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语言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14:2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宗炎:评陈原《社会语言学》
李洁琼:陈原与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陈原
学林出版社出版
1983年8月第一次印刷


目录
0 作为边缘科学的社会语言学
  0.1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领域
  0.2 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
  0.3 社会语言学的三个出发点
l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1.1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
  1.2 语言决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1.3 语言也不是一种生理现象
  1.4 语言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
  1.5 语言当然不是社会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
  1.6 波格丹诺夫的论点只能证明语言始终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
  1.7 社会革命不能消灭或变革语言,语言是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服务的
  1.8 语言决不能被一个阶级“没收”或“垄断”,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
  1.9 “阶级语言”,“资产者的语言”,“贵族语言”
2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l 语言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2 动物世界的交际工具不是语言
  2.3 动物的交际最常用的是声音信号
  2.4 动物的其他交际工具
  2.5 打破时空限制的交际工具——书面语(文字)
  2.6 “实物语言”是古代的交际工具
  2.7 社会生活能不能完全摈弃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呢?
  2.8 手势语在特定语境中代替了分音节的语言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9 “手势语阶段”存在吗?
3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
  3.l 一切名词都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3.2 感觉——表象——概念——语汇——语言
  3.3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3.4 语言和意识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
  3.5 语言和思维是在社会化了的劳动基础上产生的
  3.6 马尔的“语言新学说”所谓“爆发”的唯心论倾向
4 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系统
  4.1 语言是一种信息载体
  4.2 申农公式——信息与反馈
  4.3 人脑的信息活动过程
  4.4 信息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语义的单一体
  4.5 信息量——极小或等于零
  4.6 最大信息量
  4.7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保持主要信息不受干扰的措施
  4.8 对两段电文的信息分析
  4.9 语言作为信息系统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5 手势语言和“原始语言”
  5.1 列维·布留尔反对泰勒和弗雷泽的巫术学说
  5.2 原逻辑思维——“原始思维”的实质
  5.3 所谓“原始语言”的“特征”和“手势语言”
  5.4 马尔的学说在列维·布留尔那里找到了支持
  5.5 萨丕尔对“原始语言”的反驳和他本身又走进了另一条死胡同
  5.6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原理”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5.7 格林伯格对沃尔夫“假说”的幽默反驳
6 “阶级语言”
  6.l 不存在“阶级语言”,但是语言有阶级(社会集团)差异
  6.2 创造“新”文化,把“旧文化”当作废料扔掉的历史
  6.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6.4 “无产阶级的语言”是违反科学和社会实践的
7 语言论争的社会意义
  7.1 五四运动和语言论战——“文(言)白(话)之争”
  7.2 钱玄同和刘半农合演的一场双簧:语言论战的插曲
  7.3 关于语言问题的四条“主张”
  7.4 文体改革的社会意义
  7.5 文艺复兴时期用世俗语言代替僵死的拉丁语
  7.6 30年代大众语论争是“五四”语言论争的发展
  7.7 延安整风运动中的语言问题
  7.8 人民共和国的文字改革问题
8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8.1 语言是一种符号集,语言活动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第二信号系统
  8.2 符号最初带有任意性或偶然性,但一经“约定俗成”,便表达特定语义
  8.3 在一定的社会语境里,语言(文字)要被其他符号所代替
  8.4 非语言符号集的广泛应用和语义的公认
  8.5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语境中不得不借助于非语言符号
  8.6 国际社会的交往和急速节奏要求使用某些非语言符号
  8.7 特定的社会集团之间通用的符号(语言或非语言)
  8.8 图形文字作为一种符号集
  8.9 非语言符号在当代信息传递上有重大意义
9 非语言交际与形象思维
  9.1 非语言交际的三种方式
  9.2 “类语言”的社会职能
  9.3 眼神传达的语感
  9.4 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
  9.5 “音乐语言”的“感染”
  9.6 音乐语言传达感情和描绘客观世界
  9.7 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所表现的形象思维
  9.8 谚语是洗炼了的语言
10 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变化
  10.l 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语汇的变异
  10.2 语汇的变化适应并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10.3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相适应的新语汇
  10.4 配偶称呼的变化说明出现新的事物或关系时必然产生新语汇
  10.5 只有当社会生活停止的时候,语言才不起任何变化
  10.6 语言的时间差异和地域差异
11 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
  11.1 从语言变化或从“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11.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得到的若干论点
  11.3 从亲属称谓的变化观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动
  11.4 称谓语的演变和它的社会意义
  11.5 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文字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图景的先行者
  11.6 有些语词明显地并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变动
12 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
  12.1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是社会生活所不能废除的
  12.2 社会交际需要一定的模糊语言,但不完全排除精确信息
  12.3 电子计算机要求精确的指令,它不能适应模糊语言
  12.4 模糊集理论的创立以及对语义分析所得到的模糊概念
  12.5 凡是有集合意义而不能下精确定义的词称为语言变量;模糊词集
  12.6 对语言精确性的要求
13 语言的相互接触
  13.1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自给自足”,因此需要借词
  13.2 拼音文字处理借词是方便的,只需要“转写”
  13.3 现代汉语借词的五种方式以及排斥音译借词的倾向
  13.4 汉唐之间大量进入汉语的借词
  13.5 近百年汉语吸收的大量借词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
  13.6 粤方言比现代汉语的公用语吸收了更多的借词
  13.7 由汉语出借到各民族语去的语词(丝,茶,棋)
  13.8 凡是一个语言集团所特有或专有事物的名称,作为借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3.9 激烈的社会变革所创造的新词汇,往往作为借词进入外间世界
14 术语和缩略语的社会作用
  14.1 术语的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对科学发展和我国“四化”建设的意义
  14.2 化学家是当代的“仓颉”
  14.3 药名的复杂问题与“药盲”
  14.4 缩略语是解决语词太长与节奏太急的矛盾的结果
15 塔布和委婉语词
  15.l 语言“塔布”导致了语言拜物教,又导致了语言禁忌
  15.2 禁忌产生了委婉语词,即用好听的、含蓄的话代替禁忌的话
  15.3 语言灵物崇拜的极端:符(书面语的物神化)咒(口头语的物神化)
  15.4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委婉语词
  15.5 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委婉语词
  15.6 政治上广泛利用的委婉语词
16 语言感情和国际社会
  16.1 语言感情是一种很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民族的公用语
  16.2 两种语言在一个政治实体中并存时发生的三种情况
  16.3 语言冲突不完全是语言感情问题,而是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息息相关的
  16.4 国际社会的需要:国际辅助语问题
文献举要
另网友点评请参见:陈原:1994年版《社会语言学》
陈原的《社会语言学》
来自:华人专家网:http://www.hr9999.com/DangDai/e/a2010_02/5534.html
    陈原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探索。社会语言学在国外虽然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门学科,但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社会语言学。在全书开始的几章,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一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三点是作者研究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与上述观点相关,作者又从信息论的角度阐明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或作为信息系统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是全书论述的主题。这两章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在第十章中他通过各种语言的许多具体事例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新语汇,有一节专门从配偶称呼的变化说明出现新事物或新关系时必然产生新语汇。也就是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当社会生活停止的时候,语言才不起任何变化,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作者最后指出:语言的变化是许多因素一-时间、地域、社会、社会集团等等促成的,在第十一章中,作者阐述如何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遗迹中去探求社会生活的变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十二个论点,着重说明可以从语言的变化探求社会现象的本质。在这一章里,作者又特别比较一些语言,亲属称谓及称谓语的不同与变化,来考察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与变化。还从甲骨文等古代文字所记录的语言来探求中国古代社会的图景。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作者还考察了语言与思维的若干问题,接触了模糊语言的问题,说明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废除的,但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也不完全排除精确信息,全书的最后几章又对《语言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发挥。如语言的互相接触及借词问题,术语及缩略语的社会作用问题;委婉语与语言禁忌问题等。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语言感情与国际辅助语的问题。他认为世界语(ESPERANTO)实践了近一百年之后证明,这种方案作为国际间的辅助交际工具是有希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16:39 , Processed in 0.8889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