
看拼音写词语。
普罗米修斯dào  qǔ          火种,甘受chénɡ fá          ;李时珍
xiū dìnɡ            《本草纲目》,万民得福;林则徐hǔ  mén  xiāo yān
            ,震惊中外;盘古kāi tiān pì dì             ,化生万物。
学生在语境中写生字词,一方面有助于呼醒学生对呈现生字文本的回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写词语,另一面巩固了学生准确使用词语的方法,掌握语言运用的范式。
b、名言佳句在语境中填空,积累成为贮备
在试题命制时,许多人都将对名言佳句的积累作为一项内容。因为学生课外积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表达水平的提高,积累量大,文化厚度也相应增加。如何考查呢?以往出现较多的题型是默写,或根据提供的半句,补充另一半。这是纯粹机械识记,缺少语文的灵动性。而根据情景,进行填空就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转变。如(四下):
根据情境,把句子补充完整。(6分)
(1)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张大爷帮隔壁李明家收起了晾晒的衣服。事后,李明想到了今天刚学的一句话:远水难救近火,                     
(2)          ,泰山移。四(2)班同学齐心协力,夺得年级拔河比赛冠军。
(3)古诗中有儿童的乐趣,“           。”显得天真调皮,“           。”又是那么专注。
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但检测出学生是否关注平时积累,还引导学生如何在文句中应用积累,帮助学生将识记的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反映出学生实际表达水平。
c、课文内容在语境中整合,诵读走向重组
生活的多样性造就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者在进入教材后,就承载了教学意义。部分经典作品需要学业背诵,丰盈学生言语材料。试题命制应该从单篇走向多篇,在牵连中形成整体。要想突破孤立的考查方式,命题者得寻找到识记课文整合的点。例如(四上):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自然充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济南有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             ;有的晶莹剔透,好像             ;有的声音         
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          ,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九寨沟不愧为人间仙境:这里有雪峰插云,             ,平湖飞瀑,                ……
围绕“大自然充满诗情画意”,试题将《泉城》《九寨沟》中两处写景的句子联成一个整体。在对比观照中,展现并列句式和并列关系的词组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各自特色,试题也因为重组而显得丰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07:51 , Processed in 0.3793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