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话题两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8 14:1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话题两则

1、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
李良智
  中小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当下盛行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正是应了一个热门词汇——打造。我认为,名师恰恰是不能打造的。
  名师工作室并不一定能打造出名师。名师头衔应当是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认可的,是名师个人努力和学校平台支撑的结果。打造名师的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动不动就给予一小部分教师以名师、首席名师等头衔,表面看是让名师发挥示范作用,实际上是在给教师分等级。一些学校将名师单独安置在豪华办公室里,用以迎接上级检查。这种做法割裂了教师群体间的血肉联系,人为地造成同事间的心理隔膜。“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名师只有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师生之间,才能更接地气,更接近教育的真相,因为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名师与同事之间七嘴八舌的议论和争鸣。
  名师工作室的成果展示一般是课题、论文及论著,从实际效果上看,往往与教育教学实际有一定距离。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形式,既有一位名师配一个工作室的,也有一位领衔名师带领若干位准名师组成的。后者类似师徒“青蓝传带”的教研组,有可取之处,前者的做法则不可取。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名师的地位应该从他真实的工作成绩中彰显,他应该生活在鲜活的教学现场中,他和其他教师应是抱成团的。应该是学生对他挑起大拇指,家长叫好一片;他不一定有生涩的论文发表,不必有专著等身。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并无国际先例。目前来看,国际上类似性质的组织较少。美国相关的“为21世纪的教与学联手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只是倡导美国的中小学要为建设教师学习团队而行动起来,而无名师工作室之类的提法。台湾的“啄木鸟教师团队”,也与大陆的名师工作室不同。
  我国的一些名师工作室只是近几年的产物,它的功过尚需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检验。例如某地区,在2007年,启动了名师工作室工程,首批设立12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招录10名分布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传帮带。几年下来,该地区在总结中自言带出了一大批名师。我却质疑其真正效果:制造名师真有快捷的生产线吗?如果问问当地的学生和家长,或许才能找到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某些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中,名师的头衔和相关标准,多是学校自授和自定的,只是为了迎合上级检查。学校相关负责人拿出一副尊重名师的姿态,很少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也不注重社会的反馈。有一所学校,为了迎接上级相关检查,在校内挑选了一位口才好、应变能力强、普通话标准的美女教师,完全不顾忌她那一塌糊涂的教学成绩。校内有位口碑好、教学质量突出的教师,却被校长劝说退出名师评选,因为领导认为这位教师又矮又胖,“拿不出手去”。
  树立名师,要综合考察该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成绩,学校这种自定名师标准的方式有待商榷。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24日第10版
2、“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6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最近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中学教育中,“名校”造“名师”,“名师”推“名校”,恶性循环,成为“应试教育”的强力推手,扰乱了正常的办学秩序,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行。
    “名师”可“速成”
    在异化了的教育理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名师”趋之若鹜,生怕孩子进不了“名校”、遇不到“名师”。然而,业内人士透露,当下的“名师”多是这样“炼成的”:
    ——生源定成败。很多学校设立“火箭班”,在百姓眼里凡是此类班级的老师便是“名师”。事实上,很多老师不是因“有名”而教尖子班,而是因教了尖子班才“成名”。“这些班级的学生个个成绩优秀,谁教他们谁成名。”一位名校校长坦言。
    ——补课扬名声。补课越火爆的教师越易“成名”,因校外辅导班接触的人多,给补课教师提供了广泛的自我推销机会。只要叫得响,平庸教师也会一夜之间被誉为“名师”。
    ——分数来助威。高考、中考成绩公布后,学校往往会张榜渲染,因一次成绩而“成名”的教师不在少数。多数人只看表象,学生分数决定教师地位已成普遍现象。尽管这远非真理,但人们就认这个理儿。
    “说穿了,现在想成为‘名师’很容易,要么多带尖子班,要么多办补习班,要么大肆做宣传。”几位教龄都在25年以上的老教师说,许多勤勤恳恳育人的好老师却难以“成名”。
    “题海”铸“师魂”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家孩子整整写了3天作业。”呼和浩特市民吴先生说,他的儿子在当地某“名校”读初中一年级,每天的作业要写到晚上11点左右才能完成。
    “节假日本该是孩子们的快乐时光,但孩子最怕节假日,因为各科老师都会加倍留作业。”吴先生说,作业大多是从外地买来了的各种试卷,加上老师自己布置的默写课文注释、反复做同类型习题等“笨题”,使得孩子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前些年的名师都是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自己积累编写一套习题集,按教学进度让学生做。”内蒙古一位中学校长说,如今五花八门的教辅材料层出不穷,老师们不再研究教科书,主要靠信手拈来的“题库”给学生布置海量作业,“老师很轻松,孩子遭大罪”。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育的真谛在于老师的人格感召与真知的传承。”这位校长说,最可恶的是个别“名师”上课“留一手”、课外反复补,下课留习题、课堂对答案。
    目前,不少“名师”已染上了“补课瘾”。有的在讲新课,有的甚至考试前为补课生“猜题”以“提分”,逼迫更多的学生前来补课。在内蒙古一些中心城市,校外补习班一节课收取每位学生100元至200元费用不等,不少“名师”一年的收入“能买一套房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业界人士认为,补课泛滥严重扰乱了教育秩序,败坏了师德形象,同时也成为助推“择校热”、摧残学生健康、加重家长经济负担的祸首;一旦均衡生源、平行分班,这些“名师”便会现出“原形”。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名师?
    采访中,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心目中的名师应该是这样的:一心一意教书育人,不搞“满堂灌”,能把难点讲得浅显易懂,作业留得少而精;对待学生不分良莠,激励每一位学生进步,师德良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另类”典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华中学是一所“差生”云集的民办学校,生均中考成绩却连年排名全市第一。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名校?
    原本在丰镇市教育局担任副局长的任润和与多年从事教研工作的阎清隆,因无法撬动公办教育“千年一灌”教学法,于2004年辞职创办了这所“自己说了算”的学校。第一年,全校招了92名学生,从当地的集宁师范学院聘用了20名应届毕业生为老师。
    尽管老师是清一色的“新手”,学生入学测试成绩均在60分以下,但学校规定放学后不许学生背书包回家做作业,且校长天天在校门口检查。学校鼓励学生回家读课外书、做家务、玩好、休息好。
    “这些孩子基本是公办学校‘放弃’了的‘差生’,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自信心。”任润和说,为此,学校首先培训老师,要求他们注重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立志;授课不准“填鸭”“表演”,而是让学生“四人一组”自己做题。之后,学习小组代表登上讲台板书练习题,其他小组代表讲评对错……老师针对错处解难。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了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不仅成了孩子们主动接受知识的磁场,更成了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平台。逐渐地,形成了“强心教育”“养成教育”“逼思教育”等一整套教育方法,以及“难题化简”“变擦错为勾错”“作业与练习同本”等系列教学“小窍门”。
    “你不服气不行,公办学校老师认为‘没救’的孩子,在这里培养3年不仅能考上重点高中,有的还上了清华大学。”丰镇市民李彦丰说。
    丰华中学从200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今,生均中考成绩连续6年在乌兰察布市68所中学排名第一。特别是这里的学生因普遍“会学习”“素质高”而广受自治区一些重点高中名校欢迎。
    丰华中学声名鹊起,有些公办学校的“名师”希望前来任教,但丰华中学拒绝了。“那种‘灌输式’授课法,不是我们需要的。”任润和说,“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打心底里喜欢学生,有能力让孩子快乐地、自觉地学习。”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立德树人才是真正的名师,而把学生的负担作为博取名利砝码的教师,不能算作好老师。(记者汤计、贾立君、张丽娜、张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1:50 , Processed in 0.1018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