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辩的语言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4 19:2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辩的语言艺术
一、论辩的含义和作用
(一)论辩的含义
论辩,也称辩论,是交际双方就某一问题所作的正误之争,是一种语言
直接对抗的形式,它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际口语交际方式之一。公
元前5 世纪中期,古希腊就盛行论辩,曾出现过“智者学派”,专门教论辩
的艺术、证明的艺术和修辞的艺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游说之士掀
起的社会性论辩热潮,在我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理解论辩的含义,需注意这样几点:①论辩包括持不同见解的两方或多
方;②论辩是就某一问题(论题)集中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见解;③论辩,
既有论,又有辩,既要树立起己方的正确论点,又要驳倒他方的错误观点;
论辩能明是作,决正误,争雌雄。
(二)论辩的作用
《战国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这段话已将论辩的作用说得比较明确而且
全面了。
论辩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论辩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武器。
常言道:“真埋越辩越明。”由于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条件的
制约性,对有些事物的真相、往往不容易看清,容易被现象所蒙蔽,对某一
问题有思考有研究的人在一起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就会互相启发,互相
补充,使认识更上一层楼;另外,由于利害关系,有的人故意歪曲事实,以
错误的观点混淆视听,这时也需要用论辩来加以揭穿,使真理之光不被掩盖。
2.在社会交往中,论辩是捍卫法律、维护道德、保护公民权益的主要手
段。一些法律诉讼所采用的公开辩论,就属于这种性质。
3.论辩还是发展学术事业的有效方式。
我国的双百方针就有“百家争鸣”一项,主张学术问题用争鸣(论辩)
的办法来解决。这方面,也早有先例:
1860 年在英国就举行过著名的“牛津大辩论”,针对达尔文的《物种起
源》,即人的祖先是猴子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著名的科学家赫胥黎
以犀利的辩词,驳倒了威柏福斯所谓的“究竟是你的祖父还是祖母同猴子发
生了亲属关系”的人身攻击和恶意诽谤。从而捍卫了真理,发展了科学。
4.论辩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现在这种论辩日渐增多。如长江三峡水电站项目是利多还是弊多,是早
上还是晚上,如何解决工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科学家们进行过许多次论辩,
最高层次的论辩就是在全国人大发言中就此问题的争论。这些论辩有利而无
害,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
5.论辩还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级各类学校、群众团体、跨国
组织所举办的许多论辩比赛,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二、论辩的特点
论辩的主要特点是:
(一)发语迅速
论辩和写论文不一样,它没有充分考虑、准备的时间,双方你来我往,
唇枪舌剑,反馈和发语都非常迅速。迅速,不仅是为了能够“趁热打铁”,
展开自己的论点,扩大自己的战果,而且也是为了抓住对方的“把柄”,用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予论敌以有力的反击。如:
齐相孟尝君从秦国逃归赵国后,联合齐、韩、魏三国进攻函
谷关,秦国危急。秦王召见公子池,问道:“三国的兵势已深达
我国,太强了!我准备割让河东之地同他们讲和,你看可以吗?”
公子池说,“讲和亦悔,不讲和亦悔!”
秦王不明其意,追问:“为什么呢?”
公子池回答:“大王割地讲和,三国退兵,你要后悔这些土
地;如果不割地,咸阳危险,国家朝不保夕,又会说:‘可惜啊,
我爱这点土地不讲和(后悔也晚了)’这是不讲和的后悔!”
秦王听后下决断说:“讲和不讲和都悔恨,宁可失去三城而
悔恨。不愿造成咸阳危险而悔恨。我决定讲和。”
公子池突然被询问,必须迅速反馈,作出应对,还得充分“论”述理由,“辩”
明利害。脱口而出,说理透彻,足见论辩发语迅速的特点。由此可看出,论
辩者必须思维敏捷,精力集中,反馈及时,才能稳操胜券。
又如革命先烈夏明翰同敌人的论辩:
1928 年初,夏明翰同志因叛徒出卖被捕,在刑堂上,敌人满
脸杀气地问:
“你姓什么?”
“我姓冬。”
“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姓冬?”
“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
说成爱国。我姓夏,自然姓冬了。”
“多少岁?”
“共产党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
夏明翰的论辩是有力而迅速的。
(二)论述严密
论辩是不同观点的人用言论作直接的对抗,一方面要求思路清晰,观点
正确,论述逻辑性强,而且论据充分有力,整个发言应该自始至终没有破绽,
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无论是招架,还是打击,都不能失去原有
的逻辑,不能被对方的批驳、逼问乱了阵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弄得自己
的说理漏洞百出。
一次,周总理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与基辛格谈判时,一开
始,周总理就用坚定语气明确指出:“毛主席已经看过你们拟的
公报草案,明确表示不同意,这样的方案我们不能接受的。”
基辛格本想以一种轻松谈笑的口气开始这场谈判,遇到周恩
来口气坚定的表态,他的口气也转向坚定:“我们初稿的含义是
说,和平是我们双方的目的。”
周恩来说:“和平只有通过斗争来得到,你们的初稿是伪装
观点一致。我们认为公报必须摆明双方根本性的分歧。”
美方代表并不退让:“我们拟的公报初稿难道就一无是
处?”
周恩来严肃而心平气和地说:“你们也承认中美双方存在着
巨大的分歧,如果我们用外交语言掩盖了分歧,用公报来伪装观
点一致,今后怎么解决问题呢?”
美方说:“我们起草的公报,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惯例。”
周恩来说:“我觉得这类公报往往是放空炮。”
周总理的上述论述是很严密的,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基辛格如何抛出
自己的观点,引周总理就他的后题发表看法,总理始终谈自己的原则立场和
鲜明的主张。前后话语都是无懈可击的。
(二)有论有辩
论辩和演说不同,演说只是按自己的准备讲下去;论辩则不同,不只是
要维护自己,还要驳倒对方。所以论辩有它独有的特点:有论有辩,论辩结
合。请看下面的例子:
爱国将领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
打猎,并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于是,冯玉祥把他们召到西安
问罪——
冯玉祥问:你们到终南山行猎,和谁打过招呼,领到许可证
没有?
对方: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用不着通知任何人。
冯玉祥: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
怎么会是无主的呢?你们不经批准私自行猎,就是犯法行为,你
们还不知罪吗?
对方:这次到陕西,贵国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不是准许携
带猎枪吗?可见,我们行猎已得到贵国政府的准许,怎么是私自
行猎呢?
冯玉祥:准许你们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吗?若准许你
们携带手枪,难道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对方:我在中国15 年,所有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准打猎的;再说,
中国的法律也没有不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
冯玉祥:没有不准外国人打猎的条文,不错,但难道有准许
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你15 年没有遇到官府禁止,那是他们睡
着了。现在我身为陕西的地方官,我没有睡着,我负有国家人民
交托的保土卫权之责,就非禁止不可。
冯玉祥召外国人来问罪,首先表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但对方一再“找
理由”辩解,力图证明自己未犯法,冯玉祥则暂时不说自己的观点,逐一批
驳对方的论据,最后还是阐明自己的观点(外国人犯了法)是正确的。这可
以说是论与辩相结合的典范。
(四)语言简短有力
论辩紧张激烈时,“交战”到了高潮时,往往是“短兵相接”,这时候
容不得长篇大论,也来不及编长句子。因此,语言简短有力就是论辩的又一
特点。请看旧社会一青年与地主的论辩。
地主:你知道打狗欺主吗?
青年:知道。
地主:那好。你打了我的狗,就是欺我。
青年:你知道无故伤人有罪吗?
地主:谁无故伤人了?
青年:你的狗咬伤了我。
地主:那是狗的事。
青年:对!那我打了狗,也是“狗的事。”
青年与地主之间的论辩就是“短兵相接”,无半句废话,也不展开说理,青
年用极简短道劲的语言,论证了自己打狗是应该的,驳斥了地主的谬论。
三、论辩的种类
论辩可以分为两类四种。即日常论辩:包括实用论辩和非实用论辩;专
题论辩:包括专业论辩和赛场论辩。
(一)日常论辩
日常论辩,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就某一事物、某一论题所进
行的论辩。它不一定有什么准备和约定,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场合,有突发
性。就其作用来说,又可分实用辩论和非实用性辩论。
1.实用论辩,即指有利害冲突的论辩。例如:
相传一个小伙子在路边买了老头的一个西瓜,老头说要一元
伍角,他死活只给了老头一元。他往前走,见到主叉路口,又回
来问:“喂,老头,去李家庄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头没好
气地回答:“走大道三千丈,走小道四千。”小伙子奇怪地问:
“怎么你们这儿论丈不论里?”老头呵呵大笑,说:“小伙子,
原来你还知道讲里(理)?”
这段生活中的对话;很是幽默有趣,实际上暗含着一场“论辩”。老头批评
和讽刺了那个青年不讲理。这段日常论辩,从老头这方面来说,完全是有目
的的,是有“实用”意义的。
2.非实用论辩,即没有利害冲突的辩论。例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惠子曰:”女(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两人的论辩虽然有哲学意义,属学术争论,但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彼
此都没有利害考虑,所以可以看作非实用性论辩。
(二)专题论辩
专题论辩是指在专门场合就特定论题进行的论辩。又分为专业性论辩和
赛场论辩。
1.专业性论辩,即有特定社会意义,有明显利害冲突的论辩。如毕业答
辩、应聘答辩、法庭论辩、决策论辩、竞选论辩等。例如美国亨利的一段辩
论辞(题为《不自由,毋宁死》):
主席先生,他们说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凶
猛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
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被缴械,家家户户都驻守着英国士兵的
时候呢?难道我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
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
的防御手段吗?先生们,如果我们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子我们
的有利条件,我们就不弱小。如果我们三百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
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
我们的。此外,先生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主宰各民族的正义
之神,会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
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
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况且,我们已没有选择的
余地了。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
我们已毫无退路,除非甘愿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
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叮当响声。战争已不可避
免!
亨利的这段著名演说,实际足一次决策论辩:即驳斥力量单薄不能与敌人抗
衡的错误论点。他认为力量对比短时间不会改变,而战争形势也不允许;相
反,如果抓住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
同样能打败敌人,夺取胜利。
2.赛场论辩,又叫模拟沦辩,是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来进行的训练活动。”
已起源于1922 年的“国际雄辩运动”,由英美的专家学者发起和组织。参加
“国际雄辩运动”的多系各国的大学生。它的特点是:
(1)论题要有社会性,参与者分正方与反方。用意在训练论辩能力,而
不在于明辨是非。有的论题还很难分对和错。
(2)要有裁判与听众参与。裁判的着眼点在于论辩人的立论、辞令、风
度等,而不在于真的驳倒对方。
(3)有一定的程序,如先按规定轮流发言,然后自由发言等等。
(4)方式有团体式论辩和个体式论辩两种。
下面是1986 年亚洲大专学生辩论会上,我国北京大学学生王雷的一段
话:
……我们今晚的辩论题是,在客观现实世界中,发展旅游业
是弊多,还是利多。我方并没有否认,旅游业有促进文化交流的
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这样盲目的、无节制的发展旅游业,那就
会给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和破坏。例如,南欧国家崇尚裸
体。去年还在南斯拉夫召开了一个世界裸体者代表大会。这个大
会,如果不是在南斯拉夫,而是在中国举行,那结果会怎样呢
(笑)?现在比基尼游泳衣,已经没有几寸布了(笑)。这种裸
体运动赛开展下去,恐怕服装店的老板们要叫苦连天了(笑)。
如果是无节制的、盲目的发展旅游业,就会为导致招徕游客不择
手段。许多国家招揽游客,并不是靠他们优美的风景和所谓便宜
的商品。他们的旅游业得以发展,主要是靠他们的色情业。澳门
旅游业兴旺发达,但他们是为了满足赌客们,让赌客们在赌场里
领略到湖光山色和风云变幻。当然了,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把旅
游业和色情业、赌博业划等号。新加坡在这方面,可以算得上是
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但可惜的事,这种成功的例子太少,而失败
的例子又太多了。象马来西亚的云顶赌场,泰国的人妖艳舞,不
都是可以算得举世闻名吗?如果是这样发展下去,说发展旅游业
利大于弊,不就说成发展色情业、赌博业利多于弊了吗?
开展旅游业利多于弊,是一个很难批驳的正确观点。可是王雷还是站在反方
立场上,有理有据地批驳了对方的这个论点。从锻炼才能的角度看,是很见
水平的。
以上的分类是相对而言的。赛场论辩也有一定的学术性。作这样的分类,只
是便于考察和研究。
四、论辩的要求与艺术
(一)论辩的要求
1.坚强的自信和良好的风度
论辩和介绍、讲述、演说不同,它有很强的对抗性。无论是赛场论辩还
是实用论辩,都是心理、理论、口才诸方面的一场综合较量。要么就不接受
挑战,一旦决定参加论辩,就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乐观,
而是建立在相信真理的基础上,建立在事实与其它论据的基础上,建立在自
我力量的基础上。可是自信本身又是力量增长的激素,同样的准备,同样的
水平,自信心强的人就有可能获胜,缺乏自信的人,就在有胜利可能的时候
也会导致失败。
为什么强调自信呢?因为很多论辩者有“怯场”的毛病。正如美国前总
统罗斯福所说:“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乃
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怯场”(心慌)的原因可能是自卑,总觉得自
己不如人,怕见领导,怕遇到难对付的情况;可能是期望过高,想三两个回
合就击败对方,一旦达不到,就害怕起来了;可能是患得患失,还没上场较
量,就想到失败了将如何如何,等等。克服的办法:一是扬长避短,遇到自
己不擅长不熟悉的问题,尽量避开,当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时,就抓住机
会充分利用;二是抛开杂念,开始论辩时只想如何论辩得好,发挥出最佳水
平,相信自己能胜利,不要怕失败;三是要沉着应战,静下心来,抓住对方
的弱点,以攻为守。
论辩的风度,是指要以理服人,能做到有理,有度,有德,不进行人身
攻击,老练、沉着,胸有成竹,雍容大度。
2.精当的立论和灵活的分析
论辩,就是阐明自己的正确主张(论点)。所以立论一定要正确,要经
得起推敲,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能什么问题都唱“反调”,遇事都要辩论
一番。那样就可能埋伏了失败的根基。比如说,对方在论述中提出科学家除
了天才外,主要靠勤奋的分论点。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你应该避开这
个分论点,从别的方面批驳对方,不能在勤奋上辩驳。说不勤奋也可以作出
杰出贡献。即使你再雄辩,哪怕也能举出个别例证,但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这样立论就会失去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你的立论违背了一般规
律。
分析时还要灵活。这种灵活,是指方法技巧上的最佳选择和运用。有时
可以举事例为证,有时可以举数字为证,有时可以举名言为证,有时可以直
接批驳,有时可以迂回批驳,有时可以穷追不舍,有时可以以退为进,有时
可以先肯定后否定,有时可以将错误论点先引进后批驳。不拘一格,灵活运
用方法技巧,才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在遇到各种情况时都能应付裕如。
3.语言的高度准确性和逻辑性
论辩中的语言交锋瞬息万变,而且有时又要当场脱口而出,不可能按事
先准备好的话去应付——因为根本无法事前都想到和准备好。所以对用语的
要求是极严格的。每一个概念和每一个判断都不能有歧义和错误,每一个语
言单位都符合你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词语的选择、语句的组合、句式的选用
都要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否则就可能使自己陷于被动,被对方抓住攻击的
把柄,打开进攻的缺口。
请看下面的例子:
甲:你开始说“衣着打扮”是个人的事,别人不得干涉!刚
才又说如果穿“比基尼”逛大街,是不雅观的。这不是自相矛盾
吗?
乙:“干涉”,是一种行为,是一方对另一方施加的举动;
“不雅观”,则是一种看法,是纯属个人意识中的道德评价,这
两者一点都不矛盾。请问:对各色各样奇怪衣着打扮,你没有自
己的看法吗?难道据此你就可以认为是出面干涉人家的衣着打
扮吗?
甲进攻就是从概念入手的。乙的回答将概念加以确切分析,指出自己的语言
并不矛盾。可见语言准确在论辩中是多么重要。
(二)论辩的常见技法
1.埋伏引诱法
这种论辩技法是以迂为直,先不直接辩驳,而是设下一个埋伏,引对方
上钩,等对方发现“上当中计”时,已经无法退守了,只得认输。例如,本
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香港有一起诉讼案子:
英国商人威尔斯向中方茂隆皮箱行订购三千只皮箱,到取货
时,威尔斯却说,皮箱内层有木材,不能算是皮箱,因此向法院
起诉,要求赔偿百分之十五的损失。在威尔斯强词夺理、法官偏
袒威尔斯的情况下,律师罗文锦出庭为被告辩护。
罗文锦站在律师席上,取出一只金怀表问法官:“法官先生,
这是什么表?”
法官说:“这是伦敦名牌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没有关系。”
罗文锦坚持说与本案有关,他继续问:“这是金表,事实上
没有人怀疑。但是,请问内部机件都是(黄)金制的么?”
法官已经感觉到中了“埋伏”。律师又说,“既然没有人否
定金表内部机件可以不是黄金做的,那么茂隆行的皮箱案,显然
是无理取闹,存心敲诈罢了。”
这样的辩驳,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又简洁明了,令人痛快。起初对方被
你转移了话题,失去了警觉,等你一旦回到正题,进行类推时,再想否认时
就比较难了。这就是这种技巧的有利有力之处。
使用这种技巧,需注意两点:一是“埋伏”要远离正题,又要暗合正题。
“远离”是为了把对方的思路引开,“暗合”是本意所在,也便于拉回。二
是“埋伏”的事物道理上要与正面论辩的话题道理一致,不能有丝毫不吻合
之处,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直言相抗法
论辩也要看对象。有时遇到刁难、讥讽、侮辱的言词,那就需要以牙还
牙,直言相抗。不必拐弯,不必“谦逊”,也不必长篇大论,而是要针锋相
对,逐条批驳。例如:
有一个富人对一位穷人说:“你一定会恭敬侍奉我的。”穷
人问:“为什么呢?”富人说:“我有千两黄金,你恭敬侍奉我
吗?”穷人说:“你有千两黄金,跟我没有关系,我为什么要恭
敬侍奉你?”富人说:“我把千两黄金给你一半,你恭敬恃奉我
吗?”穷人说:“这样,我跟你有一样多的黄金,我为什么要恭
敬侍奉你呢?”富人又说:“我把千两黄金全给你,你恭敬侍奉
我吗?”穷人笑着回答:“这样一来,我很富有了,你却很贫穷,
我为什么要恭敬侍奉你呢?”
这种论辩就是坚持一个原则,怎么说就怎么应,始终不为对方所左右。
运用这种技巧,一要应变能力强,不管对方后题扯多宽,都有话对付。
二要看对象和场合,如果是论辩学术问题,就不必这么直言无忌,应配合些
礼貌语言、委婉语气。
3.设事为喻法
有时为了更好地说服和驳倒对方,论辩时可以先假设一个对象,一种情
况,一桩事理,让对方认可、同意,然后将话题转到要说的别的道理上来。
这种技法与埋伏引诱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以彼说此”。但设事为喻是假设
的一桩事理,横向类比,而埋伏引诱有时则是迂回牵引,不一定都是横向类
比。最典型的“埋伏引诱”(又叫“请君入瓮”)要数武则天手下的两个酷
吏,一个叫来俊臣,一个叫周兴。周兴犯了事,来俊臣负责审案。他先问:
“犯人不招供怎么办?”周兴说:“好办。用一个大瓮,在外面烧火,把犯
人放进去,他自然招供。”来俊臣说:“现在有人告你谋反,那请你入瓮吧!”
周兴立即伏罪。这虽然不是论辩,但可见这种技法与设事为喻是相类似但又
不同。下面举两个设事为喻的例子:《三国志》上有一记载:
曹操用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曹操认为这是不吉之兆,要以
死罪治管理仓库的官吏。曹冲获悉后,戳破了自己的衣服,状如
鼠咬一般,到曹操面前故作愁容。曹操问他原因,曹冲乘机答道:
“世上一般人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的主人大不吉祥,现在我的单
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忧愁。”曹操忙功慰说:“老鼠咬破衣服,
主人就不吉祥,这全是无稽之谈,何用忧愁。”后来管仓库的官
吏来向曹操请罪,曹操只得一笑了之。
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臣庞葱跟随魏太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当
人质。临行前,庞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市上有老虎,
大王相信不?”魏王毫不迟疑地回答说“不信”。”如果两个人
说市上有虎,大王您相信不?”庞葱又问。“那我就有点怀疑了,
但不一定就相信。”魏王又答。这时,庞葱接着问:“有三个人
都说在市上见到了老虎,大王您相信不?”魏王于是毫不迟疑地
回答:“那我就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总该是真的了。三个
人怎么可能都撒谎呢?”于是,庞葱对魏王讲:“市上明明没有
老虎,可是经过三个人反复说,您就相信真的有老虎了。如今我
去赵国的邯郸,远离咱的国都大梁,这其间的距离比王宫离市场
的距离要远得多;而且讲我坏话的人,一定也会超过三个。他们
如果讲我的坏话都同样,您会相信吗?希望大王能够明察,千万
别偏听偏信。”魏王认为庞葱讲得很有道理,安慰说:“你放心
去吧,对于各种议论,我自己是会识别的。”
以上两例都是设事为喻的典型例子。设事为喻的妙处就在于:事先用另一个
事理,让对方明白并认同,然后再联系本意要论述的事,使对方不得不顺理
承认。
运用设事为喻技法的要求是:一是两事理之间相合相通;二是必须先让
对方承认特设的事理之后,再联系本意要讲的事理,否则火候未到,达不到
目的。
4.揭穿矛盾法
论辩时,也可以找出对方自我矛盾之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再
雄辩的论敌也会陷于狼狈的境地,他的观点会被彻底攻破。这是最便利、最
经济、最有力的论辩技巧之一。如:《古今潭概》中记载:
齐大夫邾石父谋叛。齐宣王不仅杀了邾石父,还要灭他的九
族。邾石父的家族中有人求救于艾子。艾子怀揣三尺长绳,胸有
成竹地求见齐宣王。问道:“谋叛的只是杯石父一人,为什么要
诛杀他的同族呢?”齐宣王说:“《政典》上写得清清楚楚:‘与
叛同宗者,杀无赦’。先王之法,不敢废也。”艾子于是跪下来
说道:“……过去您的舅舅公子巫不也投降了秦国吗?那么大王
也是叛者的族人,按照先王之法也应连坐……”说完恭恭敬敬献
上三尺麻绳。
这里,艾子抓住齐宣王的主要论据《政典》中的法律条文,然后运用法律的
普遍性,指出要“治罪”都得治罪,这就使齐宣王进退两难,陷于自相矛盾
的境地了。所以艾子取得了论辩的胜利。
5.以退为进法
在论辩中,有时不急于以眼还眼,针锋相对地直言对抗,而是先承认对
方的分析和指责是对的,自己似乎同意了对方论据的合理性,然后出其不意,
或指出对方的矛盾,或说出事实的真相,或做出另外的分析,最终达到证明
自己论点正确性的目的。比如在某大学的一次辩论会上,甲乙双方就“馅饼
教授”问题的一场争论:
甲方: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是不是应该适应经济基础?
乙方:是。
甲方:目前来说,教育是不是要为市场经济服务?
乙方:是的。
甲方:又请问,教师作为社会成员,可不可以利用业余时间
搞第二职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乙方:可以。
甲方:那宣传“馅饼教授、教师”有什么不好?
乙方:首先,教育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但服务的方式是提高
国民的文化素质,而不是自己也去做生意。比如说,教师都去经
商(“卖馅饼”),这不是削弱、损害教育,最终也危害经济基
础吗?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直接为经济服务,比如考古学就是
如此。其次,个别教师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业余从事第二职业无
可厚非,但作为一种舆论导向,以为这是解决教师收入的主要途
径,就完全错了。改善教师待遇,主要靠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投
资,靠教育的深化改革,并不是教师、都要去卖“馅饼”。我刚
才说过“可以”,可以是一回事,大力提倡则是另一回事……
这一段话,乙方是先退后进的。等于是后发制人,所以振振有词,批驳有力。
采用这种技法:一是在退时要想到进,比如上例承认“可以”的时候,
就想到了“可以”不等于大力提倡;二是退是一点一点有限度的,而进则是
长驱直入,毫不妥协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有力的进攻。
6.乘隙而入法
论辩与演讲不同且比演讲困难之处,在于双方始终在“斗智斗嘴”,交
锋情况干变万化,这就要求既会防范,又会“乘隙”抓住对方的弱点和漏洞,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求突破缺口,取得论辩的胜利。如:
有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年轻人,被人诬告谋财害命,判定
有罪。当时作为律师的林肯,在查阅有关案卷后,愿为被告辩护。
在法庭上被原告收买的证人福尔逊一口咬定被告阿姆斯特朗用
枪击毙了死者,并且发誓说是在10 月18 日晚月光下亲眼看到
的。
在法庭上林肯问:“你在草堆后面,被告在大树下,相距20
—30 米,你能看清楚吗?”福尔逊答,“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
很明亮,我看清了他的脸。”
林肯又问证人“具体的时间也能肯定吗?”福尔逊说:“完
全可以肯定,那是11 点15 分。”
质问完毕,林肯转身向法官和旁听的观众说:“我不能不告
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接着他又说:“请大
家想一想,10 月18 日那天是上弦月,11 点钟时月亮已经下山了,
哪里会有月光呢?退一步说,就是提前一些时间,月光还没有下
山,那只能从西向东照射,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面向
草堆,脸上是不能照到月光的。证人怎么能从20—30 米远的草
堆后面看清楚被告的脸呢?”证人无言以答,只好承认伪证,于
是冤案得以推翻。
运用这种方法,一要会听,在听时发现对方论证中的毛病。或是论据虚
假,或是论证不严密,或是大小论点不吻合。而这类毛病往往掩盖在一大篇
言词中,如果能抓准一点,即可准备反击。二要集中攻击。专攻缺点,不及
其他,必要时还可以采用追问、反问等词句,加强攻势。如果“抓而不紧,”
“攻而不力”,那就很难奏其全功。
关于论辩的技法,是我们这一节的重点,只讲了以上主要的六种。还有
旁敲侧击法,一石三鸟法,先扬后抑法,层层剥笋法,投石问路法,欲擒故
纵法等。着重需要说明的是:
1.以上介绍的技法,有的还适用其他口语形式,如“埋伏引诱”,“直
言相抗”也适用于谈判、答问,放在这里介绍了,其他章节即不再讲。
2.有些技法虽然也可用于其他口语形式,但更适用于论辩,所以在本节
中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如“设事为喻法”。“乘隙而入法”也可以适用于交
淡,但更多更主要的则是用于论辩。
3.技法严格说来,有某种共存性,很难限定某种技法只实用于某种特点
的表达形式。
4.实际运用时,各种技法往往是综合采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13:53 , Processed in 0.1851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