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播音主持专业角度看提问的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6 10:4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播音主持专业角度看提问的技巧
  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 原晶

  无论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都免不了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沟通和交流中又免不了适当的“提问”。但提问是要讲求方法和技巧的,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快速获取信息,还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相反,如果不经思考、唐突发问,势必会阻碍对方应答,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下面我们就从播音主持专业的角度入手来谈谈有技巧的提问。
  首先,提问要简单明了,开门见山。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有的记者提问时,往往让人家“发表感想”“谈谈体会”,问人家“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表面看,似乎这是采访者的行话也是最常说的话。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上乘的提问方法,因为这种问题实在太笼统了,没有针对性,叫人不知从何谈起。所以提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有时却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提问要逐渐深入,让人便于回答,乐于回答。中央台的一位记者曾这样采访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您是哪一年开始唱歌的?”接着问“考上海音乐学院时唱的什么歌?”并且请她边唱边介绍在上海学习时的难忘经历。随后记者问到:“在你的歌声里,倾注了对党深厚的感情,您是不是借这个机会,向听众介绍一下老一辈革命家是怎样关心你成长的?”这一问,才旦卓玛很兴奋,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地讲了毛主席、周总理对她的关怀,道出了“党的光辉照我心”的主题,这也使本次提问得到了升华。
  再次,问题宜小不宜大,要小中见大。 曾经有一个电台制作了一则名为《评酒记》的报道,其中谈到一位名叫金凤兰的姑娘第一次参加评酒活动。记者是这样向她提问的:“品酒全靠闻、看、尝,你是怎么掌握这一手技术的?”简短的问话,独具匠心,不仅抓住了品酒的要领——闻、看、尝,也抓住了听众的心理——一个小姑娘怎么也参加评酒活动?怎么也会品酒?同时这个问题又是金凤兰的切身体会,十分具体,这就令被采访者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最后,提问要考虑到对方的愿望。也就是说,没有共同兴趣的问题尽量少提或不提,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要用通俗的语言去问。比如说我们要想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那么向气象部门提问时,就要考虑到听众的认知度问题,尽量规避气象术语,像“短期”“中期”“长期”“气象云图”等,大家很难理解到底是多久、是怎样。这时我们就应该“翻译”一下,改为“今天、明天甚至两个星期内是否刮风、下雨、降温”。用比较简单而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了。
  此外,生活中的交流提问和专业的提问方法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提问的方法也各异。比如:对方不善言谈,我们就要耐心地多启发他,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的初次接触,怕难为情,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下谈话的气氛,不妨先和对方聊聊日常的生活、工作,“拉拉家常”,等对方放松了,我们再进行提问;如果对方非常健谈,口若悬河,但常“开无轨电车”,离题太远,这时我们就要抓住要领,引他入题。不过,切忌打断别人说话,这样会扫了对方兴致。我们可以选择时机进行插话,彬彬有理地告诉对方:“您说的真好,真想能继续这样谈下去,不过,我还是希望您能再具体说下刚才那件事,我很感兴趣……”这样,就很有礼貌地使双方的谈话回到最初所需要的主题上来了。
  当然,要想提高提问的水平,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问者自身整体素养的积淀。这里包含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素养等等,也要懂一点心理学,掌握一些播音技巧,如词和句的重音和轻音,语句的分解和口气,语调的快慢、高低、刚柔、强弱、抑扬顿挫等等,掌握了以上这些,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设计各种问题,使我们提出的问题更专业、更巧妙,同时也可以以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对方,使对方愿意交流、倾吐心声。
作者: 原晶 来源: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2:47 , Processed in 0.1026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