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曾经为君典春衣,但愿长留天地间 古稀老人半世纪风雨藏书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7 17: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为君典春衣,但愿长留天地间 古稀老人半世纪风雨藏书路2015-12-06                     

仰视笑办
刘汉全老人现年69岁,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孜孜不倦地读书、藏书,是孝南区三汊镇闻名遐迩的书痴。老人收藏的书中有部分古籍,历经800余年岁月沧桑,弥足珍贵。11月23日上午,冬雨连绵,记者前往三汊镇,聆听老人与书籍的故事。

茂华青年为书狂
“我藏书的故事要从60年代说起。”坐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刘汉全老人给记者讲了几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
“物质匮乏的年代,书籍是稀罕物。我们大队有上十户人家,收藏有祖上流传下来的古籍,他们家的书是给钱也不卖的,而我又十分想看,怎么办呢?”刘老笑了,幸好他会画画,这些人家里办喜事,都会请他给木制家具画吉祥图案。做完事,他不要工钱,提出“以工换书”,由此得到了民国版的《古文辞类纂》、《词源》等古籍。
一次,刘老进城办事,路过中山街一间杂货铺,看到店主将一套31册《中国地方戏剧集成》当包装纸使用。“我想买下来,可店主说他自己弄来这些包装纸也很不容易。”遭到拒绝后,刘老仍不肯离开,硬是抱着这套书“看”了一整天。“其实假装在看书,就怕店主撕去书页拿去包糖包盐。我抱着这套书,他就只好先去撕别的书了。”这样软磨硬泡了一整天,眼看着天快要黑了,店主终于松口:“明天你带十斤纸来交换,这书就给你。”听罢这话,刘老乐得差点蹦起来,竟将身上的棉袄一脱,不容分说放下来做“押金”。“那是大冬天啊,我为了守住那书本,一整天都没吃东西,简直是饥寒交迫,可是回家的路上我竟不觉得冷,因为心里暖和啊。”刘老笑着说,次日大早,他赶紧拿了十斤废旧报纸、课本过去交换。
还有一次,母亲让刘老去孝感北门买猪仔。半路上,他却被卖麦牙糖的老爹担子里的四本《中国文学史》吸引住了。磨了好半天,对方才答应卖给他。赶到集市,猪仔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买了书手里也没多少钱了,最后只有买了一头没有尾巴的猪仔回家。
“当时我在学校任教,每个月有16.5元的补贴,都拿去买书了。”刘老还记得,1967年,他带着攒了半年的补贴去武汉江汉路古旧书籍门市部买书,一整天就花1角5分钱买了个小香瓜果腹,钱都用来买了书。将近天黑,赶到火车站时,发现兜里只剩4角5分钱,不够买火车票。最后,刘老只好找火车站巡逻的同志求助,那个同志将刘老携带的鼓囊囊大袋子检查一番,发现除了书啥也没有,竟破例给他开了特别通行许可证。
“每本书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回忆往事,刘老十分感慨,甚至被自己的“傻”劲逗乐了。

辞别古籍愿长存
“文革”初期,刘老的藏书已达1800余册。然而,由于“封资修”被视为禁物,那些珍贵的古籍命运堪忧。
“为了保住那些古籍,我费了不少心思。”刘老说,开始他把书放在墙缝里,却发现容易受潮,还常被虫叮鼠咬,霉烂损缺不少。只好转移地方,找几户口风紧的人家,各委托收藏几百本。
然而,藏书难,晒书更是难上加难。“春风含潮,秋风收潮,最宜晒书。每年中秋前后,我都会将家里的书拿出来晒一晒。但其实书不能直接晒太阳,否则会变黄,只能风干。”刘老介绍说,每逢中秋前后,选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取几张床单在屋前搭好布帐篷,摆几条板凳,板凳上搁上木梯,梯上铺层竹篾垫,增强透气性。然后将书一本一本拿出来,整整齐齐地摆在竹篾垫上。其间,从早到晚,不停翻页晒,累得腰酸背痛,在刘老看来却是苦中作乐,“晒书是给书延寿,因此心情格外好。”
晒书场面大,刘老家里藏着古籍的秘密不胫而走。一翻波折后,刘老只好忍痛交出一些出版时间较近的古籍,算是丢卒保车的无奈之举。1967年,刘老冒着风险,将200余册珍贵的古籍打包装箱,如宋版《王渔阳诗话》,清版《历代御批通览》、《了凡纲鉴》、《历代名人书札》,民国版的《胡适文存》,18册《中国古代小说》,12册《绣像金瓶梅词话》,40册草版《康熙字典》,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古文辞类纂》以及现代版《中国地方戏剧集成》《石头记》等藏书,送往武汉江汉路古旧书籍门市部,希望借助更大的力量来保护这些古籍。
送别这些“老朋友”,刘老无比惋惜。事后他写诗以作纪念:“曾经为君典春衣,今之一别心楚凄。但愿长留天地间,重见时日必有期。”

晚年重圆藏书梦
改革开放后,刘老重圆藏书梦,至今藏书已达两千余册。这些书籍多为文史、民俗和工具类,其中包括“文革”时期侥幸漏网的百余册宋版、明版古籍。
“我的生活就是家、书店、图书馆三点一线。”刘老说,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寻书、看书、藏书上。每个月的1日、15日,他都雷打不动地进城,上午去孝感图书馆,将半个月的报刊杂志浏览看。中午在外面买两个馒头或者一碗面,吃完就去后湖书摊、旧书店淘书。这个习惯,刘老已保持了十年。
刘老还喜欢做剪报,目前已有三四十册。翻看这些剪报,纸页多已泛黄,烙着岁月的痕迹。刘老解释说:“平时走路,只要看到地上有一片纸,我都会上前瞅一瞅,要是发现了好东西,赶紧捡起来,不管上头是泥水还是脚印,抹干净,晾干,贴在本子上。”
刘老还是远近有名的民俗爱好者,前不久被评为孝南区首届十大“文化乡贤”之一。这些年,他所作680余篇稿件被全国多家媒体采用。还曾担任《三汊埠纪事》执行主编,收集的部分本土文化被《三汊镇志》采用,其文化事迹被1983年版的《孝感文化艺术界名人录》收入。孝感(孝南)民俗文化丛书编写时,刘老搜集并整理了38万字素材。
“我一生与书相伴,得之欣喜,失之哀伤。”采访结束时,刘老感慨地说,那些他曾为其“典春衣”的古籍,别后再没重逢,令他深深惋惜。值得高兴的是,晚年里,仍有一屋藏书陪他度过平淡的时光,算是一份可贵的弥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22:43 , Processed in 0.0945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