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问的语言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4 19:2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答问的语言艺术
一、答问的含义
什么是答问呢?答问是一种对问作出的回应,以解释、说明为目的的口
语表达方式。它包括了“答”与“问”,但在这里强调的是“答”,即“回
答”对方的询问、质问、访问、追问、讯问等。“答”是对“问”的反馈。
它与“问”组成了一对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常见的答问方式看,有答记者问、论文答辩、回答咨询、审讯答话、
口试应对等。这几种形式,因问的方式不同,回答的口语要求也不同,比如,
论文答辩可以有很强的学术性,做较长时间的论述;而答记者问和回答咨询
则没有那么强的学术性,倒有很强的政治性、策略性和可行性;口试应对则
有很强的知识性,但不需要多少策略性——平实而准确的回答即可。至于审
讯答话,则应严肃对待,老老实实应对,因为回答不实,是要带来严重后果
的。
二、答问的特点
(一)广泛性
在所有的口语表达形式中,应答是最具有广泛性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
来加以说明。
1.内容的广泛性
答与问相比,问是主动的、引导的、制约的一方,答则是被动的、受制
的一方。问者可以海阔天空,尽兴而发。这就决定了答问的内容几乎无所不
包,尤其是答记者问,大至轰动全球的国际大事,小到个人私生活的稳秘,
时间跨度可以涉及远至多少年以前的事,近至几分钟之前,甚至将要来到而
尚未发生的事,不管你有无准备,你都得作出适当的回答或相机的反应。比
如:
抗日战争时期,孔祥熙有一次主持“节约储金动”集会,他
说:“今天讲节约储金,所以准备的茶也很节约,只有一块维他
饼和一杯红茶。但必须向位说明,这种维他饼是用最富于营养的
大豆制成……”接着谈起大豆的成分和养生之道。他的讲话完,
著名记者子冈便站起来提问:“这几年,前方将浴血奋战,后方
老百姓节衣缩食,都是为了争取抗胜利。孔院长,你可以看一看,
在座的新闻界同行都面有菜色,唯有您心宽体胖,脸色红润,深
得养生道。可否请您继续深说一下养生之道?”
这样的问题是孔祥熙毫无准备的,他也想不到还要面对这样的提问,当时弄
得狼狈不堪,瞠目结舌,只得哈哈几声,宣布散会。可见应答的内容的广泛
性及难忖度。
2.应用的广泛性
应答既是一种独立的口语交际形式,又是一种可以包容在各种口语形式
中的表达方式。交谈中有应答,论辩中有应答,谈判中有应答,演讲中也难
免没有应答。
(二)随机性
随机性是指应答要相机而行,对各种问题作出灵活、恰当的口语回答。
随机性是为适应以下三种情况造成的:
1.为了适应提问内容的广泛性。对方可以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地随便发
问,答问者决不可能事前都料到或有所准备,这就需要根据提问的情况而灵
活应答。
2.为了适应提问的突发性。提问的突发性,包括提问者突然改变话题与
思路,使你对做出的应答措手不及;提问的突发性,还包括众人轮番发问,
你防了这个,防不了那个,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他面对的是东吴的一群
谋士,这个问完,那个又问,使诸葛亮应接不暇;提问的突发性,还包括不
管时间地点随时随地的发问,如记者的采访就是如此。
3.为了适应问答的临场性。不管是何种问答方式,问与答都是面对面的,
而且往往有许多听众在场,从时间上说,不容你多思考;从受制约方面说,
不容你不反应,不能老是说“无可奉告”,更不能膛目结舌;从效果说,现
场对答,对错、是非立刻分明,反应马上可见,不容更改。
为了说明“随机性”这一特点,我们举周总理的一个答问范例: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部分美国记者追随美政府的反动政
策,敌视中国人民。在一次访问周总时,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
手把钢笔放在桌上,一美国记者看到是一支美国产的派克笔,立
即不怀好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用
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完,笑了笑回答:“这确实是一支美国的钢笔,是
一个朝鲜朋反抗美的战胜品,作为礼物给我的么。我无功受禄,
就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
就收下了这支贵的钢笔。”那个记者听完,窘迫不已,面红耳赤,
张结舌。
美国记者不友好的提问,是突发的,有临场性,内容也完全“出了格”(说
明“广泛”),谁也不会想到在这种场合就一支钢笔“发难”,但周总理的
思路敏捷,口语应变能力极强,不仅没有被它难倒,反而以此“作文章”,
赢得了口语交锋的胜利。
(三)严肃性
答问的严肃性,既指态度的严肃性,又指内容的严肃性。答问不同于日
常交往,答的一方对自己的话语要负责任,一般都被记录或者被录音,特别
是作为领导人、发言人、外交官,答问的政策性很强,影响也很大,所以特
别要把握严肃性这一特点,慎重应答,做到滴水不漏,万无一失。例如:
一位外国人问:大陆的经济还处在发展中,为么大陆要同台
湾统一?邓小平同志说:“主要有两条。第一条,中国的统一是
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十年的愿望,一个半世纪了嘛!从鸦
片战争以来,包括台湾在内,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愿
望,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第二条,湾不回归
祖国,不实现同大陆的统一,不知道哪一被别人拿去。现在国际
上有好多人都想拿台湾问题文章。一旦台湾和大陆统一了,哪怕
它实行的制度一切都不变,但是,形势就稳定了。所以解决这个
题,海峡两岸的人都认为是一件大好事,为我们国家、民族的统
一作出了贡献。
对方提的问题是很大的,涉及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同志利用这个
机会,择其要点严肃作答,堂堂皇皇地、精要地阐释了我们的国策。像这种
答问,无论内容、态度、表达,都要求严肃性。
三、答问的语言形式及技巧
答问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答问的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我们下面
在谈形式时,就结合谈技巧,并顺便谈谈实用场合和需注意的事项。
(一)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正面作出回答。如:
问:你们厂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70%,人均创产值一
万二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上缴利税3200 万元,创历
史同期最高记录。
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志亲友之间,顾
客与服务员之间,老师与学员之间使用最多。
(二)分答
所谓分答,是指提问者不怀好意,或又有包容性的提问,不作“是”与
“否”地笼统回答,而是听清话意,分解一问为几问,分别给以正确的回答。
比如:
有一个旨在分裂中国的外国记者向我外交部人员发问:“中
国政府对在印度政治避难的达赖回到自己的国家——西藏持何
态度?”我外交人员义正辞严地回答:“首先,我国政府从没有
对达赖实行过政治迫害,不存在什么政治避难的问题。西藏是中
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始终希望达赖回到祖国来,他愿意的
话,也可以在西藏自治区工作。”
我国外交官的这一回答,是对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提问本身的否定。先回答:
达赖没有受到政治迫害;再回答:“西藏”只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是我
国的自治区之一。这是分解一问为两问,再一一给予回答。
分答这种口语技巧要运用好,首先要会听,听清对方话语的阴谋,警惕
自己不可顺势而应;其次,要分解对方的问题,它的问题一般都有两层以上
的含义,分解好了,即可以逐一应答;分答之妙还在于把对方提问题中存在
的挑衅成分都给否定掉。这是最有力的。
(三)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能
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
变妨害为有利的一种巧妙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
容来作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了卡特的母亲,下
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
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
卡特母亲:“你不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
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
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
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变答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即以问为答。比如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
次,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
中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有关情况。下面是他们的谈话记录:
基辛格: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 枚,先生们,如
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呀。
记者: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多弹头
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我不确切知道这些数字,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
数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有多少呢?
记者:……
基辛格显然知道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无可奉告”搪塞,
而是变答为问,以问作答,结果反客为主,把问话者推到了难堪的境地。
变答只作为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的策略技巧,才能运用,非此
情况不可滥用,因为它有伤和气,其结果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变答,
只是一种非通常式应答的总称,变的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比如卡特母亲的
变答和基辛格的变答就不是一样的(卡特母亲的变答是敌对的,是对女记者
的反感的表示;基辛格变答是搪塞,目的在于保密。把难答的问题推给对方)。
变答,要求极高的思维能力,要求口语表达的机敏性。
(四)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显得无力,即
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用牵
答的技巧。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
关涉答者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的问题:“齐
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无德的人作臣呢?”晏子说:“齐国
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朝见不同的国王。贤德的人朝见贤德
的国王,不贤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派来朝见
楚王。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
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又如:
国外有一位男经理和女秘书与另一位男经理和秘书会谈,一
方的男经理与自己的漂亮的秘书有暧关系,另一方男经理故意问
自己的女秘书:“你觉得位秘书怎么样?”他的秘书回答:“什
么样的经理就什么样的秘书呗!”
这个牵答也是很妙的,她不去评价那位秘书的优缺点,也装着不懂自己经理
问话的弦外之音,用“什么秘书配什么经理”,将自己同经理牵连在一起,
可以做各种理解(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自然好)。
牵答的表达奥妙,就是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
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者地位。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
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份贬损,一般是答话中会有“两可”的意
思(我这样,你也这样;我那样,你也那样)。
(五)错答
错答,也是一种机警的口语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
也可以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话,也
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请看下面的
例子: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看来她一定出身豪门。
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这儿还有人坐吗?”他低声
问。
“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您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她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
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
以上例子,是很典型的错答,是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
用得是很成功的。
运用错答的语言技巧,一是要注意对象和场合;二是使对方明白既是回
答又不是回答,潜在语是不欢迎对方的问话;三是有时要利用问话的含混意
思,答话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对方也无法责怪。
(六)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
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引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
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例如:
有人问一位家长:“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
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
“近朱者赤”四个字是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又
如:
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去丈失后,看中了朝中
品貌兼优的宋弘。一次,刘秀召来宋弘,以言相探:“俗话说,
人地位高了,就改换自己结交的朋友;人富贵了,就改换自己的
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人在生活贫
困、地位低下时候的朋友不能忘记,最初的结发妻子不能让她离
开身边’”(“患难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用俗语来发问,比较含蓄而得体。宋弘也深知问话之意。但应允吧,有
悖自己的人品,也对不起贫贱相扶的妻子;含糊其辞吧,还会招来麻烦;直
言相告吧,既不得体(问的人未说破),又有冒犯龙颜之患,所以他也引用
古语来“表态”,委婉而又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征答需注意的:一是征用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又要为听话的人所
理解;二是征答要简短,不必在答完后又啰啰嗦嗦解释一番,那样反而会减
弱引语的表现力。
(七)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
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语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
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
王蒙五十年代曾因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了大名,
后来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复出后,读者好心地问王蒙:“你能不
能继续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
王蒙回答:“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
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
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运用了拈连的手法,“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说明自己蒙受冤屈,
“再不是‘年轻人’”,表明生活、创作风格变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艺术,
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关系的大道理,反而显得
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意,收到了很有韵味的
效果。
拈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孩子考试回家,妈妈问:“这次考得怎
么样?”孩子回答:“烤糊了!”将“考”试的“考”拈连成烧“烤”的烤,
以“糊了”来比喻考坏了,答问很风趣。
拈答技巧,是拈连修辞格在答话中的运用,首先要懂得拈连的知识和用
法,拈答才能用得好。其次,这种答问离不开上下文语境和语言条件,不能
勉强凑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运用,要用得贴切、自然。
(八)喻答
喻答,就是对某些棘手的问题,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既形象生动,
说理又明白透彻。如果摆开架势直接说理,不但很费力费事,还不见得有好
效果。比如:
楚宣王重用大将昭奚恤。昭后来大权在握,拥兵自重,邻国
畏惧,同僚侧目,宣王也感到了他对自己的成协;但是又想通过
仁义手段使他对自己尽忠。朝廷有识之士,心明而不敢言。
一日,宣王在朝,突然问群臣道: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一听宣王问及此事,个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
渊,良久,无人敢言语。宣王看看群臣这副模样,心中也明白了
一半。宣王要罢朝离去时,客楚为官的魏国人江乙出班奏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
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地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
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说到这里,江乙看看宣王,又瞧瞧众位同僚,只见他们都出
现一副莫名其妙的神情,于是,江乙接着说:“今大王之地方五
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
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
至此,宣王方明白江乙谏说这番话的前半部分的用意,群臣这也才如梦初醒,
原来江乙巧妙地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进谏而无妙法进的谏言。
从此以后,楚宣王便逐渐削弱了昭奚恤的兵权,楚国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武装
政变。宣王执政期内,国家一直太平。
上面江乙回宣王的话就用的是喻答,这就是成语“狐假虎威”的来历。
这个喻体是意味深长的,狐与虎暗含了昭奚恤与楚王的关系,比喻非常贴切,
耐人寻味,有了这个比喻,回答就十分形象有力了,所以楚王终于采纳了他
的进谏,使王权与国家转危为安。
要用好喻答,就要精选作为喻体的事例,特别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契
合点;要用好喻答,还要注意答话的内容,一般用在解说、论证事理方面,
其他日常答话和口试答话都不大适宜,不要滥用。
(九)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个意
思时,即作出错答的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相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
的错位,即答非所问;它们的不同点是错答是在听完问活之后作的回答,抢
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为什么不等对方问清楚,就要抢先回答
呢?可能有以下的两种原因:一是等对方把问话全说出,就会泄露出某种秘
密,难以收拾;二是待听全问话再回答,比较被动,不好应付。因此,考虑
到对方要问什么,在他的问话未说完时,就迅速按另外的方向思路作回答,
一可以迁移其他听众的注意力,二可以使问者领悟,改换话题,免于因说破
造成尴尬局面和其他不良后果。比如:
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
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
情方面发展,女方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
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公关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公共关系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
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
让他直率问出未,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断答要求才思敏捷,口语技巧娴熟。因为:
1.断答前要摸准对方的心理,“你一张口我就知道你要问什么”,“未
闻全言而尽知其意”,这比错答的要求要高。
2.要能抢得自然而恰当,比如第一例从“喜欢”(人)而引论到“喜欢?”
(书),第二例从“太”(子)接茬到“太”(不知礼),能瞒过在场的其
他听话人。
3.断答往往需要几个回合才奏效,因为抢一两次,对方还不能领悟答话
者的真意,或者略略知道而不甘心,继续发问,这就要求“连抢”多次,才
能不漏破绽,达到目的。所以说难度大,技巧性强,但运用得当,效果特佳。
(十)诡答
诡答,是同诡辩连在一起的。诡,怪的意思,诡答,即一种很奇怪的回
答。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在这种时候,运用诡答
技巧,就能急中生智,应付难题,或者别出心裁,作出反常的回答,增添谈
话的情趣。请看下面的三个例子:
1.据传,清朝乾隆进士纪晓岚在宫中当侍读学士时,要伴
皇帝读书。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还没来,纪晓岚就对同
僚说:“老头子怎么还不来?”恰巧乾隆皇帝跨门而入,听到他
的话,就愠愠地责问:“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纪晓岚急中
生智,跪下道:“皇上万寿无疆叫做“老”,皇上乃国家元首,
顶天立地叫做‘头’,皇上系真龙天子,叫做‘子’。”于是,
龙颜大悦。
“老头子”本是对老年人一种不尊敬的称呼。面对乾隆的责难,为了开脱自
己的罪责,纪晓岚采用文字拆合法来偷换概念,居然把“老头子”变成了对
皇帝的敬称。试想,如果纪晓岚不是运用“诡辩”来应付这样的难题,怎么
能避免一场杀身之祸呢?
2.据说,关汉卿因编写《窦娥冤》触怒了当朝权贵,官府
悬赏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在出逃的路上,夜间遇到了几名巡夜的
捕快,拦住他盘问。
班头: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三五人走遍天下,六七人统帅千军。
班头:你是个唱戏人吧?
头汉卿: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
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班头:莫非是关……
关汉卿: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谁装像谁,谁装谁,
谁就像谁。接着又吟出一幅对联:
台头莫逞强,纵使得高官厚禄,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
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关汉卿的诡答,尤其是最后那副辛辣的讽刺对联,使班头有所醒悟,不忍心
昧着良心抓关汉卿去领赏,便对手下士兵说:“放他走吧,这是个书呆子。”
以上两个诡答的例子,都是随机应变,或不正面回答对方的问话,或曲
意将问话应答的意思加以另外的解说,目的都是为了摆脱险境,使自己逢凶
化吉,遇难呈祥。
还有一类诡答,作用则不一样。例如:
1945 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
物杂志》的田海燕请郭沫若、宋云彬、王琦、廖冰兄吃饭。席间,
郭老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版画
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她妹名冰,故用此名。”郭老听后,笑着
说:“啊!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
父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大笑起来。
王琦代为回答“冰兄”名字的由来,说是他妹妹名“冰”。这显然是诡答;
没有哪个哥哥的名字是取在妹妹名字之后的。而郭沫若的类推,也可以看成
是诡答——自问自答。郁达夫为什么叫达夫,邵力子为什么叫力子呢?
他们的诡答与前两例不同,纯然是为了诙谐取乐,但是,也很高雅有趣。
这样的诡答,十分风趣,融洽了彼此间的关系,使气氛显得轻松、活泼。
诡答与错答有相似之处,实质上都是一种答非所问的“错答”。不过,
诡答带有诡辩之意,错答则是明答实不答。
诡答技巧要运用得当,一是要有曲为之辩、能具备自圆其说的本领,虽
然是诡答,但也别有一番道理和意趣;二是要求口语交际者知识丰富,联想
能力强。没有这样的条件,想诡答也答不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10:38 , Processed in 0.0796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