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种土地上长不出笔直的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7 00:5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这种土地上长不出笔直的树作者:吴非

           这种土地上长不出笔直的树

                      ——就“高考工厂”问题答《新民晚报》问

主持人:“高考工厂”存在多年,每每被同行投诉垄断资源。这类学校的存在,会给同区域其他学校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个话题近期又成热点。被众多媒体报道过的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高考工厂”,知名的类似学校,几乎每个省区都有一两所。这些学校以非正常手段追逐高升学率,吸引省内优质生源,挤占其他学校的发展空间,这些下手“锯短木桶第一块板”的学校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2012年,媒体曾报道馆陶县一名青年教师高考前自杀,称该教师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而自杀。其间接原因,是“高考工厂”抢夺生源,周边优质生源流失,而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升学指标”不变,层层下压,教师不堪重负。而今,这些“高考工厂”因为较高的升学率,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有老板们撑腰有媒体的捧场,在目光短浅的趋利社会,很“吃得开”。他们也用“真正素质教育”一类口号努力“洗白”,甚至总结出成套的“经验”和“特色”。这类学校善于打民粹牌,往往声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混淆视听。

主持人:当“高考工厂”规模越来越大,是否意味着寒门学子要实现大学梦更难了?

:前几年刚提“教育家办学”,现在已遍地“教育家”,多得如“企业家”一样。其实,一个时代,往往也只能出五六个称得上教育家的人。现今所谓“教育家”,多是“教育官”或“教育商”。学校既被称为“高考工厂”,没有利润会干吗?因为成了“产业”,寒门学子圆大学梦要付的代价变大了。在“高考工厂”里,教学成了生产线,学生是“材料”,“工厂”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加工制造“成品”。这种车间里,没有温暖,没有友情,没有自由,也没有人格尊严。衡水中学有高三学生回答央视采访说“多拿一分,就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多人,甚至更多”,这样的心态,对社会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人会有真爱吗?

类似“高考工厂”违反教育法规,反人道的管理方式,在文明社会,会遭受严厉的社会批评,会有司法介入,校长教师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在当下,有地方政府撑腰,有媒体“介绍经验”,也受到包括“寒门学子”在内的社会热捧,真让人无话可说。

主持人:“高考工厂”的教育方式,从长远看,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利大还是弊大?

:钱学森曾叹息大学出不了人才,其实他没想到的是:问题出在基础教育。在“高考工厂”,学生连阅读的自由也没有,连支配个人时间的自由也没有,一个生活在铁桶中被喂养的生灵,怎么可能有“飞翔”的意识?在封闭教育中长成的少年,怎么可能有自由思想?多次听高校教授说,不喜欢某某地区来的学生(都是应试教学最疯狂的地区),学生能考过录取线,然而不适应大学学习。一些“高考工厂”的毕业生进了大学为什么不愿提及自己所上的高中?因为有耻辱感。——如果土地被污染了,长不出健康的笔直的树。

这些年,中国社会关于教育最混账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做“人上人”,剥夺孩子的童年,剥夺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杜威和罗素都曾反对把竞争引入普通教育,爱因斯坦也说过,教育是为了造就和谐的人。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培养合格的人,和“成功”无关。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办学条件限制,就用非人道的方式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地区落后,就加班加点;不能因为教师水平不高,就用超量的作业去折磨学生。

主持人:在中国有大量的学生靠苦读考高分,也有大量擅长考试的学生从高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刻苦学习真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除了上大学,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中国高校博士授予点和年培养总数在30年内从零变成世界第一,大批学生靠苦读获得学位,但科技文化方面整体的进步仍然缓慢。时至今日,教育界仍在宣传“苦读”。我自幼从没“苦读”过,从教后也没“刻苦钻研”过。读书是快乐的事,教师的每堂课都是在创造,充满新奇;有爱,有兴趣,何苦之有?我从教多年,如果大家称赞某位学生“坚持刻苦学习”,我会认为那也许是在暗示他的天分不高。许多当年靠着“苦读”的人,现在熬成了教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观?耐人寻味。

目前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中国没有必要办1200所大学。那么高的毛入学率,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也让很多贫困家庭雪上加霜;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学无专长,无法“改变命运”。最近政府开始关注职业教育,亡羊补牢;如果当年的“扩招”慎重一些,能及时稳健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能不会有现在的窘境。目前发展职业教育,师资和办学经验可能是比较大的问题。

   

主持人:您怎样和您的学生谈论高考?

:如果认真研究高考,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得了。现在谈考色变,群体性恐慌,某些利益集团也热衷制造紧张气氛。其实学生只要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视野开阔,高考很好对付。高考那点内容真是“小儿科”,对发展人的智慧没有什么价值——当初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拼搏”,几年一过,统统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三十多年来的高考真的是高水平,那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文明不至于是目前这种状态。我常对学生讲,世上好多事是不得已,虽然没什么意义,但稍微辛苦一下吧,“熬过去”,前面的路又变宽了。教师要遵守常规。大家群起闯红灯,我没有能力去劝说那么多人,我得等绿灯亮,不逾矩。我带高三时,诚恳地告诉学生:我们这几代人可能没什么智慧了,你们要想办法去创造,不让落后的方式延续下去。

我任职的南京师大附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不算太重,很多老师恪守常识,教学比较大气。他们总是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多阅读,关注人生,珍视友情。一所学校能有一群人性饱满的,既理性又聪明的教师,学生幸运!

主持人:当大家都只是把目光聚焦在分数上,是否忽略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社会很在意教育的“含金量”,具体到教学,体现为分数至上,即“含分量”;学生走出校门,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观淡漠,是“含人量”不高。你能指望一名没有趣味没有理想的人有创造的激情吗?

应试教育对教师素养和专业发展也形成巨大伤害。学校成了“高考工厂”,教师则成为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而非完整的人。风气也变坏了,应试教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教辅满天飞,“家教”疯狂。曾有报道称,一名中学外语教师年家教收入突破百万元。这种事传得比什么都快,教师的职业形象常常被这些人毁坏。

主持人:媒体上对于“高考状元”、“高考工厂”的宣传,会向大众传递怎样的信息?

:滥用“高考状元”一词,无知可笑。十多年前就有很多人要求媒体不要乱用,但竟然就这么一路“状元”地喊下来了。教育报道要慎重,要了解教育法规,不能误导社会。去年10月媒体纷纷报道辽宁高考文科第一名刘丁宁从香港大学退学“回到本溪高中复读”(今年她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又引起媒体热捧),可是,教育部早就明文规定公立学校不得招复读生,为什么本溪高中公开接受她复读,而各级媒体竟麻木到无人质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一些媒体在报道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舌尖”迎合庸俗的价值观,客观上帮“高考工厂”做广告。一个社会如果热衷这样的考试文化,可能只能世世代代为全世界生产牛仔裤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8:37 , Processed in 0.1119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