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柏青老师创作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3 07:0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柏青老师创作谈(一)文学与人生
一、文学与人生

  
(一)文学究竟是什么?

  有的人,你只要给他一支笔,他就毅然决然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他字字滴血的铅字底下,掩藏不了的是他嘴角上禁不住微微扬起地对梦魇般的地狱现实的不屑与嘲讽。
  有的人,只要给他一支笔,他就可以啼泪泣血地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誓要把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呕出一颗心来,哪怕在他泪痕趟过的深情诗句里,剩下的只是希望破灭后的一地碎片。
  有的人,你只要给她一支笔,她就用尽全身的勇气在一层层黑暗的漩涡中摸索出一条万丈光芒的道路,在她真挚的字迹下,是她一生苦苦挣扎的坚韧与对恶作剧命运的永不妥协,以及对短短的三天光明的奢望。
  有的人,你只要给她一支笔,她就幻化成一个充满母爱与童真的温馨世界,在纸下漂泊不定的旅程中,她还有母亲的一弯有力的臂膀及安心的怀抱。
  这,就是文学!不管是这些满怀热情的悲痛者,抑或是那些心灵纤细的圣洁者,他们,都用自己的波澜的一生为文学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诠释,让原本沉默的文字在沉默中迸射出他们心灵的声声呐喊。文学是人学,它装载着许多许多作者的生命历程,收藏了太多太多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至于在我们翻开他们每一本书籍时,都被那生命无法承担之重所压倒,所折服,于是,在我们的心灵里便从此将这些可喜可悲的故事留了下来,直到某年某月的某个日子里,当命运叩响我们的生命之门的时候,这些悲喜故事便发出呜呜的哀鸣,震荡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丝思绪,每一份情感。
  所以千百年来,不管是历史长河中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还是现实中默默无名的普通人,都乐此不疲的将一生中经历的点点滴滴撰写成纤纤文字,将一个个不同的生命故事编织成了一个斑斓的文学世界。文学以它独有的生命力量熏陶着我们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尽管,物欲横流,利益至上充斥着当今繁华的都市生活;尽管,人们的脚步过于匆忙,再没有心情停留片刻叹息春花秋月,再没有闲暇聆听高山流水。然而,文学就像一盏永远不被熄灭的灯塔,在人们迷失于一望无垠的黑暗大海时,照亮了回港的航道。当夜阑人散,都市的霓虹灯熄灭在寂静的黑夜之中时,当形单影只的人们躺在冰冷的床上时,强烈的空虚便如魔影般侵蚀着人们的每一寸肌肤,让人无处可循,心生寒气。于是,簌簌发抖的人们便躲进了文学的天地,在浩瀚的精神世界中遨游,寻觅那一方给自己躲避空虚与孤独的避风港。
  文学是一面哈哈镜,在曲折的镜面里,人生百态便在这畸形的曲线中得到了不一样的演绎。从此,这一折折的人生故事便在梦境里升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善至美的境界。
  可是,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这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的磨砺的。它是一坛埋藏在地窖里的女儿红,时间越久越能酿就它独特的香醇。这种经过长久时间洗涤的浓酒,也只有那些和它一样拥有长久岁月磨练过的人,才懂得如何将这种美酒慢慢品出香浓来。文学是需要细细品味欣赏的,越是时间久远的文学作品越需要经过岁月的沉积。一个懂得审美文学的人,就会设法在文学和人生之间切入一座美的桥梁,慢慢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
  文学是人学,是情感澎湃的人儿用真挚的情感写就的一部部人生史。所以,我们需要用“心”来欣赏,欣赏那凝聚的智慧;所以,我们需要用“心”来感受,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所以,我们需要用“心”来抒写,书写自己领悟的人生哲理。因此,让我们一起自由地徜徉、沉醉于古今中外的人生情景中,体验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追索人物的心路历程,探究人生的底蕴和奥秘。
  文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选择。
  那么文学是什么呢?我们怎样理解和定义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呢?
  刘心武说:文学,是研究人类感情学的准科学。
  我说:文学,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的需要,它最能体现一个人对人类情感的终极关怀。
  因此,我在《点亮人心》这篇文章中就这样表述的:
  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走近文学的。通过文学的故事和语言,我们会获得优雅的心情和感受;会获得智慧和见解;会获得高雅的情调和不俗的眼光。
  文学是抚慰灵魂的一盏灯。只要我们走近文学,不论你在什么境遇里,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它却会无声无息地照亮你,使你的心灵越来越丰富完美,使你做事,让人感动,做人,让人喜欢。
  文学也是学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文学是一种选择,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学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越来越接近于宗教,它可以抚慰生灵的恐惧与孤独,提供、挖掘些激情出来,探索前瞻,娱乐现在,反思逝去,是一种很柔软的东西。物质、法律、理性照顾不过来的东西,都可以在文学中得到宣泄、关照、对应、默契。
  文学告诉人类除了物欲以外,的确是有一座精神家园,那里也有除了真实世界之外的树木、花草、河流、山川、阳光、空气——而文学和所有的文化艺术,便是那个世界里的再现。即便当不得饭吃,做不成衣穿,更换不成钞票挥霍。但终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另一个世界。
  文学还在于尽力而为的再现人类的精神家园,让追逐物欲生活的人们,在迷途中看到一堆篝火、一盏灯。更让那些物质的弃儿,在绝望当中看到一线希望,看到精神世界的美好。
  
(二)文学进入生活之后

  文学进入生活之后,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高雅、更智慧、更充满希望。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文学的人生是研究思想感情变化的人生。文学是原生活的提纯,是生活的样式,是人们追求高级精神愉悦的百花园。但是,在文学的路上走得近或走得远和人生的质量不成正比。作家的个体差异不同,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不同,社会影响和地位也会不同,但他们的人生同样地是充实的、本质的。
  英国道德哲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1)曾经说过:“高贵的品质是人类强劲的柱石,是人性伟大的支撑。”托尔斯泰也曾经说,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接近于善,是爱使他变得出类拔萃。这足以表明,对人的心灵和品格的培养,是造就人生价值的最重要基石。
  高尚的文学作品,从来就是培植、激励和丰富人性的上好粮食与宝贵源泉,文学所尊崇的诸如自由、平等、美、善良、爱、同情、尊严以及对人的语言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开启,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梦想。一部好的小说,一部好看的影视作品,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作用。这是因为文学本身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在起作用。
  人活在两个世界中——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中的欲求永远没有边际,一旦不能满足,生命便出现了失衡,于是缺憾开始,如何弥补这样的缺憾?就得继续追求物质、创造物质,但当这一缺憾弥补后,新的缺憾又开始、新的追求也开始,如此循环,人永远处于缺憾——弥补——缺憾这样一个怪圈中无法自拔,活得辛苦、活得疲惫,所以物质世界并不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人们于是开始关注自身、关注心灵、关注存在,在痛苦的灵魂追问中,人思接千载、视闻通八极,开始用文字符号来传达情绪,来满足感官的需求,精神的供养。
  人在文学的世界中,获得了心灵的沉潜、淘洗,克服了自身的局限,进入想象世界的愉悦,忘记现实世界的苦恼,在文学的徜徉与默想中,人由有限世界进入无限世界,获得了快乐,提升了幸福感,提升了生命。所以说,文学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有多少人问过自己:“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我们无法从匆匆的脚步中看到真正的生活,我们无法在集市的讨价还价中听到真正的生活,我们更无法从商厦门前嗅到真正的生活,只有从文学所散发出来的馥郁中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正气息。文学其实就是生活的精华部分。文学不完全是我们的生命,但是它左右着我们生命、人生的走向。
  
(三)人生离不开文学

  有的人认为文学与人生没有多大关系,至少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如此,他们认为那琐碎的衣食住行和文学简直不搭界,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什么都和利益挂钩的情况下,人们一提起文学就不自觉的露出鄙夷的神色,搞文学的人在他们的眼中仿佛是外星人一样。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文学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没有脱离过人生,脱离了人生的文学那就是空中楼阁,是生存不了的。文学根植于人生的土壤上,它需要从人生中吸取原料,养份,然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文字没有产生前,人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没有产生前,人类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人类有思想的本质决定了他要表达,这些东西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文学的雏形。在文字没有产生前,文学它湮没于人类的繁琐生活中,文字产生后,它才迅速发展起来,它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文学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人生的调料,给读者以不同的体味。如果有一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走倦了,那么,文学将是你最好的修养胜地;如果你在人生中感到迷茫与无助了,那么,文学将给予你最好的养料;如果你发现你的梦想实现了,那么,文学将记录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同样,当你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请你花些时间和精力,用最真实的语言记录下你的人生感言和经历,这将给后人以最好的警世。人生就是文学,而你、我——这群最普通的人,就是那人生的记录者,就是文学舞台上的舞者。文学与人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非彼无此,非此无彼,确是构成了一对奇妙的纠葛。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到底是文学,还是人生,又有谁能说清楚?所以,诗人卞之琳(2)落笔惊魂: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从窗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眼帘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真佩服这位诗人,“人生因文学而美丽,文学因人生而富有。”所谓“诗性”,就是表现一种极致的美。
  其实人生就跟这首《断章》诗一样,充满了禅味,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不等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尝,时间就从指尖滑过。而若干年后,老的老了、枯的枯了、萎的萎了,只留下了那些永恒的歌声。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多人是因为文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著名的当数俄国作家高尔基了,他只有小学文化,曾经做过学徒,面包师,码头工人,如果他甘于平庸,那么他一辈子可能仍会不停的换工作而不会有大的出息,但他坚定的选择了文学作为他终身从事的职业,在他的努力奋斗下终获成功。泰华文坛的全能记者吴继岳(3)从事文学已有60多年,但他只读过5、6年小学,他曾当过权贵人物的座上客,也曾作过阶下囚,不管在何种环境下,他始终没有抛弃文学这个信仰,他说:“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我们就永远年轻,永远不会失去春天。”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一个老人强烈的感到了春天的存在。爱尔兰诗人、作家克里斯蒂布朗(4)生下来全身瘫痪,头、身体、四肢不能动弹,不会说话,五岁多还不会走路,后来学会了26个字母,他就用左脚打字,写出了他的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这样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文学的信念的力量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比不上的,它照亮迷航的人生,也给人生活增添了勇气。
  
  
(四)文学一直关怀着人生

  文学的深层精神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终极关怀精神。何谓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即关心、关注世界和人生中那些最本原、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
  很明显,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倾向源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从时间角度看只有一生,从空间角度看只有一身)与存在本身无限性的根本对立。“困境”激发起人类超越有限、向往无限的强烈渴求,激发起思考、探索与“无限”相关的那些最为原始、最为根本的问题,即终极问题。终极问题源于有限又超越有限,是有限超越有限的目标或方向。在这些问题中,人们能够获得找到人生家园、灵魂归宿的感觉。换句话,即好像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说,终极关怀是一个意义世界,而且是至大至高至深、具有根本意义的世界。这个世界能为人的生存提供价值依据,为人类活动中的一切相对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提供根本性的评价标准。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有深度、因而也最有魅力的领域,它始终吸引着人类对它的追求。
  终极关怀体现了文学的思想深度,这种深度对正在思考人生的青年人来说具有强大的精神魅力。理解、把握这种精神内涵,对人生有深刻领悟,才谈得上精神修养和人生境界。因为所谓精神修养与人生境界,是以“深度”为标尺的,在“深度”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人生的家园,才能感受到类似宗教感的沉静与澄明。“深度”的获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以对关乎人生的一系列终极问题的悟解为前提和基础的。
  
  
(五)文学使人生有意义

  人生意义通常被视为人生第一问题,因为它关乎人活着的理由,生存的依据。对于这一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兴趣最大,然而观点却众说纷纭。有人从终极视角看,认为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地球总是要毁灭的;有人从现实(社会、日常)视角看,认为人生是有意义的,虽然意义各不相同。
  面对人生意义的悖论,当今智者用“过程论”超越了它。存在主义者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反抗虚无,挑战绝望,用顽强不屈的人生实践去创造一个欢乐充实的人生过程。体现这一观念的经典形象是西绪福斯(5)他因得罪宙斯被罚做推巨石上山的苦役,石到山顶又滚落下去,他必须重新开始,如此往返不已,永无穷尽。在诸神看来,没有比这种无用而又无望的折磨更厉害的惩罚了,但西绪福斯却并不悲观,当石头滚下山去他不得不重新下山,朝着那不知尽头的痛苦走去时,他的内心是充实而坚定的,脚步是沉着而稳重的。他明知永无成功的希望却敢于蔑视自己的命运,向诸神发出挑战。正是在这勇敢的抗争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欢乐和幸福,在这无望的努力过程中获得了人生的意义。西绪福斯的命运是一个象征,既象征了人类的命运,也象征了人类对命运应采取的态度,象征了人生的意义。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说,“哲人发现了西绪福斯式的徒劳,又发现这便是存在,又发现人的意义只可在这存在中获取,人的欢乐唯在这徒劳中体现。”
  史铁生对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在小说《命若琴弦》中【“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你不信?”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哧哧”地笑。“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他提出:人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人生只是一个永无穷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在生命和目标之间拉上一根琴弦,才能弹奏出动听的人生乐章。这一目标可能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即使最终没有实现,你只要为之奋斗了,你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目标的实现当中,而在于为实现目标而追求、奋斗的过程之中。即“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其实就是人生真相的窥破。窥破了人生真相当然是愉快的,但往往同时也是痛苦的、苦涩的。这种痛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痛苦,而是清醒的痛苦、哲学的痛苦、智慧的痛苦。它不是单纯的痛,而是痛中有快;也不是单纯的苦,而是苦中有甜。这种复合的味道才更接近人生的真实,更有深度。这种痛苦并不会引人消极和颓废,而是使人增加几分直面人生的勇气,增加几分承受人生的内在力量,增加几分应对人生、驾驭人生的智慧。
  
 
 (六)人类的自我认识

  2000多年前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有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从此,认识自我就成为人类觉醒以来文学和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为什么人类认识自我的心情如此迫切?因为人们发现“自我”不是单纯的、统一的,而往往是矛盾的、冲突的,甚至是“分裂”的。人们弄不清到底哪一个“我”是真正的“我”,所以才有如此尖锐而持久的自我质疑。通过多少年的自我反思,人们发现“自我”中存在诸多矛盾。如本我(心理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处于无意识之中,其中充满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与超我(文化无意识,由理性和道德规范积淀而成)的矛盾;内我(主体自我感觉到的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我)与外我(通过行为表现于外的别人眼中的我)的矛盾;主我(主体的自我意识,人的自控力量)与客我(为主我所感知的身心状态)的矛盾等等。种种自我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微妙而动人的描述与分析。总之,通过对“我是谁”的自我反思,证明“我”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人格因素组成的、有机完整的,而且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活的精神体。作家的这些思考,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纷纭复杂的人生现象和心灵世界的秘密。
  
  
(七)人性的弱点

  文学家往往同时又被称为心理学家,因为文学家对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灵秘密,尤其是对人性的弱点特别感兴趣,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多有揭露。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6)在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描写以诚实清高著称于世的赫镇19户头面人物,突然面对一笔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无一不动心,人人都挖空心思编造谎言试图占有它,结果相互攻击、责骂,一个个丑态百出,身败名裂。作品的意蕴是什么呢?从传统角度看当然是揭露了人们道德中的虚伪性,但是换个角度看却不那么简单。从人生角度看,作品剖析了一个普遍性的人性弱点:容易受诱惑。或者说在诱惑面前往往经不住考验。小说中理查兹夫妇干了一辈子,到老来仍家境贫寒,他们为人正派,做事谨慎,自律甚严,正如老头自己所说,诚实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但即使这样的人,面对诱惑时仍免不了动心,可见“容易受诱惑”是他们内心隐蔽更深的天性。老头的妻子玛丽老太太痛苦地自我解剖说,我们从摇篮里就被教导要诚实,不要受一切诱惑,可是一旦面临真的诱惑,就经不起考验。这说明人未必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的人,未经诱惑考验的道德优越感是脆弱的、靠不住的。所以,面临诱惑如何应对,应该说是人一生中随时都可能遇到的严峻话题。
  
 
 (八)人生的根本困境

  作家史铁生认为,中国文坛的悲哀常在于元帅式的人际征服,作家的危机感多停留在社会层面上,对人本的困境太少觉察。“内圣外王”的哲学,单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己任;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必然仅仅是一场阶级的斗争;光是为四个现代化呐喊的文学呢,只是唤起人在物界的惊醒和经济的革命,这显然是不够的。文学应当更多地关怀人的精神问题亦即终极关怀问题,文学的根,应当是与人类生命相始终的根本困境。面对困境,文学比其他所有学科都更敏感。关于人生的根本困境,史铁生认为重点有三条:孤独、痛苦、恐惧。
  一是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其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二是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膨胀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三是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人类永恒面对的不是可知而是不可知。可知是少部分,不可知是永远存在的环境,是种困境。
  人生的根本困境,既是从文学作品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又是人们现实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时时都在思考的。对于人生的根本困境,作家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这不是人们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不够,而根本原因在于它来自生活、生命、生存本身固有的矛盾。矛盾在,人生的困境就会存在。
  
  
(九)人生的选择和定位

  当一个人能够思考以后,可能是在儿童、少年时期,也许是在世界观完全定型之后,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将来做什么?我这辈子做什么?这个最普通最常见的问题会困扰你几年、几十年,甚至到了五六十岁还要想这个问题。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这宝贵的一次,凡是热爱生命的人,都想让自己的生命发挥它本能的最大价值,都想要一个自己最满意、最理想的人生。
  那么,对于个体生命的你,世间独一无二的你,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呢?这就是人生的选择和定位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有不确定因素的问题。凡是清醒的人,都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不得不在生活中、生存中逐渐明晰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人的出身地域不同,国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时代不同,成长的路线、成长的环境不同,后天的受教育和社会实践不同……致使人生的选择和定位就不同。
  客观的事实往往是,你想要的人生,你认为是最好的、最理想的人生,几乎是得不到的,然后,你便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又没有得到,然后就退而求其三,退而求其三又没有得到,然后退而求其四……
  这样的人生况味,每一个人都品尝过,并且是继续品尝着。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生存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想法的巨大冲突;二是精神的自我对肉体的自我的一再迁就。
  第一方面:生存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想法的巨大冲突出现后,为了生存,为了顺利的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退让的只能是主观想法。比如:你想生活在一个富豪的家庭里,生活在中国沿海的大城市里,做一个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总经理工作;可事实上你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在内蒙古的西部牧区,在苏木的文化站做群众文化工作。你没办法改变这样的现状,那么只好改变自己的想法了。只好认可这种严峻的现实。
  第二方面:精神的自我对肉体的自我的迁就。人是肉体的人,具有哺乳动物的一切属性,它要吃喝拉撒睡,它生存的最低标准:一日三餐,八小时睡眠,一定量的饮水,气温要不冷不热等等。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困了要睡……所以精神的自我必须首先满足身体的正常需要,而后才能按精神的指向去做事,去活动。但是肉体的满足感经常会升级,很多时候精神的自我就会迁就肉体。比如:每天除正餐正饮之外,还需要一盒香烟,二袋咖啡,三斤水果,半斤白酒,否则就不能专心地去做事。
  马斯洛(7)的人本哲学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要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据。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这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原始动力。在肉体的自我得到基本满足而后,精神的自我要对它实行必要的强制,这就是人的高级理性。人活的是一种精神。这个精神追求,就是以良好的人格树起人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内在的崇高的。英国政治家、小说家本明杰•迪斯雷利说,“不向上看的人往往向下看,精神不能在空中翱翔,注定要匍匐在地上。”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标的人,肯定会比根本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更有作为。既使这个崇高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为这个目标付出努力的本身就会让人终生受益。
  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每一天都应该问自己:“我今天有没有比昨天稍微的长进一点?在真、善、美的价值上,有没有稍微的提升?”也许一天的变化看不出来,那么一星期,一年?十年又怎么样?一个人,不能十年过去了还跟以前一样。台湾作家林清玄(8)说:什么是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这就是说,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是天天要求进步的。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个十年有一大进步的模式,也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人生不应该只是活着而已,而是要不断地实现价值,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效果。儒家的价值观认为,价值观是在人自由选择时所显现的,以自我生命为中心而展开的。自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即是自我的实现,是对事业的归宿,对社会的应有贡献。为了这样的追求,许多人不顾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有的甚至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只有这种精神追求的支撑,生命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为此,我们要加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更热爱别人的生命),选择一个目标去奋斗、一种理想去支持,选择文学,走过一个较少遗憾的人生(达到今生的最高峰值!对生存环境的变好有所影响)。以有限的生命展现出无限的精神追求的力量——生命不在了,文学还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活的好,但不一定活到老,而有的人活到老,却不一定活得好。生命,总是留下很多的遗憾。走过人世间,能够没有悔恨没有遗憾,那该有多好啊!可是真正能够作到如此的又有几人呢?有怨有恨的生命,总会有着很多的沉重?有情有爱的生命,才会在负重中得以些许的轻松。沉重也好,负重中些许的轻松也罢,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让生命沉浸在快乐之中。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生命!爱别人,爱生命中偶然相遇的路人,爱生命中必然同行的亲人,爱自己,爱美丽的或是不美的自己,爱成功的或是失败的自己,把爱的诗篇写满生命中的每一天。
  人生不满百,草木一春秋。草木要绿就绿得疯狂,生在山上也好,长在悬崖也罢,只要这个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就不能放弃文学的希望。人生一世,要活就活个潇洒自在,从容面对风雨。只要不辜负生命的选择,人生会鲜美如画。
  人的一生,荣华富贵功成名就也好,穷困潦倒默默无闻也罢,一旦走到生命的尽头,就像你生前什么都没带来一样,死后,也什么都无法带走。但是,我们可以将文学留给世人。一辈子,短短数十年,我们应该怎么活呢?文学已经告诉我们:能坚强就不要懦弱;能拼搏就不要颓废;能快乐就不要悲伤;能活着,我们就要学会懂得珍惜,珍惜身边所有的人和事物;懂得放弃,放弃本不属于自己的;懂得感激,感激我们还活着,还有时间追寻我们尚未完成的梦想。
  一个人一旦来到世间,他的生命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更是利他的。自私的生命是永远没有生命的。
  文学的品质和胸怀告诫我们:生命的形式是生活,离开生活,生命即被悬置。快乐与成就,无聊与无所作为,都是重要的生命状态。有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十分苛刻。生活方式和要求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形式。有的喧嚣,有的静穆,有的显达,有的平凡,有的致力于名利的追逐,有的沉浸于思想的陶醉……有的驰骋天下,却没有挣脱出欲望方寸之地的囚禁;有的静守一隅,却信步古今中外,感受着海阔天空的自由……
  生命注定是孤独的,我们每一个人不要指望着别人陪伴你一生,因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生命周期的束缚,真正能拥抱我们前行的只有我们自己,还有我们所热爱的文学。是文学教导我们,生命,需要一颗慈悲、友爱、智慧、清醒、博大的心来充盈完善它的内涵。世间总有一份真情来自于你、我、他,是这样一份来自于人类心中的美好,引领着人类自己冲破了世态炎凉的桎梏,解脱人我之间的嫉恨和冷漠。我们没有任何权力用自己无耻的贪婪和暴烈把世界整个疯狂的吞噬掉,我们自己本身也无法生存于一个由物欲、野心、悲伤、愤怒、绝望、仇恨充塞弥漫的冷漠的世界,彼此之间还需要真诚,需要理解,需要宽容,需要爱,需要文学的温暖!
  文学提示我们:千万别再把生命浪费在尔虞我诈的欺骗中,也别把它沉溺在纵横捭阖的争抢中,更别把它陷入血雨腥风的地狱中。别把你整个的生命渲染成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从今天起,让你的生命释放出真诚和善良,透射出智慧和安祥,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能闪亮在和平温馨的氛围中。生命只有这样,它的内涵才不会被低俗、丑陋的欲望所抽空,它才能完成感恩戴德的先天使命。
  
  (1)【塞缪尔•斯迈尔斯(1812-1904)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和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作家。1812年12月23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哈丁顿。他的一生阅历十分丰富,先后当过医生、商人、摄影师、随笔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编辑、社会改革家、铁路大臣、公众道德家、演说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一生写过20多部著作,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有关人生成功与幸福、有关良知、信仰、道德、自由与责任等领域的随笔作品,这方面最著名的有:《自己拯救自己》、《品格的力量》、《金钱与人生》和《人生的职责》。他的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对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近、现代道德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在全球畅销100多年而不衰,成为世界各国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人生教科书。】
  
  (2)【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近代诗人、学者。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发生兴趣。出版诗集《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3)【吴继岳(1905-1992),广东梅县人,泰华名记者、作家。】
  (4)【克里斯蒂布朗,爱尔兰作家,1933年生人。曾著《我的左脚》《夏天的影子》《生不逢辰》《茂盛的百合花》《锦绣前程》。他的人生就像是他写的小说一样。从《我的左脚》他揭开了与悲惨命运斗争胜利的序幕,一直到最后《锦绣前程》宣告了他人生的胜利。尽管他身体中只有他的左脚才能动,歪着嘴巴,皱着眉头,摇晃着脑袋,为了移动一步、说一句话几乎使用了他身上所有的力气。克里斯蒂布朗是一个有着真正灵魂的人。】
  (5)【希腊神话西绪福斯(Sisyphus)是风华之王艾奥罗斯(Aeolus)的儿子,科林斯城(Corinth)的创建者,该城古代又叫埃菲尔(Ephyra)。西绪福斯以其狡猾机智闻名,他的机智令他囤积了大量财富,当他感到死神塔纳托斯差不多来时,他就蒙骗塔纳托斯令死神自己带上手铐,结果地上再没有人进入冥国,人们停止对冥王哈得斯进行献祭,宙斯命战神阿瑞斯去西绪福斯那里释放塔纳托斯,塔纳托斯立即摄走西绪福斯的灵魂,西绪福斯临死前叫妻子不要对冥王作献祭,冥王哈得斯及冥后佩尔塞福涅等不到献祭,西绪福斯就希望冥王放自己回人间,叫妻子作献祭后再回来。然而,西绪福斯并没有依约回到冥界,这激怒了哈得斯,哈得斯再派塔纳托斯去摄走西叙福斯的灵魂。由于他的狡猾,他被判要将大石推上陡峭的高山,每次他用尽全力,大石快要到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滑脱,又得重新推回去,干着无止境的劳动】。
  (6)【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顽童流浪记》等。】
  (7)【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的。】
  (8)【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在云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等;林清玄在大陆出版的书,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值得品味。】
  
  
  
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07:04:01 | 只看该作者
柏青老师创作谈(二)(1)作家的生活
(一)作家的四大要素
  生活、思想、语言、技巧。四者缺一不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一些人(老年人居多),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有很多的生活体验,他们也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他们也有表现这部分生活或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强烈意愿,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文学的语言和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等一些技巧,就没有写出文学作品来,无法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按着自己的意愿表现出来,没有能成为作家;还有一部分人,与这些人正好相反,比如,中文系的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汉语言中的大量词汇,他们也掌握了许多文学创作各种技巧,但是,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积累,没有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所以,他们也未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来,中文系毕业生的未来,十有八九都成为不了作家。
  四大要素中生活、思想是动态的;语言、技巧相对是稳定的。生活,生活积累是无上限的。(没听说,哪个人因为生活积累太多而不能正常地工作学习了)对于作家而言,生活积累越多越好。生活积累多,素材就多,作品就会多。
  思想,思想认识也是无止境的。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的思想认识也会逐渐升级,新的发现总是在出现,新的思想总是在取代旧的思想。
  语言,汉语言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驾驭和掌握的。《现代汉语成语》收录词条4000;《汉语成语大词典》收词条17000;《成语词典大全》收录成语词条20000;《新编成语大词典》收录词条45000条。新版《辞海》总词条数近13万条;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共3890个常用词条。可以掌握,可以达到炉火纯青。
  文学写作技巧也同样可以纯熟地掌握,方法、技巧相对稳定,有些创作上的看似新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老的手法的翻版。
  
1、作家要有丰富的生活

  作家的生活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亲身经历;二是间接经历(亲身经历以外的,所得到的能够进入作品的生活材料)。
  在和平建设时期,作家的生活体验主要是感情经历和体验。一个作家生活在世间,总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许许多多的生活没办法去亲身经历和体验,但是可以间接地去经历和体验。间接体验和经历的办法可通过书本,通过影像,通过考证推测等来取得创作素材。比如写历史题材作品,为别人写传记等等。
  (1)亲身经历:
  亲身经历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可以支撑作家主要作品的形成与创作。其中包括路遥的《人生》。(1)大家知道,路遥是陕西清涧人,后因家庭原因过继给延川的伯父。记得路遥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7岁时,路遥随父亲去远在延川的伯父家,因路途遥远,晚上露宿在一个废弃的瓜棚中,半夜时饥饿难耐,路遥就去附近的玉米地里偷了老乡的几个玉米准备烤着吃,结果火光引来了附近的老乡。在那个年代,粮食极其匮乏。看到前来追问的老乡,路遥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与自责。正当他准备接受老乡的惩罚时,他的父亲向老乡们讲了他们的处境,憨厚的陕北老乡原谅了路遥和他的父亲。从那一刻起,路遥被村民的宽容感动了,他的灵魂获得了升华。从而使路遥在以后写这块土地时,他总有一种血脉相连发自内心的感情。
  构成作家精神生态系统的要素最主要的是情感经验,路遥所经历的苦难的体验,以及他对人生的把握和认识,加之他丰富的内心生活,敏锐的情感,形成了一种丰富宝贵的积累。
  古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经历特别是触动心灵的经历,能帮助作家形成洞察生活的能力。文学是人类以审美眼光对自身的生存状态、社会情感和生活理想的创造。作家说到底是写人情、人性的,作家的经历特别是深入内心的最痛苦的事情最能给他灵感,也最容易成为他作品的主体材料。
  路遥童年时,他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可以和其他伙伴出去玩,不是他不想玩,不会玩,而是他没有鞋子,也不敢放开玩,因为他的裤子已经不知道缝补了多少回,难免会出现裤子破了的尴尬。有时,村里的女孩给他缝补。人家摘酸枣时,他只能眼睁睁的望着,别人可怜他,就给他一些。他当了作家成名以后,那些曾经帮过他的女孩们已经嫁人、生孩子,他决定写出这些让他刻骨铭心的人们,于是就有了刘巧珍的原型,像刘巧珍这样的姑娘,陕北大地上到处都有。而德顺大爷可能就是偷玉米时原谅他的那个老乡。黄土地成就了他,赐予了他人生的经历和苦难,使这些变成了他的财富。作为一个作家,即使没有苦难,也要有体验社会人情的能力,积累苦难的情感。
  作家最大的任务就是自己和自己战斗,保持强烈的创作欲望,否则创作的心劲一泄就写不出什么作品了。记忆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事。记忆,是作家进行创作的仓库。一个没有记忆的作家,就如同一支没有供给部门的军队。
  作家要不断修养自己的意志品质,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欣然接收事物的改变,但是不要摒弃你的个人理念。沉默是金。多看书,少说废话,过一种高尚而诚实的生活。相信自己,到什么时候都要有自信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最坏的打算想在前面。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稳住心态。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尽你的全力让个人的小环境平顺和谐。无论是烹调还是爱情,都要用百分之百的负责态度对待,但是不要要求太多的回报。和别人分享你的知识,要多行善事。最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关爱,而不是相互需要。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瞬间,我们的心灵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份情而掀起波澜,心理涌起一股有话想说的冲动,我们不妨去表达这种冲动。对生活的感受,是心灵结出的情感的果实,是为创作提供动力的发动机,珍惜这种感受,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开放五官,感受生活,增加人生阅历,积累人生经验。在幸福中写作,让思想清晰地游走。每篇作品都要有其生活的原型,都有作者的思想及理念在作品中体现。在作品中读者找不到生活中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事,就不能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2)间接经历
  生活的积累也并不是说作者的作品必须是亲身的经历,这种生活的积累应大部分来自于作者对前辈名篇大作的认真研读,所汲取的精华。要懂得名篇大作之所以得以流传,并非作者之一日之功。而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渊博的文学知识、令人敬佩的文学素养,才铸就了此传世之作。
  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不同时代的作家与作品,就会间接地了解和积累不同时代和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感知作家或作品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感。
  我们读白先勇的作品,就能从白先勇(2)作品中看到那个年代上层社会的灯红酒绿;读老舍的作品,就能从老舍(3)作品中看到老北京平民的生活;读苏青、罗兰,就能从苏青(4)、罗兰(5)等作家作品中找到她们自己的影子。我们能从巴金、矛盾、沈从文(6)、徐志摩等大家作品中,看到如行云流水般的文笔、牵人心肠般的情节;看到其作品文字之优美似悠扬古琴的弹奏;作品思想的浑厚像和蔼的世纪老人在娓娓述说,无不是因为作者多年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乃至包罗万象的世界文化默默研究的积淀。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亲历了家族的由盛转衰,目睹了封建社会的整体面貌,丰富的生活积累支撑着他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著。曹禺生逢“雷雨”般的年代,才有《雷雨》的问世。
  作者间接的生活积累也能够进入作品。而无生活积累之作品就如花瓶中的鲜花,虽暂时有色有香,但是,是不会长久的,是经不住读者挑选、历史考验的。这大概就是有的作品能长期流传、书香永在;有的作品却昙花一现、味同嚼蜡的原因。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库藏,与之相应,鉴赏主体在鉴赏过程中,其再创造活动必然受到自身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的制约。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使文学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者的创作激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想,都是依靠生生不息的生活孕育出来的,多彩的生活提供了作品创作的支点,激发了创作的激情。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关照去把握生活的素材,是文学创作的起始点,但积累生活并不单是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创作主体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当我们记下了那深深感动了我们的人、事、景时,连同自己种种情绪也一起贮存了起来,这些情绪的记忆、澎湃的激情,天长日久就能催生出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平日”的生活积累与“瞬间”的灵性闪动是辩证统一的,这种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
  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的过程也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美的过程。美就是生活的结晶、生活的升华。抓住了生活之美,作品就有了神韵。发现了小人物的人性之美,于是诞生了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抓住了普通人的“真美”生活,于是产生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感叹于百姓生存之美,余华写出了《活着》……这一系列好作品的问世,离不开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人们阅读这些作品,就如同读自己的生活,去尽情享受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
  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并且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触发自己的灵感,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特见解。当内心的真情实感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当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的时刻,当遇到某一创作契机,就会从胸中流淌出神满气足,情韵生动的文学作品来。
  (1)【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英年早逝。】
  (2)【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于1948年迁居香港,1952年移居台湾。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3)【舒庆春(1899.2.3~1966.8.24),字舍予,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因作品繁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深受读者的喜爱。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笔名“舍予”、“老舍”,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4)【苏青(1914年~1982年)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宁波人。苏青本名冯允庄,与张爱玲“珠联璧合”,红极一时。1943年,代表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风雨谈》连载,一时被目为大胆女作家而毁誉纷纷;该书次年出版单行本,半年内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
  (5)【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去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6)【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14岁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虎雏》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07:04:30 | 只看该作者
柏青老师创作谈(二)(2)作家的思想
2、作家要有深邃独特的思想

  作家的创作活动从来不是无所为而为的,他总是要通过作品来表达他的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洞察和理解,对于美丑善恶的抑扬褒贬,对于他所塑造的形象的倾向、态度和评价,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他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的统摄作用,而且这种统摄作用往往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家的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在创作中的作用起码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从生活经验中所获得的素材起到组织作用,如果没有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的凝聚,大量的生活素材就将变得杂乱无章、漫无头绪,有如缺少主心骨的散乱零落的骨架;二是能够使得作家的目光变得敏锐起来、深刻起来,在常人看不到或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开掘出生活的底蕴,如果缺少了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的穿透,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便有可能变成作家的盲点。当代作家高晓声(1)说:“不熟悉生活,就难于写作;……但是,在大量熟悉的生活面前,如果写作的人缺乏应有的见解,也会像一个不会烧饭的人躺在米屯上饿死。而一个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思想水平的人,却能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掘出自己原本没有认识到的东西。”当然,作家的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也是有差别的,有高有低,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及水平高低与作家的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大量例证说明,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缺乏对于整个世界的不同凡响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决不能够成为大作家。托尔斯泰指出,要创造真正的作品,作家“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水平”(托尔斯泰:《艺术论》第1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等,尽管都受到一定时代、阶级的局限,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却都居于一般人之上。反之,作家思想的落后和低下则将导致艺术生命的退化和枯萎,司汤达(2)在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后文艺衰落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因为它缺乏一种推动过去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广泛的世界的概念”(见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第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提倡作家思想者化

  血管中流的是血,水管中流的是水,作家的思想见解和价值观念是始终制约着他的创作水平、创作才能和创作个性,然而作家正确的思想见解的获得,作家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不是自然形成的,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长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投身到生活洪流之中去。
  另外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奠定扎实的哲学基础,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这里有一个作家“学者化”的问题,人们常常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即那些大师级的作家、文化巨人式的作家,如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茅盾、巴金等,需要何种条件才能产生?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容忽视的一条是,这些大作家都具有很深的学问造诣,都是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比如鲁迅,他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而且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西方摩罗诗派,翻译《死魂灵》、《毁灭》,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研究西洋美术,另外在辑佚、钩沉、校勘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在书法、古钱币、版本、石刻、版画等领域内都显示了很深的造诣,这一切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而有些作家尽管能够凭着自己的聪慧和灵气写出很好的作品来,但是往往不能长久保持这样的好势头,创作的高峰状态过去以后他常常会感到后劲不足,有被“掏空”了的感觉。虽然他可以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来弥补这种缺陷,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问素养来熔铸、提炼和升华这些生活经验,以收到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效果,他仍然无法保持持久、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因此说思想水平,掌握学问知识的丰富程度和结构状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点上王蒙(3)说得对:“我们常常讲思想,但身为一个作家,我们对他的思想的要求不能停留在政治态度不错、谦虚正派、不乱搞男女关系上……(当然这些公民道德也不容忽视),这里,思想是指世界观的科学性,广博性和深刻性,是指对于真理的认识。思想不能仅仅是一个道德的规范、行为规范的范畴,作家的思想应该同时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它应该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掌握了历史发展和宇宙变化的规律,究竟掌握了多少真理。而这一切,离不开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知识的掌握。”(王蒙:《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新时期作家创作艺术新探》第1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这就是说,所谓思想水平,不仅是个道德水准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认识论所达到的水准的问题,而它们对于文学创作都是一种指导的力量、规范的力量。
  思想者化是作家真正的升华和飞跃。思想者化,是指作家的天职在于发现人类所遭遇的压抑和困境,并以形象化的述作,勇敢地为人类的精神解放开辟道路。人类早就处于不断解放的进程之中了。解放是与时俱进的,然而压抑与困境也是与时俱进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似乎准确地反映了人类的生存状况。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压抑和困境,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压抑与困境。作家便是要发现他身在其中的一种典型的压抑与困境,描绘它,表现它,并创造性地、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同胞从中拯救出来,从而让人类的一个部分获得精神的解放。思想者化的作家大抵就是这样。
  
(2)作家的思想者化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第一,怀疑精神。人类的一切所谓文明,都在盘诘和重估之列。作家对自己身在其中的人类行为方式,尤其要一问为什么,再问为什么。
  第二,独立人格。作家有的会出身于所谓的社会底层,有的会出身于所谓的社会上流,作家在情感上和理念上落下他所在社会阶层的烙印很是正常,但摆脱自己的圈子的影响却十分有益,无命可尊和有命不尊更是可贵。作家应该比老虎和狮子还要敢于自来自往。作家要做代言人就做所有人的代言人,以表现无限的行动和无限的梦幻,当然,作家是通过做自己国家和自己时代的代言人而做所有人的代言人的。
  第三,批判态度。包括作家在内的所有艺术家,本是用审美的眼睛衡量事物,容易看见生活的假丑恶,为时而述,为事而作。颂扬自有颂扬者,然而作家属于批判者。
  第四,开拓人性的疆域。人性的版图已经绘制出来,这是前贤的功劳。不过人性仍像黑暗一样辽阔和苍茫,并有待天才的作家去垦荒,去耕植。我以为对人性的任何一点新的发现,都可能给一部作品嵌入杰出与伟大的宝石。
  第五,从现实进入存在。作家可以从现实写作出好文章,不过也许还可以从存在写作出更好的文章。存在就是人类具有的种种可能,勘探这些可能将使作家充满了冒险的快感。养成这样品质的作家,就是作家的思想者化。这样的作家将激情不竭,灵感不断。他们永远会在燃烧,因为思想本是发光发热的火焰。
  在文学史上,那些成为作家导师的作家,无不是思想者化的。法国拉伯雷(4)的《巨人传》中的人物庞大固埃,是一个从母亲耳朵出生的人,恰恰是他肩负了反对教会和神权的任务。西班牙塞万提斯(5)的堂吉诃德,向风车舞剑,从而把一部小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寓言。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难以决断生存还是毁灭,遂使忧郁弥漫到了整个世界。美国海明威(6)的渔夫,虽然坚强得可叹,不过他得到的终于是一副鱼骨架,坚强也徒劳了。德国君特•格拉斯(7)的奥斯卡(《铁皮鼓》中人物),是一个呆在母亲子宫而不愿意出生的人物,后身高只有1.23米,然而能唱破玻璃,正是他打通了反思德国市民如何依附纳粹势力的管道。曹雪芹的贾宝玉,衔玉而生,之后在荒诞与魔幻的掩护之下,不仅仅唱出了一个王朝的挽歌,而且唱出了一种文明的挽歌。曹雪芹的作品,远接神话的奇妙,近融唐诗宋词的精美,是中国文学艺术之大成。曹雪芹的伟大和魅力,就在于此。格非(8)在《卡夫卡的钟摆》一书中对列夫•托尔斯泰这样评价:托尔斯泰的作品仿佛一头大象,显得安静而笨拙,沉稳而有力。托尔斯泰从不屑于玩弄叙事上的小花招,也不热衷所谓的“形式感”,更不会去追求什么别出心裁的叙事风格。他的形式自然而优美,叙事雍容大度,气派不凡,即便他很少人为地设置什么叙事圈套、情节的悬念,但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紧张感;他的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朴实但却优雅而不失分寸。
  格非认为,列夫•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思想家,但他们表达思想意识的方法很不相同:“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思想是统一而和谐的,人物仅仅是作者手中的一个道具而已,它服从于作者的调遣,是作者本人思想的一个代言人,或者某个侧面或剪影,作者的主体性特别清楚。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9)笔下,人物既是客体,同时也是主体,人物大多不受作者的制约,也不代表作者,它只对自己负责”,“如果我们把列夫•托尔斯泰看成是一个思想的表现者或概括者,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仅是一个陈述者”而“卡夫卡(10)的故事是一个不发展的故事,从起点回到起点,或者说在各种因素的纠缠中陷入了泥沼,剩下的就是一只秋千的摆动。”卡夫卡有些作品的叙事风格一定程度上如同钟摆之运动。钟摆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叙事的代名词。
  作家应该特别意识到自己的天职,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国家增加软实力。不是谁都有机会处于让艺术突破的关口,谋取小名小利,将不会有艺术的突破。历史只会给那些竭尽求索的作家留下位置。不朽的作品总是诞生于禁锢之下,因为它是冲着一种浓厚深重的郁闷的。仅仅为一己之私写作的人,不但有愧于国家和时代,而且时间必将像秋风吹落叶一样扫去他们。惟有有思想的作家才可能出现艺术的突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学问的人,更需要有思想的人。没有思想不能成为作家。
  (1)【高晓声(1928—1999)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农民家庭。从小酷爱文学,受古典名著熏陶。中学时代因经济原因曾三次中断学业。1947年高中毕业,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次年毕业。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
  (2)【《红与黑》作者司汤达(1783年-1842年),法国人。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他在世时,选出《艾蕾》、《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或译作《帕利亚诺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结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后,他表弟整理了据此改写的短篇小说,并加上描写意大利人爱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结成一集,取名为《意大利轶事》出版。】
  (3)【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尴尬风流》等,中篇小说《蝴蝶》、《杂色》、《相见时难》等多部,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2006-2008年出版了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4)【弗朗索瓦•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人物,1494年出生在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父亲是个有钱的法官。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由自在而快乐幸福的童年。十几岁后,他被迫接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宗教教育,之后在1520年又进修道院当了修士。拉伯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巨作《巨人传》。1532年,《巨人传》第一部出版,一年后又出版了第二部,署名是以原名的十六个字母打乱后重新排列而成的化名:阿尔戈弗里•纳齐埃。书出版后,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又受到了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并被法院宣布为“淫书”而遭禁。小说总共分为五卷。】
  (5)【(MigueldeCervantesSaavedra,1547年-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6)【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埃尔内斯托•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澳亚克•帕克。1961年7月2日在维西亚小庄园自杀身亡。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里,仅和哈瓦那相距半小时的汽车行程。在那里,海明威创作了著名的小说《丧钟为谁鸣》(1940年)。当他饮弹身亡永久离开这个家时,作为一名作家,他已经誉满人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
  (7)【1927年10月16日格拉斯出生在但泽一个小贩之家,父亲是德意志人,母亲是属于西斯拉夫的卡舒布人。爱好戏剧和读书的母亲使格拉斯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格拉斯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值纳粹统治时期。他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未及中学毕业又被卷进战争,充当了法西斯的炮灰。1945年4月,17岁的格拉斯在前线受伤,不久又在战地医院成了盟军的俘虏。1946年5月,他离开战俘营,先后当过农民、矿工和石匠学徒,1948年初进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版画和雕刻,后又转入柏林造型艺术学院深造。1999年9月30日,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成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位在40年前以《铁皮鼓》一举成名的德国作家,终于如愿以偿。著有《箱子》与《剥洋葱》】
  (8)【格非,男,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格非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主要著作有《格非文集》(三卷)、《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等。有英、法、日、意等语种的单行本在国外出版。】
  (9)【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穷人》。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以及其代表作《罪与罚》。】
  (10)【卡夫卡生于奥地利,(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著有:《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判决》《乡村医生》《美国》《洞穴》《审判》、《在流放地》、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
  
  
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07:05:02 | 只看该作者
柏青老师创作谈(二)(3)作家的语言
3、作家必须纯熟地掌握语言工具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
  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忧恐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人类语言库是经过不断创造、提炼、创新、淘汰而丰富起来的,汉语也不会例外。所有因循守旧、吹毛求疵的卫道士都会成为历史的笑料。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诗人呕心沥血的创造产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它具有深味性、伸缩性、多变性等特点,读者把握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一方面可以往意义、意味、意韵的“纵深地带”无限地探入、拓展,另一方面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品味这样的语言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它的深层意蕴、弦外之音和审美效果。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靠语言呈现的一种艺术样式;语言是划清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标志;文学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和语言的创造性。
  语言艺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即文学。它区别于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则,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展现艺术形象,如戏剧、影视等)。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
  (2)文学语言的主要特点
  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1)、间接性
  如果将“语言”这个概念“放大”的话,那么可以说,绘画使用色彩、线条“语言”,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节奏的“语言”,电影电视使用镜头、蒙太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可视、可听、可触,创造的形象是直接的。而文学语言它只是一个个语音或文字符号,不是形象本身,要经过读者视觉接收和大脑加工转换,才能在心里产生画面感、形体感、音响感、触感、味感……如鲁迅《故乡》开篇写“我”行近故乡时所见: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展现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产生阴晦的、苍黄的、萧索的隆冬严寒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这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
  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文学、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
  2)、形象性
  如果说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一般性特点的话,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
  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
  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来表现事物客体。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追求形象性、形象感。
  3)、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某种意义上看,叙事也是作者的一种抒情。因为,作者叙述的取舍、侧重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倾向的表露。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抒情性。
  老舍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3)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
  世界上各种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之美,汉语也不例外,汉语之美有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都是语言拟音化的结果,堪称音乐美。
  1)、整齐之美
  就像音乐有音符和乐段一样,任何语言都有音节和语句。古汉语的音节都是单一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有独立性,也有相似性,这就为音节的整齐组合创造了条件。一句话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的,这句话里前后语音可能形成音节的相近似,比如“绿肥红瘦”“鸢飞鱼跃”,其中两两对称,形成一种整齐之美。推而广之,如果两句话意义相关,用词相近似,句长相等,那么这就是对偶句;如果在对偶句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当然排比不要求字数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个别字重复出现。对偶句和排比句也体现语言的音乐之美。例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对偶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偶、排比
  2)、抑扬之美
  汉语的四声尽显抑扬顿挫,由四种声调组成的语句有无数变化的抑扬顿挫。所谓抑,指语音短促,带降调;扬指语音长扬,带升调。如此富有乐感,与音乐很相似。我们的祖先把古汉语抑扬顿挫的规律研究得深入细致,也把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主要体现在诗词平仄的运用上。试看下例: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晃卿衡》)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今天的白话诗和白话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复存在,但汉语的抑扬之美仍旧保留,只不过是以现代形式呈现,变得更为粗略而模糊了。例如: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首先,这些词语的平仄错落有致,创造了悦耳的声律,也许作者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观上却具有声律之美;其次,开头两个对称句,读起来短促,然后一个19字的长句,读起来舒张。如此变化多端,紧舒有致,创造了汉语新型的抑扬顿挫。
  3)、回环之美
  诗中的用韵与音乐中的旋律回环有些相像,创造了语言的音乐之美。古代的赋文也押韵,现代新诗、新谚语也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元音在句尾的重复。押韵对于诗文的效果,就是回环之美。
  苏轼《赤壁赋》有些句子押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从现代文学语言的情况来看,语言回环之美主要不是表现用韵上,而是以词组和句子为运用单位,呈现多种形式。它也与语句的整齐之美相关,当然,汉文学语言之美不止这三方面的内容。
  (4)形象思维靠语言
  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示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名词,少用抽象名词。《诗经》的比兴,是形象思维的实践。后来“兴”发展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情于景。抒情诗如果没有形象,就是最坏的抒情诗。诗的意境,也靠具体形象来表现。杜甫《秋兴》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假如他简略地说:“离家两年多了,我很想家”一类的话,就味同嚼蜡了。甚至讲哲理的诗也离不开形象思维。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有池塘,有镜子(鉴),有天光,有云影,有源头活水,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天看书都体会到许多新的道理,好像有源头活水的清池,照得心里亮堂。这样说才有诗意,是一首好诗;如果用抽象的话说出,就不成其为诗了。
  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文字——给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字。文学是借语言文字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古典作家们在语言文字的意识上及形象的内容上愈明了愈单纯,——则关于风景及风景所给与那人的影响的描写和关于人的性格及此人与别人的关系等的描写,也就愈正确,愈确实。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没有名称的。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事实后面蕴藏着社会的意义,每种思想都包含着一种根源:这就是为什么某种思想正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文艺作品的目的是富于表情地、充分地和明确地描写事实后面所蕴藏的社会生活的意义。文艺作品必须运用明确的语言和精选的字眼。“古典作家们”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写作的,他们在数百年来逐渐的把这种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来。(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像镟床工人必须熟悉金属及木材一样,文学家必须熟悉他的材料——语言文字;否则,他便不能表达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思想,便不能制造图画和个性。”(《给青年作者》)文学是语言艺术,它是靠语言作为基本工具来反映生活的。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正像旋律、声调对于音乐,色彩、线条对于美术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作家的思想、题材再好,如果不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技巧,就会像“茶壶里煮饺子”,无从表达出来。这就是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文学家无不在语言的学习和锤炼上下苦功夫。外国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文学名著中使用的不同单词,比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中使用的,要丰富得多(拼音文字的单词常常有好几十万)。研究各个领域事物规律性的著作,它们可能在局部的地方,也作形象的描绘,但是就其根本性质来说,特点在于作理论的分析,并不像文学那样,要运用语言塑造艺术的形象,因此,也就不像文学那样,格外讲究语言的功夫。托尔斯泰的许多笔记本上,都是些语言的练习,他的每部作品都有许多反复修改的未定稿,仅《复活》中玛斯洛娃的肖像,前后就改写了多次。据说有一篇作品修改竟达九十多次。我国古典作家对语言的锤炼更为重视,所谓“日日为诗苦,谁论春与秋”(僧归仁);“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杜荀鹤);“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李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曹雪芹自述《红楼梦》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真是呕心沥血,辛勤终生。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07:05:32 | 只看该作者
 柏青老师创作谈(三)语言的积累
     语言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暗暗地吐露着芬芳。一双柔情粉嫩的纤手轻轻地拔开心扉,柔柔地摘下,再将深深的情意融入其间,细细地美目顾盼着将之编成梦幻迷离的爱心花环,送给广大的读者。也可以将它折叠成浸润芳香的千纸鹤,撒满真诚的祝福和思念的心语放飞在思念的朋友们的心空,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
  语言的魅力还在它可以将简单的汉字组合,浸透情感的汁液,赋予斑斓的色彩,灵动成一幅清纯亮丽的山水图。也可以静静地关注,默默地关爱,于静默间抒写情深绵绵的诗笺,填写一阕醉人的诗行。简单而富含魅力的语言在岁月的长河里被情感的浪花旖旎成浪漫温馨的彩贝,轻轻地被珍爱的读者拾起,用幸福快乐的情丝串成璀璨夺目的项链,挂在记忆的窗口。也可以在唐诗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紧紧地同诗意的月色相拥,同温润的情意相抱,同甜美的情感美酒相醉。也可以在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深深思念里领悟婉约宋词的凄美柔情,感受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于黄昏时分品一杯香茗静心领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无边愁思。细品诗人的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这是语言的魅力彰显的凄美画卷和爱恋的情怀。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会用最温馨暖爱的语言去抚慰寒冬里的人们的;一个心存感激的人会珍惜每一个送给他祝福和鼓励的人;一个热情快乐的人会用激昂欢畅的语言去感染身边的人;一个幸福温馨的人会用蜜意的心怀,甜润的语言去关爱身边的人。在当今和谐为主题的社会里,我们向往的都是温情脉脉的情暖春天般的语言。希望语言的魅力如春风,吹醒心的田野,润泽新的希望;希望语言的魅力如春雨,于“润物细无声”中滋润干涸的心田,萌发真爱的种子;如夏风般凉爽,驱除心间的烦闷浮躁,增添一份清凉的慰藉;如秋天枝头的硕果,田野的一片金黄,丰盈成熟的喜悦心怀;如冬日的暖阳,赶走冬日的寒冷,在阳光的羽翅里感受一份温暖惬意的情怀。在此语言的魅力所展示的如痴如醉的图景里行走低吟,一定会灿然今生最美的风景,感慨于语言最美的相逢。在如诗如画,如梦如烟中轻裁语言的云朵,做一件最幸福最暖爱的梦的衣裳。感受语言的魅力,说出温润蜜怀,奉献幸福徜徉。如风拂过,轻轻无痕,却荡起心湖的涟漪。一江春水,碧波盈盈,洒落的心事,幻化为绝美的心花,妖艳情浓。
  轻轻地行走在文字里,感受着文字带给我的快乐温馨,甜美幸福。感怀那魅力的语言编织的如意惬意的生活场景,感怀那魅力的语言勾勒的梅香淡墨里的暗香浮动,感怀那魅力的语言书写的婉丽飘逸的诗行,感怀那魅力的语言里牵起的情丝缕缕……
  让语言的魅力承载一份最真最纯的情感,诉说永恒的甜蜜感动的心语,串起闪亮的情感珍珠,永远挂在真爱的天幕,让每一颗心永远相依相敬,爱心永恒!
  文学语言在于积累。怎样积累呢?
  (一)在阅读中丰富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文学材料。“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平时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创作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二)在品析中强化积累
  可在品析中积累语言。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化为己有。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建立自己的“词汇仓库”,储备得越多越好。同义词掌握得越多越好。同义词掌握得多,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使用最准确的词语来表达你的意图、意绪。
  比如,我们可以作些同义词(反义词)的积累练习:
  练习组词,能使我们积累丰富的词汇。如用“光”字组词,就能组如下20多个词。
  光明光亮光滑光芒光泽光润光荣光辉光阴光源光速光疗日光月光灯光火光电光莹光星光刀光闪光银光金光
  一个字能扩这么多的词,经常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就能积累大量的词汇。扩词也要注意方法,可以把要扩词的字放在前面做词的词头,如上例的前两排:光明、光亮……等;也可以把扩词的字放在后面做词尾,如上例的后两排:日光、月光……。这样前后考虑,可以展开扩词的思路。当然更多的是从内容、从范围、从种类、从用途、从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展开联想进行扩词。如给“花”字扩词:
  从花的种类思考:桃花梅花荷花菊花梨花月季花芙蓉花太阳花牡丹花等
  从花的颜色思考:红花黄花白花紫花金花等
  从用花组成语思考:奇花异草花好月圆五花八门春暖花开移花接木遍地开花花言巧语花花绿绿花开花落
  又如给“风”字扩词:
  从风的季节扩词:春风秋风季风晨风晚风
  从风的大小扩词:微风和风大风狂风暴风飓风
  从风的方向扩词: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西北风顺风逆风风向
  从用风组成语扩词:满面春风雷厉风行看风使舵风起云涌谈笑风生弱不禁风捕风捉影风餐露宿风华正茂
  经常这样练习,就能积累大量的词汇。同样,通过找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和多义词的练习,也能增强对词义的理解、丰富词汇的内容,提高运用词语的准确度。
  如“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根据词的细微差别来分,就有如下几十个。
  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见、瞧、视、睹等。
  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见、见到、看到等。
  表示向远处看的:如,眺、望、眺望、瞭望等。
  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视等。
  表示向下看的:如,鸟瞰、俯瞰等。
  表示向周围看的:如,顾、张望、环视、巡视等。
  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表示偷看的:如,窥、窥视、窥测、窥探等。
  表示亲自看的:如,目睹、目击、目测等。
  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视、凝视、凝望等。
  表示斜着眼看的:如,膘、斜视等。
  表示愤怒地看的:如,瞪、怒视、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浏览等。
  表示仔细看的:如,端详、察、察看、观察、检查、查看。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级看下级的:如,检阅、视察等。
  以上列举的关于“看”的同义词、近义词就有48个(当然还不止这些)。在写作中,我们经常要根据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精密而准确地表达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感情、态度,就必须选用不同轻重、不同范围、不同色彩的词语,如果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写作时就能够选择最恰当的词汇来表情达义了。
  (三)运用中深化积累
  有意识地运用已积累的语言进行写作,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摘录、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想象。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名家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很多词语具有表达语义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修辞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等类别的功能。形象色彩是词语所附加的意义色彩,词语除代表了一定对象的理性意义外,必须能够引起读者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词语的形象色彩能够增强词义的明晰性,强化语言的表现力,应加强对词语形象色彩的领会与掌握。
  研究词语的形象色彩就要注重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的选用,这类词语的词汇意义往往表现出事物行为、状态、颜色的形象特征,都要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加强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质地性,可感性。
  词语的形象色彩体味于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等的感觉基础上。其中,以视觉形象的居多,这种视觉上的形象使人对某一客观事物具有直观,感性,具体的头脑反映。
  例如“鸡冠花”这个词,使人仿佛看到此花有着鸡冠花的外貌形象特征;“金钱豹”这个词,使人仿佛看到猛兽有着钱状的黄色花纹;“望梅止渴”,一听到“梅子”,头脑里马上就产生了对“梅子”颜色,味道的联想,一想到梅子的酸味,口里就立即分泌出许多口水;“狼烟四起”,呈现出一种威逼,企图攻击对方的紧张局面。此外,带有听觉形象的,如“笑哈哈”,让人仿佛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舒畅欢快之声;“轰隆隆”形容打雷时那响彻天宇的天籁之音;“哗啦啦”仿佛玉珠落玉盘似的将雨水落地的声音形象地描绘让人耳目一新。带有味觉形象的,如“甜丝丝”带来让人享受到甜味的美好感觉;“淡巴巴”又使人处于一种索然无味的状态;“辣乎乎”让人心头产生难以形容的灼热之感。还有带有动感的词语其色彩表现得更真切形象,如“晃荡”有一种物体摇摇欲坠的动感;“哽咽”带有哭泣时声气阻塞的动感,等等。有的词具有不只一种形象色彩,例如“扑啦啦”既有鸟类忽然振翅起飞的听觉形象,又可呈现拍翼而起的视觉形象。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语言的色彩是指语言所带有的感性上的表达色彩,它是指词语所反映出来的感情上、形象上或语体风格上的一些特点。这些不同的感性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修辞作用。比如文章中大量运用口语词,就会使文章或讲话平易、自然、亲切、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量使用书面语词,就会显得庄重、严肃和凝练;大量使用专门术语,就会使文章或讲话带有严密的特点和慎重的感觉;用讳饰词就会给人一种委婉和雅致的感觉。
  (一)感情色彩的调配
  感情色彩鲜明,是使语言生动优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指所选用的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喜怒、扬抑、荣辱等感情,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要调配好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精心挑选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注意适度与准确。其次在用词时感情色彩不能自相矛盾。
  (二)语体色彩的调配
  通常的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要用于相应的语体里,以求得风格上的谐调一致。例如“送、私自、可以、安排、办法、现在”等词语就不太适合用于公文中,而需要用“赠送、擅自、准予、布置、措施、兹”这些带有比较庄重、严肃的语体色彩的词语。上面说的是一般的要求,但并不排斥运用上的灵活。有时为了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常常会在一种语体里,掺入另一种语体色彩的词语。比如政论语体主要是使用书面词语,表示抽象概念的各种术语也用得较多。如果根据对象和内容需要,适当选用一些口头词语,交错其间,也会收到好的表达效果。例如毛泽东的政论文:“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其间书面语词和口头语词融合在一起,趣味横生,也使得居心叵测的司徒雷登的一副嘴脸跃然纸上。
  (三)形象色彩的调配
  要使得词语的形象色彩搭配得当,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使词的形象色彩跟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切。比如“笑”,由于笑的情景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笑的声音也应有所不同,比如一般“笑”的形象性描述是“哈哈大笑”、“嘿嘿冷笑”、“嘎嘎傻笑”、“嘻嘻顽皮地笑”、“吃吃忍不住地笑”、“咯咯天真地笑”等。其次词的形象色彩也要和词的感情色彩相谐调。因为有些词的形象色彩也表现出特定的感情色彩,所以在运用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去描写人物或环境时,一定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是否谐调。但并不是形象色彩强的词语用得越多,表达也就会越形象的,要适可而止,要恰如其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3:17 , Processed in 1.6537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