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构学习”之叶文梓:新生活教育的试验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4 22:4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构学习”之叶文梓:新生活教育的试验方案




年会嘉宾:叶文梓
叶文梓简介: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人民政府津贴专家、地方领军人才,被聘为“国培”专家。与一线校长共同开展“新生活教育”试验,已历时5年。坚信“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新生活”,希望“孩子因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加幸福”。主要代表作:《觉者为师—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超越》、《故乡与天堂》、《从“舍己”走向“自爱”—论自我的道德价值》等。
我对教育人生的梦想:成就有生活情趣和生命情怀的教育。
我对教育改革的期望:打通生活与教育,让教育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引导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他最好的自己,创造生命价值,成就人间正道。

年会演讲题目:
课程改革的深圳报告

本人推荐阅读:
新生活教育的试验方案(摘要)

引 言
期待和向往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民族和时代的共同追求。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代代先进中国人,面对国贫民弱、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深重的残酷现实,义无反顾,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建立之后,面对国家的贫穷和世界的冷战,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上下求索,艰苦创业。虽然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我们有过失误和教训,但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终于踏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来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只是过程和手段,幸福生活才是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新一代领导集体第一次亮相时就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教育,是天下之公器,是改造社会、创新生活的基本途径。今日时代之教育,应当以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为根本追求。然而,我们需要反思和追问:今日之中国教育能否承载亿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当我们看到教室里满是眼镜,星期一升旗就晕倒,体弱若病夫的少年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夺去了孩子们欢快笑容,给孩子们心灵套上沉重枷锁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校里孩子们生动活泼的成长过程简化为单调的应试过程,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简化为有限的课本世界,无限活力和生机的童年生活简化为刻板枯燥的训练的时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我们这些“大人”,应当真诚地承认:当前教育面临深刻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幸地沦为生命成长的束缚而不是解放;沦为精神生活的压迫而不是培育;沦为美好幸福生活的伤害而不是建设。教育的危机,实质是学校生活的危机,是家庭生活的危机,是时代生活的危机,是人类生活的危机。
面向未来,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更没有理由放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一个时代的人们应当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教育。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教育。我们相信,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引导师生珍惜当下生活、创造未来生活、享受幸福生活;我们相信,一切富有成效的教育,都是在师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惟有在师生现实生活中,教育才可能不断地丰富个人知识、发展个人能力、形成个人习惯、锻炼个人思想、养育个性和人格;我们相信,惟有充满个性和活力的生命个体,才能真正地理解、守护和追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法治等现代核心价值,才能切实为他人、为社会、为未来担当。这样的少年,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少年,才是文明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少年。
为切实解决当前学校教育与师生现实生活及时代生活脱节、偏离,甚至阻碍的根本问题,探索有利于孩子们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新路径,引导年轻一代追求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力和政治权力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当前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试验方案。需说明的是,本试验方案是新生活教育试验的总体性方案,各试验学校将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内涵
(一)“新生活教育”的问题指向
新生活教育试验,以近现代一百多年来学校教育发展历程为历史背景,以中国从富强转向文明的转型发展为时代背景,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未来指向。学校教育,是近现代从西方引进的,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相对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雅片战争到科举制废除时期,可称为学校的引进与起步阶段;二是从新文化运动到抗战全面爆发时期,可称为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三是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文革结束时期,可称为学校教育的震荡时期;四是从改革开放至今,可称为学校教育的回归与超越时期。经过170多年的引进和发展,学校教育早已全面代替了中国传统的书院和私塾教育,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教育方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从教育精神的维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学校教育失落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联系,缺乏坚定的教育信仰,缺乏高远的教育理想,深陷在意识形态及市场功利化的沼泽之中,正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新生活教育试验针对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发展的片面性。当前学校教育实际培养的,或者是“知识人”,或者是“考试人”,缺乏强健的体质素养、丰满的人性素养、丰富的精神素养、高尚的生活素养,以及自由独立的人格素养。
二是童年生活的成人化。我们不理解、不尊重儿童独立的童年生活,总是以成人的方式理解儿童、要求儿童、教育儿童。因此,现行教育对于儿童而言,总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总是外部的而非内生的,总是成人化的而非儿童的。
三是教育的单一性。学校课程单一,教学过程单一,评价标准单一。单一的学校教育,压抑甚至否定了学生多方面天赋发展的可能,令很多儿童在其人生起步阶段就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人为地制造了很多教育失败者。
四是学生发展基础薄弱。基础教育不关注基础,或者单一地关注考试分数和学业成绩,或者以某方面的特长代替全面发展基础。目前中小学学生在身体、道德、能力、劳动、审美等终身发展和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基础普遍不扎实,甚至有日益弱化的趋向。
(二)“新生活教育”的主要内涵
针对当前教育发展的问题,新生活教育承续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传统,主张让教育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切实改变教师生活方式、学生成长方式、学校发展方式、家校互动方式,创造新教育,创造新生活,重构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最优发展,引导师生追求高品质幸福生活,共同建设美好社会。“新生活教育”内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新生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校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但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新生活教育选择中小学为基本试验单位,通过对校情分析,促使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制度、文化、队伍等核心要素变革,推动学校整体性变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校本实施方式。
其次,新生活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新发展。新生活教育,坚持把幸福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坚持教育的生活立场,坚持生活的教育性,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等“生活教育”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努力打通生活与教育的阻隔,形成教育与生活的良好互动,把“生活教育”在新时代继续接着往下做,力争达到新境界新高度。
第三,新生活教育是我们时代的整体性教育试验。新生活教育,指向素质教育,承续“生活教育”,但没有现成模式,需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以研究的范式为指导,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实践,边研究边试验,边试验边推进,边推进边提高,新生活教育推进的过程,就是学校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
(三)“新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
新生活教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并将其具体化、操作化。新生活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体格强健、人格健全、素养全面、创新生活、美好社会的时代少年
体格强健:健康指标达标,健康状况良好,充满活力。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
人格健全:悦纳自我、自尊自强、自主自立;尊重他人、平等友好、宽容大度;敬畏生命、理解世界、开放共生。
素养全面:基本素养全面、核心素养突出、有明显的优势素养。着力培养的素养包括;身体素养、品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意素养、审美素养、人格素养。每一种素养均可分为三个层面:基本层、核心层、优势层。基本层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核心层是影响本维度素养的关键品质、优势层是指学生个体在各素养层面的优势特点。每个学生的优势素养特质是不同的。
创新生活:生活意识健全,生活态度积极,生活技能扎实,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关键能力和主要品质。
美好社会:遵守公德、维护法治;坚持并实践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善良心,致力于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
二、理念与主张
我们热爱这个民族,我们珍惜这个时代,我们深感教育的责任和使命重大。面对当前教育的问题与危机,面对新生活教育的希望与期待,我们庄严宣告:让教育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让教师和家长成为学生人生幸福的教化者,让学生带着健全人格追求幸福人生,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富强更加文明更加美丽!这,就是新生活教育的理念和主张。
(一)我们确信,幸福教育就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为了更加富强,更为了更加幸福更加美丽。幸福生活是我们时代的发展主题,也是人生的根本追求。幸福生活,绝不是人类或社会的遗传与自然,而是人类的梦想与希望,是人们的向往与期盼,幸福生活是需要教育的。新生活教育,着力于培育年轻一代健全的生活意识,追求生活的内在品质,切实改变消费主义和享受主义的生活倾向;着力于培养年轻一代自主的生活能力,成长为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创造者和享受者;着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合作的品质,努力建设有利于幸福生活的和谐社会;着力于培养高素养的现代公民,努力建设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现代公民社会。
(二)我们确信,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自由之健全人格。自由独立之健全人格,是现代人之为现代人的根本品质,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没有自由独立之健全人格,就没有民主政治、现代市场与法制社会。所谓独立自由之健全人格,就是要突破当前教育中实际地存在的人格发展的单一性和依附性,引导受教育者成长为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的现代公民。新生活教育,以培养学生独立自由之健全人格为根本目标,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即使对于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困难的学生,也要打开学生精神发展的领域,促进每个学生独特潜能的发展,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并从自我的成就和创造中汲取力量,养成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特质。新生活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克服和战胜人生困难的品质和能力;培养学生控制自我欲望,理性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品质;培养学生守护和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公正等现代核心价值的决心、意志和能力。新生活教育希望学生能够以其独立自由之健全人格为自我人生担当,同时希望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以其独立自由之人格建设自由平等和谐之社会,为世界担当。
(三)我们确信,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同一的成长过程。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在儿童的生活中展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儿童生活。而儿童的生活,需要教育的引导和提升。交往、劳作、意义、价值、理想、历史、语言等,是教育和生活共同的要素。新生活教育致力于打通儿童教育与生活的阻隔,以丰富的生活内容充实学校单一的课程;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形式改变学校刻板单调的教育方式;以开放多样的生活活力打破学校的封闭、保守和沉闷。新生活教育努力打破当前普遍存在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局面,努力开创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新局面,并以此改变当前儿童生活的被动化、空洞化、同质化、成人化倾向,促进儿童的生活自觉、教育自觉和人生自觉。
(四)我们确信,只有教师美好幸福地生活,学生才可能美好幸福地成长。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基本关系。新生活教育把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把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关系。新生活教育,超越教师专业化,把教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认为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一条自觉而觉人的人生道路。新生活教育以人文的情怀关怀每一个教师,关注教师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每一个方面,引导教师构建教师的独特生活方式。教师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在于物质生活的朴素性、精神生活的自觉性、教育生活的创新性和社会生活的批判性。新生活教育着力培养教师的爱心、激情与创新等核心品质,努力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新生活教育不仅努力为每个教师搭建事业的平台,更努力为每个教师搭建人生的舞台。我们坚信,惟有教师有尊严,学生才可能有尊严,教育才可能有尊严;惟有教师有健全之人格,学生才可能有健全之人格。新生活教育努力引导教师美好幸福地生活。
(五)我们确信,引导学生美好幸福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独生子女政策,社会的开放性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责任,也极大地增加了教育的困难性。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正处在矛盾冲突之中。对家庭教育而言,很多家庭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孩子兴趣培养、品德培养和个性发展并没有担当起全面责任。一个好学生的背后不一定有一个好家长,而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定有一定问题家长。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正严重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一方面承担了很多无法承担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还存在很多教育不到位的现象,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和教育浪费现象。对社会教育而言,社会对教育还缺乏自觉的责任意识,社会教育设备设施严重不足,社会教育的方式还比较单调,实效性亟待提高。学校、家庭、社会,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还没有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新生活教育努力改进学校教育的不足,积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大力推进社会教育,努力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结成教育的同盟者,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最优成长。
三、目标与思路
新生活教育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共同事业。我们热爱新生活教育,我们坚信新生活教育,我们愿意为新生活教育付出并奋斗终生,我们期待新生活教育的种子在我们时代的土地上,在我们民族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一)试验目标
1.近期目标:建设一所好学校
用3-6年时间,把深圳市锦田小学建设成为新生活教育的示范学校,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成为一所师生幸福、同行尊重、市民向往、领导称道的好学校。
2.中期目标:探索一种好教育
用9-12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儿童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的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创造高品质的学校教育生活。具体指标:
——基本形成新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明确新生活教育的时代背景、内涵意义、核心价值、理论基础,构建起新生活教育的管理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评价理论和改革理论。
——基本形成新生活教育的实践操作体系。形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操作方式和路径,探索形成以新生活教育指导的学校治理方式、教师生活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校发展方式,以及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方式。
——全国各地有一批自愿加入新生活教育试验的兄弟学校。
3.远期目标:创造一个好社会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新生活教育试验学校成为区域性的教育圣地和文明高地;使接受新生活教育洗礼的年轻一代成长为美好幸福生活的建设者,成为人类美好未来的创造者。哲学家依薇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教育,是通向未来的重要路径。新生活教育,不仅要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更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文明,最终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二)试验思路
1.校本实施,全员参与。把锦田小学作为新生活教育的第一所试验校,立足学校层面开展新生活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汇聚学校、行政、研究、社会各方力量,争取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依靠全校师生和家长,引导学校所有人员都参与到新生活教育中,承担不同任务,发挥不同作用,把新生活教育作为共同事业来追求和守护,努力建设“新生活教育人”团队。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新生活教育试验的整体设计,明确新生活教育试验的目标、理念、任务与举措,形成新生活教育试验总体方案。重视教育改革的策略应用,把握教育改革的节奏,在总体方案指引下,根据学校实际,按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小步不停步”的原则要求,分步实施,力争平稳而有力度地推进新生活教育试验。
3.研究先行,兼容并包。坚持新生活教育试验的研究性和开放性。看准了再做,想好了再做,准备好了再做,避免新生活教育方向的偏差。同时以最开放的心态汲取人类文明中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以滋养新生活教育的成长,成就教育、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建设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
四、内容与举措
新生活教育试验着力变革教师的生活方式、学生的成长方式、学校的发展方式,以及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方式。为此,着力推进以下五项行动。
(一)治理结构变革行动
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在上级主管部门管理下,学校设置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安全办等机构,执行完成上级部门的工作和学校内部管理。为了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了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新生活教育试验,首先要促使学校努力成为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自主组织,由此,其治理结构应当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担当起引导学校发展的责任。为此,分两步促进学校治理结构的系统变革:
第一步:改革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1.学校机构设置

2.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步:着力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发展
1.设立学校发展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发展专家,对学校发展规划和重大改革等提供咨询,为学校发展提供高端的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
2.设立财务委员会。聘请会计师担任学校财务委员会顾问,由会计师、教师、家长代表担任学校财务委员会委员,对学校预算、经费安排和支持提供意见,并对学校经费使用等进行监督。
3.设立人事委员会。聘请教师代表担任学校人事委员会委员,对学校干部任用、教师调动、教师职称聘任等涉及全校教职工切身利益及重大人事工作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
4.设立家长委员会。聘请家长代表担任家长委员会委员,负责四方面工作:①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平台;②在家长中起到教育示范和专项培训作用;③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组织和监督;④成立家长义工队,协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二)健康促进行动
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曾言:“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他日而为宗教家,焉能投迹穹荒,守死善道也?他日而为实业家,焉能思穹百艺,排万难,冒万险,乘风破浪,制胜万里外也?纨夸子弟,遍于中国;朴茂青年,等诸麟凤;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这一段饱含感情之文字,把健康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对孩子学校生活中健康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同样精彩的文字:“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疾患,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体力的充沛,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智力的发展、思维、注意、记忆及专心程度,具有决定作用。”新生活教育坚持健康第一,所有教师和家长都必须认真地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以新鲜的空气、合理的营养、适当的运动和劳动、科学用脑、良好习惯等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要切实打破当前“安全一票否决”的禁锢,以学生身心薄弱为最大不安全,解放学生的身体,尊重生命游戏运动的本能,以合理之运动培植学生强健之体魄,展现儿童生命的无限活力,发挥体育对德育、智育、美育的强大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康档案。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特别要注意孩子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肠胃系统的健康状况。因为这些系统的健康往往为家长和学生所不重视。学校定期跟踪、管理。
2.普及健康知识。采用适合儿童之方式,增强儿童对自我身体之构造及器官运行的了解,了解健康的生理基础。结合儿童生活之实际,引导儿童了解健康饮食、健康休息、健康运动、健康学习的正确习惯,逐步树立良好的健康观。
3.改革体育教学。一是深化体育课改革,推进“联班体育,分组教学”之试验,即同一年级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根据学生兴趣,自我选择体育项目,实行按项目分组上课,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与个体适应性,提高运动效果。二是推行大课间运动。选择或自编几类适合南方气候、适应学生年龄特点、运动效果显著的课间运动项目,比如跑操、体操、负重跑等,以坚持为根本,引导学生天天运动。三是做好养眼操,引导学生正确用眼,切实降低学生近视率。四是推进家庭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在节假日、在校外都能够坚持合理的体育煅炼。五是设计重大的野外运动项目,比如定向越野、徒步、远足、军训等。
4.创新运动会。①提升学校运动会定位。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大盛会,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大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做到“增强趣味性、展现体育美、提高竞技性、扩大普及性、培育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运动会在改变以速度快慢为惟一成绩标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朝动作优美方向发展,关注比赛动作的优雅、漂亮、准确、协调。②丰富学校运动会内容。学校运动会,要兼顾教工运动会与学生运动会;增设运动项目,尽量引导每个学生都参加;增设家长运动项目,引导家长参与学生运动;引进专业队,示范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热情;③创新运动会形式。除各类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外,开展各类趣味运动项目,举办亲子运动会和各类体育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举办体育健康论坛、讲座等。
5科学安排学习。不恰当的脑力劳动,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根源。一、二、三年级,坚决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五、六年级,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切实改变家庭作业形式,避免单调、重复、机械训练性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与成效。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6.养成良好健康习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4方面的健康习惯: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避免肥胖症及营养不良。向家长编发儿童健康饮食手册,指导家长为儿童安排健康饮食。二是健康的运动习惯,做到运动适度,避免完全不运动或运动过度。要保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学生在户外活动1小时以上。三是健康的作息习惯,做到早睡早起,避免晚睡晚起。低年级学生起码每天要睡10小时,中高年级学生每天起码要睡8-9个小时。并且40%-45%的睡眠时间应在午夜12点前。四是健康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勤换,环境整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7.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关爱心理健康为根本方向,建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面向全体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激发心理正能量,化解和释放心理负能量,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8.营造健康环境。加强校园绿化,学校四季都应该有花香、有果子,要保证学校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合理使用课室中投影仪、电脑、黑板等设备设施;根据学生不同身高来配置课桌椅;保证教室通风、自然采光等,避免废气、废水、噪声等各种污染。
(三)课程改革行动
新生活教育试验的核心环节与关键内容就是课程改革。新生活教育的课程改革试验是全面的、彻底的,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要打破当前课程的封闭性,引导课程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时代开放。我们要“活”的课程,不要“死”的课程,学生接触到的任何课程都应该带着“生活”的味道和气息。要极大地增加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能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本里,不能把大自然、音乐、幻想、科学、文学等生动活泼的精神世界关在教室外面,要改变“学校有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局面,要努力做到“学生发展需要什么课程,我们就提供什么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要变革学校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过程。要尊重、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兴趣,要从兴趣出发教育孩子,要使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察、思索、谈论、感受学习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快乐幸福的过程,变成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杜绝教育对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暴力和伤害。
新生活教育的课程观认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观察是最坚实的基础,游戏和研究是最好的学习,大自然和人类所有的文化世界都是促进我们成长的课程。
新生活教育的课程改革坚持5项基本原则:①尊重兴趣;②基于经验;③联系生活;④多元选择;⑤着眼发展。基本思路如下:
1.提升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新生活教育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要求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而变革,适应学校的发展而变革,适应时代发展和生活的发展而变革。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每个教师、每个中层、每位校领导都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审定课程改革方案,保障课程改革资源配置,对课程改革的重大行动进行决策。课程发展中心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组织实施中心和监督评价中心,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牵头部门与协调部门。课程发展中心组织每个学科组和年级组研究制定学科课程改革行动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工作。聘请课程改革指导专家团队,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增强课程改革的自觉性。
2.促进教育思想观念新解放。观念正确、理念先进,才能保证方向正确、目标合理、措施有效。因此,课程改革的前提性工作就是要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力求做正确的事。方向对,做慢点,没关系。方向错了,走的越快,错的就越远。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进一步变革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质量观、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等一系列基本观念。要以教育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为课程改革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
3.深化课程现状研究。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我们想要怎么改,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学校课程存在什么问题,现有条件允许我们改什么、怎么改。因此,实事求是地理解学校课程现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坚实基础。引导教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班级深入研究课程现状,撰写研究报告和反思报告,明确课程改革改什么,并提出基于个人经验的课程改革的建议方案。对现状基础理解越深入,把握越系统,课程改革的过程就越自觉,就越可能有好成效。新生活教育试验课程改革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一是针对课程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当前课程仅仅关注考试目标,以考试分数为中心,缺乏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缺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
二是针对课程内容窄和空的问题。当前课程内容很窄,仅仅关注9门学科课程,而对学生生活需要的,以及终身发展需要的很多内容,比如如何了解自我身体与心理、如何发现和培养自我兴趣、如何关注自我生活于其中的社区和城市、如何促进生活自理、如何与人相处等等,都没有纳入现有课程体系之中。现有开设出来的学科课程,以学科概念与知识为主,其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分离,与学生的经验脱节,显得空洞且枯燥。
三是针对教材的繁杂问题。当前使用的教材,其内容头绪很多,线索很多,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课与课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有的学科在教材组织上,重学科逻辑而轻学生心理发展逻辑,与学生年龄发展脱节。
四是针对课程实施的变形、被动、刻板、散乱问题。当前课程实施,以考试为中心,导致课程实施严重变形。本来课程设计中有的内容,但因与考试不相关,或因安全等其他原因,在课程实施中往往偷工减料,比如体育课,只上几个模块,很多模块因安全问题不上,结果学校课程的系统性被肢解了,学生学到的只是课程片断甚至碎片。当前课程实施,在方法上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仍然以记忆为主,学习过程很被动,教师教什么学什么,教师要求什么做什么,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能力和习惯。当前课程实施十分刻板,不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同步走”,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育。当前课程实施中还存在散乱问题。同一班级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缺乏衔接,课程实施没有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
五是针对课程评价的单一问题。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发展表现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学生发展并不是齐步走的,而是有差异性的。当前课程评价,以考试为主要方式,以学科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主要内容,以统一要求为基本要求。结果,学生薄弱领域得不到激励,没有缓冲空间和时间,而优势领域不能做到极致,极大地降低了课程的育人作用和功能。
4.加强课程理论学习和研究。小学教师不能拒绝理论,没有理论的翅膀,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不可能走很远。教师要打破理论的恐惧症,理论并不是冷漠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并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提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更高级实践行动的指南针。教师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要善于把自己创造性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教师不要为低劣的理论欺骗与坑害,也不要把自己创造性的经验白白地荒废掉。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沿用西方的课程理论,很多理论不深不透、不明不白,说起来一套套,但对课程改革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新生活教育试验,重视学习西方课程理论,同时高度重视近现代以来本土的教育实践及课程改革经验,充分借鉴历史上伟大教育试验的课程改革经验,重点是杜威、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课程改革经验。组织教师团队对三位教育家的课程改革试验进行专题性研究。新生活教育要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应用于师生的生活之中,要用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创造最幸福的教育,要用生动活泼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创新教育理论。
课程改革,要自觉尊重孩子们身体、思维、情感、意志等各方面成长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①一、二年级学生,正处在家庭生活向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过渡之中,儿童大体上从事直接的外向活动,忙于做事和说话,相对地很少努力进行理智的阐述,有意识的思考,以及专门的方法训练。但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儿童能够担负的责任不断增加,各种明显的问题逐渐出现,使掌握特殊方法成为必要。这一年龄阶段的课程以游戏性活动为主,以游戏学习为主。在游戏中要尊重和发现学生兴趣。重点在强化课程与学生家庭生活的联系。②三、四年级学生正处在基础能力快速发展阶段,重点放在获得读、写、操作、算术等能力发展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科课程的学习,同时扩大社团活动,增加活动课程,要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重点要加强课程与学生社区生活及城市生活的联系。方法上,在加强接受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③五、六年级学生进入社会性快速发展阶段,要给予儿童丰富的课程,引导儿童进入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之中,引导儿童进入生动活泼的时代生活之中,重点要加强课程与历史生活和时代生活的联系。在方法上,以儿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主。
5.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新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五大模块:一是学科课程模块,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9门课程;二是活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探究性活动课程,是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的课程;三是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生活意识和生活能力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四是自然模块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亲近、感悟大自然所设立的课程。人是自然之了,惟有在自然之中,人才可能真正地成长。五是专题研究课。围绕人类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人类丰富的文化世界、艺术世界、科学世界和历史世界。
◆第一类:学科课程
这一类课程改革,第一步是以引进性创新为指导,广泛引进国内相关学科教学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本校的各学科教学之中;第二步针对本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中的特殊问题,进行自主性探索,形成新生活教育课程改革的独特经验。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制定贯穿6个年级的学科改革计划。
◆第二类:活动课程
社团活动是与学科课程一样重要的课程,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精神成长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学科课程能够代替的。要探索研究从小学龄1年级到6年级各年级学生适合的社团,要研究社团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配合问题,要研究从1年级到6年级社团的衔接问题。要努力让社团活动课程成为孩子成长的又一重要基地。设立各类学生社团,每个学生在本校6年期间起码参加3个以上社团;
◆第三类:生活课程
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开发系列校本化课程,包括身心健康类,比如青少年健康饮食手册、青少年健康作息和锻炼手册等;生活技能类,比如厨艺、手工、缝纫、自救、野外生存等;科技类,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类技术、科技史、科普知识等;人文类,比如民族节日、传统礼仪、民族文化、乡土历史、民间工艺等。
◆第四类:自然课程
围绕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以专题形式设立适合小学生的专题课程,影响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包括地理课程、动物、植物、资源、环保等。
◆第五类:专题研究课程
按年级开发研究性专题活动课程,包括历史、哲学、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等等,争取每个学生在本校6年参加20个以上研究性专题活动课程。
6.创新教学方式。以自主、探究、合作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同时,根据“做中学”、“经验改造”等理论的指导,探索与新生活教育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方式。新生活教育特别重视以下教学方式:
◆重视自然课堂
改变当前主要在教室里上课的状况,很多适合在大自然环境中上的课,到开放的自然环境中上,增加学生与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重视观察
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是引导我们成长最好的课程。当前学生远离大自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儿童还是少年,很少看到日出日落,很少能够亲切地在原野上奔跑,很少能够在户外活动。我们要尽可能地增加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要引导孩子们理解这个地球上的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的不同地貌,要理解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要理解风雨雷电的秘密。要引导孩子们观察大自然中学会思维、学会提问、学会研究、学会表达,要引导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学会敬畏、尊重、爱护、等待、同情等各种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
◆重视游戏
生活需要游戏,应当重视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的学生不能每天只是规矩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同样需要在学校里游戏。学生的思维、语言、情感、品德不是在教室的静坐中成长起来的,同样是在不同的游戏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把手工、话剧等各种游戏安排在课程中,使游戏成为孩子们重要的学习方式。
◆重视劳动
劳动是生活的需要,是成长的需要。劳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1-6年级,要有系列化、主题化的劳动课程,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通过劳动引导孩子与时代生活和先代的生活构建起同情性理解,为他们打开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具体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
(四)教师发展行动
教师是新生活教育试验的决定因素。新生活教育试验要从关爱教师、发展教师、幸福教师开始。校长和学校的第一责任就是为教师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校长和学校把教师的事办好了,教师才会把学生的事办好,才会把学校的事办好。教师是学校治理结构变革试验、健康促进试验、课程改革试验和公民教育试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发展行动是新生活教育试验最为关键的行动。新生活教育需要新型的教师,新生活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生活;具有爱心、激情和创新等核心品质,具有独立自由之健全人格;是学科教学的大师、教育研究的高手、引领学生成长的好导师。
1.教师生活关爱行动。在教师发展中心下设教师服务中心,负责与教师建立经常性、全方位联系,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家庭、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与困难。教师夫妻有感情矛盾时,学校给予帮助;教师子女入学有困难时,学校给予帮助;教师经济有困难时,学校给予帮助。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学校对教师要有家的温暖和关怀,教师对学校要有家的依恋。
2.教师生活建设行动。教师生活是否幸福,与教师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教师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现实生活,就不可能担当起教化学生的责任。当前,教师生活有很多方面是不健康的,比如教师的教学生活、阅读生活、研究生活、休闲生活、娱乐生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新生活教育试验,要努力引导教师反思自我生活、创新自我生活、享受幸福生活。新生活教育要努力培养教师的生活素养,引导教师学会健康饮食、健康作息、健康锻炼,培养教师的生活技能,引导教师学会穿衣、学会做饭、学会布置、学会带孩子、学会与老人相处、学会享受工作、学会控制自我情绪和欲望。要为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创造条件,要为教师表现多方面的才能提供舞台,要引导教师尊严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努力成为好儿女、好夫妻、好公民、好教师。新生活教育引导教师像教师一样生活,使教师生活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物质生活的朴素性。教师不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而保持朴素生活,而是在思想上、感情上自觉认同朴素生活,把物质生活的朴素性作为教师的境界和品质。
二是精神生活的自觉性。激发教师内在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设立教师沙龙、读书会、研究会,引导教师研究教学、研究社会、研究自然,组织教师交流、辩论、表达,自觉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拓展和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
三是教育生活的创新性。引导教师把自我教育教学中的困难问题当作课题,在教育教学中研究,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为改进教育教学而研究,撰写教学日志和反思日记,不断超越自我经验,不断打破教育教学成见、偏见和惯性,努力成长为教学与研究兼通的新型教师。
四是社会生活的批判性。引导教师关心社会,开阔眼界和胸怀,成为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和实践者。
3.教师发展研修行动。教师成长最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自己。每个人的成长最终都是自我成长。教师成长有几种基本路径与方式:一是通过自我反思促进自我进步;二是通过与同事合作促使自我进步;三是通过教学相长促使自我进步;四是通过阅读促使自我进步;五是通过研究促使自我进步。与此同时,学校要努力为教师的自我反思、阅读、同事合作、研究等创造条件。设立教师成长学校,为每个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引导教师制定发展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发展;重视校本研究修,构建教师分类分层校本培训体系。对刚毕业分配新入职教师,以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和形成教学常规为重点,入职一年内要把任教学科1-6年的课标和教材有整体性了解,并对任教年级的课标和教材要有深入研究,增强教师学科自学性。对于教龄3-7年的教师,以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育人能力为重点,要能够带好一个班、讲好一堂课、出好一张卷、写好一篇论文。对于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要以形成自我教育思想,完善自我教学风格为重点,要成为教学大师、研究高手、育人导师。要努力打破教师的学科界限,着力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教师,要努力放大教师多方面潜能,发展教师多方面能力,引导教师成为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现代人。
(五)公民教育行动
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是新生活教育的根本目标。未来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养?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也是应当为之努力的。我们学校的一切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应当是公民教育,都是为培养高素质公民服务的。当然,我们一再重申,今天的教育不是为明天做准备的,惟有孩子在当下就能够参加到自我生活的建设中,能够创造和享受激动人心的幸福生活,孩子们全面健康发展才是可能的。因此,公民教育与新生活教育是同义的。在此,新生活教育的公民教育,除了智育、体育以外,特别要重视以下方面的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新生活教育坚信,美德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成功靠能力,幸福靠品德。把美德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并培育美德生根、开花、结果,是新生活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新生活教育反对空洞的、形式化、意识形态化的道德教育,提倡生活德育,也就是在师生的实际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即生活中用得着的、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使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教育。我们认为,德育并不是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并列的一种教育,因为学生思想品德是全部教育的结果,所有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学校的每个工作者,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到各类后勤服务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最有效的德育方法是教师、家长对待学生和孩子的方法,以及孩子与孩子共同生活中的方法。因此,我们要通过改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生生关系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全人类的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坚守平等、守护正义、培养爱心,同时努力培养小学生基本的公民道德精神:
——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以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是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积极劳动。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努力学习就是劳动。
——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人。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心灵纯洁的人。
——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决不可向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
2.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新生活教育要努力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劳动教育体系,而不是把劳动教育当作偶尔参加的活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要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要成为新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主要开发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服务社会劳动、生活劳动等各个系统,各个系列劳动的开发,应当遵循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十二条原则: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原则;
——劳动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原则;
——劳动的崇高道德性及其明确的公益目的性;
——尽早参加生产劳动;
——劳动的多样化;
——劳动的经常性和连续性;
——儿童劳动中要带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特征;
——使劳动具有创造性,且手脑并用;
——劳动活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
——生产劳动的普遍性;
——劳动活动的量力性;
——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结合。
3.加强美育。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对于考试也许不重要,但对于生活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新生活教育把美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美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美育以引导学生感受美为基础,深化学生对美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并以美的标准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美”的人。探索和研究孩子在大自然中、在艺术中、在人际关系中、在文化成就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路径和方法。
4.重视家长教育。家长不只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帮手,更不是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监工。家长对孩子成长负有独立的不可代替的责任。家长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附属,家长教育是学校承担的与学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是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惟有把家长培养成为高素质公民,孩子们才可能成长为高素质公民,面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家长教育的根本在于提升家长的全面素质,引导家长担当起家长的教育责任。学校的家长教育,可引进相关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合作开展系列的家长教育讲座,引导家长阅读,反思自我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家长教育包括几个系列:一是更新家长片面甚至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传播先进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二是提升家长对孩子的保育能力;三是提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四是提升家长对孩子的研究能力;五是提升家长与学校的合作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2:45 , Processed in 0.3250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