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积累:名师成长的法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8 14: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积累:名师成长的法宝
逍遥行者
2013年1月30日

引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刘昼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学者。——鲁迅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绩的人,总是十分留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当像过眼云烟。——邓拓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积累对于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上述古今名言,都说明了这个共同的道理。有人说,历史发展到今天,知识飞速膨胀并高度信息化,任何人要想取得一点成绩,都必须建立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任何取得一点成就的人士,无不是不断注意积累的结果。这种积累既包含自身成长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别人经验的积累。教师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当今教师,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培养人的需要,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各种积累,则是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要想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进行坚持不懈地长期积累。

名师成长依靠积累
对于教师成长而言,积累也是专业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无数名师的成长经验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反思,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人成长,迈入自己的理想天地。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非常注重积累。只要接触到余老师,无论是亲眼从报刊杂志上拜读他的文章,还是亲耳聆听他的报告和示范课,无论是亲身领受他的教诲,还是亲临他耳濡目染的指点,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学识的渊博,风度的优雅,谈吐的幽默,思维的活泼,都能感受到他勤奋智慧的人生积累。在余老师的教学生活中,几十年如一日贯串着不倦的积累。他坚持着读书,坚持着笔记,坚持着思考,忍得住寂寞,守得住贫寒,耐得住诱惑。他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那就是做读书卡片。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他先后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阅读教学设计艺术50讲》等书籍。
全国优秀班主任张万祥老师,非常注重剪报积累,他定期把报刊上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然后装订成册,剪报已经多达70余本。他还曾想过编撰一部三类词典,作了上万张卡片;在治学、感悟等方面的卡片也积累了数千张,成为教育学生随手可取的资料库。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他先后出版了《班主任专业发展精妙小语》、《苏霍姆林斯基名言》、《新课标德育资料库》等书籍。他甚至从1986年起,将学生的计分册一一积存起来,每每翻阅,看到一届届学生的名字,仿佛看见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幸福之感油然而生。这种积累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收藏,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升华。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曾任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绍兴县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板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科编委会副主编,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绍兴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在30多年的语文教育教研生涯中,一直注重积累各种教研资料。先后发表教育教学论文930多篇,约410万字。正式出版了《语文教学方法论》、《语文教学训练论》、《语文教学优课论》等100本著作,约1258万字。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湖南教育》、河南《小学教育》等多家报刊作“人物专访”长篇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严寅贤,原为山东滨州四中语文教师,2001年调入北京一零一中工作,现为北京一零一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曾参编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学生教材多部,《中国教育报》曾以《追求书香校园的终极价值》为题刊发过严寅贤的人物报道。他从小在父亲影响下,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参加工作后,在认真工作,刻苦学习的同时,不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料。1995年《山东教育》曾以《厚积薄发,教学相长》为文报道了他积累教育资料的经验。调入北京工作后,他有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30年来,尽管他长时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但一直坚持上课,坚持学习和积累资料,从未中断。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逛书店,他的阅读经历了盲目读——兴趣读——计划读三个阶段,所读书涉及历史、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阅读为他从事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1978年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从未间断。他不仅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已经出版了41本专著。他在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时,会在会场上随时拿出书来阅读,或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思考;在他所教班级教室的最后排有一个他自己的专座,他一坐下来,就开始读书学习,思考问题,撰写文章。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他的“爱心与民主”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学习与积累方面非常勤奋,他不仅喜欢读书积累,还喜欢思考和写作。他说过:“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成为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他在外出坐飞机时,随时打开电脑来学习,整理文稿,他有许多教育文章都是是在飞机或火车上完成的。在外出参加会议时,别人晚上可能外出参加娱乐活动,而他却躲在宾馆里读书学习。他在每天的工作与学习中坚持做到“五个一”,即上好一节语文课,打一位学习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正是他多年来长期不懈地坚持读书积累,才成就了他今天在教育界的辉煌成就。
从吉林小山村走出的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凭着一股韧劲,长年坚持读书积累,每年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制作了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她凭着一股恒劲,做到读书积累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学笔记,出版了多本教育专著。她已成为“教师追星族”追逐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说:“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参加工作后坚持读书积累。读书笔记,她写了上百万字;教师日记,她写了几十本;她喜欢集报,把报纸杂志中好的文章剪下来,然后粘好。1985年,当她被各种新闻媒体报道的时候,当她成为所谓的教育名人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的一位女记者到她家里,把她所有的读书读报的笔记日记都翻出来,给她全摞起来了,再跟她1.65米身高一比,竟超过了她的身高。
在积累资料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名师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一位名师的成长经验,都离不开坚持不懈对教育教研资料和个人工作经验进行长期地积累与总结,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教师积累资料的重要性
积累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积累有助于增长个人知识。其实,从进入学校开始,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和阅历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不可能全部掌握教材相关的所有知识,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各种知识。我们教师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都是参加工作之后积累知识的过程。著名班主任张万祥老师,在教学之余,曾想编撰一部三类词典,作了上万张卡片。1978前后,学校的书不多,个人也没有太多的资金购买图书。他为了教好课,就将很难买到的作家简历一笔一画地抄下来,甚至《古典常用词典》、文学趣闻录等也一一抄写下来。
  2、积累有助于学习他人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书籍报刊中荟萃了数不胜数的“他山之石”,这些经验是他人从人生阅历中提炼的精华,充满了智慧,可以启迪我们思考,开拓我们的思路,解决我们的难题,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比如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大家各自遇到的后进生往往是迥然不同的,于是后进生的转化成了难题。如果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料,就可以参考学习、触类旁通,找到转化“这一个”后进生的良药妙方。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可帮助我们攀登事业的高峰。
  3、积累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做好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同样道理,教师素质也是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实现教师专业化是个长期的工作,决不会一蹴而就。积累是个天长日久的工作,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天天积累,月月积累,年年积累,形成习惯,素质自然会得以提高。相反,有时一瞬间的感悟、一闪的火花,若不及时记下来,就会逝去。珍贵的资料若不随时收录起来,待到用时就会“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留下遗憾。
4、积累有助于写作。写作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基本功。勤于积累,掌握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动笔写作之前已充分了解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辙,避免“盲人骑瞎马”。平日积累的看似一鳞半爪、只言片语,但只要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写出长篇巨著。许多名师撰写的教育专著,像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等,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全部是个人鲜活的教育经历和教育经验。试想,如果没有平时用心去积累,他们很难写出如此多的教育著作。

教师积累要注意方式
教师每天接触和面对的教育资料和信息非常多,积累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注意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教师积累的教育资料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资料,二是图表资料,三是音像资料。一般来说,文字资料是较为广泛的,也是易于积累的。传统的以文字资料积累为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整储式。整储式积累,是简单的积累方式,即把见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完整地储存下来。这种方式适用于信息量较大,内容较丰富和集中的资料,如教学参考书、刊物合订本、习题汇编类资料、专题会议资料等。便于进行专题积累,但不利于检索。
2、活页式。即把一篇篇的文章或一页页的资料作为活页的形式积累下来。积累多了后,再进行分类,再把同类的资料插进去,类似于卡片式积累方式。这样便于分类和查找,但资料多了不易保存。
2、摘抄式。即对所见到的文字材料进行“提要钩玄”,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记下来,把重要材料的要点记录下来。它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卡片式。这是最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式。其方法是将有关内容摘要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使用起来简便灵活。要运用好这种方式,片上记录的内容最好是短小精练的,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要及时对卡片进行分类和编号,以便于查阅。此外还有诸如索引卡片、摘录卡片、提要卡片、心得卡片等形式。二是笔记式。即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摘记有关内容。做笔记和做卡片有相同之处,都是对有关内容的摘录,不同的是笔记的容量较大,可以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下看到的内容,保管也很方便。用笔记积累资料,最好编个目录索引,以减少翻阅的麻烦。
3、剪贴式。即将有价值的内容从书籍、报纸、杂志上裁剪下来,分类编辑贴在专门的本子上。剪贴的资料多了,也需要对其中的文章进行编号和编制目录索引,以便于查找。
4、目录式。即把自己能查找到的重要资料进行目录。目录大致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资料名称(既可以是书篇名,也可以是自己对资料分类的名称)、作者、出处(出版社或报刊)、页码。当然,根据需要,目录也可以做得再详尽些。
    以上是传统的积累方法。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积累方式费时费力、难于查找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资料网站和资料博客,分门别类地积累存放自己的各种资料,既可以积累资料,又可以同别人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增大了信息容量,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提高了积累的效率,又便于随时补充修改和完善,使传统的积累方式受到很大冲击。
在积累各种教育资料时,从科学运用的角度来说,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阅读完整个材料后,再选取有价值的部分,一定要注意内容资料内容的前后联系,以保证科研资料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断章取义。二是注意对记载有矛盾的资料,都要收集、积累起来,以便用时进行考查,不要凭本意向取舍。三是要详细注明资料的出处、来源,用时便于考证和解疑。一些摘抄的重要资料、引文、名言、数据、史实等等,在抄录时,要当即与原文对照(校对),并注明已核实了,到用时放心。转引的资料、引文、名言,用时要尽力找原著、原文对照。四是在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时,既要有重点,又要兼顾一般,要有远见卓识,以做到厚积薄发。
积累教育资料最重要的,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依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来选择积累的内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都不落”,因为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决不能把自己的心血花在一些无效的积累上。二是在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最好设立专题积累,既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积累。三是在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时,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锐意穷搜。坚持时间越长,收获会越大。
教师积累资料的过程
教师积累教育资料,不仅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还要注重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师积累资料要经过以下4个步骤:
1、搜集。教师搜集文字资料的范围主要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和科学知识方面的书籍、报刊和网络资料等。为了有足够的资料供搜集时进行选择。教师要养成以下至少3个习惯:一是日常购书习惯。教师要经验到书店、购书网等地选购适合自己阅读的专业书籍,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出版的最新理论与专业书籍。笔者一般每月购买三五本专业书籍,一年下来,购书30册以上。二是订阅专业报刊的习惯。教师要订购三五种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专业报刊。从阅读订阅的报刊中选择最需要的教育资料。三是定期浏览教育网站的习惯。教师每天都要抽时间浏览教育网站、名师博客,选择名师撰写与发表的最新文章,以充实自己的教育资料。从搜集的时间分配来看,教师可以根据当前教学、研究和学习的需要集中进行,也可以在平日里分散进行。
     2、筛选。筛选就是将搜集到的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阅读以确定取舍。虽然搜集本身就具筛选性,但其范围过大,标准过宽,待存储量过多,不易保管,也不易查找。经过筛选,范围缩小了,应选取的内容也明朗化了。
     3、加工。即运用前文中提到的几种方式对选定的内容进行处理、加工。特别是在对材料进行剪贴时,从裁剪、分类,到张贴、编号,都要费一大番功夫。
4、分类储存。要分门别类、分问题进行搜集和积累资料,并且分别装订成册、编目录、页码。以上积累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有效地进行选用。
   
教师积累资料重在运用
教师积累资料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光积累不运用那就是费纸一堆,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为了能够有效地运用所积累的教育资料,首先教师要做到以下“四勤”:
1、勤阅读。阅读是搜集资料的最重要的途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持之以恒,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坚持阅读,也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积累资料的内容,不致于重复积累。
2、勤思考。一是经常想一想应该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哪里收集;二是在阅读、筛选取时深入动脑思考,判断出哪些东西是有用的,是值得积累的,以后会用于哪个方面。经过这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工作,可使积累的资料有较高的质量。
    3、勤整理。经常对搜集到的资料加工制作,分类编排,以方便查阅。在整理过程中,还要对已失去价值的资料随时剔除,随时补充新的资料,使积累的资料如淙淙的小溪,常流不断,常滚常新。
     4、勤翻查。积累资料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对教学、研究和学习有所助益。因此,教师要经常翻一翻、查一查积攒下的资料。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学习资料内容提供的知识,扩大视野;二是加深对有关资料的印象,便于及时发现、挖掘资料的价值,及时把它派上用场,使“死”的资料“活”起来。
积累教研资料和教改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改革。一个外国科学家曾说过:“新的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果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做到这一点。在积累、整理资料与信息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这些资料和信息的作用,经过调整、组合、筛选、扩展等工作,撰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论文,以提高我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笔者在2000年曾写过一篇专文《试论语文教研资料的积累与运用》,专门介绍过教师如何运用自己积累的教研资料。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
    1、调整。在运用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和变通。特别是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能作简单地移植,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调整,才能创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例如,传统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读是写的基础,通过广泛大量的阅读训练,必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阅读量增大,课文读得再多,仍有不少学生写不好作文。因此,笔者将上述理论调整为,运用写作促进阅读,加强了以写促读的训练,撰写了《对以写促读训练的的尝试》一文,获山东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
    2、组合。组合是对相关材料的再加工。对几篇相近或相关的文章进行分解、归纳、综合和科学排列,使之系统化。并产生出新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形成新的文章。例如,笔者把单元达标教学理论和学法指导的有关理论组合起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了《单元达标教学应注重学法指导》一文,在潍坊市单元达标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并在大会上宣读交流。
    3、筛选。在运用教研资料和教改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明确的目标,把各种相关的资料融合起来,从中筛选出人价值的观点、见解和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例如,鉴于目前不少语文教师作文评改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这一现实,笔者在检索资料中发现,努力探讨作文评改方法的多样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于是笔者对有关文章进行了筛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对科学化作文评改的探索》一文,在全国论文评选中获奖。
    4、扩展。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些文章中有真知卓见,但很简略或意犹未尽,自己恰好又有这方面丰富的资料或经验,就可以把它截取下来,进行扩展加工,从而写成自己的文章。例如笔者在读一篇文章时,里面提到了“课堂教学要讲究节奏美”这个观点,笔者很感兴趣,于是以此为题,参阅有关文章,写成《试论课堂教学节奏美》一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教师积累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讲求实效。亲爱的教师朋友,为了成就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也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充实而有意义,那就从坚持积累开始。愿我们都成为积累教育资料的有心人,人人都能实现名师的教育梦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7:22 , Processed in 0.1628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