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的“废话课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0 15: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的“废话课文”
    唐晓敏
    近年来,有人对语文课本的选文提出批评,认为不少课文有问题。当下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一些确有问题。但还有一些课文,看上去没有问题,可是,这些课文没有教育价值,属于“废话课文”。这些“废话课文”的大量存在,是语文教育中的更为严重的问题。
   孙绍振博客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民国初期的国语课本 ――答一个中学老师”。文中说:“有一个很修养的语文老师来信,说是有‘专家’认为民国时期的语文課本,如何有水平。”接着,孙绍振说道:“我小时候是念过这个课本的,总的印象是,一点味道也没有,白开水,几乎全是废话。有些还是傻话。如第一課,我至今还背得上:“学生入校,先生曰:来此何事?学生曰: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孙绍振还提到那个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喜鹊叫,客人到,妈妈去买面,面上一块肉,客人吃了点点头。”以及“开学了,开学了,学校门前国旗飘,看见先生敬个礼,看见同学问声好。”并说:“总的说来,当时我当时读这样的课本的感觉是,语言平淡,大白话,一点童趣,一点想象力都没有,没有起码的精彩,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 “完全是废话” ,“全是些弱智的昏话。”
    孙绍振对当时白话课文的评价,话很尖锐,有杀伤力,却又完全符合实际。这样的课文,确实是废话。不难看出,上面的那些课文,是低于儿童的心智水平的。儿童学习这些课文对自己的心智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废话。
    孙绍振所说的是民国时期的白话课文。而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当下的小学语文,这种“废话课文”,也多得是。如有人提到: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1-3年级)中的几篇课文:
   《家》:“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地长大。”
   《我家住在大海边》:“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个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元宵节》:“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
   这些,也是“废话课文”。
   陈琴老师讲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我教三岁多的女儿读《蚂蚁搬虫虫》,原文是:“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个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我开始读了三遍,女儿边玩边听,却不跟读。第四遍,我再念:“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女儿突然接口:“一个搬,不肯动;两个搬,搬动动;三个搬,还没用——”我当时一边笑一边就想,我们一二年级的许多儿歌竟然是这些三岁幼儿都可改编出来的呀!
     确实,目前一二年级的许多儿歌,不仅是儿歌,包括课文,大致上就是三岁幼儿都可以改编出来的东西。
     这些废话课文,不仅仅是没有让孩子的心智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还败坏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人认为,儿童对不懂的东西不会有兴趣,能够“理解”,才会有兴趣。这是似是而非的观点。对此,童庆炳有深入的分析。他说道:
     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包括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都低估了小学生起步时候的语文能力。开头的课文总是什么“来,来,来,来上学”之类,写字训练也总是从“人、手、口、刀、牛、羊”开始,实际上现在的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已经学会了许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因此小学的语文教材起点要提高,不需要编那些太浅显的顺口溜之类。
     可能有人会说,在现在,让孩子们去读那些古典的作品,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系,他们会感到枯燥,引不起学习的兴趣。这种看法看似有理,其实未必。学习的对象与现实的距离太近,就可能落入所谓自动化的“套板反应”,那才会令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例如,一个期待了很久要开始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小学生,如果他第一次端坐在教室里上他的第一次语文课,结果老师教给他的是“来,来,来,来上学,大家来上学”,他会觉得兴味盎然吗?他放学了,回到家,爸爸或妈妈问他:你今天学习了什么呢?他一定会觉得很难张口,因为“来,来,来……”这句话让他觉得太没有劲了,学习内容与他入学前的期待相去甚远。他觉得他已经上学了,已经是“大人”了,可以开始进入“学问”的门槛,可在学校里学到的第一句话,却是让他感到没有“学问”,让他有点泄气,甚至有一种失败感。他不愿跟他的爸爸或妈妈重复这句没劲的话。假如小学一年级教材的第一句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孩子们就觉得一跨入学校的门槛,就与现实的世界不一样,就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学问”的“深处”,他觉得深奥,觉得困难,觉得陌生,觉得不易理解,但同时觉得有意思,有兴趣,有挑战,这会极大地提高他对学校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他学习的积极性。他回到家里,会主动地滔滔不绝地饶有兴味地向爸爸和妈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他可能讲得不太清楚,这没有关系,爸爸和妈妈会加入讨论,他终于大体弄明白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觉得学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他觉得他长大了,学习真有意思,学校真有意思,他觉得学习是一场挑战,要憋足劲儿来应对这场挑战,以便向学习进军。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  
    白开水一样的课文,没有任何滋味,儿童是没有兴趣学习的。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者才会有兴趣。孙绍振回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时说,学校的所有的白话课文“加起来,留在我印象中的,还不如妈妈让我背的启蒙诗歌:如,最初教识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妈妈教的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教春夏秋冬的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还有,让我觉得感动的是:‘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更深一点的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让孩子学习《家》:“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地长大。”不如让孩子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 07:19 , Processed in 0.1618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