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1

体态语的运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4 19: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体态语的运用
一、表情语的运用
表情主要是指人的面部表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面部表
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表情
不仅能给人以直观印象,而且还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它同有声语言配合,能
产生极佳的交际效果。据心理学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人们传达信息的总量
中,55%是靠面部表情来获得的,所以有人认为面部是思想感情的“荧光屏”。
人的面部表情由脸色的变化和眉、目、鼻、嘴、肌肉的动作来体现,如
眉毛的动作就有20 多种,表示出不同的语义。
表情语的运用,我们重点讲目光语和微笑语的运用。
(一)目光语
1.目光语的含义和功能
目光语是运用眼的动作和眼神来传递信息和感情,实现交际的语言。
面部表情语言以眼睛最为重要,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人
的眼神变化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见
达芬奇《笔记》)。劳夫·瓦多·爱默生曾这样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所
说的活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有的
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体态语表达领域。具
体来说,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能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目光炯炯,给人以健康、精力旺盛的印象;目光迟钝,给人以衰老、身
体虚弱的印象;目光明彻,给人以坦诚的印象;目光昏浊,给人以糊涂的印
象;目光闪烁,给人以神秘、心虚的印象;目光如炬,给人以威严正义的印
象。《诗经》中的“美目盼兮”、“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指的即是
青年女子的目光语能给人以漂亮、迷人的印象。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
这样一段文字:
她的眼最好看,很深的双眼皮,一对很亮很黑的眼珠,眼珠
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着灵动俏媚。假若没有这一对眼睛,她
虽长得很匀称秀气,可就显不出她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
了。她的眼使她全身都灵动起来,她的眼把她所有的缺点都遮饰
过去,她的眼能替她的口说出最难以表达的心意与情感,她的眼
能替她的心与脑开出可爱的花来。尽管她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
什么使人佩服的人格与行动,可是她的眼会使她征服一切;看见
她的眼,人们便忘了考虑别的,而只觉得她可爱。她的眼中的光
会走到人们的心里,使人立刻发狂。
转引自《描写辞典》
上述这段话,与其说老舍把人物的眼睛写活了,倒不如说人的眼睛本来就有
这么大的魅力。这种“眼睛会说话”、“眼睛招人爱”的人,在现实生活中
常常可以见到。
(2)目光“会说话”,能传达细微、复杂强烈的思想感情。黑格尔在《美
学》中说:“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
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情况中的千变万化,全部要由艺术化成眼睛,
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目光语所传达的
极为细微、深邃、美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时连有丰富表现力的有声语言
也无法胜任,无法替代。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都非常重视“眼目传神”,历来
即有“上台全凭眼”、“一眼有神,满场皆活”等说法。人物的喜、怒、哀、
乐、娇、痴、呆、傻、嗔、怨、恨、羞、骄、横、媚、俏、昏、灵等各种复
杂感情,常常都是靠眼睛来表达的。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说:早先男女间的求爱表现出害羞、
幼稚和局促不安。某位女士想引起某位男士的注意,就微微地低下头向一边
歪,然后用一种或者说忸怩或者说卖弄风情的眼光去注视他。“忸怩”和“卖
弄风情”这类细腻感情靠有声语言往往是难以传递的,而目光传递则常常“游
刃有余”。
另外,人们兴奋已极时,气愤已极时,悲伤已极时,既来不及用言语表
达,用言语也难以表达。这时,目光语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请看下面
的例子: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史记·项羽本纪)》
吴荪甫皱了眉头,嘴唇闭得紧紧地,尖利的眼光霍霍地四
射。(茅盾《子夜》)
当下把个张三、李四吓得目瞪口呆……那跑堂儿的一旁看了
也吓得舌头伸了出来,半日收不回去。(文康《儿女英雄传》)
“目眦尽裂”,形容愤怒到了要“爆炸”的程度;“尖利的眼光”,形
容凶狠到了残忍的程度;“目瞪口呆”形容遭受的猛烈打击已到了不能自恃
的程度,这里的目光语将各人强烈的感情完全表露出来了。
(3)自然流露的目光语,能反映人物的遭遇、性格和深层心理。目光语
的运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无意识的目光语,是内心世界的自然表露,
从这一点看来,也是“目如其人”。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
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孟子·离娄(上)》)
鲁迅曾说过:“要省俭的表现一个人最好是画她的眼睛。”他笔下的祥
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只是顺着眼”,表现出善良的性格。但是,经过夫
死子亡之后,已经完全麻木、绝望,并且濒于死亡,这时“只有那眼珠间或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光对表现性格及深层
心态所起的重大作用。
2.目光语的运用艺术
据科学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叉神经元,
具有分析综合的能力。目光语的运用就眼睛自身的动作来说,包括瞳孔的变
化(人极端兴奋时瞳孔就放大,反之则缩小),眼球的活动(急速思考对策
时眼球转动就快,反之则慢),眼睑肌的运动(遇到感兴趣的人与事,眼睛
睁大;不愿意理睬某人某事,就耷拉下眼皮),泪腺的分泌(过于激动时,
眼泪像断线的珍珠般落下)。这些都受了脑神经的支配。
目光语的运用,也还与交际者眼睛注视的部位有关,与停留的时间长短
有关,与注视的方式有关,与控制对方的眼神有关,等等。这几方面处理得
好,交际效果就会好,下面我们将分别讲述。
(1)注意目光的投向
目光注视的部位不同,表明双方的关系不同,投入的信息也不同。亲密
的注视,是注视对方两眼与胸部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社交的注视,目光停留
在对方的双眼与腹部之间的三角区,但要注意各民族的习惯与文化背景。如:
南欧人常常把注视对方看成是冒犯;日本人在谈话时是注视对方的颈部,而
不是面部。因此,在目光语交往中,一定要考虑文化差别的因素。另外,即
使是同一民族,即使是“亲密注视”,注视妻子、儿子、兄弟姐妹的目光也
有区别,这些都要灵活掌握。
(2)注意目光的时距
目光注视对方时间的长短,也是很有讲究的。长久不注视,则被认为是
冷落对方,或者是对对方不感兴趣;长时间地盯着对方,也被认为是失礼的
行为,或者是向对方挑衅。刚一注视就躲闪,则被看作是胆怯和心虚。在影
片《列宁在1918》中,捷尔任斯基要卫队长看着他的眼睛,对方则始终不敢
看。这表现的是正义与邪恶的意志较量。美国的亚兰·皮兹说:
有些人在与我们谈话时会使我们感觉很舒服,有些人却令我
们不自在,有些人甚至会看起来不值得信任。这主要是与对方注
视我们时间的长短有关。亚杰的报告中指出,若甲喜欢乙时,甲
会一直看着乙,这引起乙意识到甲喜欢他,因此乙也就可能会喜
欢甲。换言之,若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应有60%到70%
的时间注视对方,这会使对方也开始喜欢你。因此,你就不难想
象,紧张、羞怯的人由于目光注视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就不
容易被人信任了。在谈判时,应避免戴深色眼镜,以免使对方感
觉你在瞪着他。
(《人类行为语言》)。
(3)注意目光的视式
目光视式,确切地表明交际者的态度。当他对对方非常重视,或者在谈
严肃的话题时,一般是正视;当他对某人表示轻蔑或者反感,就会采用斜视;
当他对某人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就会采用耷拉眼皮的姿势。这都是很有讲
究的。比如,演讲者或教师,在发表演说或讲课时,一般要用正视,还要适
当地配合扫视和环视,既显得庄重、严肃,又照顾得很全面,不要冷落了每
一个角落里的听众和学生。
(4)控制对方的眼神
如果你是向对方讲解什么问题或传授知识,需要用图画、实物、手势作
辅助,应设法控制对方的眼神。当然,主要是靠你的注视,使对方不便“走
神”,觉得你时刻在“盯”着他,注视他,也可以用一支笔或教鞭指着图画
或实物,同时念出所指的部分,并注意把笔或教鞭移到彼此目光的直线上。
你注视对方是为了使对方聚精会神地接收你传递的信息,你想法控制对方的
眼神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二)微笑语
1.微笑语的含义和功能
微笑是面部表情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微笑语呢?
微笑语是通过略带笑容,不出声音的笑来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微笑语
是一种跨文化即超越文化的通用的体态语言。
微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1)微笑能美化自我形象。微笑是健康长寿的途径,又是身体健康的标
志。有所谓“笑一笑,十年少”的说法。不仅如此,微笑还可以美化人们的
外形,陶冶人们的心灵。因此,发自内心的微笑,还是美好心灵的外现。外
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说:“一个人的微笑价值百万美元。”据调查,很多
政治家、外交家、演员、公关小姐、运动员,他们事业上的成功,不仅因为
他们有出众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们那颇具魅力的微笑。例如,1988 年9 月
26 日的《解放日报》有则报道——《高敏是个爱笑的四川姑娘》:
她每跳完一个动作,从水中跃上池边,总是轻盈地转身向观
众鞠躬,随之脸庞上浮起两朵甜甜的笑靥。
优雅、妩媚的风度,使这位跳水名将,在比赛中增添了印象
分。在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路透社记者就劈头劈脑地问:“在
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你总是面带笑容,这是不是一种战术?”高
敏用又一个微笑回答:“笑一笑,能使我轻松一下呀!”
……正是这种双重性格,使她在紧张激烈的大赛中,既能集
中地完成高难动作,又不忘用微笑去赢得印象分。
“跳水皇后”高敏在比赛中的微笑,是必胜的信念、美好心灵的表现,是热
情的性格、高度的涵养的表现,是善良的心地、友好的态度的表现。在奥运
会上获得双向飞碟冠军的我国运动员张山在比赛中也是始终面带微笑,赢得
了对手及观众的喜爱。
可见微笑对形象的美化,对事业的成功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②微笑能改善交际环境
交际环境对交际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构成交际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人际关系。交际时人际关系并不都是很好的,有时交际的对方很不欢迎,很
不友善,关系很不融洽。遇到这种情况,交际者可以主动地用微笑语言去加
以改变。改变这种环境,微笑比有声语言更方便,更直观,更得体,更有效。
如:
卡耐基要求几千位工作人员作这样一件事:对他们周围每天
遇见的人都报以微笑,并将结果反馈回来。不久收到了纽约场外
交易所斯坦哈特的来信说:现在,当我出门上班时,我微笑着向
公寓电梯司机打招呼,我微笑着向门卫打招呼;在地铁票台要求
换零钱时,我向出纳员微笑;当我来到场外交易所,我向同事们
微笑。
我发现人们很快就对我微笑。我以愉快的态度对待前来找我
发牢骚、诉苦的人,我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诉说。这样一来,我发
现调整工作容易得多了。微笑给我带来美元,每天都有很多。
(美国·戴尔·卡耐基《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斯坦哈特就是这样改变了所处的不良环境,和自己部下友善融洽,和睦相处。
微笑给他带来了愉快的工作,微笑给他带来了经济效益。
(3)微笑能委婉和得体地达意
有时,人们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但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只可意会,难
以言传,这样可以用微笑来沟通双方的思想,完成交际任务。如:周恩来总
理在访问印度的归国途中,在尼泊尔首都举行过一次精采的记者招待会。会
上有个外国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恩来总理,您日理万机,但身体
依然很好,精力充沛,满面红光。您是否可以谈一下您是怎样生活的?”(杨
岗主编《企业家外交丛书》)这个问题对平凡百姓,倒没有任何敏感的地方。
但对一位中同总理来说,是不大好回答的,可以说这是智慧与机敏的考验。
如果大谈特谈自己的个人生活,如果板着面孔说:“无可奉告”,如果佯装
没有听见,“王顾左右而言他”,这都是不合适的。周总理听完后,先是微
微一笑,这个微笑中传递的是友善、轻松、有风度的信息。接着随口答道:
“我是按照东方民族生活方式来生活的”。这一笑一答,含蓄巧妙,立即赢
得了热烈的掌声。
总之,微笑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微笑能使“强硬的”变得温柔,“困难
的”变得容易,“刁难的”变得通融,“对立的”变得和解,“疏远的”变
得亲近,“友好的”变得更友好。微笑能弥补嫌隙,微笑能化解嗔怨,微笑
能增进友谊,微笑能招财进宝。微笑是一种能够沟通双方情感的桥梁。
2.微笑语言的运用艺术
在运用微笑语传情达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笑得自然。微笑是发白内心的,是美好心灵的外现。这样才能笑
得自然、笑得亲切、笑得美好、笑得得体。不能为笑而笑,无笑装笑。像电
影《满意不满意》中的小杨师傅那样,由于不安心服务工作,心里有抵触情
绪,他的笑是为应付差事而“挤”出来的,是假装出来的,是皮笑肉不笑的。
这样,不但不能迎来顾客,而且还会吓跑顾客。
(2)要笑得真诚。微笑语既是自己愉快心情的外露,也是纯真之情的奉
送。它意味着:“我喜欢你,你使我高兴,见到你很愉快。”真诚的微笑令
对方内心产生温暖,有时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共鸣,共同陶醉在欢乐之中,加
深双方的友情。例如:前面谈到过的香港影片《三笑》中,秋香对唐伯虎的
微微一笑,在唐伯虎看来,是非常真诚的、美好的。尤其是第二次、笑三次
的笑,秋香是更真诚的,两人用微笑交流着深深的爱恋之情。
(3)要笑得合适。微笑并不是不讲条件的,也并不是可以用于一切交际
环境。它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这讲究就是艺术。
首先,场所要合适。当你出席一个庄严的集会,去参加一个追悼会,或
讨论重大的政治问题,自然不宜微笑。当你同对方谈一个严肃话题,或者告
之对方一个不幸的消息时,或者你的谈话使对方感到不快时,也不应该微笑,
或者应及时收起笑容。
其次,程度要合适。微笑是向对方表示一种礼节,一份尊重;也是自己
仪容的展现。但也有一个程度问题。笑得太放肆,太过分,太没有节制,就
会有失身份,引起对方的反感。微笑如果一笑即收敛,一闪而过,也同样收
不到好的效果。总之以适度为宜。
再次,对象要合适。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使用不同含义的微笑,传达
不同之情,表达不同之意。对恋人,微笑是递送爱慕之情;对同事、朋友、
顾客,微笑是传达友好之意;对长辈,微笑是表示尊敬;对晚辈,微笑表示
慈爱;对敌对者的笑与上述微笑不同,是一种冷笑、讥笑,带有轻蔑、讥讽、
鄙视种种含义。
二、首语的运用
首语,就是通过头部活动所传递的信息。它包括点头、摇头、侧头、昂
头、低头等。这里说的首语,是指头部的整体活动所传递的信息,不包括头
部所镶嵌的其他部位。
首语的表现力也是较强的。
点头,可以表明这样一些意思:如表示致意;表示同意;表示肯定;表
示承认;表示赞同;表示感谢;表示应允;表示满意;表示认可;表示理解;
表示顺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1 期)
摇头可以表达这样一些意思:表示不满;表示怀疑;表示反对;表示否
定;表示拒绝;表示不同意;表示不理解;表示无可奈何等。
歪头(侧头)也有多种义项;表示思考;表示天真,如小孩子在听大人
谈话或思考一个问题时,喜欢歪着头,并配合托着面腮,咬着手指等动作。
昂头表示的义项有:充满信心;表示胜利在握;表示踌躇满志;表示目
中无人;表示骄傲自满。头一直往后仰,还表示陶醉。如鲁迅笔下三味书屋
的那位老先生,一边念“铁如意,指挥倜傥……”一边“将头仰起,摇着向
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低头表示的义项有:表示顺从;表示听话;表示委曲;表示无可奈何;
表示另有想法等等。
在首语方面,我国有很多成语,既是用法的总结,也是读解的说明。如:
点头哈腰、昂首阔步、搔首弄姿、俯首低眉、俯首贴耳、摇头晃脑、探头探
脑、缩头缩脑等。
首语的运用,要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动作要明显,尤其是当它发挥替代
功能时,如到底是点头还是摇头,动作要稍大些,让对方看清,正确领会,
正确解读;不能似是而非,造成误解。二是注意配合其他交际语言使用。如
点头时配合一个“嗯”,就不致于误会。也可以、配合其他体态语使用。有
些成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点头哈腰”、“昂首阔步”,这就是配合了
其他体态语。三是注意民族习惯。如塞孟人表示同意是将头向前伸,土耳其
人表示否定是把头抬起,特别是保加利亚和印度的某些地方,他们用点头表
示否定,用摇头表示肯定,与我们恰好相反。同这些民族的人交际时,先要
弄清他们的首语用法,以免闹笑话。
三、手势语的运用
手势语也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体态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有力手段之一。
手势语言十分丰富,能表示各种意义。它常常被用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
起辅助或者强化作用。请看克洛德·迪隆的《戴高乐在爱丽舍宫》中,是这
样描述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手势语的:
当他进行公开演说时,他的习惯动作是两臂向上在空中画V
字形。在记者招待会上,他的动作比较节制,其目的只是为了强
调他的讲话,说得形象些,是要把它捏成形。“揉面”一词经常
出现在他的词汇里。他正是模仿揉面的动作,小胳膊不断地在空
中画着弧形,两只手微微弯曲成杯形,好像他真的在揉合文字和
宇宙这两块面团似的。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戴高乐的手势语幅度大,使用很频繁,很成功。这个例
子表明,手势语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视觉形象,极大地强化有声语言传递的
信息,正如古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指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划脚
等动作,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够理
解。”
我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手势语言的运用范围很广,使用频率也相当高。
如:在街上“打的”时,用招手表示呼唤;当应答是否需要某件东西时,用
摇手表示不需要或者谢绝;大会征求意见时,举手表示赞同或支持;当不能
满足对方要求时,用搓手表示为难;还用叉手表示自信心和优越感;用摊手
表示坦诚或无可奈何;用拱手表示行礼或者道谢;用背手表示自由自得或正
在思考等等。
下面,我们对手指语、握手语、鼓掌语、挥手语的运用作简单的介绍。
(一)手指语的运用
手指语是通过手指的各种动作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这种体态语言从古
至今在交际活动中经常运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1.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2.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耳!”(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 回)
3.车夫们听见了,一齐拉着车围拢来,问他到什么地方。
他稍微昂起了头,似乎增加了好几分威严,伸出两个指头扬着
说:“只消两辆!两辆!”(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仅仅从以上的例子来看,手指语的表意也是很丰富的。“指天日”是强化表
达“誓死”不变的心愿;曹操的手指语,是用来明确指称对象;潘先生伸出
两个指头也是为了辅助数数。
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手指语还有替代功能。例如:
一批台湾油漆工到士林美国学校工作,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
美国女孩向大伙儿走来,语言不通,但是表情丰富,又用手做出
数钞票的样子,然后伸出两只手一比,一名油漆工掏出了三十块
钱给她,那洋妞心满意足地跑开了。
(《台北的“伸手帮”》,
见新加坡《联合早报》1986 年11 月15 日)
美国女孩子的手指比划,则完全是发挥了手指语的替代功能。
手指语还有一种社会、民族约定俗成的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为交际带来
了方便。在我国,一般表示特别的称赞,常常是翘起拇指,其余四指蜷曲。
这是因为人们在数数字时,先按下拇指,于是,拇指就被认为是“第一”,
这与“最好”一词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语义联系,所以,用这一手指动作表示。
同样,翘起小手指就是蔑视,是贬义的表示。
手指语言运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看语境。如在庄重和谐的场合,直伸食指指向对方,就显得对对方
不尊重;在怒火满腔的情况下,直指对方就非常有力,加强了有声语言的表
达效果;在长辈、上级面前说话,一般不宜用手指语,更不应把手指捏得呱
呱响;在一般社交场合,也不应该用拇指和中指、食指打出响声,但在招呼
自己非常亲密的朋友时是可以的。
(2)不要滥用手指语。在与别人交谈时,做出不友好的手势动作,会发
生意料不到的后果。请看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前总统门罗在白宫举行宴会,招待常驻美国和来美国访
问的外交官。法国外长德·塞胡赫尔伯爵坐在英国外交大臣查尔
斯·沃恩爵士的对面。查尔斯·沃恩发现,自己每讲一句话,法
国外长总要咬一下大拇指。沃恩越来越感到气愤。后来,他实在
忍无可忍,便问德·塞胡赫尔:
“你是在对我咬指头吗?先生?”
“是的。”德·塞胡赫尔回答遁。
说时迟那时快,两人拔剑各自冲向对方。
就在两位外长快要交手之际,门罗总统的剑已经架在中间。
一场恶斗就这样被制止了。
(《外交趣闻录》,徐行舟编著)
这一严重事件虽然有深层次的原因,但起因则是“手指语”,而且后果显然
也不是交际者所愿意看到的。
3.手指使用的频率、摆动的幅度等都要讲究,如果频率过多、幅度过大,
轻则给人以缺乏修养的印象,重则会给人以张牙舞爪的感觉。
(二)握手语的运用
握手语是通过交际双方以手相握来传递信息的体态语。
握手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能表达许多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是现代
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礼节和手段。
关于握手这一礼节的由来,美国的林约特·苏宁在《人际关系的奥秘—
—最初四分钟接触》一书中这样说:
为何会有握手这种外交礼节呢?它的起源很可能是两个男
人初见面时,互摊双手握拉一番,表示自己并没有携带武器。但
是,演变到今天,已经变成初次认识时的动作。莫里斯曾经说明
握手的演变过程:“在古罗马,握手曾被视为一种推崇对方荣誉
的动作……这种动作过了几百年后才广为流传,主要原因是由于
工业革命,受到中产阶级普遍推广的结果。”当时的商人以握手
来表示“就这么说定!”或“达成协议!”这是由尊重对方、信
任对方,加上外交含义所组成的一种非对白语言(不说话),所
以,在今日一般社交场合中,握手是我们常看到的动作。
(转引自美国:林纳特·苏宁等《人际关系的奥秘》)
握手的作用很多,如表示友情;表示祝愿;表示诚意;表示谅解;表示
合作;表示期待鼓励;表示欢迎;表示告别;表示信心;表示感谢;表示挑
战;表示达成协议;表示握手言欢;表示结束不愉快;表示试探对方,等等。
握手语的运用技巧:
1.握手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需要遵守一些规定。李斌的《国际礼仪与
交际礼节》一书中这么说:
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互
相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
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
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
对方的手时,以示尊敬。男子和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
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
伸出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侍对方伸手再握。
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前应
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
着第三者握手。
这些规定是需要遵守的。这里有配合其他体态语的问题,有具体握法(部位)
的问题,有先后顺序的问题,有时间长短的问题,有掌握力度的问题。当然,
具体运用时还有很大的灵活性。
2.握手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握手是交际双方直接的身体接触,是一种
微妙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带有很大的试探性,也有很强的可感性。所以远远
不是简单的礼节表示,也不是单种信息的传递。因此,要敏锐地注意对方的
反应。在社交时,你伸出手,然后握住他人的手,如果你能立即感受他人的
反应,这无论是理解对方的态度和决定自己的言行,都是非常必要的。
人在一生中,握手的次数是很多的。我们建议当你在握手时,不妨配合
眼睛的接触,你一方面可以借着眼中所流露出的是否真诚来加强或减弱握手
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对方对你握手的反应如何。多练习几次,你会了
解自己的手,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觉;也会了解别人,给了自己什么样感觉。
3.注意握手的多义性。当你遭受挫折或者蒙受委曲时,旁人不理解你,
都疏远、冷淡甚至嘲笑、奚落你的时候,你以往对他看法不好的朋友,向你
表示珍贵的理解和鼓励,这时,你可以不说什么话,只是紧紧地握住对方的
手。这时,你传出的信息是丰富的;有道歉、有感激、有惊喜,也有表示“请
看我的行动”的含意。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鼓掌语的运用
鼓掌语是交际者通过双手相拍发出声响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它在交际
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鼓掌语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它的表意相对说来显得单纯些,不如握手那么复杂。一般传递两种信
息:一种是正面的,表示欢迎、感谢、支持、称赞等;一种是反面的,表示
不满,喝倒彩、鼓倒掌(但这样用时不大文明)。
2.鼓掌一般是用来代替口头语言,传达信息,替代功能显得突出。一般
在鼓掌时就不说话,鼓掌本身就是“表态”。
3.鼓掌语言在更多的时候是用在大庭广众之中,表示群体的一种意向和
态度。这种时候不需要每人都说一番话,限于人多,也没有条件让每人都说
一番话。
下面略举几例加以分析:
1990 年11 月2 日,“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江泽民、李瑞环等同志会见全体代表。在代表们的一片掌声中,
江泽民、李瑞环等领导同志也高举着双手鼓掌。
代表们的鼓掌是表达感激和致敬;江泽民、李瑞环的鼓掌是表示问好和回礼。
在原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莫斯科市委书记别利亚
尼诺夫在发言时只讲有关改革的一般原则,对莫斯科党组织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没有讲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代表们用
掌声反对这种个人生厌的“废话”,但别利亚尼诺夫仍不醒悟,
台下掌声变碍更加激烈,直到把他哄下台去。
这里的鼓掌是表示抵制、厌恶和驱逐。是鼓倒掌。
鼓掌的体态语相同,但所传递的信息则各有不同。
运用鼓掌语,要注意这么儿点:
1.分别情况,运用不同程度的鼓掌。一般来说,有三种程度的鼓掌:第
一种是应酬式的,动作不大,声音较轻,时间不长,仅仅表示一种礼貌;第
二种是激动式的,这种发自内心的鼓掌,动作较大,声音较响,时间较长,
常用“热烈”来形容;第三种是狂热式的,心情难以抑制时使劲鼓掌,动作
大,声音响,时间长,常以“暴风雨般的”、“雷鸣般的”来形容。要区别
情况加以使用。
2.把握时机,在该鼓掌的时候鼓掌。在别人讲话未告一段或意思没有说
完时,在文艺节目的表演过程中,在表演处于惊险状态时,不要鼓掌,等表
演完后再鼓掌,以免妨碍讲话、表演的进行。
3.根据场合和对象,决定鼓掌还是不鼓掌。鼓掌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
种道德风尚。在看表演或比赛时,对双方都要尊重,要报以同样的掌声,给
观众与客方留下良好印象。在非常亲密的同志之间,就不必鼓掌。
(四)挥手语的运用
举起或挥动手臂来传情达意,称为挥手语。我们在电影、电视中常会看
到:战场上要冲锋时,指挥员往往右手一挥,高喊“冲啊!”时,总是将手
臂向上方高高举起,向前挥动。这不仅给战士指明了冲锋的方向,还给人以
锐不可挡,所向无敌的坚定气势,强化了有声语言的效果。
挥手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正确的决断、坚定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据有关历史资料记
载,二千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在远征途中,全军因断水面临崩
溃的危险境地。在这危难关头,亚历山大在战马上作鼓动演说:“勇敢的将
士们,我们只要前进,就一定会找到水的。”他边说边把右臂高高地向上方
举起,张开五指,然后迅猛而有力地挥下,给人无可置疑之感。接着,他又
说:“壮士们,勇敢前进吧!”他边说边又把手臂往后收回,然后,迅速有
力地将五指分开的手掌,猛地推向前方。
2.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告别者的安慰和鼓励
这种用法古代就有,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举手长牢牢,两情
同依依”,形象地表达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离别时的惆怅和恋念。
3.激发听众的情绪,使听众产生巨大的鼓舞
如影片《为了和平》中的进步教授江浩(已故著名演员赵丹饰),在一
次精彩演讲结束前自豪地说:举起你的双手吧,迎接东方地干线上的太阳!
配合这有声语言,他昂首挺胸,将双手向前高高举起,似乎在托起一轮初升
的太阳,给国民党统治区的群众以极大的鼓舞。
挥手语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言,但它使用的频率不宜大高。运用
时要根据情况的允许和表情达意的需要,不可到处乱用,不可生搬硬套。那
样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有可能弄巧成拙。
四、体姿语的运用
(一)体姿语的含义及内容
体姿语是通过静态和动态的身体姿势传递交际信息的一种手段。在当今
社会,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在交际活动中,而且还是甲来表现
仪表、传递信息的重要体态语言。
静态的体姿语包括立、俯、坐、蹲、卧;动态的体姿语只有步姿。重要
的体姿语为立、坐、步,次要的体姿语为俯、蹲、睡,不过这后三种体姿语
在人际交往中较少运用。
体姿语在社交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同样是立姿,演说家
讲演时,挺身直立,头稍微高昂,给人以风度翩翩、善于鼓动的印象;下级
听上级的指示时,低头微微曲腰地站着,给人以谦虚、恭敬、顺从的印象。
同样是坐姿,男性张开两腿而坐,显得自信、洒脱、豁达;女性膝盖并拢而
坐,显得庄重、矜持、有教养。可见,体姿不同,传达的信息也不一样。
体姿语实际上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一是指交际双方的空间距离。二是
指各种不同的身体姿势。关于身体姿势,下面要分别论述,这里只着重介绍
交际双方的空间距离。
在交际中,空间位置和距离对交际产生一种媒介效果。专门从事这项研
究的学者称为空间语或空间界域语。西方学者萨姆瓦说:
个人空间,我们所占有的称做自己的宇宙的那一部分,包含
在我们周围那看不见的界域中——并且由我们来决定谁可以和
为什么踏入这一界域。当我们的空间未经允许而被侵犯的时候,
我们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作出反应。退让着回避,或停立在那儿
而双手都由于紧张而出汗变得潮湿了,或者有时以一种激烈的方
式反应出来。
人们都有自己的“个体空间”,社会交往也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空间
划定。前者如在公共汽车里,人少时各人总是尽量拉开距离坐。如车上上来
三个人,他们决不坐在一排,甚至决不集中坐在车厢一头。又如,到图书馆
去自习,遇到了你的好朋友在时,你会靠近些坐;如果遇到陌生人时,你会
离他远一些。为什么呢?这就是一种疏离心理,尽量维护自己的“个体空间”。
国外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交际空间分为亲密界域(夫妻),较亲密界域(父
母子女),社交界域(同学、同事、朋友)和大众界域(指一般交往或陌生
人之间)。
空间界域体现着一种人际关系,传达着一种社交信息。生活中常有这样
的事,如果一个熟人来找你交谈,他挨着你坐,或者将椅子靠近,这显然是
在“套近乎”,对你有所求。如果你同他谈话,他却在离你较远的地方坐下。
或者谈话中将椅子后移,这就表示疏远、回避,或者对你谈话的内容不感兴
趣。恋人之间在一起时的距离远近常常是爱情成熟与否的标志,两人从面对
面交谈,到并肩而坐或并肩而行,再到拥抱接吻,这从空间距离的由远而近
表明爱情已趋成熟。
当然,在实际交往中,影响空间位置的因素还很多。就拿乘坐公共汽车
来说,如果是夜里11 点上车,你会离原来在车上的人稍近些,他也不会生厌。
因为这样彼此可以做伴,减少孤独与害怕。如果对方是个小孩,你可以挨他
近些坐,用意可能是关心保护他,他观察你无恶意时,他可能在心理上并不
抵拒,并不认为是“空间侵犯”。还与民族和文化也有关系,比如:拥挤在
一起是日本人用来表示温暖和亲热的一种标志,在某些时候,日本人乐于拥
挤。可是,阿拉伯人喜欢触摸,甚至不拒绝用鼻子嗅他们同伴身上散发出来
的气味,认为拒绝吸人朋友呼出的气味是不礼貌的。这是阿拉伯人的一种生
活习俗。但是,对绝大多数生活在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来说,是没有这种
习惯的。
(二)坐姿语的运用
坐姿语是通过各种坐的姿势来传递信息的交际语言。
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坐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得正,坐得稳”、
“立如松,坐如钟”,这都是对坐姿的要求:符合礼节,坐得端正,上身稳
直。“端坐”、“危坐”、“斜坐”、“跪坐”、“倚坐”、“盘坐”,这
是讲的坐的各种方式。“跪坐”在今天的交际中已不大用了,“盘坐”也只
适用于和尚修行与气功爱好者练功(也有北方老太太“盘坐”在炕上),交
际场合也不大采用,其他方式都还在用于交际;“坐立不安”、“坐卧不宁”、
“如坐针毡”,是描述和形容坐的心态;“侍坐”(如冉有、子路、公西华
侍坐)、“陪坐”、“请坐”、“请上坐”、“排坐次”,是将坐姿直接联
系到了坐者的身份(主客)、地位(尊卑)、关系(师生)。可见坐姿本身
就是在用不同方式传递丰富的信息。无论是在过去讲究礼仪的时代,还是今
天讲究交际艺术的时代,坐姿都是要十分注意的。
坐姿的一般要求是:入座时,应当轻而稳,不要给人毛手毛脚不稳重的
印象;坐的姿势要端正、大方、自然;无论什么坐具,都不要坐得太满;上
身要挺直,不要左右摇晃;腿的姿势配合要得当,一般不能翘起二郎腿(腿
压腿);交谈时,上身要稍许前倾,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自己的专心。上身
需后仰时,幅度不能太大,否则会给人困扰、无聊、想休息的印象。
坐姿有三种基本类型:
1.正襟坐姿。即人们常说的“正襟危坐”,用在外事谈判、严肃会议或
主席台就座等场合。这种姿势的要求是上身挺直、精神集中、两手平放膝上
或手按着手,双脚并拢或略微分开。女性也可为双膝并拢或脚踝交叉的姿势。
这种坐姿的信息是庄重,尊重对方和公众。但要注意不可过于紧张,造成呆
板僵直的形象。
2.半正襟坐姿。介于正襟坐姿和轻松坐姿之间,适用于交谈、接待、座
谈会、联谊会等场合。坐的姿势较轻松如头部稍稍后仰,背靠椅背,手随便
放在扶手上,腿可以架在另一条腿上等等。采取这种坐姿显得宽松、自如、
不拘谨,可以造就和谐融洽的气氛,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不能身子左
右摇动,或腿不断地抖动。
3.轻松坐姿。即非常自由自在、随随便便的坐姿。身子可以斜着,手可
以交叉放在胸前,或两手抱着后脑,一条腿可以翘在另一条腿上。这种坐姿
一般只适用于非正式交际场合,而且交际双方或是老朋友、者同学、学生,
或是邻居,常在一起的亲戚等,彼此非常熟悉和了解,并且又不是正式交谈,
只是在家中或宿舍随便聊天。这样的对象和场合才取这种坐姿。
坐姿的运用,需考虑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选用什么样的坐姿,是受交际环境制约的。比如国家领寻人在接见
外宾时,采用正襟坐姿;到灾区视察,在灾民家中问寒问暖时,采用半轻松
坐姿;在家中休息时,采用轻松坐姿,所谓“坐有坐相”,很重要的方面是
指坐得“得体”。
二是在现实交际中,往往两种坐姿结合起来运用,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
越的界线。比如交际双方谈判开始,气氛还不融洽,彼此还不了解,双方目
的还不清楚,便采用正襟坐姿。等到谈判有了较大进展,气氛比较融洽,相
互了解逐步加深,各自目的已经达到,就自然而然采用半轻松坐姿。一则正
襟危坐不能维持太久,二则后面这种坐姿更适合变化了的交际环境。
三是要牢记:一个人的坐姿也是他的素养和个性的显现。得体的坐姿可
以塑造社交者的良好形象,否则就会使人反感。从这一点看来,也可以说“坐
如其人”。
(三)立姿语的运用
立姿语是通过站立的姿态传递信息的语言。前面我们讲坐姿语的时候,
实际提到了古人对立姿的要求,如“站有站相”、“立如松”、“坐立不安”
等等。立姿有“静立”、“侍立”(垂手)“直立”(昂首)“挺立”、“侧
立”等等。
立姿可以分为庄重严肃型、恭谨谦虚型、傲慢自负型和无理粗鄙型。
1.庄重严肃型:腰板挺直,全身直立,精神振作,给人以庄重、严肃的
印象。如就职演说、大会讲话、被人介绍、接受奖励等,一般都采用庄重型
立姿。
2.恭谨谦虚型:略微低头,垂手含胸站立,给人以谦虚、诚恳、恭谨的
印象。如刘备在三顾茅庐时,见孔明草堂春睡,他不让叫醒孔明,自己就这
样在旁边站立许久,关羽、张飞都急不可耐了。这恭谨的立姿语表现了刘备
求贤若渴的愿望,也赢得孔明对他的忠心耿耿,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又如,“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见《宋史·杨时传》):
杨时在洛阳见程颐时,当时,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一天在程
颐家见到程颐,程在椅子上坐着打盹,杨时一直恭谨地在门外站
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已经下了一尺深的雪。程颐是当时的
大学者,杨时尊重师长,诚心求学。
3.傲慢自负型:两手交叉在胸前,两脚向外分开,斜倚式站着,目光脾
睨,给人以傲慢、自负、骄矜的印象,让人气愤。
4.无礼粗鄙型:歪斜着身子,一腿在前,一腿在后,或交叠着双膝站着,
抖动着脚尖,给人以无理、粗鄙的印象,让人看了反感或厌恶,自然也就谈
不上跟他交际了。
以上介绍了四种立姿语类型,但第3、4 种“傲慢自负”和“无理粗鄙”
型,对一个有教养、有身份、善于交际的人来说,是不采用的。不管对方的
态度如何,也不管交际顺利与否,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试看我国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即使同敌人打交道,立姿也都是得体的。
(四)步姿语的运用
通过行走的步态传递信息的语言叫步姿语。关于步姿,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也有各种说法:“健步如飞”、“稳步前进”、“步履艰难”、“步履瞒
珊”、“亦步亦趋”、“行色匆匆”、“踱来踱去”等等。人们在社交场合
采用什么步姿,也是很有研究的。据心理学家史诺嘉丝的试验,发现人们的
步姿不仅和他的性格有关,而且和他的心情、职业也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人们行走时的步态,步姿可以分为以下类型:自如轻松型、庄重礼
仪型、稳健自得型、沉思踱步型。
1.自如轻松型:行走时,心情轻松,步子幅度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
上身直立,两眼平视,两手自然摆动,或一手提包或托着大衣。这种步姿的
语义是“自如轻松、安祥平静”。适用于一般会见,前去访问,出席会议,
走进社交场合等。这种步姿比较大方、随便,而又稳重,是使用频率很高的
步姿。
2.庄重礼仪型:行走时,上身挺直,步伐矫健,双膝弯曲度小,步子幅
度、速度都适中,步伐和手的摆动有强烈的节奏感,眼睛正视前方。这种步
姿所传递的信息是“庄重、热情、礼貌”。领导在检阅仪仗队、参加剪彩、
登上主席台或作报告,或颁奖等隆重场合,适合用庄重礼仪型步姿。一般群
众在接受检阅、受奖、被重要领导人接见时,也应用这种步姿。
3.稳健自得型:行走时,步履稳健,昂首挺胸、仰视阔步,步伐较缓,
步幅较大。这种步姿的语义是“愉悦、自得、有骄傲感”。如当某人实现了
自己的某一个理想或某一目标时,当重大谈判达成协议时,当讲演或表演获
得极大成功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稳健自得的步姿,这样才能表现自
己的兴奋和踌躇满志、自得意满的心情。
4.沉思踱步型:行走时,步子速度时快时慢,快的时候,步子急促;慢
的时候,低视地面,缓缓徐行,或偶尔抬头回顾,或不时停下搓手。总的步
态是“踱来踱去”。这种步伐的语义是“焦急、心事重重、集中思考”。这
种步姿常见于在战争中,指挥者正在筹划一个重大的战役,或为某一战况焦
虑不安;在学习上,碰到难题不能解决;在工作上遇到了关键问题难于决策
定夺;在购买股票时,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难于拍板;在爱情上产生了情感上
的矛盾,取舍不定等等。比如:影片《大决战》中的“平津战役”,毛泽东
担心放跑了计划在运动中加以歼灭的国民党第36 军,战斗结果没有报来,他
焦虑不安,在雪地里来回沉思踱步;警卫员劝他回屋他也不听。毛泽东当时
行走的就是这种步姿。
研究步姿语言的运用,应该与研究坐姿、立姿语有所区别。步姿是一种
动态信息,而不是静态信息,所以要放在动态中来考察。比如一个职员在礼
堂听经理作年终总结报告,经理接着又宣布发奖时,当念到了他的名字,这
时,大家催他上台领奖。在从座位上走出来到领到奖品,这个过程需要变化
运用三种步姿,由最初的稳健自得型到自如轻松型,再到庄重礼仪型,正是
这种步姿的变化,才适应了交际的需要。又如,两名中学生在校同自如轻松
地向教室里走去,当看到老师在教室门口向他们招手时,就立刻加快了步子,
步姿也改为庄重礼仪型。正是这些,体现了步姿语运用的要求。
五、体态语运用的总体要求
运用体态语言的总体要求是:准确、适度,自然、得体,和谐、统一。
(一)准确、适度
所谓准确、适度,就是要根据交际内容、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交际目
的的需要,准确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二)自然、得体
就是要求体态的运用不故作姿势;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交际场合。无论
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表达功能的角度,体态的运用,都要自然、得体。
做到既要符合审美的原则,给人以美感,又要符合特定的情况。
据有关资料介绍,赫鲁晓夫在一次参加联合国大会时,为了表示不满,
竟脱下皮鞋,敲打桌子。在许多国家首脑云集的联合国会议上,身为一国领
导人的赫鲁晓夫,如此使用体态语言,无疑是不得体的,给人以轻狂的感觉,
有失身份,有伤大雅,有损国家和他本人的形象。
(三)和谐、统一
和谐统一,包括两方面:
1.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的配合统一
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一致,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否则,
就不能收到既定效果。
2.各种体态语言之间要求一致而协调
各种体态语之间配合使用必须协调一致。运用体态语言,要有整体观念,
表情、手势、体姿不仅要配合有声语言,它们之间也应该彼此呼应与配合。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9: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体态语的读解
体态语的读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体态语要完成信息的交流,一方面
是正确发出,一方面就是准确接收。两方面同等重要。古人说要“善于察颜
观色”,这里的“察言观色”就是指的读解对方的“面部表情”语,同样的
意思还有“看人家的脸色行事”等等。一般正常人都有读解体态语的本领。
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中,写鲁滨逊搭救“星期五”后,二人通过体态语
进行了交际:
情景:那逃跑的野人这时也停住脚步……呆呆地站在那里,
既不进又不退,看起来逃跑的意思比过来的意思要多些。我向他
大声招呼,做手势叫他过来。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向前走了几
步……我又向他招手,叫他过来,并且尽量做出各种姿势来鼓励
他。他这才慢慢地往前走,每走十步二十步,便下一个跪,仿佛
对我搭救他的性命表示感谢。我对他微笑着,作出和蔼的样子,
又用手招他,叫他再走近一点。末了,他走到我跟前,再跪下去,
吻着地面,把头贴在地上,看样子仿佛在宣誓终身作我的奴隶。
上文中的“我”是鲁滨逊,“野人”是星期五。两人因言语不通,体态语起
了替代作用。两人由于读解的正确,终于彼此相识、接近和理解了。
读解体态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结合对象的生活习性来读解
古人说:“言如其人”,其实认真研究起来,“体态也如其人。”
如: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每次大笑则是要杀人,所以在威虎山
摆百鸡宴,他大笑时,栾平就知道要被杀,赶紧跪地求饶。《李自成》中写
张献忠带着将士送李自成等人远去,张可旺等人密切注意张献忠的“信息”。
张献忠有个习惯,每遇作重大决定便捋胡须,捋到最后紧紧一捏就是要办,
持到中途松手就是不办。最后,他决定不杀李自成,将手一松,就转头回去
了。所以,读解体态语言,要了解具体对象。结合他们的性格、教养,文化
程度,个人经历,生活习惯等情况,因人而异。
二、结合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来读解
关于这一点,前面已分别在有关部分作过介绍。体态语是有鲜明的民族
性的,是一种文化特点的反映。所以,读解体态语必须非常重视各国、各民
族的习惯。
三、结合“体态簇”来综合读解
什么叫“体态簇”呢?一连串的互相配合的用来传递某一复杂信息的体
态就是“体态簇”。交际的实践说明,不能只观察个别体态,必须整体观察
一连串的各种体态(即体态簇),注意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或不矛盾性,才能
准确地读解体态语。尼伦伯·卡莱罗在他写的《怎样洞察别人》一书中说:
“一个姿态只能代表一种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个人的姿态簇即一连串配合的
姿态,没有把他前后的动作加以融会贯通,只单凭某个表情就骤下结论,难
免会犯下‘断章取义’的错误,造成误解的后果。”
比如:一个人用手或用笔在桌上敲打,腿不停地抖动,脚跟或脚尖在地
板上打拍子,双眉时时皱紧,嘴闭合,是一种表示厌烦的“姿态簇”。
再如:手臂交叠、身体后移、交叉双腿、背往后仰,眼睛可能看着别处
或偶尔看看手表,好象要随时走开,这是表示厌烦、拒绝的“姿态簇”。
四、认真领悟对方的隐喻体态语
体态语与情感外现并不是简单直线对应的。有时出现很复杂的,有隐喻
含意的体态语(或叫悖逆性体态语)。比如小孩子看一种可怕的东西,一边
是用双手捂着眼,一边又将手指分一条缝,偷偷地看一眼闭一眼。读解时既
不能只注意捂手的动作,也不能只注意从一条小缝偷看的眼神,简单地说他
表示哪一种信息都是不对的。又比如两人吵架,一方气冲冲地走了,但他在
远处又回望几次,这就说明前后体态语(步姿语与目光语)不一致,表明了
复杂矛盾的心理信息——既已赌气离开,又依依难舍。
五、仔细观察、领会交际场合的群体体态语
在社交场合,交际对象有时不是单个人,而是两个以上的人,形成群体,
这就给读解每一个人的体态语带来了困难。比如你在路上碰到一对恋人散
步,你与其中的男青年是很久不见的好友,寒暄之后,又继续各种久别重逢
的谈话。这时女青年不高兴了,她一会儿用脚踢石子,一会儿抬起手腕看表,
男青年一面同你热情交谈,偶尔不安地用眼看看冷落在一边的女友。如果你
注意并读解了他们的体态语,你就应立即结束交谈;如果你不“识相”,没
完没了地拉着他叙旧,那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交际者。现代京剧《沙家浜》中
的阿庆嫂就有这种能耐,同时与狡猾的刁德一和粗笨的胡传魁交际,细致观
察读解两人的体态语,应付裕如,终于化险为夷,取得了胜利。连刁德一都
说“这个女人不寻常”,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8 20:45 , Processed in 0.1210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