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理者叙事:在繁杂的事务中找一片清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7 16: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理者叙事:在繁杂的事务中找一片清凉
凌宗伟
                 仁爱中学朱继幸校长管理叙事:“读书种子”推动了“全员读书”  
管理者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在当下这样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作为管理者,更多是是交际,是应酬。要想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故事,恐怕对更多的管理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现在呈现在这里的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我们这些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种种纷扰与繁杂,更给我们呈现了局长、校长风光的表面下的普普通通却又意义非凡的生活。有直面的冲突,也有智慧的拐弯;有牵肠挂肚的纠结,更有诗意盎然的情趣;有“小恩小惠”,更有大爱无疆。这就是我们这些的局长和校长们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才给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某种希望和期待。
管理者是要有“双重性格”的
《“双面胶”粘着的是责任》叙述的教育官员与学校和校长打交道的的故事。作者是我的同门师弟的,教育局的副局长。作为特级教师出身的学者型的教育官员,面对中高考的压力既要提高升学率,又要注意关注师生的生活状态,一项教学管理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加上又有一个有着这种特殊关系的另类校长,那就更好玩了。抓什么,怎么抓,折射的是一位业务副局长的学养和思想;什么时候说什么,怎么说,反应的是身为副局长的个性修养与责任。于是就有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踏校的督查指导。
正是这份责任,才有了在教师评课时不正视现实一味恭维的情况下,沉下脸来,抬高嗓门的提醒;正是这份修养,才有了在通州小学进行该校“四案一体”课堂模式论会上我大呼要警惕“模式化之风”时,他的慢条斯理,轻言巧语,以及对“高效课堂”建构向“学的课堂”建设转移的反思 。
诚如作者所言“做人不能做‘双面人’,做事要学‘双面胶’”,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 “双面胶”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粘合性”,管理者的“双面胶”的性格,其实是一种责任和一种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决定的。因为他面对的更多的是学校和那些校长们,没有两下子,工作是不大容易开展的。“双面胶” 的艺术告诉我们的是,管理者既要能横眉怒目,更要能和风细雨。
管理者要有范本意识和丰厚的学养
《把“市场”引入校园》、《我与那些“特别的”孩子的故事》、《校园里的诗性生活》说得更多的是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不仅要有范本意识,更要有丰厚的学养。。
我们知道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学和艺术需要的就是创意,一个好的创意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把“市场”引入校园》说的就是校长在日常管理中的某种创意。作者是一位农村小学的副校长,作者因为一个周末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声稚嫩的叫卖声”吸引住了,进而引起了他的思考:怎样给孩子 “搭建一个平台,给予一个赞许,提供一个机会,创设一个空间而已”,“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机遇、平台和空间”便成了他难以忘情的“牵挂”。于是有了把“市场”引入校园的创意。
创意要成为现实,就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契机,否则就只是创意了。实验室的老师的担忧,无意间给了作者一个契机。然而反对声不断:“一年级小孩子家的,能鼓捣出个啥来?”“二年级的孩子也够呛。”面对嘈杂与躁动,作者没有急于匡正,而是“故意装作低头忙着手头的事情,以便留给大家足够多的交流探讨的时间”,这就是智慧。
王老师的发言让作者发现“有门”了,作者立马来了一句“小刘的女儿剪纸确实是把好手……”这火候的拿捏恰到好处,慢慢的反声发生了微妙的转向:担心的是“可能出不了多少好的作品”。作者不失时机的引导,对孩子而言“不要过分追求科技含金量,只要老师们相信学生,多加鼓励,耐心指导,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制作、创造和展示的过程和快乐即可”。
意见终于趋于统一,于是才有了市场上的“人头攒动”,才有了种类繁多的具有独特创意的小制作、小发明和书法、绘画、剪纸、蜡染、木版画等作品。学生的创造力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然而作者并不满意一次的成功,是否可以让 “市场”走出校园?又成了他的“牵挂”。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学和艺术需要的就是创意,一个好的创意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与那些“特别的”孩子的故事》谈的则是校长与那些所谓“后进生”之间的故事。作者也是一位特级教师。生动的叙事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成长的艰涩与欣喜,也领略到了一位充满细腻爱心、懂得教育艺术的校长。更看到了校长的范本意识。面对这样的校长,同样是校长的我,除了敬佩,剩下的就是汗颜了。
“每次学校来了新同学,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大家都争着要。如果是成绩差一点的那就难办了”,“学生像中国球员踢足球一样,踢来踢去就是进不了门。看着家长无奈的表情和孩子伤痛的眼睛,我的心里又”。这“急”和“气”,映射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和责任。她把教育看得很重,把孩子看得更重。遇到这样的校长的家长是幸运的,孩子是幸福的。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作者将校长室做了一番精心的装饰,营造的是一种温馨,带来的是浓浓的爱意。这里成了校长与孩子们交流沟通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一份奖励,让他们享受到一份难得的教育关怀与自豪,一份“情书”,春风化雨般地化解了孩子行为认识的误区,用一份阳光的爱矫正了对情感朦胧模糊的认识,转化为健康、积极的情感诠释,呵护了幼小的心灵,把孩子从阴霾里带到了阳光下。
作者告诉我们,校长不仅应该是幕后指挥,更应该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果老师们无可奈何的时候,校长能同他们一起“唱双簧”;家长无计可施的时候,校长成为他们最后一根稻草的话。那么,我们坚信“所有的落后都是暂时的,所有的缺点都可以改变”。
为什么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那是因为校长的气质和思想会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氛围。《校园里的诗性生活》的作者是一位诗人校长,也是一名特级教师,人称苏州教育界的一大才子。身为诗人,做管理自然离不开“诗”,因为“诗”就是他的常态。于是“写诗、读诗、评诗、朗诵诗”也就成了校园生活的常态了。
每年两次的全校师生的诗歌征文和朗诵会,成了学校的“重大节日”,校长,会因为学生的朗诵得好,写得好而由衷的高兴和赞叹,学生会因为校长的朗诵抱在一起流下眼泪,甚至“责怪”班主任不让全班的同学来听朗诵。更有学生会因为“写着写着卡住了”,“找不到合适的意象了”给校长发短信希望诗人校长“点拨一下思路”,老师也会因为某项教育活动请校长写上一首诗,给学生以激情与振奋。当然校长也会看对象,因为是数学老师,就“帮她一次”,假如是语文老师,“就要让他自己动笔”。
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往往重视的的是那些外在的,作者棋高一着,践行“诗性教育”,提倡诗意地做老师、做学生、做校长。追求的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塑造的是“本真而诗意的学生”。
我们往往习惯于外在的、刚性的管理,很少在内里的、柔性的管理中去思考,去用心。作者的做法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要的是文化的濡染和润泽,绝不仅仅是那些景点和招贴。
管理要技巧,要智慧,更要胸怀
管理既然是艺术,那就要讲究技巧,更要讲究智慧。这是《“读书种子”推动了“全员阅读”》和《围墙里,徐出一缕春风》的作者给我们的启示。
《“读书种子”推动了“全员阅读”》讲述的是一位校长推动教师读书的故事。作者无论在“读书种子”,还是在“读书社”社长人选的确定上,以及在读书内容和读书活动的组织上,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校长的管理技巧,更是校长的管理智慧。
作者期待的是让“学校最忙的教师爱上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境界。在选用“读书种子”时选择了平时工作最忙的教师,让工作最忙的教师先享受到读书的快乐,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当校长的事务繁杂,读书社的活动总不能都是自己去组织,这就涉及到社长的人选了,这人不仅要喜欢读书,还要会折腾才行,不然读书会也只能徒有其名。作者选择了爱好读书会折腾的教科室主任担任读书社的社长无疑是用对了人。
在推动教师读书活动时,无论是从所读的书上,还是邀请的专家上,作者都做到了“取法乎上”。作者还借助网络引进“学术外援”,把知名报刊的编辑、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同行邀请到该校的教师读书写作群上,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另一方面为教师的投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样一个高品位的“学习交流群”里,自然就更加激发了教师读书写作的热情。这就是校长的管理智慧。
作为校长我们不能老是埋怨教师不读书,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自己读了多少书,我们自己还有没有读书的冲动。要思考的是,我们用怎样的办法和手段去推动教师的读书。
与《“读书种子”推动了“全员阅读”》相比《围墙里,徐出一缕春风》体现出来的就是作为校长的那种宽厚的胸怀了。作者是来自甘肃的一所贫困小学的校长。说的是他与一位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懒懒塔塔、沉默寡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青年教师之间的故事。
如何帮助这样一位理想和现实不合拍的青年走出纠葛成了作者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他先是提了一瓶当地上好的“崆峒酒”去找他,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换来的是各自心里的怨恨。但作者站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清醒的意识到,“凭老资格或权力教育压制年轻同志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然后是在饭堂里的主动搭讪,靠近他坐下来,还挤眉弄眼暗示几位年轻的女教师参与逗乐,好不容易换来了他脸上极不自然的红晕。再后来依然是请他喝酒得到的还是“我不喜欢喝酒” ,作者没有就此罢休,软磨硬泡,最后连“美人计”都使上了,这才有了两个年轻人和作者的“对角喝酒”。这当中,如果没有作者宽厚的胸襟作支撑,恐怕早已经放弃了。
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有了云智慧与作者的坦诚相交,就走出了一位副校长,就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围墙里,徐出一缕春风》告诉我们的是,校长之道,其实就是为人之道,以诚换诚,以心换心乃是为人之道,校长之道。
读着上面这些故事,我想得更多的是,管理者相对于教师而言,事务繁杂,加上文山会海和各种招呼应酬,很难静下心来写上一些只言片语,更不要说详尽的叙事作品了。而这里呈现的六篇作品,有教育局官员的,更多的是一线校长的,其中有三位还是“1+1”教育社区上的活跃人士,在他们繁杂的管理工作中还有时间给自己找一片清凉。其精神难能可贵不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字给我们管理者叙事作品带来了一些直观的启示:
管理者叙事,会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的管理对象,走近他们的心灵
我一直在纠结这样一个问题,管理者叙事,要除了具有“好的教育叙事作品”的那些特征之外,它还应该有哪些独特的东西?这六篇作品告诉我的是,首先其内容必须是关于管理的,而且是侧重于人的——同伴、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其他方方面面的各色人等。
在我们的管理中,对人的管理不仅是最重要的,更是最困难的。当我们将自己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更会看到每一个人背后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和精力对他当下生活,尤其是教育理念和工作态度的影响。而这些,往往又是我们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的关键所在。
作为管理者,你只有接近了管理对象的内心世界,你才能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才可能更好的帮助管理的对象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学校的办学追求、管理措施要成为现实,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前提,更是基础。没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再美好的追求,再完善的措施也会化为乌有。
管理者叙事,会促使我们不断的调整方向,改善管理
除了对人的管理,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恐怕就是办学思想和办学追求的管理了。作为管理者思考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学校的办学追求和办学思路了。一个没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和办学思想的校长,不说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至少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校长。
你要想成为一名所谓的好校长,你必然会潜心思考你所在的学校的办学走向和办学思路,进而逐渐形成你的办学主张和办学思想,你更会在你的管理实践中去有意无意的推行你的主张和思想。在推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赞成的,反对的,无动于衷的。这些情况往往会给你写作的冲动,驱使你将这些遭遇记录下来。
等我们静下心来记录这些遭遇的时候,我们同时就会思考我们的追求是不是可以达成,我们的思路是不是明晰可行,我们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还有哪些需要改善,这些遭遇对我们以后的行走会有哪些帮助和警醒,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会怎样处置。更有意思的恐怕还在于若干年后,当你再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你会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或者为自己的粗俗而愧疚。
管理者叙事,其实是管理者的一种自我修为
管理,其实就是在与纷纷扰扰的人事物的交道中展现个人的涵养与智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别就在气度、胸怀与眼界上。管理者要带人,容人,帮人;要想事,做事,成事;要选物,配物,用物。气度非凡才能容人,能容人才能成事。要成大事,你就要眼界高远,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
管理者首先人,既然是人,就有各种人的种种不同的气度、胸怀与眼界,有的儒雅、有的朴俗;有的豪迈,有的慎谨;有的果断,有的踌躇;有的深沉,有的张扬……你很难说哪一种是好,哪一种是坏,而只有在面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表现。所谓的管理智慧,恐怕就是这么来的。
广成子曾这样告诫黄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看,管理之道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个人修为上的。可以这样说,当我们在叙写我们的管理故事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者写管理叙事就是一种修为。作为管理者气度要不凡,胸怀要宽广,眼界要高远,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是要通过日常的管理实践来修炼的。当你的修为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上善若水,水唯善下能成海;山峦无形,山不矜高自及天”是怎么一回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04:23 , Processed in 0.0971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