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的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0 17:1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乔翔,张 驰
  (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发表《中学语文教学手记》等文章批评中学语文教育到今年3月底,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已达500多篇,公开出版这方面的文集已有7本。这些报刊和文集中的文章,围绕着我国近20年来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毫无疑问,对中学语文教育开展批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批评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育界正视问题、克服弊端,而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果批评的出发点不对头,批评的态度和方法不恰当,对问题或弊端抓得不准,或者提出的改革建议不可行甚至不正确,则会造成新的认识上的混乱,不利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进,甚至会滋长不良的学术风气。因此,我们认为在轰轰烈烈地批评了几年之后,非常有必要反思这场批评本身,是谓之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的批评。
  一、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爆发的背景
  这场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的爆发,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学科背景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1.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爆发的社会背景从社会背景来说,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促成了这场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的大爆发。第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普遍希望享受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这样的要求之一,也就是说教育包括中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生活领域。第二,世界各国在寻求21世纪竞争战略时都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能否在21世纪站稳脚跟的决定性因素是看教育能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也是因此把“科技兴国”战略调整为“科教兴国”的,并要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包括中学语文教育成了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筹码。第三,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舆论的自由,也给人们畅所欲言地评价教育包括中学语文教育提供了的广阔说话空间。
  2.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爆发的教育背景
  从教育背景来说,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促成了这场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的大爆发。第一,我国自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形式上保证了升学的公平竞争,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教育的功利性负效应迅速膨胀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步走进了有悖于教育本质和宗旨的“应试教育”的误区。第二,国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理论研究尚不够充分,究竟“何为素质教育?”以及“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种种困惑,使得人们很容易从反面的具体现象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而这样的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具体现象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又是最为普遍也最为典型的。3.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爆发的学科背景
  从中学语文教育学科背景来说,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促成了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的大爆发。第一,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各门课程中毛病最多、费时最多、效果最差、
  最令人不满意的,凡批评教育都是先拿语文“开刀”。第二,近20年来的中学语文教育已经走到了“贻误天下苍生”地步,圈外人都觉得已是“人神共愤”了,而一部分中学语文教育的掌权者和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反倒自我感觉良好,不认真地自我反省和检讨,甚至有的考试命题者还蛮横地讲“我们出这样的题目就没有准备让考生考好”,而激起了公愤。第三,这场批评爆发之前有了几次铺垫,一是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3月16日的《人民日报》就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批评其“少慢差费、效率低下”,二是华东师大1987年受原国家教委委托对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大面积调查后认为10年前吕叔湘先生指出的“效率低下”情况仍不见根本性好转,三是1995年的《人民日报》等许多大报发表文章惊诧“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的板子显然也是打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屁股上,一次次批评都没能解决问题,那么一场大规模的严厉批评和责难就不可避免。
  二、中学语文教育批评者们的主要意见
  尽管批评者们批评的出发点、角度、范围和方法很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了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强烈
  不满和极大忧虑。我们分为外界、内部两大块,对纷繁复杂的批评意见做如下归纳。
  1.外界的主要批评意见
  文学艺术界的批评者认为近些年来的中学语文教育弊病很多而最大痼疾在于:第一,中学语文教育本来应有的文学教育被语言教育所淹没,语文课本中有80%的课文是文学作品,可是全被用来当作语言材料教;第二,即使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成分,也被某些过分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所异化或扭曲;第三,语文教育没有给学生以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渴望,而只能把他们教成缺乏灵气与悟性乃至心灵枯竭的奴才和工具。[1](P66)历史文化学界的批评者则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很长时间的语文教育已没有了文化载体意识和文化熏陶功能,致使学生的文化根基十分浅薄;第二,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长期受极“左”政治和偏狭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全人类和本民族的文化真相,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认识僵化和道德情感畸形。[1](P86)文章学界的批评者则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中学语文教育内容本来应该是语言、文章、文学“三足鼎立”并以文章为中心,可是作为语言、文学和文化载体的文章的教育,反而一直没有立足之地;第二,阅读和写作教学严重地违背文章读写规律和读写能力培养的规律;第三,中考和高考作文的命题、评分标准和评阅方式多有荒谬。[1](P80)教育学界的批评者大多是教育政策研究者或者曾研究教育学而现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者,他们当然会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一般认为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过于追求所谓的科学层面,即只重语言操作技术的“应试训练”,而忽视了精神方面
  的塑造。如杨东平就说:“这种弊端不只是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
  最具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1](P39)
  公开批评中学语文教育的名人家长不少,敢怒不敢言和只能委婉抱怨的普通家长恐怕难以计数,在此不便举例,还是援引邹静之所谈的情况:“很多有儿女在上学的家长都跟我说过,一家中最辛苦的是孩子,早上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好多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经常受到人格尊严伤害、学业上
  强制性的误导,甚至不时受到身体和经济上的法所不容的惩罚。[2]
  2.内部的主要批评意见
  中学语文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批评,是在外界已经批得热热闹闹之后才开始的,很有点被迫反省和检讨的味儿。“工具性”论者完全是以被批者的委屈、平和、自卫甚至推卸责任的复杂心态出来说话的,但也并没有忌讳谈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刘国正说:“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严重的,如任其发展,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有老问题,有新问题,教学思想、教材、教师、教法,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但当前,最突出的影响全局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严重损害。”[1](P172)“人文派”中学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则全盘否定“工具派”的语文教育基本观点及其长期主导的语文教育实践。王尚文的批评是最具代表性的,他说:“数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我认为这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语文学科当然是人文学科而非工具学科……为了深化语文教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该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1](P137)著名中学语文教师的批评意见也很不一致。如《今日名流》杂志载文披露钱梦龙说现行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已成了“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教育。[3](P22)于漪认为这些年来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清,烦琐哲学在语文教学中泛滥,严重脱离实际,语文教学中形而上学盛行,这一些又与标准化考试形式相互推波助澜。[1](P197)韩军认为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所有痼疾无非两个:一是“伪圣化”走向了“精神专制
  主义”,二是“技术化”走向了“精神虚无主义”。[4]
  普通中学语文教师一直陷在两难之中:狠抓升学率不对,不抓升学率又危及声誉、职称和饭碗;遵
  循中学语文教育科学规律未必对付得了当今的考试,顺应统考那一套来教学良心上又深深地不安。
  如王丽就说她“痛切地感到我国语文教育中的积弊之深,从教材、教法、训练到考试,都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3](P67)王岱则说:“我总觉得,把现行语文教育的弊端完全归罪于应试教育,似乎还不尽然。……现在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3](P3)三、中学语文教育批评的批评在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过多次大型的语文教育问题论争,如“文道之争”、“知识和能力之争”、“文学课之争”、“文言文教学之争”、“加强双基和发展智力之争”等。凡效果比较好的论争,都发端于语文教育内部,都有明确的论题和焦点,论争各方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是基本能达成共识并把语文教育实践向前推进一大步。这次爆发的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批评,尽管最终结果如何还很难说清楚,但已经显现出了与上述论争颇不相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恰恰应该引起注意,必须加以分析。
  1.这是一场发端于语文教育界外部的批评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发表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文章最先发起这场批评,历史文化学界、文章学界、教育理论界和许多学生家长紧跟其后进行猛烈抨击,在社会舆论界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之后才见到中学语文教育界人士有零星的反省文章发表。这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急”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中学语文教育界对自身严重问题反应的
  迟钝和麻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急切关注或者如有的人自己所言“感觉到语文好像可以说是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交汇点,所以才将目光投到这上面来”寻找根本性反思的突破口。[3](P141)
  2.这是一场多角度多层面的批评我们从“中学语文教育批评者们的主要意见”部分已清楚地看到,参与这场批评的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多种类型的中学语文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的人,从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文章学、语文教育等不同的角度,对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目的任务、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评价、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多层面的弊端进行了批评。这种多角度多层面批评的好处在于,可以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复杂性,从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的问题,从而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复杂关系;但如果批评者都只从各自的角度或者某一层面来批评,则必然造成新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把语文课教成思想政治课、纯文学课、纯语言课或生产劳动课,都是这方面的惨痛教训。
  3.这是一场没有明确论争焦点的批评
  这次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批评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审视”、“忧思”、“谴责”、“声讨”和“自说自话”,所见不多的持有异议的短文也只是有气无力地提醒外界的批评者,不要以“知识精英”自居,不要“危言耸听”,不要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学语文教育说得一无是处,不要伤害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感情。所以这次批评,算不上严格学术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育问题论争,而只能视为是以外界名流和瞎起哄者为主体的一拨人对中学语文教育说三道四或者借此发泄某种不满情绪而已,我们期盼它能成为真正的中学语文教育问题学术争鸣的前奏。
  参考文献:
  [1] 王 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邹静之.女儿的作业.见鄢烈山.杞人忧师———拯救中国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3] 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4] 陈 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J].中学语文,20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23:38 , Processed in 0.1239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