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瑶山春深处(两个版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4 00:0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瑶山春深处(两个版本)
嘎玛丹增

瑶山春深处 散文稿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晌午。
在黔南州荔波县境内,沿樟江东岸道路朝广西的方向,漫无目地。车开得很慢,估计蚂蚁或蚱蜢,对这样的速度会很恐惧。离开大小七孔景区的森林以后,我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清楚这片沉寂的大地,除了突兀起伏的喀斯特山丘、贫瘠干旱的沟谷和人烟稀少的村落,还有多少过去时代的物象,足以羊肠我的行程。樟江就在身边,穿过平缓的河谷,静静地流向远方。它是珠江的源头,看上去还没有遭受到人类活动更大的破坏,水源丰沛,清澈舒缓。但河岸植被还是受到了城镇扩张、旅游开发和农业生产规模发展的影响,距离城镇越近,树木越显得稀稀拉拉,有点像癞子头顶畜了几根长发,自以为疮疤可掩,其实,已经濒临过世的边缘。
梨花和桐花热闹地开着,远山近岭,漫坡雪白。这样的景象悦目赏心,可以慢慢享受。我不需要和田野里那些工蜂一样,急着在金黄的油菜花海和蜂巢间奔跑。我有大把时间慢下来,敞开肺腑,呼吸大地清新润湿的空气,倾耳风声鸟语,极目水光山色。这是一段幸福的旅程。
我有预感,一定有什么美好而古老的东西,在道路前方,等我。汽车驶离樟江不久,就进入了人烟稀少的喀斯特山区。道路两旁不时有古树出现,虽然一棵两棵的鹤立鸡群,给我的想象,还是留下了足够的余地。大地之上,任何一棵大树经历的四季风雨和见过的历史,都比那些正被水泥涂料覆盖的建筑年长。山丘绵延起伏,奇形怪状,要登上那些孤零零的山顶,会很艰难,自然就让人生出无限敬畏。在瑶山谷口,突然出现了一棵巨大的皂荚,孤峙于青油油的麦田。我停了下来,一切预想中的存在,似乎有了可能。这棵皂荚枝干挺拔,需四、五人张牙舞爪才能合围,一看就知道它有多么的高寿,在灌木丛生的山坳,显得尤为沧桑阔大。树冠下铺满细碎的落叶,足有篮球场大小,站在那个地方,我看到了董蒙,在山坡上,依山就势,掩映在桃红李白的春天深处。就是它了。瞬间,我就找到了方向。
多年以来,我奔袭在夜的长途,一直在为消失的地址赶路。我绝望地以为,即便我的目光跪满大地,再也看不到什么炊烟,扶着晨昏从村庄上空袅袅升起。
在瑶山的董蒙,过去时代的村寨居然活了下来!本来,对这次发现,我可以拒绝记录和说出。我的说出,容易被当成虚构。在我用文字完成记录的那一刻,很可能实证已经被世界毁掉了。于是,存在就成了语言的记忆,并有可能被词汇无限篡改,最终背离世界的本原式样,变成极不可靠的纸上玩具。
董蒙不是语言,也不是画像,它翳翳于樟江某处,遗世独立。山坡上绿叶纷披,鸟鸣声里,飘散出桃花李花的香气。大地欣欣向荣。这是我尚未彻底去世的身体,可以精确感官的声音、色彩和气味。我似乎回到了外婆的花园,到处簇拥着神的鲜花。我记得的世界,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没有公路、汽车、电线杆、红绿灯、垃圾桶、标识牌、抽水马桶和下水道。看来,现代化的图纸还在路上,暂时还没有足够的余暇朱批董蒙,使得这个地方还剩下一群生灵,独立于“麦苗芃芃兮鸧鹒飞,日出而作兮日入归”。时间似乎还停留在春秋战国,在坑洼不平的泥石道路上,屈原或庄子,好像随时都会赶着牛羊出现在村口。人们牵手神灵,还在祖先的背影里相依相偎,管它云卷云舒,大有“自备盏酒兮我独酌”的遗世风范。
阿婆已经年迈,神情自如,坐在沼气池青石盖板上绣花,戴着老花镜,专注得旁若无人。装满针头线脑的竹筐放在膝盖上。老人在刺绣一根腰带,青、黄、蓝三色,图案简单明了。打眼就知道那是两支凤凰、五朵桃花、七条水鱼,条纹花边装饰中规中矩,图案中心还绣有传说中瑶王的十字封印。劳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说出,就是这样简单朴实,一切都源自天地万物。花鸟虫鱼一目了然,没有抽象、印象、先锋这些普通人弄不懂的主义夹杂其间。事实上,古代的时候,女人们除了种植庄稼、生儿育女、持财理家,个个心灵手巧,纺线、织布、扎染、缝衣、绣花什么的,各种花红活计不在话下,人人行家里手。手艺都是代代相传,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天赋要求。在众多民族的手工技艺失传以后,瑶族的妇女们还在坚持用棉花纺线、木机织布,用草本靛蓝和木本粘膏蜡染棉布、扎花刺绣,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手艺,表达和呈现出充满烟火和欲望的传统生活。在当下,我们可以把这些依然会传统手工活计的妇女,看成杰出的艺人。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她们就是众多博物馆争相收藏展览的对象。而在董蒙,妇女们的劳动者身份货真价实,用紧握锄头镰刀的双手刺绣或扎绣衣装服饰,只是为了穿在身上好看,调节一下枯燥单调的农耕生活而已,其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审美元素和艺术特质,那都是过去时代,相当普通的集体技艺,上升不到形而上的高度,就跟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一样普遍。然而,当传统技艺被模式化工业化以后,我们别无选择,毫无例外地把那些拥有传统手艺的人,尊崇成了艺术家,并且不会有人跺脚反对,可能还会被继续的时间贴上伟大和杰出两个标签,最后贴在苏富比拍卖大厅醒目的位置。没有办法,传统手艺的集体失忆,使其古董样弥足珍贵。
董蒙的妇女们在春耕以后,总有一段闲散的时间,可以从事女红针线。她们喜欢群聚在房子之间的空地上,纺线织布,扎花刺绣,一边嘻嘻哈哈说闲话,一边交流比拼缝绣手艺。孩子们也没有那么多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总是围绕在母亲周围的柴房、阁楼、檐廊,树林、草垛或田野里追逐嬉戏。我还没有看到网络和电脑,这些牢狱现代人的东西在董蒙出现。
人们生活在大地的腹部,劳动并繁衍。一切都发肤于大地恩情,加之持久地劳动锻炼,生命在乡村显得尤为健康鲜活。我无法判断阿婆的年龄。她穿着青布上衣,黑帕裹发盘顶,外扎一根白色条形饰带,脸上皱纹深刻。身上那条土棉布百褶裙,尤其夺人眼目。我好像在某个T型舞台,突然见到一个80岁的老人,穿着无袖土布短衫和超短土布裙子,精神矍铄地向我走来。这样的超短裙,穿在一个如此年迈的老人身上,注定要让看到它的眼睛闪闪发亮,也必然会让现代时装黯然失色。太漂亮了。我好像看到一件大唐的稀世羽裳,错误地挂在了木质谷仓。谷仓就在阿婆身后,那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瑶族的祖先,发明的这种风篱式谷仓,完全适用于伟大,如果必须用一个语词来形容的话。瑶族散居在深山,村落依山而建,随物赋形,传统干栏式建筑。所有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取自天地自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风篱式谷仓这种了不起的建筑。那是智慧、经验和传统的结晶,在我看来,在世界建筑史上,足以给山西应县木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和巴黎艾菲尔铁塔比肩同座。没有复杂的工艺和雕梁画栋,只有大朴至美的撼人力量。谷仓由四根原木支撑,柱头顶部与方形仓坊底座结合处,用小口大肚的陶罐倒置相接,可以防止鼠侵蛇入。连排木构居所一旦发生灾害,也不会殃及活命的口粮和种子。瑶家那些来自古代的房子,在诗歌和传说哑口以后,仍在大声嚷嚷,说着让我们十分迷恋的往事。没有栅栏密码猫眼摄像头的董蒙,每家每户的谷仓都远离居所。谷仓建在野外,甚至就在庄稼地边缘,随时可以拿取,没有门锁本身,说明生活在此处,比高科技保险的生活更安全。
老母鸡领着一群鸡雏,在阿婆身边咕来嚷去。几只鸟站在梨树上,张嘴为对方梳理着漂亮的羽毛。猪在布满禾草的路边午睡。狗的脑袋不时在墙角或柴房门口晃动一下,瞬间不见了。灰头蝇嗡嗡地从牛粪上起飞,一头撞进蛛网,继续尖叫一阵就哑了口。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和葫芦,虽经历了漫长的霜雪侵蚀,依然金晃晃的挂满了廊道檐梁……这些都是我熟悉的语言,属于大地内部的表情。我听不懂瑶人的话,阿婆也听不懂我的藏语或汉语。我手脚并用,试图用身体语言说明我的意图,就是为她照相。阿婆背靠一根预备修葺房子用的原木,周边长满了青蒿和荨麻,其间有蝴蝶和蜜蜂飞舞。老人继续绣花,偶尔停下针线活,表情单纯地看我一眼。阿婆在对我说话,好像只是一句不断重复的语词。我的注意力已被光线和色彩劫持,没有在意她说的什么。我必须把眼前的一切,赶紧装进镜头。嘴巴和文本可以打符乱说,但相片不会说谎,它所记录的存在事实,往往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真相。因为要不了多久,我现在感官的一切就会被改变,并消失。这个世界总在飞速地发展和变化中,它的速度,有时比子弹还快。我需要为存在画像,一厢情愿地希望,某天能够用来唤醒一下死亡的时间。
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聚居在贵州荔波和广西南丹,也就是眼下我正在探访的地方。这个部族的男子穿长度刚好过膝的白裤,故名白裤瑶。他们在这个历代王朝的流放地,历史文本称其为“不毛之地”的居住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有语言,没有文字。要听懂他们的话,除非你就在吊脚楼里出生。鸟的语言、畜牲的语言和昆虫的语言,我们好像都能听懂一些,至少通过声音,能够辨别它们的基本类别和形态。大地是声音的故乡,对于大地之语,谁能说听不懂呢。事实上,人的语言把我和阿婆隔开了,就像工业革命正在千方百计把我们和大地隔开一样。我的相机不愿离开阿婆。阿婆反复唠叨着一句听上去不太清晰的汉语单词,差不多对我重复了几十次,我才弄明白那个语词的意思。我有点犹豫不决,要不要在此复述。这句单词,对于物质帝国里那些寻归传统的人,尽管习以为常,可能还是一瓢冷水。“给钱”。这就是阿婆一再向我重复的话,一句董蒙刚刚舶来的词汇,从一个不懂任何汉语的老人嘴里说出,着实有点意外。同样都是地球村的动物,凭什么你可以坐着飞机在空中吐口水,人家就该守在侏罗纪挖草根充饥?董蒙就像人类的童年,刚懂得开口文明鸟语,略带羞怯地说出,还不至于对神灵造成什么伤害。我们这些入侵者,擅自闯入古代的村落,付出一点经济代价实为必须,或许,那才是我们对即将失语的故乡,对土地和家园应有的姿态。尽管,它指向的未来,同样让人不寒而栗。没有什么恒久的存在,一切都会结束,历史车轮无法逆转。什么是结束?结束就是心灰意冷地寻根无门,安魂无地,这是信仰缺席的必然结果。科技文明的暴力正是如此,把我们一一赶出了家园。每个人都背着故乡在逃亡,剩下一点“生活在别处”的梦呓,也被毒牛奶、毒胶囊、毒蔬果等等,空前发达的造假技术彻底地拦腰砍断。我们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什么疑问了,科技霸主,正领着我们前往水星上抹水泥呐。
山花烂漫,草青树绿的董蒙,除了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见到青壮年男人。我对这种现实,一点不觉得稀奇,董蒙的男人们和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已经行色匆匆地加入了庞大的打工队伍。
在董蒙村建筑群最高的台地上,我遇到了篾匠老米。其实,我并知道这个站在自家木楼前削竹编筐的篾匠姓什么,我们同样被语言不通分隔在了聋哑世界,即兴给了篾匠“老米”这个符号。老米可能是董蒙为数不多没有外出打工的男人之一。我跟他磨叽了半天,说了一大堆客套的话,他一点没明白我的外语。或许,老米是一个哑巴?给他递烟,他边退缩边摇头,一屁股坐在已经斑驳缺角的门槛上,弯刀和竹簧一直握在手中,跟他一样不知所措。老米好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他的局促不安,把我也弄得小心翼翼,只好转移“枪口”,傻乎乎地对着满地的竹编器具按动相机快门,但生怕我的镜头吓跑了老米。我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感官老米家的生活。无疑,老米家生活得很艰难。吊脚楼年深日久,开始偏离轴线,向坡地下方倾斜,墙壁也缺少修缮,到处嘘牙咧嘴,已经难敌风雨。室内空荡荡的,除了火塘,几双破线裂口的胶鞋水靴、陈旧的棉絮、污迹斑斑的床单和几件竹编桌椅,几乎看不到任何像样的家具。电视机都没有。我的童年,差不多就是这种生活情形,一切活动围绕着粮食和肚子在进行。贫困是一件多么干净的东西?有什么干净,比贫困更干净?当年,我家也很穷,甚至没有一双多余的碗筷。我了解这种古老的苦难,熟悉这样的生活,最能体味什么是饥寒交迫。老米的困境,顿时让我哑口无言。我能说什么呢,对于一再抵抗和厌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我,实在难以继续愤青,还是赶紧让道路、钢筋水泥出场吧。文明的进入,必然要毁掉一些让我们的记忆变得温暖的旧事物,但毕竟有更多可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没有人真正愿意回到过去的荒野,饿着肚子诗歌贫困。
离开老米的时候,他把我送到了毛石垒砌的石阶上,手里捏着一个入侵者并无恶意的家访费用,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思。是心怀感激?还是无可奈何?老米不说话,或者根本就不屑于跟我交流。他在自己贫穷落后的家园,像大地一样沉默。弯刀、竹子、木头和土地,或许就是他的一生,包括昨天、今天和未来。我们的祖辈也是那样活过了一生,没有幻想、虚构、抱怨和仇恨,一生宿命于劳动、粮食、性欲和繁衍。难道这一切,就是我精神游牧的结束之所么?一个老实巴交的篾匠,心里只有土地、耕牛和妻儿老小,自然不会理睬我这种荷尔德林式的精神走秀。人们生活在大地上,尊崇四季有明法的自然天道,生死有命,各得其所。不管我是多么向往传统诗意地栖居大地,我还是希望现代文明的步子稍稍快一些地入侵董蒙,解老米于水深火热。
传统是古老的,也是纯良厚朴的,直接和大地血脉相袭,但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环境、文化娱乐空间十分落后,尤其是随着农药和化学的大量使用,古老的大地已经不能自然消解充溢其间的有毒物质,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活动空间和传染疾病等等现实,必然让人心怀戚戚。在董蒙,虽然我们可以见到站立的鸡,睡觉的猪,竖耳的狗和飞鸣的鸟与人相息相生,也能见识农具、纺车、谷仓、吊脚楼、五彩斑斓的晾衣杆、堆积的柴禾和缭绕的炊烟,这些和谐动人的旧时景象;同时,牲畜粪便、蚊虫苍蝇、腐木乱草、垃圾废物也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阳沟污水横流,铁丝电线绳子竹竿蛛网样密布……
在漫天谎言蜚语真相以后,我没有必须,用另一个谎言来混淆视听,毒害董蒙暗怀的期待。科技在努力把我们赶向未来,虽然很多时候,大多数人更愿意返回过去,但我对董蒙瑶族村的原初感受,显然远离了瑶人的愿望。在存在和事实面前,我一定又一次错了。我总是肤浅地走着海德格尔的眼,对传统和旧物过度痴迷,完全误解了文明发展的良好结果,自然总是错误百出。尽管存在不仅是现实和事实,同时也是虚无。但这种虚无,不符合实用主义的董蒙。事实上,它可能是射向董蒙的化学武器。或许,我在一个背靠祖先和神灵的古代村落,过份强调了自己模糊不清的流浪者身份,误以为我的心灵,终于等来了夜深人静。
牛角号的喉咙刚在山梁上张开,女子门的比鸠(竹箫)又在嘴边流水般淙淙。时候到了,我可以跟某个巫师坐在火塘边,一边讨论诗歌,一边烤虫蛹下酒。身穿无袖两片上衣的瑶家女子身依门廊,酥胸微露,满脸柔情蜜意,像是黑夜里刚刚升起的新月,照得蓬荜满室银辉。
这是一种危险的虚构。我还是想在虚构中,完成我对瑶族女性身体的敬意和歌颂。我的心在犯罪,因为简衣附体的瑶家女子,刚好途经我的镜头。她们在花草迷眼的院落里席地而坐,描图绣花或缝缝补补,四周鸟语花香,个个花团锦簇。这个时候,最好让现成的文本出场说话:“瑶族女子的上衣,由两块布料松散地绊联在一起,无袖无领,贴身不穿内衣,胸部曲线透过腋间,时隐时现。”什么是春深处人独孤?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我置身这样的时间,不由自主地要想入非非。很多闯入者都会想入非非。春天穿着五彩斑斓的舞鞋,在大地走过,完全打败了我的道貌岸然。那些红色或白色的花瓣,也难敌如此灿烂光鲜的人间美景,纷纷离开枝丫,从她们头顶,无声地飘落。我听到木板阁楼上,有童谣般的纺线声,咿咿呀呀地响起。
我记得,好像是紧跟箜的背影,走进了她的阁楼。之所以不能精确记得如何坐在了箜的火塘,那是因为,我被自己的念头燃烧,心智完全迷路。我是如何进来的?孩子们推挤在狭窄的通往檐廊的门槛上,只是抿嘴微笑。阳光穿过核桃树的枝叶,明亮地照耀着孩子们,所有张大的眼神,都让人感到透心的干净。那是可以约见神灵的目光啊,突然让我藏身无所。孩子们很喜欢照相,争相摆出各种姿势各种表情,唯恐在镜头前被伙伴挤掉。他们都是箜的孩子。年轻的母亲阿娜多姿,端庄秀丽,安静地坐在长条木凳上,借助从门扉散射进来的光线,踏响了织机。一梭一线,都让我想到了某个等我回家的女子,正在用她沾满靛蓝的双手,为我图画返乡的线路。
这是一支古代的箜,拨不动我的旅程,以及我的一枕黄粱。
阁楼是瑶家人的活动中心,也是瑶族干栏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火塘正对中门,三脚锅庄上方是祖先神位。厨房一般紧靠边门,边门直接通往菜地和一楼的杂物间,畜牲和农具就居住在那里。楼上很宽敞,但只有一间有隔板的屋子,那是男女主人的卧室。火塘边的木质地板,既是一家人决议大事、饮食待客的地方,也是孩子们睡觉的床榻。孩子们行成人礼前,会跟永不熄灭的火塘睡在一起,直至娶妻嫁夫。阁楼里除了必须的锅碗瓢盆,没有家电家具画蛇添足,木板墙壁上也没有珠光宝气的美女、明星、现代、后现代的画片装腔作势。墙上地上,壁柱窗台,全是箩筐、簸箕、筛子、耍把、条凳等竹木生活用具。正门石阶下倒是有石头垒砌的生殖图腾,可以作为整座吊脚楼,唯一可以称之为艺术品的象征主义。那是瑶人古代的图腾,一直在居所进门的地方,醒目地叙述着瑶人尊崇自然和生命自由的悠久历史。
喀斯特地貌由石灰岩构成,存不住水,干旱,成为整个黔南和黔东南地区难以修正的地理气候特征。当然,这并不是我没有喝到桂皮茶和包谷酒的真正原因,就像我在关于箜的梦中醒来,不得不选择逃跑一样。箜送我出门的时候,柔声浅笑,举止得体,有如王后般优雅尊严。在瑶族男子心中,女人原本就是天就是地,比一切都大,地位至高无上。她当然不知道,我在意念中对她的暴力侵犯。瑶族的婚姻,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固若金汤的婚姻。虽然习惯早婚,大多永不离弃。我不知道,瑶族的家庭有多么牢固,但我明白,有过离婚经历的人,如在瑶山,不管酷暑严寒,注定只能终生赤脚。那是瑶山对背叛者的永久惩罚,也是一个让人背负终生的耻辱记号。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估计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刑法,比瑶山的赤脚印记更加冷酷。没有办法,瑶族的《维护法》就是这样铁定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强权和法律改变过它。
瑶山春深处,于我最终只是一束稻穗。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一场虚无,包括箜,这个跟瑶族女子毫不相干,又同声音和爱情有着血肉关系的古老物件。
瑶筝在古代,有没有琴瑟过董蒙?无据可考。但挂在瑶家火塘楣梁上那束金黄的谷穗,一直就跟祖先牌位平起平坐,年年都在更换,天天都在发言,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瑶人视线。
孩子们站在高高的门槛上,向我挥舞着小手。有一个孩子的手中就握着一束金黄的稻穗,几分钟前,我刚刚拍摄过它。它才是世界的恒远,永远都不会结束。
在瑶山,在我身后,那是谁家的窗口,有叶笛轻吹?踩着猴皮舞的鼓点,声声噙翠。


棉布上的瑶乡  人文地理纸媒稿
没去贵州前,我并不认识马蓝这种植物,尽管我们的祖先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用蓝靛茎叶混同石灰水浸泡后,从中提取靛蓝,并用来印染棉麻土布。在我国56个民族的印染史中,无一例外地都使用过靛蓝印染。作为古老的民间技艺,曾经极大地丰富过文明的内心。遗憾的是,它正在和时间一起消失,正如许多旧事物总在不断离开世界一样,纷纷贱死于工厂和化学的横征暴敛。
见到靛蓝,是在黔南州荔波县境内。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晌午。
沿樟江南岸道路朝广西的方向,漫无目地。离开大小七孔风景区的森林以后,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清楚这片沉寂的大地,除了突兀起伏的喀斯特山丘、贫瘠干旱的沟谷和人烟稀少的村落,还有多少过去时代的物象,足以羊肠暮春行程。樟江就在身边,穿过平缓的河谷,静静地流向远方。它是珠江的源头,看上去还没有遭受到人类活动更大的破坏,水源丰沛,清澈舒缓。但河岸植被还是受到了城镇扩张、旅游开发和农业生产规模发展的影响,距离城镇越近,树木越显得稀稀拉拉,有点像癞子头顶畜了几团长发,自以为疮疤可掩,其实,已经濒临秃顶的边缘。
梨花和桐花热闹地开着,远山近岭,漫坡雪白。这样的景象悦目赏心,可以慢慢享受。不需要和田野里那些工蜂一样,急着在金黄的油菜花海和蜂巢间奔跑。我有大把时间慢下来,敞开肺腑,呼吸大地清新润湿的空气,倾耳风声鸟语,极目水光山色。这是一段幸福的旅程。
汽车驶离樟江河岸不久,就进入了人烟稀少的喀斯特山区。道路两旁不时有古树出现,虽然一棵两棵的鹤立鸡群,给想象,还是留下了足够的余地。大地之上,任何一棵大树经历的四季风雨和见证的历史,都比那些正被水泥涂料覆盖的建筑年长。山丘绵延起伏,奇形怪状,要登上那些孤零零的山顶,会很艰难,自然就让人生出无限敬畏。在朝阳区瑶山谷口,突然出现了一棵巨大的皂荚,孤峙于青油油的麦田。这棵皂荚枝干挺拔,需四、五人张牙舞爪才能合围,一看就知道它有多么的高寿,在灌木丛生的山坳,显得尤为沧桑阔大。树冠下铺满细碎的落叶,足有篮球场大小,其间有一种喜阴喜湿的植物,站在阴影里,枝叶丰茂,开着紫色的漏斗形花朵,淡雅迷人。事后,我才知道,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靛蓝原料马蓝草。就是站在那里,我看到了董蒙,在山坡上,干栏式木作建筑依山就势,掩映在桃红李白的春天深处。房前屋后,栽满了青幽幽的马蓝。
关于靛蓝这种染色物质,分属于不同的草本植物科,有十字花科菘蓝草大青、豆科木蓝、爵床科马蓝和蓼科蓼蓝等,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蓝靛染布也依据不同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又有蜡染、扎染、缝染等不同的染色工艺。荔波县和与之近邻的广西南丹县生长着一种叫粘膏的树木,居住于此的苗、水、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取其树干内胶稠的汁液替代蜂蜡,早在2000年以前,就掌握了蜡染工艺。瑶族蜡染图案的绘制很特别, 加入牛油煮沸的粘膏汁淋在白棉布上面,用竹条夹绑的钢片或铜片做成的画刀画样,粘膏冷却后反复用石块滚压,最后放入靛蓝染缸浸染上色。粘膏封涂的部分不能上色,经过除膏漂洗,便有了青色和花纹图案的布料。
在瑶山的董蒙,过去时代的村寨居然活了下来!山坡上绿叶纷披,鸟鸣声里,大地欣欣向荣。这是尚未彻底去世的身体,可以精确感官的声音、色彩和气味。走进董蒙,似乎回到了外婆的花园,到处簇拥着神的鲜花。我记得的世界,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没有公路、汽车、电线杆、红绿灯、垃圾桶、标识牌、抽水马桶和下水道。看来,现代化的图纸还在路上,暂时还没有足够的余暇朱批董蒙,使得这个地方还剩下一群生灵,独立于“麦苗芃芃兮鸧鹒飞,日出而作兮日入归”。时间似乎还停留在春秋战国,在坑洼不平的泥石道路上,青衣一袭的屈原或庄子,好像随时都会荷锄披蓑地出现在村口。人们牵手神灵,还在祖先的背影里相依相偎,管它云卷云舒,大有“自备盏酒兮我独酌”的遗世独立风范。
阿婆已经年迈,神情自如,坐在沼气池青石盖板上绣花,戴着老花镜,专注得旁若无人。老人在绣织一根青色腰带,土棉布质地,红、黄、绿、白、黑五色走线,图案简单明了。打眼就认得那是两支孔雀、十朵牡丹、无数桃花,几何纹花边中规中矩,图案中心则是传说中瑶王的手印。瑶族无疑也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其服饰工艺精致复杂,样式自然古朴,从种收棉花,到纺线、织布、粘膏、靛染、漂洗、描图、刺绣、扎花,到成衣附身,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一套衣裙的制作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如此精美繁复的服装服饰,自然要光彩夺目。
瑶族服饰的图案简洁明了,多以凤凰、孔雀、蜘蛛、牡丹入绣,尤喜桃花。劳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说出,从来简单朴实,一切都源自天地万物。花鸟虫鱼一目了然,没有抽象、印象、先锋这些普通人弄不懂的主义夹杂其间。事实上,古代的时候,女人们除了种植庄稼、生儿育女、持财理家,个个心灵手巧,纺线、织布、扎染、缝衣、绣花什么的,各种花红活计不在话下,人人行家里手。手艺都是代代相传,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天赋要求。在众多民族的手工技艺失传以后,瑶族的妇女们还在坚持用棉花纺线、木机织布,用草本蓝靛和木本粘膏蜡染棉布、扎花刺绣,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手艺,表达和呈现出充满烟火气息的传统生活。在当下,我们可以把这些依然会传统手工活计的妇女,看成杰出的艺人。民间技艺一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其实就已经濒临灭亡的边缘。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因为久居深山,远离喧哗和现代文明,瑶族的妇女们很可能成为众多博物馆争相收藏展览的对象。而在董蒙,妇女们的劳动者身份货真价实,用握惯锄头镰刀的双手刺绣或挑花衣装服饰,只是为了穿在身上好看,调节一下枯燥单调的农耕生活而已,其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审美元素和艺术主张,那都是过去时代,相当普通的集体技艺,上升不到形而上的高度,就跟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一样普遍。然而,当传统技艺被模式化工业化以后,我们别无选择,毫无例外地把那些拥有传统手艺的人,视作文物样的宝贝,并且不会有人跺脚反对,可能还会被继续的时间贴上伟大和杰出两个标签,贴在苏富比拍卖大厅醒目的位置溘然长逝。没有办法,传统手艺的集体失忆,使其古董样弥足珍贵。
董蒙的妇女们在春耕或秋收以后,总有一段闲散的时间,可以从事女红针线。她们喜欢群聚在房子之间的空地上,纺线织布,靛染描图,扎花刺绣,一边嘻嘻哈哈说闲话,一边交流比拼缝绣手艺,每个成年妇女的双手都沾满了靛蓝的颜色。孩子们也没有那么多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总是围绕在母亲周围的柴房、阁楼、檐廊,树林、草垛或田野里追逐嬉戏。没有看到网络和电脑,这些牢狱现代人的东西在董蒙出现。
人们生活在大地的腹部,劳动并繁衍。一切都发肤于大地恩情,加之持久地劳动锻炼,生命在乡村显得尤为健康鲜活。无法判断阿婆的年龄。她穿着青布上衣,黑帕裹发盘顶,外扎一根白色条形饰带,脸上皱纹深刻。以做工精细复杂,图纹朴美简洁,色彩鲜亮明丽闻名世界的瑶族百褶裙,穿在一个如此年迈的老人身上,尤其夺人眼目。试想一下,如果在某个T型舞台,突然见到一个80岁的老人,穿着无袖土布短衫和超短百褶裙,精神矍铄地向你走来,该是怎样的触目惊心?注定要让看到她的眼睛闪闪发亮,也必然会让现代时装黯然失色。太漂亮了,好像一身大唐的稀世羽裳,错误地挂在了木质谷仓。谷仓就在阿婆身后,那是瑶乡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瑶族的祖先,发明的这种风篱式谷仓,完全适用于伟大,如果必须用一个语词来形容的话。瑶族散居在深山,村落依山而建,随物赋形,传统干栏式建筑。所有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都源自天地自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风篱式谷仓这种了不起的建筑。那是智慧、经验和传统的结晶,在世界建筑史上,足以给山西应县木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和巴黎艾菲尔铁塔比肩同座。没有复杂的工艺和雕梁画栋,只有大朴至美的撼人力量。谷仓由四根原木支撑,柱头顶部与仓坊底座结合处,用小口大肚的陶罐倒置相接,可以防止鼠侵蛇入。连排木构居所一旦发生灾害,也不会殃及活命的口粮和种子。瑶家那些来自古代的房子,在诗歌和传说哑口以后,仍在大声嚷嚷,说着让我们十分迷恋的往事。没有栅栏密码猫眼摄像头的董蒙,每家每户的谷仓都远离居所。谷仓建在野外,甚至就在庄稼地边缘,随时可以拿取,没有门锁本身,说明生活在此处,比高科技保险的彼处更安全。

老母鸡领着一群鸡雏,在阿婆身边咕来嚷去。几只鸟站在梨树上,张嘴为对方梳理着漂亮的羽毛。猪在布满禾草的路边午睡。狗的脑袋不时在墙角或阁楼廊檐晃动一下,瞬间不见了。灰头蝇嗡嗡地从牛粪上起飞,一头撞进蛛网,继续尖叫一阵就哑了口。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和葫芦,虽经历了漫长的霜雪侵蚀,依然金晃晃的挂满了墙壁……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属于大地内部的表情。我听不懂瑶人的话,阿婆也听不懂我的藏语或汉语。我手脚并用,试图用身体语言说明我的意图,就是为她照相。阿婆背靠一根预备修葺房子用的原木,周边长满了青蒿和荨麻,其间有蝴蝶和蜜蜂飞舞。老人继续绣花,偶尔停下针线活,表情单纯地看我一眼。阿婆在对我说话,好像只是一句不断重复的语词。我的注意力已被光线和色彩劫持,没有在意她说的什么。我必须把眼前的一切,赶紧装进镜头。嘴巴和文本可以打符乱说,但相片不会说谎,它所记录的存在事实,往往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真相。因为要不了多久,现在感官的一切就会被改变,并消失。这个世界总在飞速地发展和变化中,它的速度,有时比子弹还快。我需要为存在画像,一厢情愿地希望,某天能够用来唤醒一下死亡的时间。
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聚居在贵州荔波和广西南丹,也就是眼下我正在探访的地方。这个约有三万人的部族,因男子穿长度刚好过膝的宽松白裤得名。他们在这个历代王朝的流放地,历史文本称其为“夜郎国”的居住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有语言,没有文字。要听懂他们的话,除非你就在吊脚楼里出生。鸟的语言、畜牲的语言和昆虫的语言,我们好像都能听懂一些,至少通过声音,能够辨别它们的基本类别和形态。大地是声音的故乡,对于大地之语,谁能说听不懂呢。事实上,人的语言把我和阿婆隔开了,就像工业革命正在千方百计把我们和大地隔开一样。我的相机不愿离开阿婆。阿婆反复唠叨着一句听上去不太清晰的汉语单词,差不多对我重复了几十次,我才弄明白那个语词的意思。我有点犹豫不决,要不要在此复述。这句单词,对于物质帝国里那些寻归传统的人,尽管习以为常,可能还是一瓢冷水。“给钱”。这就是阿婆一再向我重复的话,一句董蒙刚刚舶来的词汇,从一个不懂任何汉语的老人嘴里说出,着实有点石破天惊。同样都是地球村的动物,凭什么你可以坐着飞机在空中吐口水,人家就该守在侏罗纪挖草根充饥?董蒙就像人类的童年,刚懂得开口文明鸟语,略带羞怯地说出,还不至于对神灵造成什么伤害。我们这些入侵者,擅自闯入古代的村落,付出一点经济代价实为必须,或许,那才是我们对即将失语的故乡,对土地和家园应有的姿态。尽管,它指向的未来,同样让人不寒而栗。数年前的董蒙,游人还可以看到不穿内衣,只披两片上衣的女子在地里劳动,或在门前织布绣花,随着旅游业的风生水起,于今已经很难见到了。没有什么恒久的存在,一切都会结束,历史车轮无法逆转。
什么是结束?结束就是心灰意冷地寻根无门,安魂无地,这是自工业革命开始的弃神事实的必然结果。科技文明的暴力正是如此,把我们一一赶出了家园。每个人都背着故乡在逃亡,剩下一点“生活在别处”的梦呓,也被毒牛奶、毒胶囊、毒蔬果等等,空前发达的造假技术拦腰砍断。我们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什么疑问了,科技霸主,正试图领着我们前往火星上抹水泥呐。
山花烂漫,草青树绿的董蒙,除了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见到青壮年男人。眼下这种现实,一点不稀奇,男人们和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已经行色匆匆地加入了打工队伍。这对于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是黎明的号角,还是暮色时分的晚钟?尽管,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延续迫在眉睫,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比如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技艺竞赛,布艺服饰品由个体单干转向集体制作,将瑶族服装服饰纳入了旅游产业,或组织有手艺的群众向游客进行技艺表演等活动。看上去有助于民间工艺的保护和继承,也为当地民众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让人不安的的是,许多地方的经验都证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或民族工艺,一旦跟商业利益扯上了关系,结果多是加快了其消亡变质的时间,就像传统生活如果变成表演,必然让人审美疲倦一样。
在董蒙村建筑群最高的台地上,遇到了篾匠老米。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个站在自家木楼前削竹编筐的篾匠姓什么,我们同样被语言不通分隔在了聋哑世界,即兴给了篾匠“老米”这个符号。置身于竹子、篾条和各式竹编农具、生活用具堆积的现场,就像走进了竹器博物馆。老米可能是董蒙为数不多没有外出打工的男人之一。跟他磨叽了半天,说了一大堆客套的话,他一点没明白我的外语。或许,老米是一个哑巴?给他递烟,他边退缩边摇头,一屁股坐在已经斑驳缺角的门槛上,弯刀和竹簧一直握在手中,跟他一样不知所措。老米好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他的局促不安,把我也弄得小心翼翼,只好转移“枪口”,傻乎乎地对着满地的竹编器具按动相机快门,但生怕我的镜头吓跑了老米。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感官老米家的生活。无疑,老米家生活得很艰难。吊脚楼年深日久,开始偏离轴线,向坡地下方倾斜,墙壁也缺少修缮,到处嘘牙咧嘴,已经难敌风雨。室内空荡荡的,除了火塘,几双破线裂口的胶鞋水靴、陈旧的棉絮、污迹斑斑的床单和几件竹编桌椅,几乎看不到任何像样的家具。电视机都没有。


贫困是一件多么干净的东西啊!有什么干净,比贫困更干净?经受过饥饿和寒冷的人,大多了解这种古老的苦难,也最能体味什么是饥寒交迫。老米的困境,顿时让我哑口无言。能说什么呢,对于一再抵抗和厌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心灵,实在难以继续愤青,还是赶紧让道路、钢筋水泥出场吧。文明的进入,必然要毁掉一些让我们的记忆变得温暖的旧事物,但毕竟有更多可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没有人真正愿意回到刀耕火种的荒野,饿着肚子诗歌贫困。
不知道,老米会不会成为董蒙的最后一个篾匠?离开老米的时候,他僵立在毛石垒砌的石阶上,手里捏着一个入侵者并无恶意的家访费用,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思。是心怀感激?还是无可奈何?老米不说话,或者根本就不屑于跟人交流。他在自己贫穷落后的家园,像大地一样沉默。弯刀、竹子、猎枪和土地,或许就是他的一生,包括昨天、今天和未来。我们的祖辈也是那样活过了一生,没有幻想、虚构、抱怨和仇恨,一生宿命于劳动、粮食、性欲和繁衍。难道这一切,就是中国民间艺人最后的方舟么?一个老实巴交的篾匠,遵循古老传统,结婚后就没有剪过一次头发,用一根黑色的棉帕盘髻缠裹于顶,给人以凌乱邋遢的落魄之象。这个心里只有土地、耕牛和妻儿老小的篾匠,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手艺即将失传,至少他的孩子们已经快马加鞭地离开董蒙,加入了十分臃肿的打工队伍,老米自然不会理睬我荷尔德林式的精神走秀。人们生活在大地上,尊崇四季有明法的自然天道,生死有命,各得其所。不管人们是多么向往传统诗意地栖居大地,还是希望现代文明的步子稍稍快一些地入侵董蒙,解老米于水深火热。
传统是古老的,也是纯良厚朴的,直接和大地血脉相袭,但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环境、文化娱乐空间十分落后,尤其是随着农药和化学的大量使用,古老的大地已经不能自然消解充溢其间的有毒物质,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活动空间和传染疾病等等现实,必然让人心怀戚戚。这种状况,正是民间工艺得以苟延残喘的迫不得已。在董蒙,虽然我们可以见到站立的鸡,睡觉的猪,竖耳的狗和飞鸣的鸟与人相息相生,也能见识农具、纺车、谷仓、吊脚楼、五彩斑斓的服装服饰、堆积的柴禾和缭绕的炊烟,这些和谐动人的原生态景象;同时,牲畜粪便、蚊虫苍蝇、腐木乱草、垃圾废物也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阳沟污水横流,铁丝电线绳子竹竿蛛网样密布……

在漫天谎言蜚语真相以后,没有必须,用另一个谎言来混淆视听,毒害董蒙暗怀的期待。科技在努力把我们赶向未来,虽然很多时候,大多数人更愿意返回过去,但我对董蒙瑶族村的原初感受,显然远离了瑶人的愿望。在存在和事实面前,我一定又一次错了。我总是肤浅地走着海德格尔的眼,对传统和旧物过度痴迷,完全误解了文明发展能带给人的诸多好处。尽管存在不仅是现实和事实,同时也是虚无。但这种虚无,不符合实用主义的董蒙。事实上,它可能是射向董蒙的化学武器。或许,我在一个背靠祖先和神灵的古代村落,过份强调了自己模糊不清的流浪者身份,误以为我的心灵,终于等来了夜深人静:
牛角号的喉咙刚在山梁上张开,女子门的比鸠(竹箫)又在嘴边流水般淙淙。时候到了,我们可以跟某个巫师坐在火塘边,一边讨论诗歌,一边烤虫蛹下酒。身穿无袖两片上衣的瑶家女子身依门廊,酥胸微露,满脸柔情蜜意,像是黑夜里刚刚升起的新月,照得木屋满室银辉……
这是一种危险的虚构。我还是想在虚构中,完成我对瑶族女性身体和服饰的敬意和歌颂。我的心在犯罪,因为简衣附体的瑶家女子,刚好途经我的镜头。妇女们在花草迷眼的院落里席地而坐,描图绣花或缝缝补补,四周鸟语花香,个个花团锦簇。这个时候,最好让现成的文本出场说话:“瑶族女子的上衣,由两块布料松散地绊联在一起,无袖无领,贴身不穿内衣,胸部曲线透过腋间,时隐时现。”她们的衣袖、裤脚、腰带、绑腿、上衣背善,都有绚丽缤纷的绣花图案。什么是春深处人独孤?现在就是,此时此刻,置身这样的时间,很多闯入者都会想入非非。两片上衣带给世界的审美惊喜,能唤醒你重新回望历史的深度意愿。不管物质科技如何横行霸道,很多美好的东西并没有被改变,它还在原地,一直就在大地的根部,只需一次回看足够。
春天穿着五彩斑斓的舞鞋,在董蒙走过,留在了土棉布面。树枝上那些红色或白色的花瓣,也难敌如此灿烂光鲜的人间美景,纷纷离开枝丫,从她们头顶,无声落下。木板阁楼上,有童谣般的纺线声,咿咿呀呀地响起。
阁楼是瑶家人的活动中心,也是瑶族干栏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火塘正对中门,三脚锅庄上方是矩形的玻璃亮瓦。厨房一般紧靠后院边门,直接通往菜地和一楼的杂物间,畜牲和农具就居住在那里。楼上很宽敞,只有一间有隔板的屋子,那是男女主人的卧室。火塘边的地板,既是一家人决议大事、饮食待客的地方,也是孩子们睡觉的床榻。孩子们行成人礼前,会跟永不熄灭的火塘睡在一起,直至娶妻嫁夫。阁楼里除了必须的锅碗瓢盆,没有家电家具画蛇添足,木板墙壁上也没有珠光宝气的美女、明星、现代、后现代的画片装腔作势。墙上地上,壁柱楣梁,全是箩筐、簸箕、筛子、耍把、陶罐、被褥、麻绳和棉线。阁楼门口倒是有石头雕凿的生殖图腾,看上去很粗糙,可以作为整座吊脚楼,唯一能称之为民间艺术的象征主义。那是瑶人古代的图腾,作为女人的陪嫁,一直坚守在居所进门的地方,醒目地说着尊崇自然天道和生命自由的悠久历史。人们相信生命是一个纯然的礼物,是一个奥妙而不是什么神秘。
孩子们推挤在狭窄的通往檐廊的门槛上,争相对着相机镜头,满脸笑容。阳光穿过核桃树的枝叶,明亮地照耀着孩子们,所有张大的眼神,都让人感到透心的干净。他们都是盘箜的孩子。年轻的母亲阿娜多姿,端庄秀丽,安静地坐在长条木凳上,借助从门洞散射进来的暖黄光亮,踏响了竹木织机。一梭一线,都让人想到了某个守候在窗口后面的女子,正用沾满靛蓝的双手,为远行的旅人图画着返乡的线路。
棉布上的瑶乡,于我最终只是一束稻穗。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一场虚无,挂在瑶家火塘中心梁柱上那束金黄的谷穗,一直就跟时间平起平坐,年年都在更换,天天都在发言,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瑶乡视线。世代相传的民间手艺和精美服饰,是否也能长远地锦绣瑶山?春天不知道,太阳和星星也不一定清楚。
孩子们站在高高的石阶上,不停地向我们挥手作别。有一个孩子的手中就握着金黄的稻穗,几分钟前,我刚刚抚摸过它。
它才是世界的恒远,永远都不会结束。


----------------------------------------------------------------------------------------------------


白裤瑶风篱式谷仓
很明显,散文文本,除了写作者自己看看,已经没人去看。甚至连自恋的写作者也不看。如果把一篇有一定文学性的散文,变成流行纸媒和普通读者能够接受的文本,或许是一种方向。每个人都可以写散文,但世界上有几个蒙田、卢梭和梭罗?近年,一直在试图向大众读者靠近,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努力。从另一个方面看,散文文本在纯文学杂志刊出,多则1000字200大洋,少则20元,没有几个人阅读。流行旅游、人文、地理纸媒大不一样,1000字少则200大洋,多则1000字2000大洋,这个算学很简单吧。关键是,读者是纯文学刊物的几百倍、几万倍。《中国国家地理》每期发行上百万,如果有30% 的读者阅读,也是几十万的受众率。
如果,一个非影视剧和畅销小说写作者,要养活自己,向流行纸刊靠拢,不是什么问题。每月有10000字上稿,衣食基本就有保证。
经常都有文友问我,旅游地理纸刊的文本怎样写。稍稍改改,就这么简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19:27 , Processed in 0.1143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