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成长的“三项修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17:4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成长的“三项修炼”

申宣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为课程与教学论。在民权县从事教学及管理18年,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成果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在《教育时报》《上海教育科研》《当代教育科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 申宣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曾说过两句话:“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脚下有路”,这三句话构成了名师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三项修炼”。今天,我想围绕这三点分享一些体会。

脚下有路——确立生命的“核心”,寻找成长的“贵人”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别人的关心与呵护,这些“重要的他人”往往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向和生命轨迹,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就我本人而言,初中时的班主任卓洪图老师、师范时的班主任苏顺岭老师、硕士导师郑国民老师和博士导师崔允漷老师,都对我的为学和为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机会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贵人”需要我们主动去追寻。特级教师武凤霞是从河南走出的名师,她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对自己专业发展有利的机会,只要听说有适合自己的会议和讲座,无论是公费还是自费,她都想方设法参加。2009年,她到上海参加一个会议,我告诉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马上要召开一个有关课堂观察的会议,她随即要求参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在游学的过程中,她感受了大师的风采,激发了研究的热情,得到了人格的熏染,找到了发展的平台。

我本人也有同样的感受。2004年6月,我去吉林省农安市参加“首届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闭幕式上安排了苏立康教授(现任全国中语会的理事长)的发言,其中一个细节永远地印在了我心里:当会议议程将要结束时,苏立康教授在征得主持人的同意后,作了一个补充:“老师们,刚才我发言时说错了一个字,‘硕果累累’的‘累’字应该读‘léī’,我说成了‘lěī’”。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至今想来还让人动容。

当然,有些老师可能觉得,我天天教书,哪有“游学”的机会和时间呢?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没有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中国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先生曾作过一个报告,题目叫《为学与为人》,他把那些心志专一、心无旁骛的人,称为是拥有“生命的核心”的人,而人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核心”,梦想就不再虚幻,道路也不再遥远。

德国当代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曾写过一篇童话故事,题目叫《犟龟》。在小乌龟“陶陶”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有尖刻的讥讽,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这些都没有留住陶陶前行的脚步。最后,它虽然没能赶上狮王28世的婚礼,却意外目睹了狮王29世的庆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只要上路,我们就一定能邂逅生命中的“贵人”,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一定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目中有人——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握教育的契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经常到清华大学附中听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的课。赵老师原本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那时,他开设了“东方时空课”和“焦点访谈课”,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到清华附中以后,电视对于学生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再用“东方时空课”肯定不灵了。他就因地制宜,组织了“探访水木清华”的活动——每个星期都领着学生“游历清华园”,挖掘其精神底蕴和文化遗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他还发明了“一言心得法”,鼓励学生把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心得写下来,与老师交流。当时,赵老师已经50多岁了,但是思想却一点也不僵化,经常在网络论坛上和学生交流,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握教育的契机。结果,三年带下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遥遥领先。学生在毕业留言时,满怀钦敬与感激地把他的语文课称为“绿色语文”。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弗罗斯特曾是一位教师,他曾形象地说:“教师有两种:一种在你脑袋里灌满沉重的东西,使你无法走动;另一种只是在你的背后轻轻点拨一下,就能使你直上云霄。”赵老师的“绿色语文”之所以能够成为“使学生直上云霄”的“给力语文”,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倡导终身阅读,打牢专业基础

中国阅读学会的常务副会长甘其勋老师曾对收入《名师讲语文》这套丛书里的20位名师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分析了这些名师的成长足迹,写成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多的未必能成名师,但不爱读书、不善于读书的肯定成不了名师。”例如,语文名师程翔利用4年的时间,在语文教学之余写成了近百万言的学术著作《说苑译注》;李震利用业余时间,前后历经12年,完成了《曾巩年谱》——如果没有如僧坐禅、如镂似刻的工夫,他们又怎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程翔和李震,只是想以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作为名师,必须不断地读书与思考,不断地汲取知识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自己在教学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阅读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需要心灵的宁静和激情的投入,需要耐得住清灯照壁、冷雨敲窗的寂寞和孤独。朱熹是一个大教育家,也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的弟子把他的读书方法总结成了24个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居敬持志”就是告诫人们读书要态度端正、心志专一,这和牟宗三先生所说的寻找“生命的核心”是一个意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名师,都是把读书、教书当做生命核心的人。正是孜孜不倦的阅读赋予了名师潇洒的风度和儒雅的气质,正是孜孜不倦的阅读引领了名师的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特级教师邓彤,也是“名师讲语文”收录的名师之一。在课堂上,他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形象地解释了“分”“析”二字的含义,三言两语就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分析思维,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家可曾知道,邓老师曾经用十年之功,出版了《〈红楼梦〉导读:中学生读〈红楼梦〉》。近段时间以来,我鼓励妻子阅读《史记》这本书,现在她已经读完了其中的“列传”部分,感觉收获很大。她不但了解了一些史实,更是真切地体会了太史公挥洒多变的笔法,再教文言文,心里更有底气了。

那么,我们需要读哪些书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类。一是教育的经典,如《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教师的建议》等,它让我们获得教育的智慧和精神的动力。二是学科的论著,它能够加深我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以语文学科为例,苏轼曾经说过,要写好文章,《孟子》《庄子》和《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现在我们不必达到这个要求,但是读一读总是应该的。了解现代文的知识,叶圣陶的《文章例话》就不应该错过;了解文言文的知识,周振甫的《文章例话》是很好的材料;了解中外文化,最好读读钱钟书的《管锥编》。三是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技术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实施教学。四是本学科的专业杂志。

如此多的书籍,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呢?宋代的欧阳修读书靠“三上”,即“马上、厕上、枕上”;晋代的董萱则发明了“三余”,即“冬者夏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我在此基础上发明两个方法——“口袋法”和“剪刀法”。“口袋法”就是随时把一本书装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它的好处是可以把时间的“下脚料”收集起来,做到“废物利用”;“剪刀法”则是每天“裁”出一个固定的读书时间,雷打不动,它的好处是时间集中,有利于集中地“攻城略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2:12 , Processed in 0.1258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