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时代的文化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 02:3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市时代的文化走向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35届文化讲坛实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选登

文化多样性不仅不会成为一种威胁,它还可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行动

    新世纪伊始,文化多样性已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然而,这个术语包罗万象,含义多种多样,因为它一直在变。有些人认为,文化多样性本质上是积极的,因为它是指共享世界每一种文化所体现的财富,因此也指在交流与对话过程中将我们所有人团结起来的纽带。而有的人则认为,文化差异是让我们看不到我们共有人性的原因,也是引发数不清冲突的根源。
    如今看来,后一种判断好像更可信,因为全球化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机会和摩擦之处。结果就是,人们因为身份认同的差异而怒目相对、中断往来甚至相互争斗。鉴于此,当务之急就是统一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以此澄清文化多样性不仅不会成为一种威胁,它还可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行动。这也是编写此份报告的主要目的。
    文化多样性首先是一种事实:各不相同的文化广为存在,从人种学视角出发不难将其一一分辨出来。不仅如此,随着当前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和不同社会互相接受程度的提高,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文化多样性。传播与信息网络的不断延伸,各国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跨国市场的不断壮大,各类文化接触的不断增多,这些都对文化多样性构成了新的挑战。
    鉴于很多西方模式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正在发挥着巨大影响力,文化侵蚀问题已然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意义上,最明智的做法还是将全球化视为一种多维度、多方向的过程,资本、商品、信息、思想、信仰和人员——所有这些都是沿着不断展开的轴线加速向前、不断壮大的洪流。
    总的来讲,国际间交流的全球化几乎导致所有国家的文化交流呈现多元化趋势,伴随并促进了人类向多元文化归属和某种文化身份复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全球化的力量对文化实践的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全球化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削弱某种文化现象与其地理位置之间的关联,将原本遥远的事件、影响或体验带到我们身边。这种削弱有时会创造机遇,有时却会造成不确定性和身份的迷失。
    在这个各种文化相互交织越来越明显的世界上,努力保护文化多样性对各国政府、对国际组织而言都特别重要。在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文化表现形式、文化交流以及文化产品非法贩运等各种领域,区域和国际协议及标准制订活动,都力求保护和弘扬文化多样性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文化特性的标志。

真正决定文化间对话成功与否的并不是对他人的了解,而是基本的倾听能力、灵活的认知能力、共鸣、谦卑和殷勤好客

    文化并非自我封闭、静止不动的东西。
    文化间对话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人们习惯于将文化理解为固定的东西,就好像有一条条断裂线将文化与文化割裂开来。将文化之间的差异视为一条条断裂线,意味着忽视文化边界的多孔性,也忽视了文化内部个体的创造潜能。
    目前,全球化进程正在促成更系统的文化碰撞、借用和交流。这些跨文化的新关联具有促进文化间对话的巨大潜能。重新思考文化所包含的种类,承认我们的特性可以有多种源头,都有助于把重点从差异转移到我们通过互动不断进步的共有能力之上。在通向文化间对话的道路上,牢记历史和理解文化编码也是帮助我们克服文化定型观念的关键。
    文化间的紧张对立往往与记忆冲突,与对历史事件互争高下的解读,与价值观——特别是宗教价值观念——的冲突,密切相关。每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都会面临同样的文化挑战:一方面要调和,既承认、保护和尊重文化差异,又要肯定和宣扬因这些文化差异互动而形成的普遍价值观。
    文化间对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文化能力。这些能力在本质上属于交际性能力,但也涉及调整改造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与其说是各种文化不如说是错综复杂和具有多重效忠对象的人——包括个人和群体——开展对话。
    真正决定文化间对话成功与否的并不是对他人的了解,而是基本的倾听能力、灵活的认知能力、共鸣、谦卑和殷勤好客。因此,有关方面发起了诸多旨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相互对话、感受对方文化的倡议,从学校项目到参与性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教育交流活动,不一而足。
    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信仰之间进行成功对话的关键,在于承认所有参与者都具有同等的尊严。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承认并尊重知识具有不同的形式和表达方法,对话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习俗与传统,并努力创建一种文化中立的对话环境,让各个群体自由地进行表达。
语言不单是交流工具,而且也是文化表达形式的结构,是特性、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载体

    事实上,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会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不过文化多样性的前景与语言、教育、传播与文化内容、创造力与市场的未来关系越来越紧密。
    语言影响我们对事物的体验,营造知识与文化的氛围,形成我们与人群打交道的方式,构筑价值体系与社会编码,还帮助个人与集体找到归属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多样性反映的是人类群体面对多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所展现的创造性适应能力。就此而言,语言不单是交流工具,而且也是文化表达形式的结构,是特性、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载体。
    很多人将语言的活力视为衡量文化多样性的标准,然而,语言并不等同于文化。许多例子都显示,很多说着同一种语言的族群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文化习俗与世界观。
    保护小语种可以让主流群体和少数群体同时受益。尽管目前很多文书中都有意识地提出了保护少数语言的措施,但有关语言权利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执行局目前正讨论拟定一份新的语言标准订立文书是否可行,是应该着重保护普遍的语言权利还是保护特定弱势群体的语言权利。
    总的来说,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直到20世纪最后几十年才与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为了让世界上的语言都能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必须找到可行的方法,既要保护和促进语言以保持语言多样性,又要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各种语言在社会中的有效运用,以促进多元语言主义和翻译的发展。
    在国际层面上,这转换为一个双管齐下的方法:(1)保护全球语言多样性,以此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先决条件;(2)促进多元语言主义和翻译的发展(包括在政府管理、教育、媒体和网络上),从而实现文化间对话。
    优质教育四项原则——“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教育讨论常常着眼于传播知识及推广那些通常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行为和社会技能。但实际上,教育还包括传播价值观。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多样性是繁荣还是衰落,因此必须力求通过多样性,也为了多样性而促进教育。
    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各个社会群体内部,教育必须能够培养人们的跨文化能力,使我们在文化差异中和平相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所论述的优质教育四项原则——“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只有在将文化多样性置于核心位置的前提下方能成功实现。
    教育既要在文化上易于接受,又要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提高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这就需要本着多元化的视角、倾听多方面的声音,吸收人类社会各个群体的历史和文化,开发多文化、多语言的课程。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终身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因此,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实施跨文化教育。艺术与人文教育、多媒体教学、参观博物馆及旅游等活动都有助于培养一些关键能力,用于克服片面观念、适应不同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解决文化间对话这个难题。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与其说是内容吸收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方式方法及态度问题。宽容需要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项能力。
    因此,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绝不应当被局限在教室里进行,而必须延伸到人生大学中去。包容性必须在教室中和广义的学校环境中培养,也必须通过父母和当地社区群体的参与培养。
全球媒体大发展促成文化背景不同的参与者互动交流的新机遇,也导致种种多样性假象

    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地球村,新闻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以及各类数字设备在突出文化多样性与培养受众品位、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这些表达方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文化多样性的现实状况、复杂程度和多变性,却值得商榷。因为尽管新媒体毫无疑问便于我们了解文化多样性,为文化间的对话和各种意见的发表创造更多机会,但数字鸿沟暗含的不对称仍旧制约着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
    2006年,传媒和文化产业创造的全球GDP超过7%,总价值约1.3兆美元,几乎是当年国际旅游业6800亿美元总收入的两倍。 19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文化与创意产业以每年两倍于服务业、四倍于制造业的速度增长。近些年,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掌控权慢慢被集中到了一些大型跨国多媒体集团和全球媒体巨头手中。
    尽管如此,全球媒体版图已然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文化和媒体设备出口、内容生产领域崭露头角,新兴工业化社会媒体输出的发展、区域性新媒体中心的崛起、拉美影视剧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泛地区或跨国新闻网的不断涌现,都反映了自下而上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创造了很多新机遇,让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有机会被更多人听到。
    通过这些途径,传媒与文化内容的生产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示出连通性、互动性和聚合性的特点,尤以互联网为代表。然而,这些促成文化背景不同的参与者互动交流的新机遇,也带来诸多挑战。
    媒体提供的内容不断增加,未必就会增进消费的多样化。在过多的选择面前,一些消费者倾向于仅关注一小部分自己所熟悉的题材;新的数字内容消费行为催生了多种新形式的社会网络,也极大地拉宽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受众越来越多地形成各种粉丝团派系,与其成员之间几乎没有直接联系。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多样性假象,掩盖某些人仅愿意与那些拥有文化参照的人交流的事实。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将文化多样性置于高品质媒体的核心位置。
只有别出心裁地应对飞速变化的环境,经常滋养文化多样性之根,才能保持文化多样性

    事实上,只有别出心裁地应对飞速变化的环境,经常滋养文化多样性之根,才能保持文化多样性。因此,艺术创作和涉及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创新,应当被视为保持文化多样性所需要的丰富想象力的最主要源泉。创造力是文化多样性之本,文化多样性本身又会增强创造力。
    20世纪后半叶,艺术领域的口味、舞台和市场变得极其多样,全球范围内的艺术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政策在吸收跨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并非对文化多样性毫无威胁。
    全球化和技术改变了对创造性艺术家的奖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提出了如何兼顾残酷的经济现实和纯粹的艺术创造力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贸易环境下,追求经济回报最大化,这对文化多样性而言影响甚大。扭转这一趋势的得力办法包括设立一些旨在表彰翻译外国基金的奖项,开展一些相关项目,例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发起的全球数字图书馆项目,提供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手工艺品的生产是表达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且日益成为世界上相当多地区收入和就业的重要来源。至今仍旧坚守传统的手工技艺,体现着源文化特有的形式和哲学,而批量生产则有可能切断这种技艺和其创造性根源之间的联系,导致手工技艺陷入枯竭的境地。西方工业化产品滚滚涌入传统市场已经对手工艺品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确保手工艺制品的公平报酬和保护传统知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证明有理由根据保护民间传统的法规来保护手工艺品的制作。
    旅游业在将盈利活动和促进文化间对话结合在一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持续数十年所谓的大众旅游之后,探寻本真的旅游业迎来了新局面,这源于游客渴望在原汁原味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内了解其他民族的愿望。不过,这种新的旅游趋势所导致的结果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因为旅游也可能加深文化差异的异域感,抛开文化表达形式和文化实践真正的内涵,将其简化为民俗奇观
高度洞察文化差异的发展方式,才是解决当今全球各种相互关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问题的关键

    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可以通过文化间对话的方法应对文化变迁,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杠杆,为国际社会找到促发展、维和平的新途径。
    与目前普遍的假设相对,一个社会的发展道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发展策略也不应以某一种模式为指导,高度洞察文化差异的发展方式,才是解决当今全球各种相互关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问题的关键。
    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代精心打造的人类发展模式,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发展思想与发展项目中加入文化内容,文化多样性越来越被视为贯穿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文化观点也同样决定着我们如何理解和感受贫困。以文化多样性方式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在于这样一种理念:各种文化是连接未来的一条条轨道线。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珍惜弱势群体传承下来的无形遗产,发挥勇于追求的能力,使个人和群体都能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从生物多样性减少到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文化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应对当前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保证环境可持续性的关键。各种文化因素还会对消费行为、环境管理理念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方式产生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相互依赖。根据这一理念,尽管二者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各种关联还是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文化表现方式与实践往往与各种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大影响。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稳定性,甚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各种环境问题之间形成一种可怕的关联,已经让人普遍反思使用纯粹的技术和科学手段应对生态问题的局限,反思吸收广泛文化经验、直觉知识和实践行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的潜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回报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多样性统一为基础的世界和平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投入文化多样性和对话是当前迫切的需求。在制定很多公共政策时,如果都能将文化多样性的因素考虑在内,将会更新国际社会实现两个重要目标的方式:一是发展,二是和平。
    就发展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支柱的交汇层面。就建设和平而言,文化多样性要求强调多样性的统一,换言之,也就是强调我们的差异中固有的共有人性。
    这份《世界报告》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成见进行了反思,如:全球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文化多样性简而言之就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对话是相互矛盾的;文化多样性和经济利益无法调和;科技进步却与文化多样性实践背道而驰等等。
    在对上述观念进行批驳的同时,报告也给出了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新方法:
    ● 就语言领域而言,文化上的贫瘠,以及语言在政治、社会、管理和文化上的地位,都是语言衰败的根源。
    ● 就教育领域而言,文化维度大大有助于增强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 就传播与文化内容而言,因为文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有助于丰富和突出文化多样性,又因为全球化和新兴技术让人们有了更多可能的选择,文化多样性应予以考虑。
    ● 就私有经济领域而言,文化多样性表现在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因为创造与革新相互关联。
    ● 必须探索认识个人和群体多重、多维度的特性所开辟的新方式。个人之间潜在的接触渠道不断增多,有助于排除文化间对话的障碍。
    由此可见,各国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在促进文化多样性上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这样的投资又会换来哪些回报?答案就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多样性统一为基础的和平。诚然,这项行动所要付出的代价很大,但不作为的代价却会更大。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在今后的十年内坚持沿着这条道路前行,这份报告中所列出的各种方法就绝不会让各国失望。

演讲篇

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交流

伊琳娜·博科娃

    不同国家之间都有着文化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文化极端主义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能够邀请我来到这里,也感谢这么多观众来参加这届非同寻常的文化讲坛。我之前准备了一份演讲稿,本来是要读的,但是我看到这么多朋友前来见证《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的发布,都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我就想抛开讲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今天,我们在世博会联合国馆里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以及各国的标志,这种文化多元化的现状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它能为国际合作提供相应的框架。作为联合国的一个组织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着自身的人文目标,那就是推进各个文化内部的发展以及相互间的交流,我们同时还要积极寻求面对国际挑战时所需要的相应的解决办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65年前成立之时所面临的世界与当今世界是不一样的。文化,正如大家所理解的,是社会的一种延续和传承,是一种社会象征和标志。我们要鼓励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包容和互相鼓励,这样才能使社会更为平等,更为和平。
    我们看到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危机,如果没有文化的参与,就难以寻求很好的解决办法,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此。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着文化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文化极端主义。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这种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多,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讨论平等的问题,通过对话来表达对于对方的尊重。所以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活动就会采取多种国际手段,在文化交流领域促进相应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召开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会议,通过遗产保护来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这份报告中,收集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来让人们理解为什么文化保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及该如何去做
    最近,我们举办了很多有关文化多样性的会议,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宽度和深度来讲,我们会发现这些相关的活动正面临着非常快的国际法律化的进程,就是说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还能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我们是法律化建议的主要推动者,我们也在不同部门间进行着沟通。
    我们目前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联合国的千年发展计划中,文化的保护没有被明确地写入条目中去。其他重要目标,在千年计划中都已经写清楚了,但是很难量化文化应该有多少,比如教师要有多少人,学生要有多少人,这都是很难量化的东西,我们对文化的推动和保护工作很难用数字来衡量。我们在尊重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区的宗教,还有对于文化推动等方面的工作,也是很难进行量化的。所以,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怎样在文化领域和层面上来解读目前的全球化,这种解读也可以成为防止出现更多争端以及更多地区间冲突的办法。
    在今天这份关于文化的报告中,我们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第一次尝试着收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来让人们理解为什么要把文化的保护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及该如何去做。我们同时还提到了文化的经济影响以及文化创新性产业的发展。
    今天我们在上海亲眼目睹了这份报告的发布,同时也看到了上海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为城市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到过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国民收入在增长,在地区间平衡的作用和角色也都会日益增重,所以我们也希望中国人能够拥有更多文化包容的意识,为国家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份报告很快就要出版发行了,也将会有多种语言的版本,包括日语、法语等。我们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通过广泛的文化观念的传播,通过不同文化的对话和讨论吸取相应的经验,从而继续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我知道很多中国媒体、研究者,中国社会以及各地政府都在积极致力于推动文化保护的发展,所以我们选择从中国开始,再扩大到世界的舞台。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这里,也非常感谢尹明华社长、余秋雨教授和主持人能够与我一起见证这份报告的发布。(全场鼓掌)

全世界的新课本

余秋雨

    如果连文化也走向了全球一体化,那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场大灾

    尊敬的博科娃总干事、尹明华社长,今天在场的朋友们,早上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511月成立以来,第一次发布有关文化的世界报告。发布的时间是今天,发布的地点是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发布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使这件大事变得更为重要。
    请允许我当着博科娃女士的面,对这个世界报告略作点评。
    这份报告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这个概念,对中国文化界来说好像还缺少敏感,以为是一个很平常的说法,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所及,深知这个概念早已是国际学术界的核心论题。 2001年,联合国已经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我参加了研究和讨论,其中着力最多的重点也是文化多样性。 2005年,联合国的世界文明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我受邀成为主题演讲者,自选的讲题为《利玛窦的答案》,以文化多样性原理反驳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在这个大会上,又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个公约,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补充文件。总之,这些年来,凡是与联合国有关的国际高层文化论坛,好像永远都离不开一个英文单词diversity (多样性)。今天发布的世界报告,仍然是这样。
    为什么国际间会这么重视文化多样性这个题目呢?我认为有两个基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文化的反潮流自立。自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互联网和其他高科技的出现,又使这个进程突飞猛进。全球一体化的前途如何,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连文化也走向了全球一体化,那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场大灾难。因此,近二十年来全世界有关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和努力,都是为了避免这场灾难,使人类文化能够多元共存,把无限的历史成果和无限的未来创造连接起来。如果不是这样,任何文化都会因为妄自尊大而害人害己,最后一起灭亡。
    第二个原因,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抗衡。已故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先生在1994年提出的 文明冲突论影响巨大,这一理论虽然承认了文化的多样性,却断言多样性的结果必然是冲突。这种理论,把多样性冲突画上了等号,极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诱导。因此,我们必须把多样性解救出来,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而不再爆发你死我活的冲突。
    不同文化的人们,因多样性而获得自由和权利,又因对话而获得充实和互爱

    我记得2004年的 《人类发展报告》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世界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是让不同的人们享有充分的文化表达权,其中的关键是保护差异,欣赏差异,就像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为我们的差异而欢欣。对那种认为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化冲突的观点,2004年 《人类发展报告》予以了正式否定。
    今天发布的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学术见解。例如,对于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报告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错误假设。
    一,亨廷顿先生假设每一个人类群体的文化归属是单一的,而不是多重的、叠加的,互相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的;
    二,亨廷顿先生假设每一种文化的边际都是一条条断裂线,而无视各种文化的边界都是多孔的,互渗的;
    三,亨廷顿先生假设每一种文化的传承者都是保守的,复古的,而不是创造的,革新的。任何创新和革新总是开放的,交流的,广采博纳的,而不可能以邻为壑。
    鉴于以上三个方面,人们可以看到,文明冲突论也是一种假设。人们真正企盼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并存。这份报告认为,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恰恰相反,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不承认多样性,只希望自己的文化独大于天下,让八方臣服。
    这些分析,都超越以往的理论贡献。
    报告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方式,作出了一个温和的选择,那就是对话。不同文化的人们,因多样性而获得自由和权利,又因对话而获得充实和互爱。这实在是人类文化的前程。
    人类不同文化之间怎么相处,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一个宏伟的物态范本

    以上的这些感受,能在世博会上来表述,另有一番特殊的感动。
    人类不同文化之间怎么相处,2010上海世博会已经提供了一个宏伟的物态范本。请看这里每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的展馆,都是不同文化的浓缩,但是它们如此近距离相处,哪有什么冲突?在这里,差异就是美,差异就是兴奋,差异就是力量。所有的参观者,对于这种真正达到了多样性差异的文化实体,没有发现丝毫必须冲突的理由。人们悠游其间,除了欣赏就是惊叹,除了惊叹就是欣赏,这实在是古往今来中外很多哲人心中的理想国。未来世界的模型,今后城市的典范,全在这里和平共处。因此,世博会也等于是一篇观点鲜明的长篇论文,反驳了种种散布仇恨、鼓动斗争的观念。世博会展现的,也是未来城市的文化走向。从建筑设计这样的硬件,到心理气氛这样的软件,都是文化走向的体现。
    在世博会充分多样化的汇集中,我们也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文化差距。例如,我在世博会园区漫步时总想,中国传统文化千好万好,也不妨在与其他各国文化的对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例如,中国文化在公共空间创新能力上的毛病,在世博会上就显得特别明显。因此,我一直呼吁,世博会是全世界当代聪明人一起编写的一个新课本,我国所有的城市管理者,都应该到这里来上课。现在又多了一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报告,这是另一个新课本,与世博会放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课程内容就更丰厚了。
    谢谢! (全场鼓掌)
    (两位嘉宾演讲结束后)
周瑛琦:
听完余秋雨先生的这段话,不知道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伊琳娜·博科娃:
我认为余教授所说的这些观点非常重要,我特别同意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在不同文化大背景下举办的众多小论坛,可以促进我们的交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理论和看法。我相信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 一家独大。从历史上看,不同的文化通过上百年、上千年的交流,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人类文明需要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结构。通过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平等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承会更有连贯性、更完善。
有时候人们需要知识、文化的积淀,有时候人们需要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并不是说把国门关上,或聚集在当地团体中就能够把自己保护好。我们对于各自的文化需要有更多的自信,文化之间需要有更多的彼此欣赏和相互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 (全场鼓掌)


对话篇

    嘉宾主持周瑛琦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35届文化讲坛! (用中文、英语、法语各说一遍,全场鼓掌)阿拉周瑛琦。 (全场笑,鼓掌)
    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与大家见面,本届文化讲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我是来自凤凰卫视的周瑛琦,欢迎各位的到来!
(全场鼓掌)
    通过现场网络直播,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和我们一起关注着这届特殊的文化讲坛,就像我们所在的联合国馆,给我们带来一种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同在一起的感觉。不知道现场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会场里,共有192个座位,代表着联合国的192个成员国。想知道今天您代表了哪一个成员国吗?请回头看看椅背上的国旗。
(全场惊叹,观众纷纷回头看自己的椅背)
    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文化讲坛,在第12届文化讲坛暨全球图书馆高峰论坛上,我担任嘉宾主持,在去年12月举办的第30届文化讲坛联合国在华三十年,我也有幸担任了主持人。今天能又一次走上这个讲坛,我感到很荣幸,非常感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邀请!
    首先,让我们掌声有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致欢迎辞。 (全场鼓掌)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热烈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的光临,感谢您和您的团队在今天的文化讲坛上,将为世界呈上教科文组织成立65年来第一份有关文化的报告,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深度与重量。
    我还要感谢余秋雨教授为了今天的文化讲坛,几度更改行程安排。
    我还要感谢周瑛琦女士专程从香港飞抵上海,主持本届文化讲坛。
    今天,文化讲坛走进世博园,在联合国馆内隆重举办。可以说,是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正在举办的人类文明盛会,催生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这届文化讲坛。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也被学者誉为人类城市时代的约会。在人类崭新的城市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正走向多样性,走向文化间的对话。世博会,正是呈现这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的一个大舞台。而今天的文化讲坛,正是一种文化的对话。
    文化总是在交流、对话中得到发展的。预祝本届文化讲坛圆满成功!谢谢! (全场鼓掌)
周瑛琦:
感谢尹社长!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是世博会联合国馆的教科文日,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日。而今天的文化讲坛,也迎来了一位传奇的女性,她是自194511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女总干事,她从巴黎总部来到北京,又来到文化讲坛现场,与我们一起分享她对文化多样性的见解。我们还邀请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与大家一起解读城市时代的文化走向这一主题。
    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和余秋雨教授上台就座。 (全场鼓掌)

    (两位嘉宾演讲后)
    周瑛琦:谢谢!下面,有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为我们共同首发《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掌声欢迎! (全场鼓掌)
    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第35届文化讲坛,送给大家的这件礼物很珍贵,在此,让我们以掌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表示感谢,也非常感谢余秋雨教授的解读! (全场鼓掌)
    (《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发布后,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因为上海世博会广受关注,选择在此发布《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将更有关注度,也将使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得到更好的推广
解放日报记者林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5年来首度推出关于文化的世界报告,选择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世博园联合国馆内发布,这样的安排是否有特殊的考虑?
伊琳娜·博科娃: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结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来撰写这份报告,我们的团队中有多方面的专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想把这个报告做成法语和英语两个版本,因为法语和英语是联合国的两大官方语言。后来,随着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觉得把它做成多语种会更好一些,当然,首先要保证其第一语言是法语,然后把不同文化的语言都融合进去,通过翻译和其他的印刷方式对外公布。
    在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将举办一系列有关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活动。从这个月的17日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周拉开了帷幕,这一周会有多个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论坛在世博园里举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因为世博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在这里举办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媒体予以关注,而通过这样的关注,我们能更有效地传达我们的想法和想要人们知道的信息。
    而对中国来讲,其自身的文化非常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保护文化多样性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次能够成功地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世博园里发布这份报告,得益于中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帮助,特别是我们得到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的合作,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地把这份报告以印刷物的方式公布于世,这将推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中国得到推广并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是一项颇有难度也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解放牛网记者宋慧:
申遗,本意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相关文化的传承。但在现实中,申遗有时充斥着功利化的诉求,特别是为发展经济、招徕游客而进行的过度开发。一些名胜古迹打上世界遗产的标记后,成全的只是旅游的繁荣,而过度的开发恰恰可能损害而不是保护世界遗产。请问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问题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
伊琳娜·博科娃: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保护文化多样性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保护方面最直接、最直观的行动。
    在世界各地,总共有80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其中包含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一个申请国的某项文化遗迹通过了初评或者被最终认定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于这个国家和他们的文化来讲,是极为幸运的。但同时,这些世界遗产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牺牲品。由于得到了文化的认可,对它们来讲,第一,这当然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第二,当你一旦通过了联合国的遗产保护项目的审核之后,就很难再将其作为自己的本土文化了,它就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就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游客数量的激增,这就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申报上来的遗产大多是因为当地拥有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颇有特色的社区以及具有特征性的语言,这其中自然会有好有坏,我们在审核时,首先要保证对发展中国家世界遗产的认定能够给这些国家带来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一定程度上也要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中,旅游业占到了40%,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他们GDP的主要来源。
    我们也会有一些看不到的或者是隐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技术、传统工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也会通过申报世界遗产得到更多的发展或开发。
    当然,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得到更多人群的支持和在相对平衡的环境中来执行。首先要保证的是有一个支持的来源,在某一文化遗产本身可以承受的程度上得到更多人力、物力的支持,同时还要面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挑战,就像前面讲到的游客激增之类的问题,来推进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以及保持特色等方面的工作。这其实就是如何准确把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这是一项颇有难度也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会通过举办一些积极的活动来推广和鼓励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由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和我们的世界遗产大会一起,推动这一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的讨论和辩论。这样,就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就在这两天,我们刚刚与同济大学共建了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亚太地区国家的遗产保护人员,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培养管理人员,同时帮助他们制定高水平的管理计划。另外,我们还会与当地的政府和社区进行互动和交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通过保护文化多样性,让多种文化得以平等地发展,也会促使文化传承更有连贯性,使得这个世界更为平等,更为平衡
新闻晨报记者郁文艳:
请问博科娃女士对上海世博会有什么印象?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您如何看待世博会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伊琳娜·博科娃:
首先我认为本届世博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在这里我也恭喜主办方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北京的时候我见到了上海的两位副市长,并与他们进行了相关的交流。我认为在世博会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开展合作的地方。我们会借2010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好想法和好建议。
    文化相关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保护文化多样性,让多种文化得以平等地发展,也会促使文化传承更有连贯性,使得这个世界更为平等,更为平衡。
    语言是很好的交流工具,是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之间结合、交流的中间地带
新闻晚报记者韩垒:
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命题,另一方面语言濒危已是一种全球现象,平均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相关的文化随之无迹可循。文化多样性与语言的濒危,显示出现代化汹涌浪潮下的文化矛盾与某种宿命。请问博科娃女士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是否采取了相关行动?
伊琳娜·博科娃:
我们发布了语言的地图,包含各个地方语言的特征。另外,我们会通过比较深入、广泛的平等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多语种教育,让人们认识到语言是很好的交流工具,是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之间结合、交流的中间地带。
    我们希望让人们明白,通过语言的交流我们可以把冲突由大化小,由小化无,使得受过教育的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所以在此过程中,多语言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提供很好的平台。因为我们知道有其他不同语言的存在,我们就想把它们都放到一个整合的平台或者环境当中,所以就推出了网络空间的多语种环境,来推动在这方面的合作和展开彼此之间的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1:03 , Processed in 0.1908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