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觉觉他•智慧行者 ——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王雄老师的成长纪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8 11:5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觉觉他•智慧行者 ——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王雄老师的成长纪事
文/梅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社会重新转型之际,又是中国教育重新振作、力图走出困境之时。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的时代里,教育人的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呢?2011年9月,王雄老师在当代教育家会议上说:“作为教育界的人士,承担着时代赋予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公共责任,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这个多元化、多样性的时代,表达教育者对正义、良知和道德的坚守,表达教育者面对重重困境,依然努力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
要记述这位教师的独特经历还真不容易,他不仅仅是一位在历史教育界颇有名气的特级教师,而且经常跨出学科边界,在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网络信息教育、公民教育、教育政策、城市化与社会、公益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不俗的研究,同时,在实践领域也有丰富的探索。回顾王老师的成长历程,真切感受这位教育领域时代先行者的思想和践行的力量,有助于我们在时代变迁中探寻教育变革的路径,点燃内心爱的明灯,追寻教育的理想。
学问探索者:好学勤奋,崇尚理性
2012年龙年伊始给一位年轻教师的信中写到,“好学、多思与践行”应该是让他受益匪浅的三种探索方式。这三种方式源于他的家庭和从初中到大学的历任教师,逐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则得益于扬州中学深厚的校园文化的熏陶。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来说,读书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但王老师有着同龄人羡慕的读书优势。王老师小时候,祖母在忙完家务之后,总会捧着一本书很认真地阅读,看到高兴之处就会笑着把书上的故事讲给他听。她看的大多是线装古书,什么《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祖母也喜欢写诗,喜欢对联。家里传下来的对联是“心平似水,品重如山。王老师还有一位大表哥在扬州市古籍书店工作,时常带着他在书库值班。书库在一个大户人家的庭院里,高高的门楼,漆黑的大门,在那个狂飙的年代,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安静而温暖。“当我坐在看不出颜色的地板上,在一大推童话、历史故事、科普读物中间时,无忧无虑的自由阅读像那个房间木格窗户透过的阳光一样,长久地滋润着我。”这种同龄人很少拥有和享受的快乐,历久弥新地印在王老师的心灵深处。上初中的时候,书籍出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那时的王老师几乎每天下午都到市图书馆或市新华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主要内容是天文、地理、海洋、生物方面的科普书籍。课本的限制也早已被突破。
1983年王老师考上两年制大专,历史系的老先生们把读书的方法(精读与泛读、做卡片、做书目)交给学生们,王老师的读书和学习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突破思想的边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3期)一文中,王老师称这一时期为“走向理性的世界”,在他看来,理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王老师曾告诉笔者,那时“传统中国的文化几乎毁灭,近代形成的文化也丧失殆尽。”而八十年代上大学的他们,正处在一个文化重建、思想觉醒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回归,近代形成的文化被重新回想,外来文化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新理念、新著作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经历了那些史无前例的“去自我”的运动后,他们这一代人在心灵深处也在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学习传统文化、领略近代学人风采、借鉴西方学术视野,力图用自我的理性来重新认识和解释他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
扬州中学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百年老校,历史组的老先生们都是学富五车、谦逊踏实的学者型教师,学校的特级教师研究功底也很深,数学特级教师张乃达的《数学思维教与学》在国内首屈一指,语文特级教师蒋念祖的《作文思维教学》在国内也颇有影响。与他们接触,听他们讨论,给年轻的王老师许多触动。1995年,王老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跟随林崇德教授学习“学科能力发展”方向的硕士课程。王老师后来回忆说:“林老师首先对我们说了一番话,我才知道做学术研究是什么样子。他说,这里的人每天晚上自觉来工作,也没有假期,什么寒暑假、元旦、春节,只要项目研究没有结束,假期都可以放弃。当时,我还带着高三,只能用业余时间学习。从此,学习对我来说逐步没有了限制。坐火车飞机,等的时间、乘的时间都可以学习;除夕夜大家看春晚,大年初一家人问候之后,我可以学习;夜深人静可通宵达旦;人声鼎沸与我无关,可以读书入境;实在无书可读,只要一张纸片,可以写下自己的思考……学习无止境是一种自由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需要的是自己放下心中的忙乱和欲求,去追求教育的真谛与理想。”
教育实践者:回归自我,自觉觉他
王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只有自己去追寻才能找得到。”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间,王老师和许多人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历史老师,但好学勤奋的个性、探寻教育本真的责任意识和理性特质以及一颗对教育变革、对师生成长、对社会发展有着持久感悟的心灵,使得他逐渐脱颖而出,他对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历史教育是王老师一直关注的领域,也是他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本职所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王老师就十分关注中学历史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课题,并系统地在扬州中学进行了该课题的整体教学策略的实验,有意识地将理论建构和教育实验融合在一起,以逐渐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验体系(王雄:《培养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整体教学策略的实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第11期)。那时的王老师就已经开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审视与发展能力”,已经关注到“由于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旧的一切观念具有先行的排斥特性,所以,绝不可用简单灌输的方法,使学生强行接受观念。”正是这样的自觉,使王老师在早期的历史教学就有了宏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他把“真”、“情”、“思”、“行”统一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历史的真相、生命的情感、理性的反思和价值的内化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参观调查、讨论演讲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王雄:《悲壮的历史与我们的沉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
作为一位高三历史教师,王老师已经送走12届毕业生。在高三教学方面,他注重为学生提供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习的误区是其本职工作。王老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既深入又有自己的创造。1998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9、10、11期三期连载的王老师四万字的长篇论文《理解·阅读·解题·反思—高三复习阶段四步学习法》,从“理解的路径”、“阅读的技术”、“解题的技巧”和“反思的方法”等四个方面介绍历史学习的方法技能,文章舍弃了许多抽象的理论,旨在能给文科学生以切实的帮助,充分体现了王老师这一时期“将思维心理学、历史哲学理论与高中文科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又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通过高考”的祈愿和努力,也是他一直以来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达。
1998年元月,王老师曾经与来访的美国历史教师詹妮丝博士进行了一次长谈,其中就深入地谈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的积极意义(王雄:《合作·创造·成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4期)。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多年来也一直是王老师身体力行的教学方式。随后,他发表《创设思辨的课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详细阐述“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方法。这篇文章和这期间王老师还对高考命题的难度与区分度的研究论文都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全文转载。
这一时期,王老师探索的中心问题是历史学科能力与思维能力,撰写的《培养与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7期)提出了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的方法,并研究了问题解决、观念形成和方法技能三类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经过七年的研究之后,他依托林崇德教授的学科能力理论,构建了包含五个思维品质的历史学科能力基本框架,提出相关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成果《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发表在国际刊物《清华历史教学》(台湾新竹)第十二期(2001年9月)上,并出版以这一报告为主题的《历史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书在当年通过教育部审定,成为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丛书中的一本。并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
身处并扎根于教育一线方能真切地感知中国教育的困境。王老师说过:“指责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容易的,改变教育的现状才是关键,也最艰难。”单一的历史课堂难以承载王老师对教育本真的探索和实践,从教以来,王老师关注了领域逐渐开阔起来。研究性学习、网络探究、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公共史学、教育公益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寄托着一个希望,都展现着这位教育实践者的理性自觉和价值坚守,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基础教育界,王老师对这些领域不仅仅只是关注而已,每一个领域他总是以他的勤奋好学、深入研究和踏实践行来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使教育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学术研究者:突破边界 公道天下
教育实践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王老师解惑的方法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的现实、教育的现状作理性的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多年来,王老师持续性地关注着历史教育改革。他注意到,“过去的教学实际上是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不确定的可运用的知识教条化,将可质疑的知识绝对化”,这中“三化法则”其实质是一种奴化教育。他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教育“为某种政治目的裁剪、虚构历史,或者直接为个人崇拜服务;拉开英雄与普通人的距离,以崇高的道德榜样来约束普通人;宏大叙事,脱离普通人的情感与生活;以某种历史规律说明某种历史决策符合真理……如此种种做法的结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有人创造历史,其他人只能跟随;历史与普通人无关;历史只需要记忆,不需要思考。”(王雄:《历史应该由谁来撰写?》)他呼吁,“一个真正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一个真正认识到历史上愚民政策祸害的教师,应当拥有一股来自内心的勇气,承担起良知赋予我们的责任,培养一代有思想、有抱负的青年学子。”(王雄:《突破思想的边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3期)从王老师公开发表的关于历史教育的大量文章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一位历史教师的道德责任。他十分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认为“独立思考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质疑、判断与推理。质疑是思考的起点,判断与推理应当依托于逻辑和史实。”(王雄:《历史教育:评判标准只有革命与改革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在次基础上,他进而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参与行动能力”。
近年来,王老师的历史课堂关注更多的是参与式教学。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是自身历史教育实践的一个突破。2011年10月,主题为“历史教育与学生的公民素养”的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王老师在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为与会学者和同仁上了一堂公开课,并引发了大家的激烈的讨论。会后王老师在《革命与建国:为了百年后的中国——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的设计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1期)一文中,对参与式教学作了公开的自我解读,并将培养公民素养的参与式教学放在中国历史的大变革中去考查它的学科定位和价值取向,其理性、深切的历史视野和回归自我的人文关怀令每一位领悟者动容。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的胡军哲老师就曾用《公民教育的理性表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一文深刻地叙说了他读王老师《革命与建国:为了百年后的中国》的感慨。王老师指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少有两个前提条件需要教师们创设,一是需要“诚实与勇气”,二是“摈弃简单化和单向性思维”。他认为“参与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行动的执着,对行动者的尊重。参与还是一个过程,一个学生在此过程中,自尊、自信和自主行动都会大为增强,参与者还必须组成合作团队,其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也得以锻炼。在民主政治中,参与可以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可以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在参与式课堂上,教师应当摈弃说教,放弃灌输。教师的身份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形成独立思想的助产士”,“参与式教学本身就是在微观层面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种方式,教师永远站在台下,做鼓励者、提问者、回应者、指导者和提示者。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王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找到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参与行动能力”的结合点,而这种研究和尝试在当下中小学教育界还很少采用。
《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是王雄老师多部著作中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多次再版,影响较大。该书的旨趣在于“帮助历史教师们对自己熟悉的历史教育有更专业的认识,这些认识能够引发更多的专业思考,进而帮助教师们去改变自己的课堂,让课堂中的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表达和行动的机会。”王老师相信,“丰富的专业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自我的教学方式,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进而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找到可行的路径。”该书从“成为有智慧的历史教师”、“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认识心理基础”、“影响学习的多种因素”、“历史知识表征与学习过程”、“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案例的心理分析”、“中学生历史学习指导”和“中学历史教育的评价”等十一个视角展开,将王老师十几年关于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反思和实践整合在一起,“尽可能将艰涩的理论通俗化,并与实际教学相联系。”随着本书最新版的即将出版,将会有越来越多历史教师成为有智慧的教师,他们的学生也将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王雄老师不仅善于在本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也善于突破历史教育研究的边界,以“正义、良知和道德的坚守”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合中西,结合实践,用自己的理论建构和学术耕耘,从多方面解释当下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实践,勇于面对现实,努力改变现状。
2002年底,由王老师带队的扬州教师团队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会议,这次会上,王老师成为全国网络信息教育兼职教研员,他撰写的《Webquest的生命力之源——网络主题探究课程的学习观念及其实现》一文获得一等奖,他的教育博客“古船茶社”获得全国推荐网站,开发的“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网络探究网站获得一等奖。随后,他在《信息技术教育》上连发八篇文章,《中国教师报》发表六篇文章,详细阐释E时代探究学习的理论和策略,教师指导及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
青春期教育是王老师较早关注领域,2003年他担任湖北省教育厅《青春期教育课程标准》及其教材出版项目负责人,出版的教师和家长用书《青春期孩子的心事》成为2005年畅销书。
王雄老师关于公民教育和公民社会的研究,既体现了一位基础教育届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尊严,也向世界传播了一位思想者的智慧之光。2004年王雄老师编写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项目《新公民教育课程大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逐渐形成了新公民读本的课程结构。2005年新公民编写队伍利用新教育实验成都年会,对来自全国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王老师开设了《谁来维护我们的权利?》一课,被《南风窗》誉为自20世纪30年代公民教育中断以来的第一堂课,续接了70年的历史;2007年他在国内首次提出重建学校公共生活的理论,后来影响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的编写。2008—2009年,王雄老师参与了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的学者贾西津主持的美国卡托(CATO)研究所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的研究,并负责该报告三分之二的撰写工作,王老师在这份报告中,用专业化学术研究路径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公民社会的兴起》作了深入而全面的论述,其中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分层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分析中,王老师一些阐述带有开创性的价值(见图表1、2)。
图表1: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比较示意图
图表2:城市化与公民社会间各因素的复杂关系示意图
作为中国著名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员,王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潜心研究中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公平。2005年以来,王老师几乎每年都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蓝皮书》上发表颇有分量的研究报告,如《公民教育的新探索》(2005年)、《我国城市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述评》(2006年)、《高考制度改革:反思与展望——2007年中国大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2008)、《中国城市高中生家庭背景的调查》、《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进展》(2009)、《中国高校招生腐败的类型、路径及其治理》(2010·第一作者)、《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2010·第二作者,负责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我国中小学超大班现象的调查》(2011·第一作者)等。其中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些政策建议已经被政府采纳并实施;对某重点中学高中生近30年来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发现,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阶层获得了最多重点高中的机会,而社会弱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则逐渐减少,尤以工人、农民的子女下降最为明显,说明高中阶段教育公平的任务很艰巨;2011年关于超大班额现象的调查引发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报告中关于“超大班额的解决策略”被收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2011年第15期的《改革内参》,王老师提出的“建立教育财务公开与监管制度、加大向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政府出台法规并加大查处力度、加强学校自治和社会监督”等建议兼顾了公平、可行、依法、自主等原则。王老师关于《建立教育家办学的新体制》和《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好政校关系》的研究思考也分别收入2011年第7期和第13期的《改革内参》,一年之间能有多篇论述被《改革内参》关注,这充分体现了王老师的学术影响和允公允能的价值诉求。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引起学界广泛关注。2010年9月,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支持下,王雄老师32000多字的《促进基础教育有质量均衡发展》报告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的一部分正式发表,并被载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方略》一书中。在这份报告中,王老师“从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公平,促进均衡发展”、“自治自动,调整政校关系”、“健全机制,保障教师成长”、“追求优质,提升教育品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方略,全篇倾注了王老师多年以来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值得执政者转化为政策以创新基础教育,值得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细细地品读和付诸实践。
传统文化在新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也是王雄老师近年来关注的课题。2012年《教育研究与评论》发表了王老师的一篇近21000字的长文,文章的标题是《新教育的使命:文化传承与重建——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教育者的精神家园?》王老师在这篇重要的文章中,首先基于传统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中的遭遇,梳理出传统文化在实践方面的三个特点,即务实、传承和弥新,并由内而外地阐释了今天中国文化危机的四个方面:精神内核处于交织与混乱状态、为人的道德底线正在崩溃、思维方式简单僵化、精神与行为的分离。其次,着重阐释了教育文化传承与重建中的作用与途径,指出需要用慢的注重行动的艺术来重建精神家园。进而将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践行和建立新精神家园的信仰体系作为教育的文化使命。再次,从古今、东西方两个维度的交叉点来阐述新教育的价值与需要改进的方面。最后指出新教育参与中国文化重建的五个路径:构建新教育精神家园的价值观体系;确立促进学生个性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促进新教育学校成为文化中心;开发注重多样性的新教育课程体系;推广融通古今的教学方式。在文章结语部分,王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如果你确定了方向,就可以按照‘自主研习,相互辩难,集众讲解,参与改变’的方式去行动……如果我们怀有理想,就让我们自己来做教育实践的典范,从改变自己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开始,促进自身与课堂的变革,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教育的改变”。
突破边界、公道天下是王老师学术旨趣所在。但王老师的学术研究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高深”学问,更不像中国目前一些围绕着权力和利益转的知识群体只为特定的人说话,而是直面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见解分析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思路。王老师自觉地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自觉地发挥着知识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
公益志愿者:快乐参与 智慧我行
源于实践的知识生产最终要回到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力量。知行合一是中国知识群体的优良传统。王雄老师说:“教育应该摆脱说教和空头理论,让自己的每一个设想或思考经过实践的检验。”王老师所践行的知行合一和所倡导的实践检验在2009年以后奏出了新的乐章,那就是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加教育公益,让孩子、让同仁、让自我真正快乐地参与到心中理想的教育中去,让我们每一个接触王老师的人真正懂得自信、智慧、行动、改变的价值。
2009年开始,王老师开始进入教育公益的领域,即阿福童教育实验。其宗旨是“通过丰富的生活化课程,帮助青少年自我激励,独立思考,合作行动,成长为负责任的幸福公民”;其愿景是“为中小学创设儿童幸福课程!为每个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优质教育!”三年多来,王老师带领着一个数百人的公益团队为弱势群体的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这一支由普通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团队,用周末、节假日和暑期为全国3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100多所学校送去儿童幸福课程,其中绝大多数是西部农村或城市打工子弟学校。三年多来,王老师亲自走遍全国16个城市34个地区,参与公益培训153次,共1000多课时,培训大中小学教师2000余人,越来越多的教育局和学校加入到阿福童教育实验中来,惠及学生二万多名。在与大批校长、教师、孩子和志愿者的接触中,王老师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
2012年6月份,王雄老师两次前往贵州,为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们培训和为学生们上课。贵阳华阳学校是一所铁道边的学校,条件和环境的恶劣不堪描述。学生们在课间操的时候唱校歌,根本就没有操场,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在教室前面的空地上,初中的学生就在坡下的小巷里,但是那歌声,却气势如洪;贵阳的天气晴雨无常,又没有大的教室,下雨了,50多名学生撑着伞上课,可孩子们很兴奋,眼睛放光,阿福童让每个人拥有自信。王雄老师曾这样写到:“贫困的学生其实不是我们帮扶的对象,他们是我们的上帝,他们那纯净如冰山之水的心灵让我们汗颜。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公益的事业是一个洗涤心灵的温泉,能够让我们自己去除浮躁和慵懒,点燃爱的心灯!”
教育公益志愿行使王雄老师感悟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力量。 哪怕是一个小孩子,也能发出光和热,也能参与改变社会,改变世界,也能让未来更加美好!这就是善行的价值!”“让每一个走进阿福童世界的人们也加入到勇敢者、行动者的队伍中来吧!生活与教育的主动权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阿福童世界正是您展现聪明才智和优秀品行的天地。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儿童成为改变命运的天使。”王老师掷地有声的话语,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公益情怀。
今天的解惑需要“好学勤奋、崇尚理性”的探索者,今天的教育需要“回归自我、自觉觉他”的实践者,今天的学术需要“突破边界、公道天下”的研究者,今天的公益更需要像王老师一样“快乐参与、智慧我行”的志愿者。王老师曾深情地这样说:“我总觉得应当看到未来对教育的召唤。当30年以后,或者在更为久远的未来,人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如果能发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一批教育者不满于现状,真正行动起来,勇于挑战现实,首先在自己的学校为学生们减负、为他们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那么,他们可能会说,还不错,那个时代还有一些人有血性。”王雄老师已经用他的理性思考和智慧所行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征途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1:39 , Processed in 0.1714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