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辩”20年:回忆1993年复旦大学辩论队辩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3 15:0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辩”20年:回忆1993年复旦大学辩论队辩手
  “国辩”20年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1993年复旦大学辩论队的四位辩手
  长江日报 见习记者郑汝可
  请问对方辩友,你还记得当年唇枪舌剑、风靡大江南北的“大专辩论赛”吗?
  1993年8月,复旦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出征新加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下文简称“国辩”),斩获冠军。参赛的四位辩论队员姜丰、蒋昌建、严嘉、季翔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更引发全民辩论的热潮。
  今年,正值“国辩”20周年,而90后压根不知“狮城舌战”为何物。回顾“国辩”兴衰,曾经的参与者认为,“国辩”日益小众,其突出症结是辩题局限、缺乏时代气息,辩论赛过于注重名次而缺乏多样性的辩风。也有人称,在赛事海选如流、各种选秀不断的今天,娱乐生活多样,“偶像”多如牛毛,“国辩”日渐衰微不可避免。
  “狮城舌战”是社会开放的缩影
  大多数国人从来不知道,人居然还能这么说话
  1993年8月30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新华社消息:上海复旦大学代表队于29日获得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冠军。
  事情源于是年3月,国家教委的一纸电传: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将于今年8月份在新加坡举行,受邀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中国、英国等10个。由于复旦大学代表队在1988年于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国家教委决定本届及以后各届比赛均由复旦大学队参赛。
  随后,复旦大学决策中枢快速反应:由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挂帅,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任顾问,哲学系教授俞吾金任领队兼教练。
  这一消息在复旦校园激起热情,上百名学生报名参加校园选拔,最终确定了姜丰、严嘉、季翔、蒋昌建、何小兰和张谦的六人参赛名单。
  集训期间,学校请来了包括朱维铮、陆士清、张汝伦、葛剑雄等在内的30多位教授给辩论队员们讲授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宗教、音乐、美术等各类课程。“我们这是举校体制。”蒋昌建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姜丰也直言,辩论赛集训时的“恶补”,“像吃快餐一样把各门学科的概况和最新进展都听了个遍”。
  8月20日,复旦代表队赴新加坡参赛,哈佛大学学者杜维明和武侠作家金庸坐镇评委席。当时还是少年的周玄毅,在那个夏天的央视黄金档,观看了复旦大学辩论队的辉煌。
  8年后,周玄毅作为武汉大学辩论队的选手参加“国辩”时,仍然无法忘记1993年比赛的“荡气回肠”。在他看来,从社会影响看,1993年“国辩”达到了一个巅峰,“在公开平台上针锋相对的大学生辩论,成了一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大多数国人从来不知道,人居然还能这么说话。”周玄毅说,当时其他语言类节目太少,大学生的天之骄子光环未退,辩论赛有着火一把的好“时势”。同时,复旦辩论队的精彩辩词,也特别能满足电视节目制片人对于“做效果”的要求。
  “电视加上时间,‘造神’也就难免。”周玄毅说,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主张“讷言敏行”,辩论赛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开放的缩影。
  “国辩”求变是出于收视率考虑
  它本质是电视节目,需要满足不同时代对电视娱乐的需求
  “国辩”的名头越来越响,赛制和规则也越改越新鲜:从1993年到2005年的“四人制”变为2007年之后的“三人制”,再到10年后,用网络视频打选拔赛、上下半场双方互换立场。此外,还增加了评委提问、大众评审团投票等环节。
  2007年,“国辩”犹在鏖战时,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在博客上批评选手们“视野狭窄、观点偏执、论证简单、应变虚弱”,还追根究底地力指国辩之所以差,最根本的原因是赛事规则造成的。他指出,以上下半场双方互换立场的规则为例,“双方都会在立论时给自己留有余地,少了真知灼见和不遗余力”。
  蒋昌建直言,赛制的改变“都是出于节目收视率的考虑”。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辩论的特点就是针锋相对,交换立场,很难把问题讲透,“时间毕竟有限,高中生写高考作文,有理有据地说明白也得800字”。
  受人诟病的,还有辩题的选择。早期“国辩”,思辨性辩题占有较重分量,如“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等,这类辩题被指离实际生活较远。2007年,央视副台长孙玉胜提出,以事实性话题取代思辨性辩题,于是,当年产生了“公共场所应该全面禁烟不是部分禁烟”、“是否赞成网络实名制”等新辩题。
  在周玄毅看来,确立辩题确实是有难度的。“国辩的赛制和风气就是主要强调价值性辩题,很少打政策性辩题。”2011年“国辩”最佳辩手陈铭也提到,辩题应当有趣,面向时代,“把贴吧、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拿出来讨论,才更能接近生活。”陈铭说,以前流行的价值性辩题局限了受众,“国辩”要发展,需要“接地气”。
  与辩题一起变化的,还有辩论风格。1993年复旦大学辩论队在狮城获胜的同时,开创了一种被称为“花辩”的辩风。花辩主要展示知识的丰富性,使用华丽的词汇、大段的排比。这种辩论风格观赏性很强,带有演讲的痕迹,但正面交锋的成分较少。
  1999年,冠军西安交通大学队创造了被称为“雄辩”的风格,侧重短兵相接,逻辑点的推进。2010年,武汉大学夺冠时,其全新的辩论风格被称为“儒辩”。时任带队老师的周玄毅解释说,同“花辩”、“雄辩”比起来,“儒辩”更强调风度,“是理性平和地分析问题”。
  “国辩本质是一个电视节目,需要满足不同时代对于电视娱乐的需求。”陈铭说,1993年的国辩能够成为风向标,也正因为切合了时代。在他看来,辩风的改变也正是如此,“现在的观众,更理性,倾向于平心静气讲道理”。

 1993年的狮城辩论赛,复旦大学四辩蒋昌建和一辩姜丰名声大噪。

  离开聚光灯≠辩论变冷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见习记者郑汝可

  明星辩手

  见习记者郑汝可

  20年前“国辩”有多火?央视选择在10月1日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决赛,然后整个“十一”假期都在循环播放之前的比赛录像。至2005年,央视连续十多年转播国际大专辩论赛,但影响力逐年下降。同时,由央视以及其他地方电视台主办的各类电视辩论,收视率也表现平平。如今,“国辩”似乎在渐渐远离大众的视线和媒体的焦点。

  周玄毅说,在收视率为王的时代,对于“国辩”,央视“没有了当年的积极性”,在宣传制作以及聘请明星评委方面力度比过去小得多。同时,“高校也没有那么重视了”。2001年,周玄毅与武大队友备战参加“国辩”,十几个教授围成一大圈一个个过堂,“这种待遇实在很难得”。当他带着学生们征战2010和2011年的两届国辩时,“不再全校皆兵,领导基本上不再过问了”。但他认为,这才是“国辩”的应有之态。

  “逃离了聚光灯,并不代表辩论赛冷清了。”周玄毅说,事实上,20年后辩论的圈子更大,参与者更多,赛事更频繁,话题和风格更多元,锻炼的机会也更充分。他提到,以武大为例,20多个院系,有至少数百名活跃辩手。每年的新生赛、金秋辩论赛和红枫辩论赛三大主要赛事,更是一票难求,有大量校外学生慕名前来观战。

  “在电视之外,还有一个足够大的校园辩论平台。”周玄毅说,辩论最终将走向多元化:校园辩论更有学术范,综艺辩论真正娱乐起来,电视辩论能够雅俗共赏,政策辩论能够成为公众的共识。但综艺式辩论也应当发掘辩论的内在魅力,而不是外在地去制造效果。“比如说现在的电视辩论节目,往往为了制造效果把陈词时间缩短,交锋环节增多,事实上,如果道理都没讲清楚,交锋也只是斗嘴而已”。

  陈铭也同意辩论赛应当“兵分两路、齐头并进”。他认为,观众的理性在不断增加,综艺化的辩论节目,能使更多人参与其中。他说,大众辩论要发展,就不能拘泥于象牙塔里孤芳自赏。

  蒋昌建:如今是复旦最受欢迎的老师

  蒋昌建是那届舌战最佳辩手。担任四辩的他,陈词中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用它来寻找光明”,被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为“词锋锐利,反应敏捷”。

  当年辩论赛顾问王沪宁曾回忆:“第一次到新加坡广播局试音的时候,蒋昌建一开口,他那特有的男中音和有魅力的嗓音,就吸引了大家。新加坡广播局的郭奕好小姐,就向我这里看,并伸出大拇指。”

  如今在网络论坛上,仍有人怅然回忆:“那时候我们模仿蒋昌建说话和表情,梦想有一天像他一样气势如虹。他影响了我们整整一批人。”

  蒋昌建后来成为了复旦一名教师,他曾对媒体表示,从没想辩论赛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他说自己只求读好书、教好书和写好书。但从那一年开始,与辩论赛有关的事情一直在他生活中留有痕迹。至今在他的办公室里,还堆着几大箱观众来信,他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常有复旦的女学生们,在谈到他时眼睛发亮,说蒋昌建是复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姜丰:辩手之花

  “国辩”造就了被誉为“辩手之花”的姜丰。决赛中,一辩姜丰一句带有娇嗔意味的“对方辩友是没听见还是没听懂呢”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姜丰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保送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西方美学硕士学位。后来,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我会作为唯一的女辩手,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

  夺冠后一年,姜丰从复旦毕业,到央视工作,担任《正大综艺》的主持,随后又成为文化类节目《文化视点》的制片人。她曾对媒体坦言,自己的整个道路和职业都与1993年那场辩论赛相关。

  2001年姜丰到英国攻读剑桥博士。2004年10月2日,姜丰在剑桥嫁给了英国男人理查德·杜比,杜比是一家国际名企的高管。2007年2月7日,他们的一对混血龙凤胎降生,姜丰给他们取名叫大宝、二宝。之后,姜丰在朋友的帮助下创办“杜比国际教育中心”,该机构隶属于大连实德集团。

  8月20日,她在微博中回忆“国辩”20年:“辩论中一个重要技巧,是不能跟着对方的思路走。对方抛一个问题你就接一个问题很难最终取胜。立永远比破更有效果,也更好掌控。人生路上,无论出现怎样的对手、怎样的谜局,都无须恋战,重要的是要怀着爱、坚定地走既定的道路,这个目的地,辩论赛上叫胜利,人生路上叫幸福。”身处舆论漩涡之中,她这席话令人浮想联翩。

  “国际大专辩论会”历史回顾

  1986年,新加坡广播局首创大专辩论会,当时称为“亚洲大专辩论会”;

  1993年,新加坡电视机构与央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主办“亚洲大专辩论会”,并改名“国际大专辩论会”,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新加坡和北京举行;

  同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办,中国派出复旦大学参赛,复旦大学获胜,最佳辩手:复旦大学蒋昌建。中央电视台播出全部比赛的七场实况录像,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掀起了一股辩论热潮;

  1995年,在北京举行,南京大学获胜,最佳辩手:台湾辅仁大学林正疆;

  1997年,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打破了大陆队伍连续夺冠的势头,开始了连续3年进入决赛的辉煌历程,最佳辩手:首都师范大学王慰卿;

  1999年,国辩第一次大规模更改赛制,开始将华裔和非华裔选手分开比赛。西安交通大学击败了马来亚大学,最佳辩手:西安交大陆一鸣;

  2001年,1993年新加坡传统赛制恢复,武汉大学被马来亚大学击败,最佳辩手:武汉大学余磊;

  2003年,国辩10年,CCTV与新传媒续约,将继续举办国辩;同年,赛制变化巨大,决赛中山大学击败了台湾世新大学,最佳辩手:台湾世新大学黄执中;

  2005年,电子科技大学击败了香港科技大学,最佳辩手:电子科技大学张都;

  2007年,更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大陆第一次将网辩引入了国内选拔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击败澳门大学,最佳辩手:澳门大学刘京京;

  2009年,经济危机,国辩推迟;

  2010年,国辩恢复,武汉大学击败马来亚大学。母语组最佳辩手:台湾政治大学刘彦澧;

  2011年,国辩不再产生冠军队,改为评选华语为母语组和华语为非母语组各1位“最佳辩手”。母语组最佳辩手:武汉大学陈铭。

  (见习记者郑汝可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0:52 , Processed in 0.1046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